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蟾酥6克(干者,酒化)血竭3克 乳香6克 沒藥6克 雄黃9克 輕粉1.5克 膽礬3克 麝香1.5克 銅綠6克 寒水石3克 朱砂6克 海羊21個(即蝸牛,連殼用)天龍1條(即蜈蚣,酒浸,炙黃,去頭、足)腦子1.5克(如無亦可)
制法 : 上藥為細(xì)末,將海羊研作泥和前藥末為丸,如綠豆大,若丸不就,酒煮面糊為丸。
功能主治 : 主治疔瘡,發(fā)背,腦疽,乳癰,附骨疽,一切無頭腫毒、惡瘡,服之便有頭,不痛者,服之便痛,已成者,服之立愈。
用法用量 : 每服2丸,用蔥白10厘米,擂碎裹藥,用酒送下。以衣被蓋覆。半小時后,再用熱酒數(shù)杯,以助藥力,以發(fā)熱汗出為度。如病重汗不出者,再服2丸,汗出即效。瘡在上,食后服,在下,空腹時服。
注意 : 服藥期間,忌冷水、黃瓜、茄子、油、面、豬,羊、魚肉,一切動風(fēng)發(fā)瘡等物。
摘錄 : 《急救仙方》卷二
制法 : 上藥十六味,共研極細(xì)末,和勻,裝入瓷瓶中,封固無令泄氣,每瓶0.3克。
功能主治 : 主治痧脹腹痛,霍亂轉(zhuǎn)筋,厥冷脈伏,神昏;溫暑瘴疫,頭暈痞脹,瞀亂昏狂,或卒倒舌強(qiáng),遺溺不語,身熱瘓疚,宛如中風(fēng);或時癥逆?zhèn)鳎衩钥褡d;小兒驚癇,角弓反張,牙關(guān)緊閉等癥。
用法用量 : 每用少許吹鼻取嚏,重者可用涼開水調(diào)服0.3克,小兒減半。
注意 : 孕婦忌服。
摘錄 : 《青囊秘傳》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疔毒內(nèi)攻。
用法用量 : 以黃臘成條,納入疔瘡口內(nèi),上用膏藥蓋之,1日1換。
摘錄 : 《青囊全集》卷下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用5月5日蟾酥,和合為丸,如黃米粒大。
功能主治 : 瘡腫。
用法用量 : 方中硇砂、信、黃丹、乳香用量原缺。
注意 : 藥后忌熱食、熱湯、冷水1-2時辰,忌油膩、葷腥、濕面35日。
摘錄 : 《普濟(jì)方》卷二七三
制法 : 上為末,取蟾酥和為丸,如黃黍米大。
功能主治 : 一切疔瘡惡腫,癰疽初發(fā),或發(fā)而黑陷,毒氣內(nèi)陷者。
用法用量 : 每服11-12丸,或14-15丸,看瘡上下,食前、后好酒送下。量人虛實與之。
注意 : 忌油膩、魚、葷物7日。
摘錄 : 《玉機(jī)微義》卷十五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接骨。主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 重服3分,輕分半,再輕1分,酒下。
摘錄 : 《傷科方書》
制法 : 上藥各為細(xì)末,取蝸牛、蟾酥研勻,入前末熟杵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 : 一切疔瘡毒瘡。
用法用量 : 每服4-5丸,嚼蔥白1口吐在手,將藥包蔥內(nèi),用溫酒送下。須臾汗出或少吐瀉,毒即解。
摘錄 : 《癰疽驗方》
制法 : 上為末,入鍋炒老黃色取起,加汞2兩,朱砂5錢,雄黃5錢,入罐封固,如前火候冷定開取升藥。又加生藥入罐,打火4炷香,藥俱同前,但分量不同,汞,砂、雄、硼、硇分兩俱同前,惟玄精石。皂1兩,白礬1兩,消1兩5錢,照前炒、研細(xì),入罐封固,火候俱同前,冷取升藥。又加消7錢,皂7錢,白礬7錢,明雄1錢,共研,打火同前、取出升藥,又照前配,打火3炷香。
功能主治 : 敗毒。主瘡瘍。
用法用量 : 瘡瘍兼膈食翻胃吐逆,用本藥3錢,加沉香、木香各1錢,白蔻仁、丁香各5錢,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1丸,淡姜湯送下,1日3次。中滿臌脹,本藥2錢,加沉香、木香各1錢5分,土狗3枚(炙,去頭足),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3丸,空心用白商陸砂仁湯送下,以平為止,次用調(diào)理之劑。九種心痛,腹中冷氣,久不效者,本藥3錢,加干姜、良姜、大椒各1錢,或為末或為丸,每服3分,川椒湯或砂仁湯送下,1日3次。