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干漆(杵碎,炒令煙盡即止)、白蕪荑(去皮)各等分。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諸般蟲證,傳帶驚癇,嚙齒,直視上竄,叫呼搐搦,漸成危急。
用法用量 : 每小者1字,大者1錢,米飲調(diào)下,乳食前服,1日3次。
摘錄 : 《衛(wèi)生總微》卷六
目錄1拼音2《外臺》卷十七引《崔氏方》 2.1方名2.2組成2.3主治2.4七味干漆散的用法用量2.5制備方法2.6用藥禁忌 附:1古籍中的七味干漆散 1拼音 qī wèi gàn qī sǎn
2《外臺》卷十七引《崔氏方》
古籍中的七味干漆散 《普濟方》:[卷二百二十八虛勞門]虛勞 十丸。溫酒鹽湯下??招氖城胺?。名沉香鹿茸丸。七味干漆散干漆(三兩炒斷煙)干地黃(八兩)芍藥蓯蓉五味...
《外臺秘要》:[卷第十七]五勞六極七傷方一十首 一匕暮一匕。酒飲皆得。忌豬肉生蔥蕪荑冷水。又七味干漆散方。(韋都水服不逾月光悅倍常療虛羸無比)干漆...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五十九產(chǎn)難門]息胞 ,未下再服,以下為度。治胞衣不出,及惡血不行。干漆散方干漆散(碎炒令煙)當(dāng)歸(切焙一兩)上二味,搗...
《圣濟總錄》:[卷第五十六]九種心痛 空心煎木香湯下。治九種心痛。冷熱吐逆,刺疼痛。干漆散方干漆(炒出煙)蓬莪術(shù)(炮各一兩半)桂(去粗皮...
《產(chǎn)鑒》:[下卷]浮腫
蕪荑
(《本經(jīng)》)
【異名】殿蓎(《本經(jīng)》),無夷(《爾雅》郭璞注),蕪荑仁(《千金方》),山榆子(《千金·食治》),山榆仁(《本草拾遺》),白蕪荑(《圣惠方》),大果榆糊(《藥材學(xué)》)。
【來源】為榆科植物大果榆果實的加工品。
【植物形態(tài)】大果榆,又名:無姑(《爾雅》),山粉榆(《說文》),山榆(《廣雅》),姑榆(《爾雅》郭璞注),迸榆、黃榆、扁榆、毛榆、柳榆。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狀,高15~30米。大枝斜向,開展,小枝淡黃褐色或帶淡紅褐色,有粗毛,枝上常有發(fā)達的木栓質(zhì)翅。葉互生;葉柄長2~6毫米,密生短柔毛;葉片闊倒卵形,長5~9厘米,寬4~5厘米,先端突尖,基部狹,兩邊不對稱或淺心形,邊緣具鈍單鋸齒或重鋸齒,兩面粗糙,有粗毛。花5~9朵簇生,先葉開放;花大,長達15毫米,兩性,花被4~5裂,綠色;雄蕊與花被片同數(shù),花藥大,帶黃玫瑰色;雌蕊1,綠色,柱頭2裂。翅果大形,倒卵形成近卵形,長2.5~3.5厘米,寬2~3厘米,全部有毛,有短柄。種子位于翅果中部?;ㄆ诖杭尽?br>生長于山地、山麓及巖石地。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等地。
【制法】夏季當(dāng)大果榆的果實成熟時采下,曬干,搓去膜翅,取出種子。將種子55斤浸入水中,待發(fā)酵后,加入家榆樹皮面10斤,紅土30斤,菊花末5斤,加適量溫開水混合均勻,如糊狀,放板上攤平約四分厚,切約2寸方塊曬干,即為成品。亦可在農(nóng)歷4~5月采實取仁。用種子60%、異葉敗醬20%,家榆樹皮10%,灶心土10%,混合制成扁平方形,置于日光下曬干即成。
【藥材】呈方塊狀,表面褐黃色,有多數(shù)小孔.體輕質(zhì)松脆。斷面黃黑色,易成鱗片狀剝離。氣特臭,味微酸澀。
主產(chǎn)山西、河北。東北各地亦產(chǎn)。
【藥理作用】①驅(qū)蟲作用
蕪荑醇浸提取物在體外對豬蛔蟲、蚯蚓、螞蝗皆有顯著治蟲效力;以乙醚提取的揮發(fā)油,予兔口服1克/公斤未見毒性。用于感染肺吸蟲的貓,口服10%蕪荑煎液24毫升/公斤/日,未見治療效果,且有一貓在療程結(jié)束后五天死亡,可能是量大中毒所致。
②抗真菌作用
