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胃膈熱,吐逆不定,諸藥無效。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加生姜3片,大棗2枚,青竹茹、槐子,同煎7分,去滓,日2服。小兒每服1錢。
摘錄 : 《傳家秘寶》卷三
制法 : 上藥曬干為散。
功能主治 : 預防熱病、急黃、賊風。主
用法用量 : 每服1方寸匕,1日2次,稍稍加至3匕,食后牛乳、蜜湯、竹瀝、粥飲、梅漿,任意下之。
摘錄 : 《外臺》卷十四引《許仁則方》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涼膈,止煩渴咽干。主
用法用量 : 每服方寸匕,以沸湯調(diào)下。
摘錄 : 《元和紀用經(jīng)》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消渴。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紫蘇熟水下。
摘錄 : 《雞峰》卷十九
可以。葛花解酒 1)葛花中的皂角苷,異黃酮類具有氧化還原作用,加速酒精氧化,可使乙醇失去毒性,收縮和保護胃腸黏膜,減緩酒精的吸收,阻礙酒精快速大量地進入血液循環(huán)。 2)酒前服用,提前在肝、胃形成保護膜,起到護肝養(yǎng)胃,增大酒量作用;酒中飲用抗醉,酒后飲用解酒,源于葛花中異黃酮類可吸附酒中致醉物質,降低酒精濃度,降低心肌耗氧量,保護心血管,并通過加速排尿、排汗排泄分解,緩解頭痛、眩暈、惡心等不舒服狀態(tài),減輕醉酒程度。 《滇南本草》說“葛花解酒醒脾,酒毒酒痢治胸膈飽脹發(fā)呃,嘔吐酸痰,酒精傷胃,吐血嘔血,消熱,解酒毒”。并指出枳椇“治一切左癱右瘓,風濕麻木,能解酒毒” 詩、傳說、小說三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均論及了野葛解酒,這絕非偶然的巧合。翻開我國古今的醫(yī)典藥籍,野葛的花和根解酒之說屢見不鮮,南朝齊梁時名醫(yī)陶弘景《名醫(yī)別錄》云:葛花消酒解酒;唐代藥王孫思邈《千金藥方》記有葛根搗汁飲服,治酒醉不醒;金元四大醫(yī)家的之一的李杲《蘭室秘藏》,擬定一著名的解酒良方“葛花解酲湯”,專治飲酒過多,嘔吐痰逆,頭痛心煩,胸膈痞塞,手足顫搖等?,F(xiàn)代中的《中藥志》記載:葛花“解酒毒,除胃熱。用于酒后煩渴,頭痛,嘔吐,濕熱便血”;《中藥大辭典》亦說葛花“解酒醒脾,治傷酒發(fā)熱煩渴,不思飲食,歐逆吐酸,吐血,腸鳳下血”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說葛根能“解諸毒”,“諸毒”當然涵蓋有飲酒中毒。, 《千金方》中說,飲鮮葛根汁可治“酒醉不醒”。治酒醉不醒,可用鮮葛根搗爛,榨汁 唐代《藥性論》說葛根能“開胃下食,解酒毒”。 唐代孟詵 寫的《食療本草》指出:“葛根蒸之,消酒毒”。并講述了枳椇喬木的解酒作用。說:“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翁中,酒化為水也”》 宋代《本草圖經(jīng)》說枳椇“能敗酒味,若以其木為柱,則屋中之酒皆薄也”》 金元時代用來解酒偏重于枳椇的果實或種子,即枳椇子。名醫(yī)朱丹溪有一驗案:一男子三十余,因飲酒過多,加上房勞過度,出現(xiàn)發(fā)熱不退,全身疲乏,治療時先用補氣血藥加上葛根以解酒。服后得微汗,但“人反懈怠,熱如故”,癥狀不減,丹溪悟出是葛根過度發(fā)散之故。遂用枳椇易葛根,果然藥到病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59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干葛平胃散
下一篇: 干葛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