風(fēng)寒濕氣流滯經(jīng)絡(luò),筋骨疼痛,本藥3錢,加乳香、沒藥(去油)各3錢,鴉片、朱砂各5分(如無真鴉片,以麝香少許代之),好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用酒送下,1日3次;病久者,先服黃金散取汗。婦人月經(jīng)不行,瘀血作痛,或癥瘕痞塊,本藥量加斑蝥、紅娘子,用米同炒去頭足,每服8厘,空心紅花酒下,1日3次,以行為度;虛弱者,去斑蝥,單取米用。治外科諸般腫毒,本藥、血竭各3錢、蟾酥5分,麝香3分,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酒送下,按上下部服之,1日3次。治痰核馬疔結(jié)核,本藥3錢,膽星、半夏、貝母各1錢5分,麝香3分,潰破加乳香、沒藥(去油)各1錢,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1日3次。楊梅結(jié)毒,不拘遠(yuǎn)近,本藥、朱砂各3錢,雄黃、銀朱各1錢,黃蠟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土茯苓湯送下,下疳蛀桿,不拘遠(yuǎn)近,本藥、朱砂、雄黃各1錢,乳香、沒藥(去油)、血竭、龍骨各1錢,為末摻之。裙邊濕毒泡瘡,久不收口者,本藥、乳香、沒藥(去油)各1錢,冰片3分,黃白2蠟化入,麻油少許,熬膏貼之。喉風(fēng)18癥,本藥5厘,好醋調(diào)勻,滴入喉中,吐去痰涎即效;破爛者,苦茶調(diào)敷,牙疳口疳皆治。諸風(fēng)癬、頑癬、牛皮血癬,本藥量加白砒、土硫黃為末,或醋或油調(diào)敷。
摘錄 : 《靈藥秘方》卷上
制法 : 上藥各為細(xì)末,和勻,瓷瓶緊裝。
功能主治 : 痧脹絞痛,霍亂轉(zhuǎn)筋,厥冷脈伏,神昏危急之證;及受溫暑瘴疫、穢惡陰晦諸邪,而眩暈痞脹,瞀亂昏狂;或卒倒身強(qiáng),遺溺不語,身熱瘛疭,宛如中風(fēng);或時證逆?zhèn)?,神迷狂譫;小兒驚癇,角弓反張,牙關(guān)緊閉。
用法用量 : 以少許吹鼻取嚏;重者再用開水調(diào)服1分;小兒減半。
摘錄 : 《霍亂論》卷下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 傷重者服3錢,輕者服1錢5分,老酒沖下。
摘錄 : 《救傷秘旨》
制法 : 上為細(xì)末,蟾酥化開為丸,如紅豆大。
功能主治 : 一切惡疔瘡。癰疽疔毒,及一切毒禽惡獸肉毒所致成瘡,蘊(yùn)毒在里,脈沉緊細(xì)數(shù);濕毒,中寒,中風(fēng),肚痛,喉閉。
用法用量 : 5份中1份,加斑蝥2個,人言少許,捻成錠子,如半粒小麥大。每1瘡針破見血,下錠子1粒,飯粘白紙封護(hù),用藥1丸,噙在舌上,覺麻,冷水吞下。重者隨時服藥,不必盡劑,1服時黃水流出為妙。
注意 : 服藥后忌熱物片時,忌房事并諸毒物魚腥。
摘錄 : 《普濟(jì)方》卷二七三
目錄1拼音2蔥白的別名3蔥白使用提示4蔥白的營養(yǎng)價值5蔥白適合的人群6蔥白的食療功效7與蔥白相克的食物8蔥白的食用建議9《全國中草藥匯編》:蔥白 9.1拼音名9.2蔥白的別名9.3來源9.4性味9.5功能主治9.6蔥白的用法用量9.7備注9.8摘錄 10《中華本草》:蔥白 10.1出處10.2拼音名10.3英文名10.4蔥白的別名10.5來源10.6原形態(tài)10.7生境分布10.8化學(xué)成份10.9蔥白的藥理作用10.10性味10.11歸經(jīng)10.12功能主治10.13蔥白的用法用量10.14注意10.15附方10.16各家論述10.17蔥白的臨床應(yīng)用10.18摘錄 附:1用到中藥蔥白的方劑2用到中藥蔥白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蔥白 1拼音 cōng bái
蔥白為百合科植物蔥的鱗莖。蔥為多年生草本,全國各地均有栽植高可達(dá)50厘米。通常簇生,全體具辛臭,折斷后有辛味之粘液。須根叢生,白色。鱗莖圓柱形,先端肥大,鱗葉成層白色,上具縱紋。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葉及外膜,鮮用。全國各地均有栽植。
2蔥白的別名 蔥莖白、蔥白頭
3蔥白使用提示 內(nèi)服:煎湯,9至15克;或酒煎。煮粥食,鮮品15至30克。