蕪荑浸液(1:2)在試管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2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苦辛,溫。
①《本經(jīng)》:"味辛,平。"
②《藥性論》:"味苦辛。"
③《海藥本草》:"味辛,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jīng)。"
②《玉楸藥解》:"入厥陰肝經(jīng)。"
③《要藥分劑》:"入脾、胃二經(jīng)。"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jīng)。"
【功用主治】殺蟲,消積。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瀉、冷痢,疥癬,惡瘡。
①《本經(jīng)》:"主五內(nèi)邪氣,散皮膚骨節(jié)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
②《別錄》:"逐寸白,散腸中嗢嗢喘息。"
③《藥性論》:"能主積冷氣,心腹癥痛,除肌膚節(jié)中風(fēng)淫淫如蟲行。"
④孟詵:"治熱瘡,搗和豬脂涂。又和白蜜治濕癬。和沙牛酪療一切瘡。長食治五痔。"
⑤《食療本草》:"散腹中氣痛。又和馬酪可治癬。又殺中惡蟲毒。"
⑥《海藥本草》:"治冷痢心氣,殺蟲止痛。又治婦人子宮風(fēng)虛,孩子疳瀉。"
⑦《日華子本草》:"治腸風(fēng)痔漏,惡瘡疥癬。"
⑧《醫(yī)林纂要》:"瀉肺法風(fēng)濕,燥脾消寒食,治疸黃,殺蟲去蛔。"
⑨《中國藥植圖鑒》:"祛痰利尿。"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宜忌】脾胃虛弱者慎服,
①《海藥本草》:"得訶子、豆蔻良。"
②《本草從新》:"脾胃虛者,雖有積,勿概投。"
③《得配本草》:"脾、肺燥熱者禁用。"
【選方】①治脾胃有蟲,食即痛,面黃五色,疼痛無時:蕪荑仁二兩,和面炒令黃色,為末,非時,米飲調(diào)二錢匕。(《千金方》)
②治大人小兒蛔痛,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黃綠水涎沫,或吐蟲出,發(fā)有休止:蕪荑、雷丸各半兩,干漆(捶碎,炒煙盡)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溫水七分盞,調(diào)和服,不拘時,甚者不過三服。小兒每服半錢。(《奇效良方》蕪荑散)
③治久患脾胃氣泄不止:蕪荑五兩,搗末,以飯丸。每日空心午飯前,各用陳米飲下三十丸,增至四十丸。(《續(xù)傳信方》)
④治久痢不瘥,有蟲,兼下部脫肛:蕪荑二兩(微炒),黃連一兩(去須,微炒),蚺蛇膽半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杏仁揚下三十丸,日再服。(《圣惠方,蕪荑丸)
⑤治小兒蟲癇,胃寒蟲上,諸證危惡,與癇相似:白蕪荑、干漆(燒存性)等分。為末,米飲調(diào)服一字至一錢。(《醫(yī)準(zhǔn)》)
⑥治下血結(jié)陰:蕪荑一兩。搗碎,研令細(xì),用紙裹壓去油,再研為末,用雄豬膽丸梧桐子大。每服九丸,甘草湯下,日五、六服。(《普濟方》蕪荑丸)
⑦治蟲牙作痛:蕪荑仁安蛀孔中及縫中。(《世醫(yī)得效方》)
⑧治諸積冷氣:蕪荑一兩(炒),大茴香,木香各五錢。共為末,紅曲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三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提醒您:蕪荑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59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干漆煎丸
下一篇: 干生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