處方 : 飛廉草50克,匾蓄30克,鳳尾草15克,茯苓15克,菟線子15克,熟地15克。
功能主治 : 清利濕熱,健脾益腎。主脾腎不足,濕熱內(nèi)蘊。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 : 顧文海方
紅花草
基本信息
英文名:CurlyBristlethistleHerb
拉丁名:CarduusnutansLinn.
別名:飛輕、天薺、伏豬、伏兔、飛雉、木禾、飛廉蒿、老牛錯、紅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楓頭棵、飛簾
科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飛廉屬
屬拉丁名:Carduus
處方名:飛廉、飛簾、大力王、老牛錯、鮮飛廉
植物來源
夏、秋季花盛開時采割全草;春、秋挖根,去雜質(zhì),鮮用或曬干用。
植物形態(tài)
二年生草本,高50-120cm。主根肥厚,伸直或偏斜。莖直立,具縱棱,棱有綠色間歇的三角形刺齒狀翼。葉互生;通常無柄而抱莖;下部葉橢圓狀披針形,長5-20cm,羽狀深裂,裂片常大小相對而生,邊緣刺,上面綠色,具細毛或近乎光滑,下面初具蛛絲狀毛,后漸變光滑;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2-3個簇生枝端,直徑1.5-2.5cm,總苞鐘狀,長約2cm,寬1.5-3cm;總苞片多層,外層較內(nèi)層逐變短,中層條狀披針形,先端長尖成刺狀,向外反曲,內(nèi)層條形,膜質(zhì),稍帶紫色;花全為管狀花,兩性,紫紅色,長15-16mm。瘦果長橢圓形,長約3mm,先端平截,基部收縮;冠毛白色或灰白色,長約15mm,呈刺毛狀,稍粗糙?;ㄆ?-7月。
植物分布
分布在新疆天山、準噶爾阿拉套、準噶爾盆地。生于山谷、田邊或草地,海拔540—2300米。歐洲、北非、蘇聯(lián)中亞及西伯利亞都廣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西歐。
植物鑒定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在棱脊處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組織。皮層窄;于葉狀翅處表皮和皮層均向外突出。外韌維管束環(huán)列,韌皮纖維束微木化;木質(zhì)部內(nèi)側(cè)具微木化纖維束。髓中央常中空。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下表皮細胞不規(guī)則形,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甙。非腺毛多斷碎,由5-10余個細胞組成,基部細胞直徑21-83μm,有的項端細胞極細長并扭曲。
性味歸經(jīng)
性味:微苦,平。
歸經(jīng):入肺、膀胱、肝三經(jīng)。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治風熱感冒,頭風眩暈,風熱痹痛,
植物飛廉
皮膚刺癢,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帶下,跌打瘀腫,疔瘡腫毒,湯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1~2兩;入散劑或浸酒。
外用:搗敷或燒存性研末摻。
忌宜:血虛及脾胃功能弱者慎服。
歷史文獻
1、《唐本草》:飛廉有兩種,一是陶證,生平澤中者;其生山崗上者,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日干則黑如玄參,用莖、葉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以苦芺為漏盧,并非是也。
2、《本經(jīng)》:“飛廉,主骨節(jié)熱,脛重酸疼?!?br>3、《別錄》:“飛廉,治頭眩頂重,皮間風邪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益氣明目?!?br>紅花草不是農(nóng)作物,而是一種中草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53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飛尸走馬湯
下一篇: 飛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