外用:適量,搗敷,炒熨,煎水洗,或蜜、醋調(diào)敷。
蔥白不宜多食、久食,多食人五臟悶絕,久食令人多忘。
4蔥白的營養(yǎng)價值 蔥白發(fā)散風(fēng)寒,有發(fā)汗解表的作用,但發(fā)汗作用較弱,故主要用于感冒輕癥,或配合其它解表藥作為輔助藥,以助發(fā)汗。臨床上常和豆豉、生姜配伍同用。蔥白辛溫,能通陽氣而散陰寒,配合干姜、附子等同用,適用于陰寒里盛、陽氣不振的下利、脈微等癥。蔥白又可治膀胱氣化失司引起的小便不利,以及寒凝腹痛等癥,均可炒熟外熨臍腹。
5蔥白適合的人群 表虛多汗者慎服。
6蔥白的食療功效 蔥白味辛,性溫;入肺、胃、肝經(jīng);輕辣宣散;
具有發(fā)表散寒,通陽宣竅,解毒殺蟲的功效;
主治風(fēng)寒感冒,頭痛發(fā)熱,身痛麻痹,陰寒腹痛,二便不通,喉痹,痢疾,腳氣,乳癰,瘡癤腫痛,蟲積腹痛,跌打損傷,魚肉中毒,蟲蛇咬傷。
7與蔥白相克的食物 服地黃、常山人,忌食蔥。
8蔥白的食用建議 1. 傷寒無汗,頭痛身熱者,可與生姜、豆豉配伍,以增散寒解表之功。
2. 陽氣欲脫,四肢逆冷,小腹緊痛,陰丸內(nèi)縮者,可炒熱熨臍,并酒煮熟灌服,以溫通陽氣。
9《全國中草藥匯編》:蔥白
(2)細(xì)香蔥(香蔥、火蔥、四季蔥)Allium ascalonicum L.,以全草入藥。功效同上種。
(3)蔥紫能補(bǔ)腎明目,主治腎虛,陽痿,遺精。研末服,每次1錢,每日2次。
10《中華本草》:蔥白
1.《唐本草》:人間食蔥,又有二種:有凍蔥,即經(jīng)冬不死, 分莖栽蒔而無子也;又有漢蔥,冬即葉枯,食用。入藥凍蔥最善,氣味亦佳。
2.《蜀本草》:《圖經(jīng)》云,蔥有冬蔥、漢蔥、胡蔥、蔥凡四種: 冬蔥夏衰冬盛,莖葉俱軟美,山南江左有之:漢蔥冬枯,其莖實硬而味薄;胡蔥莖葉粗短,根若金,能療腫毒;蔥生于山谷,不入藥用。
3.《本草圖經(jīng)》:蔥有數(shù)種,入藥用山蔥、胡蔥,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lium fislulosum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葉及外膜,鮮用。
根含鋁。
2.抗真菌:水浸劑用試管稀釋法,1:10對許蘭毛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等有抑制作用。
3.抗滴蟲:研磨的濾液1:4在試管內(nèi)經(jīng)30分鐘對 *** 滴蟲有殺滅作用。
1.《千金·食治》:食生蔥即啖蜜,變作下利。
2.《食療本草》:上沖人,五臟閉絕。虛人患?xì)庹?,多食發(fā)氣。
3.《履巉巖本草》:久食令人多忘,尤發(fā)痼疾。狐臭人不可食。
4.《綱目》:服地黃、常山入,忌食蔥。
5.《本草經(jīng)疏》:病人表虛易汗者勿食, 病已得汗勿再進(jìn)。
2. 張元素:蔥莖白專主發(fā)散,以通上下陽氣,故《活人書》治傷寒頭痛如破,用連須蔥白湯主之;張仲景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逆脈微者,白通湯主之,內(nèi)用蔥白,若面色赤者,四逆湯加蔥白,腹中痛者,去蔥白。成無己解之云,腎惡燥,即食辛以潤之,蔥白辛溫,以通陽氣也。
3.《綱目》:蔥,所治之癥,多屬太陰、陽明,皆取其發(fā)散通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氣者,血之帥也,氣通則血活矣。金瘡磕損,折傷血出,疼痛不止者,王嵺《百一方》用蔥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無痕瘢也。蔥葉亦可用。又蔥管吹鹽入玉莖內(nèi),治小便不通及轉(zhuǎn)脬危急者。余常用,治數(shù)人得驗。
4.《本草經(jīng)疏》:蔥,辛能發(fā)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陽氣,故外來怫郁諸證,悉皆主之。傷寒寒熱,邪氣并也;中風(fēng)面目腫,風(fēng)熱郁也;傷寒骨肉痛,邪始中也。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辛涼發(fā)散,得汗則火自散而喉痹通也。肝開竅于目,散肝中邪熱,故云歸目。除肝邪氣,邪氣散則正氣通,血自和調(diào)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臟之功矣。其曰益目睛,殺百藥毒者,則是辛潤利竅而兼解散通氣之力也。
5.《醫(yī)林纂要》:蔥,陶氏謂白冷青熱,此卻不然。但全用則行通身,根與白行肌膚,青與尖專行達(dá)肌表,上頭目。又生用則外行,泡湯則表散,熟之則守中。
6. 張壽頤:鮮蔥白,輕用二、三枚,重至五枚,以柔細(xì)者為佳,吾吳謂之綿蔥。其粗壯者則曰胡蔥,氣濁力薄,不如柔細(xì)之佳。去青用白,取其輕清;或連須用,欲其兼通百脈:若單用青蔥莖,則以疏通肝絡(luò)之郁窒,與蔥白專主發(fā)散不同。
7.《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fēng),面目腫。
8.《別錄》:治傷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
9. 孟詵:通關(guān)節(jié);止衄血,利大小便。
10.《日華子本草》: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通大小腸,霍亂轉(zhuǎn)筋及賁豚氣,腳氣,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悶。
11.《用藥心法》:通陽氣,發(fā)散風(fēng)邪。
12. 李杲:治陽明下痢下血。
13.《日用本草》:能達(dá)表和里,安胎止血。
14.《本草蒙筌》:蛇傷、蚯蚓傷,和鹽署即解。
15.《綱目》:除風(fēng)濕、身痛麻痹,蟲積心痛,止大人陽脫,陰毒腹痛,小兒盤腸內(nèi)釣,婦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癰,利耳鳴,涂犬毒。
2.治療蛔蟲性急腹痛:鮮蔥白1兩搗爛取汁,用麻油1兩調(diào)和,空腹1次服下(小兒酌減),每日2次。一般服 17次后緩解。服藥后大便可能轉(zhuǎn)為稀便,但不致腹瀉。除個別外,多數(shù)未見有蛔蟲驅(qū)出?;蛴们嗍[(連棍須)23兩,搗爛取汁頓服,10分鐘后,再服菜油或麻油 1兩。約半小時即可止痛,46小時后,排出粘液糞便,有時夾有蛔蟲。
3.治療蟯?。喝∈秤么笫[及大蒜,去葉、皮、根須,洗凈。蔥白每兩加水100ml,大蒜每兩加水200ml,分別用微火煮爛,紗布過濾,裝瓶備用。在傍晚或臨睡前,任選一種煎液 *** 。劑量:45歲10ml,7歲15ml。治療后以棉拭漂浮法檢查蟲卵。結(jié)果:蔥白煎液治療116例,陰轉(zhuǎn)86例,陰轉(zhuǎn)率為74.1%;大蒜煎液治療38例,陰轉(zhuǎn)29例,陰轉(zhuǎn)率為76.3%。均以男孩的陰轉(zhuǎn)率較高;在年齡方面,蔥液的陰轉(zhuǎn)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遞減,蒜液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
4.治療乳腺炎:以蔥白、半夏拴(簡稱蔥半栓)結(jié)合姜汁水罐治療早期急性乳腺炎130例,有效率達(dá)96.9%。蔥半栓是采用新鮮蔥白與生半夏搗爛如泥,捏成鼻孔一樣大小的栓子,塞人患乳對側(cè)的鼻孔中,經(jīng)20分鐘左右除去,每日12次。姜汁水罐是采取生姜(或干姜)的濃煎液,盛入小玻璃瓶內(nèi),抽出空氣,利用負(fù)壓,在炎性腫塊及其周圍拔罐??捎脧U棄的青霉素瓶,磨去瓶底,不去瓶塞,以510個吸著在患乳上。配合蔥半栓同時進(jìn)行。如乳腺局部炎性浸潤明顯,腋窩淋巴結(jié)腫大,且全身有畏寒、發(fā)熱癥狀者,宜同時內(nèi)服清熱解毒劑;如膿腫已形成,則必須切開排膿,本法無效。
5.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取生蔥 1根,生姜5錢,同搗碎,加入茴香粉3錢,混勻后炒熱(以皮膚能忍受為度),用紗布包好敷于臍部。每日12次,直到治愈為止。對吐瀉嚴(yán)重的病例,須按常規(guī)禁食及補(bǔ)液。
用到中藥蔥白的方劑 蔥白湯 《外臺秘要》卷三十三引《集驗方》:蔥白湯:處方:蔥白(切)6克阿膠(炙)當(dāng)歸續(xù)斷芎藭各9克銀適量功能...
蔥白散 用法用量:每有患者3平錢,常服之,只須用2錢,用大蔥白2寸,分中劈破,用清水1盞,同煎至7分,然后入...
雙解散 小兒驚風(fēng),積熱,瘡瘍疹痘。用法用量:每服三錢,加蔥白五寸、鹽豆豉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服9克,...
加減葳蕤湯 ,體現(xiàn)科學(xué)性、嚴(yán)密性的結(jié)合。處方:葳蕤二至三錢,蔥白二至三枚,桔梗、薄荷一錢至一錢半,白薇五分至一錢...
蔥白粥 白粥:處方:粳米50克蔥白白糖各適量制法:先煮粳米,待粳米將熟時把切成段的蔥白2~3莖及白糖放入即可...
更多用到中藥蔥白的方劑
用到中藥蔥白的中成藥 保安萬靈丹 癰疽已成至十朝前后,但未出膿者,俱宜服之。用連須大蔥白9根煎湯200毫升,將藥1丸乘熱化服,被蓋出汗...
飛龍奪命丸 對口,搭背惡瘡,乳癰乳癌,潰爛不愈。用法與用量:蔥白煎湯送服,一次5粒,一日2次。注意:本品含毒劇藥...
復(fù)方蟾酥丸 :消解瘡毒。用于癰疽、疔瘡。用法與用量:口服,用蔥白湯或溫開水送服,一次5~15粒,一日1~2次,...
艾曲散 主痢后或產(chǎn)后虛腫,水腫。用法用量每服23錢,溫酒調(diào)下。注意忌豬肉、生蔥、生菜。摘錄《雞峰》卷十九...
百效丸 用法用量:未滿周歲每服3丸,周歲以上每服5丸,用蔥白1寸,燈心7根,煎湯將丸溶化,加白糖少許,溫服。...
更多用到中藥蔥白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蔥白 《本草綱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蔥 艾灸七壯。(《經(jīng)驗方》)。小兒不尿,乃胎熱也∶用大蔥白切四片,用乳汁半盞,同煎片時,分作四服即通。不...
《普濟(jì)方》:[卷一百四十七傷寒門]傷寒雜治(附論) 節(jié)三兩)上細(xì)末。每服三(二)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二寸。煎至七分。熱服。不拘時神仙百解散(一名神仙...
《普濟(jì)方》:[卷一百三十六傷寒門]傷寒頭痛(附論) 方石膏散(出圣惠方)治傷寒頭痛壯熱。石膏桂心細(xì)辛白術(shù)桔梗(去蘆頭)干姜(炮制銼)薄荷(各半兩)麻黃...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之八十七]老老余編(下) 者服之皆愈。勻氣散治老人大小便不通。生姜(半兩)大蔥(一莖鹽(一錢)豉(三十粒)上搗爛,安臍中,良久...
《普濟(jì)方》:[卷三百四十二妊娠諸疾門]安胎
沒有胡蘿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jìn)纖維骨痂生長和傷口愈合。
骨骼異常堅硬,主要由有機(jī)物和無機(jī)物所構(gòu)成。無機(jī)物占比例最多的是鈣。人體內(nèi)99%的鈣集中在骨骼內(nèi)。受傷發(fā)生骨折后,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讓傷員多吃些鈣質(zhì),以加快愈合。不知從何時起,骨頭湯成了骨折傷員的最好補(bǔ)品。但是,根據(jù)醫(yī)療經(jīng)驗及實驗研究,卻沒有發(fā)現(xiàn)骨折傷員需要額外補(bǔ)充鈣質(zhì)的證據(jù)。骨折后受傷部位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組織偏于酸性,骨折端可發(fā)生脫鈣。但這些脫出的鈣質(zhì)并沒有被運走、排泄,而是溶解在周圍。等到局部創(chuàng)傷性炎癥恢復(fù)正常后,便作為修復(fù)骨折的主要材料沉積下來。
根據(jù)最近的研究成果,骨折病人需要補(bǔ)充鋅、鐵、錳等微量元素。這幾種元素,有的參與組成人體代謝活動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膠原和肌紅蛋白的原料。經(jīng)測定,骨折后病人體內(nèi)上述物質(zhì)的血清濃度均明顯下降。因此,在骨折早期適當(dāng)補(bǔ)充,可能有利于愈合。動物肝臟、海產(chǎn)品、黃豆、葵花籽、蘑菇中含鋅較多;動物肝臟、雞蛋、豆類、綠葉蔬菜、小麥面粉中含鐵較多;麥片、芥菜、蛋黃、乳酪中含錳較多,骨折病人可適當(dāng)多吃。除此以外,也可服用含有這些物質(zhì)的藥物。
骨折早期因憂思少動,氣機(jī)郁滯,無力推運,常有大便秘結(jié),臥床病人更多見。宜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進(jìn)排便。
骨折病人不需“忌口”,對飲食沒有什么特殊的限制。但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就是不要吸煙。聲名狼藉的香煙與很多疾病有關(guān),包括心臟病和癌癥,并可損害皮膚傷口的愈合能力。
骨折
方1
〔組成〕大白背適量。
〔用法〕將大白背全草切碎曬干,打粉備用。先對患肢進(jìn)行手法固定,
根據(jù)患部的大小取適量藥粉和三花酒放入小鍋內(nèi)拌濕為度,然后在火上加熱
至粉散開不成團(tuán),待稍冷后敷患處并用繃帶包扎固定。每日1 次,一般用藥
15 天左右。
方2
〔組成〕鮮小葉買麻藤葉適量。
〔用法〕將藥搗爛后加適量米酒炒至七八成熟,趁熱外敷于復(fù)位后的骨
折處局部包扎,以小夾板固定,每天換藥1 次。
方3
〔組成〕大葉骨碎補(bǔ)、榔榆根皮各適量。
〔用法〕同搗爛,加面粉調(diào)成糊狀,復(fù)位后敷患處,2~3 日換藥1 次。
〔附注〕此方亦可用于關(guān)節(jié)脫位。
方4
〔組成〕鮮及己根適量,食鹽少許。
〔用法〕共搗爛,烘熱敷。另取及己根0.5g ,水煎沖酒服。
〔附注〕此方亦可用于跌傷、扭傷。
方5
〔組成〕鮮毛花楊桃葉、韭菜根各適量,白酒糟適量。
〔用法〕前2 味洗凈,合白酒糟搗爛敷。
方6
〔組成〕長葉鐵角蕨適量。
〔用法〕搗成絨狀,待骨折復(fù)位后包在患處。
方7
〔組成〕鮮水蜈蚣適量。
〔用法〕洗凈,搗絨包患處,每天換藥2 次。
〔附注〕此方亦可用于刀傷。
方8
〔組成〕■芝根皮15g ,細(xì)辛15g ,糯米飯適量。
〔用法〕共搗爛敷。
〔附注〕此方亦可用于扭傷。
方9
〔組成〕鮮杉根、莖皮適量。
〔用法〕洗凈,搗爛,絞汁約20tn1 ,調(diào)開水或黃酒服,渣和酒糟共搗
爛,溫敷患處。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脫位。
方10
〔組成〕鮮楊梅根皮、鮮羊角藤根各適量。
〔用法〕搗爛敷。
方11
〔組成〕鮮赤車適量,生梔子12g ,糯米飯、米酒各少許。
〔用法〕同搗爛,加熱敷。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跌打損傷。
方12
〔組成〕羅漢松根二層皮適量。
〔用法〕研末,用水調(diào)成膏狀,于復(fù)位后敷患處,用夾板固定。
方13
〔組成〕草珊瑚根15~30g 。
〔用法〕酒、水燉服。外用鮮葉搗爛,以酒炒敷。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跌打損傷。
方14
〔組成〕地骨皮、水冬瓜各適量。
〔用法〕兌甜酒搗敷,小夾板固定。
方15
〔組成〕狹葉崖爬藤、葉上花(喜馬拉雅青英葉)、三條筋、藤杜仲各
適量。
〔用法〕洗凈,搗爛,整復(fù)后敷患處。
〔附注〕此方用于閉合性骨折。
方16
〔組成〕五香血藤21g ,臭草24g ,百蕊草9g ,珍珠菜9g ,楤木根皮9g 。
〔用法〕加糖、酒各適量,煎水內(nèi)服,每日1 劑。首劑加廣三七3g 、土
鱉蟲3 個研粉沖服。另用上藥加酒適量,共搗絨,按常規(guī)處理后外敷,小夾
板固定,隔日換藥1 次。
方17
〔組成〕小藥木(老鼠矢)根皮及樹皮鮮品適量。
〔用法〕骨折復(fù)位,用小夾板固定后,用上藥搗敷傷口。
方18
〔組成〕陸英根、接骨木根皮、狗筋蔓根、糯米藤根鮮品各等分。
〔用法〕搗爛,加白酒炒熱,敷傷處(骨傷復(fù)位、包扎固定),每2 天
換藥1 次。
方19
〔組成〕佛骨草30 %,韭菜根30 %,紅梅消20 %,刺三加10 %,土一
技蒿10 %。
〔用法〕共搗爛,炒熱加酒適量,患骨復(fù)位后,夾板固定,敷藥包扎,
第一次48 小時換藥,以后每天換藥1 次。
方20
〔組成〕費菜20 %,韭菜根30 %,茅莓嫩葉20 %,魚香菜20 %,土一
枝蒿10 %。
〔用法〕取上藥共搗爛,患骨整復(fù)后用小夾板固定,敷藥包扎,3 天換
藥,以后日換1 次。
方21
〔組成〕鮮烏蘞莓2500g ,酒糟30~120g 。
〔用法〕上藥搗爛與酒糟拌勻(勿用鐵器),患骨整復(fù)后,用藥包扎,
小夾板固定。一般首次1 周后換藥,以后2 天換藥1 次。另配合活血散瘀、
消腫鎮(zhèn)痛的藥物如大血藤、生杜仲、杜衡、鉤藤、鐵筷子、小遠(yuǎn)志、滇杠柳、
八角蓮、馬兜鈴等,制成藥酒,每次服15g ,每日服2~3 次。
方22
〔組成〕水冬瓜、地骨皮適量。
〔用法〕先用三顆針、獨腳蓮、龍膽草煎水洗傷口,上二藥兌甜酒搗爛,
在復(fù)位后敷藥,用小夾板固定。
方23
〔組成〕及己2500g,大、小常山各2500g,長毛秋葵2500g,大血藤5000s,
滇杠柳5000g ,水冬瓜葉和根5000g ,陸英5000g ,三角楓5000g ,巖豇豆根
1000g ,糯草1000g 。
〔用法〕上藥陰干,加水30kg ,煎熬,去渣后加酒精60g ,再熬成流浸
膏。骨折復(fù)位后,用紗布棉墊浸濕藥膏敷患處,小夾板固定。
方24
〔組成〕槐木根皮10g ,百蕊草10g ,珍珠菜10g ,五香血藤21g ,陸英
12g 。
〔用法〕搗爛外敷并煎水內(nèi)服。
方25
〔組成〕七角風(fēng)(短梗大參)根適量。
〔用法〕先正骨,再用七角風(fēng)根搗絨敷患處。另用根9~15g ,蒸酒服,
1 日2 次。
方26
〔組成〕鮮接骨金粟蘭適量。
〔用法〕搗爛,酒炒敷患處;或用根15~30g ,浸酒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
方27
〔組成〕大烏泡根、野葡萄根皮、百尾參各等量。
〔用法〕共搗爛,加酒炒熱,先用手法將骨折復(fù)位,然后包上藥,再上
夾板,1 日1 換。用量視患處面積而定。
〔附注〕此方用于骨折未破皮者。
方28
〔組成〕大麻藥根粉適量。
〔用法〕用三棱針刺破皮膚(開放性骨折不需刺破),取大麻藥根粉用
酒調(diào)后外敷。
方29
〔組成〕四川大金錢草、二郎箭、見血飛、大血藤皮各適量。
〔用法〕研末,調(diào)麻油包患處。
方30
〔組成〕大茶藥根240g ,生雞仔1 只(約重300g ,不去毛臟)。
〔用法〕共同搗爛外貼傷處(先將骨折以手法復(fù)位),外加樹皮和繃帶
固定,大約敷1 小時除去。
目錄1拼音2拼音名3石蜈蚣的別名4來源5原形態(tài)6生境分布7石蜈蚣的藥理作用8性味9功能主治10石蜈蚣的用法用量11摘錄附:1用到中藥石蜈蚣的方劑2用到中藥石蜈蚣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石蜈蚣 1拼音 shí wú gōng
2拼音名Shí Wú Gōnɡ
3石蜈蚣的別名紅螞蝗七、石螃蟹、石棉、巖白菜、巖螞蝗
4來源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螞蝗七的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irita fimbrisepala Hand. Mazz.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5原形態(tài)螞蝗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長,扁圓柱形,有橫紋,似螞蝗狀,下側(cè)生多數(shù)須根。葉均基生;葉柄長28.5cm,有疏柔毛;葉片革質(zhì),卵形、寬卵形或近圓形,長410cm,寬3.511cm,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歪斜或?qū)捫ㄐ沃两匦?,或一?cè)心形,兩側(cè)不對稱,邊緣有鋸齒,兩面疏被長伏毛。聚傘花序14(7)支,骨15花;花序梗長628cm。被柔毛;苞片狹卵形至三角形,被柔毛;花梗長530cm;花萼長約10mm,5裂至基部,裂片線狀披針形形,邊緣上部有齒;花冠淡紫色或紫色,長46.5cm,外面疏被短柔毛,在內(nèi)面上唇有2條縱毛,花冠筒細(xì)漏斗,長2.53.8cm,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2,花絲基部被疏柔毛,花藥相連,有髯毛;退化雄蕊2,無毛;花盤環(huán)狀;子房及花柱密被短腺毛,柱頭2裂。蒴果長68cm,宇航局生短腺毛。種子紡錘形,長68mm?;ㄆ?4月。
6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林中石上或巖石上、山谷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及貴州等地。
7藥理作用抗菌作用:本品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和痢疾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8性味味苦;微辛;性涼
9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行滯消積;止血活血;解毒消腫。主痢疾;肝炎;小兒疳積;胃痛;吃力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癰腫瘡毒
10石蜈蚣的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11摘錄《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石蜈蚣的方劑 浸毒散 ìndúsǎn處方:毛藤子、石楠藤、鐵菱角、穿山蜈蚣、背子蜈蚣、赤麻(艸賣)、金腦香、梭婆子根、飛天...
搐鼻通頂散 ùbítōngdǐngsǎn處方:金頭蜈蚣2個,全蝎2個,滑石5錢,盆消2錢半,乳香1錢,沒藥1錢,...
天麻搜風(fēng)湯 麻3錢,防風(fēng)3錢,鉤藤3錢,僵蠶2錢,全蝎2錢,蜈蚣1條,生石膏2兩,甘草1錢,犀角1錢。功效:除風(fēng)...
貼癖膏 ,輕粉2錢,番硇2錢,蘆薈2錢,血竭2錢,蜈蚣5條,古石灰3錢,糊鹽1錢,真麝5分。主治:小兒癖疾...
梅花丹 丹組成:麝香3分,冰片3分,乳香(炙去油)7錢,蜈蚣5條,寒水石3錢。主治:一切癰腫,對口瘡。用法用...
更多用到中藥石蜈蚣的方劑
用到中藥石蜈蚣的中成藥 活血解毒丸 醋炙)480g沒藥(醋炙)480g蜈蚣96g黃米(蒸熟)408g石膏蒲清膏72g雄黃粉240g制法:...
風(fēng)濕止痛藥酒 絡(luò)石藤60g石南藤60g穿山龍45g烏梢蛇45g蜈蚣(去頭尾足)9條全蝎45g土鱉蟲45g牛膝15g...
飛龍奪命丸 香(醋炙)180g沒藥(醋炙)180g血蝎30g蜈蚣3g銅綠60g膽礬30g寒水石(煅)30g蝸牛(...
安臍散 一處方羚羊角1錢(略炒),亂發(fā)1團(tuán)(燒令存性)、蜈蚣1條(赤足者,炙)。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小兒臍風(fēng)...
風(fēng)濕福音丸 維,單細(xì)胞非腺毛,形似纖維,多碎斷,基部膨大,如石細(xì)胞。草酸鈣簇晶較多,棱角尖銳。不定形塊狀物,黃...
更多用到中藥石蜈蚣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石蜈蚣 《三指禪》:[卷三]胎前全憑脈論 胎癥,其顯者也。由胎癥而推,脈清而用得其當(dāng),信石蜈蚣,無非參苓術(shù);脈溷而用失其當(dāng),參苓術(shù),無非信石蜈...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臟方飛尸鬼疰第八]金牙散 毒公鱉甲牛黃人參胡燕屎野狼毒桂心(各四分)寒水石蜈蚣蜥蜴附子(各一枚)蜣螂亭長(各七枚)石膏(五分)...
《滇南本草》:[第三卷]百葉尖 葉尖,生山中石上,綠色,一條小葉,俗呼蜈蚣草。味酸、澀、甘。無毒。治一切跌打...
《千金翼方》:[卷第一·藥錄纂要藥出州土第三]山南東道 ∶夜干、甘菊花、蜥蜴、蜈蚣、梔子花、牡荊子。均州∶葳蕤。荊州∶橘皮。襄州∶石龍芮、藍(lán)實、蜀水花、茗...
《證類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蜈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54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飛龍丹
下一篇: 飛龍換骨還元水火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