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石決明酒
中醫(yī)世家
2023-05-10 20:22:18
枸杞石決明酒
處方 : 石決明干者1大斤(洗
,炙)
,枸杞根白皮小1斤
。
制法 : 上細切,盛絹袋,以清酒4斗5升漬之
,春5日
,夏3日
,秋7日,冬10日
,去滓
。

功能主治 : 輕身,補腎氣
,和百節(jié),好顏色
,延壽肥健
。主腰腳疾,疝(疒頹)
,諸風痹
,惡血,目翳
,目赤膜痛
,眨眨淚出,瞽盲
。
用法用量 : 始服
,多少不拘。
摘錄 : 《醫(yī)心方》卷十三引雜酒方
陰陽兩虛能吃五味子,枸杞
,冰糖,紅棗嗎
①
、如果確屬腎陰虛當用“六味地黃丸”
,但腎陰虛那么多的特征里,最為明顯的就是“夜間盜汗”
,如果不能確定
,還是改用“桂附地黃丸”,在“六味”的基礎上加了“肉桂”與“附子”兩味溫藥
,作用就是在滋陰的基礎上
,溫補腎陽,適宜平補
,即“陰陽雙補”
,最適宜服用的季節(jié)是從立秋到來年立春。 ②
、如果自行服藥的話
,飲食宜忌藥品說明書中會有詳細說明,但是要補充幾點:一是忌食辛辣食物,防止加重陰虛癥狀
;二是地黃丸屬于滋補類型的中藥
,不宜在感冒期間服用,以免“閉門留寇”
;三是地黃丸不能與抗結(jié)核的藥物利福平同時服用
,雖然六味地黃丸對結(jié)核病的骨蒸潮熱、盜汗
、口干等陰虛火旺癥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但其中的山萸肉可分析出大量的有機酸,能增加腎臟對利福平的重吸收
,加重利福平對腎臟的毒性
。 ③、地黃丸系列均由六味地黃丸演化而來
。六味地黃丸的組方出自宋朝醫(yī)學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一書
,由熟地黃、山茱萸
、山藥
、澤瀉、茯苓
、丹皮等6味中藥炮制而成
,方中熟地滋腎填精,為君藥
;山茱萸養(yǎng)肝腎而澀精
;(淮)山藥益脾而固精,均為臣藥
;澤瀉清泄腎火
,并防熟地之滋膩;丹皮清泄肝火
,并制山茱萸之溫
;茯苓淡滲脾腎,以肋山藥之益脾
,以上共為佐使
,各方合用具有滋補肝腎的作用,原用于小兒“五遲”(發(fā)育遲緩)等肝腎陰虛癥
。后代醫(yī)家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其臨床療效顯著
,將其作為滋補肝腎之陰的代表方,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
,并根據(jù)不同的癥狀對原方藥物加以增刪
,先后增加了知柏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
、金匱腎氣丸(一名桂附地黃丸)
、麥味地黃丸、歸芍地黃丸
、六味都氣丸
、濟生腎氣丸等“家族”成員。但不同名稱功效卻不同: 六味地黃丸原方適用于肝腎陰虧
,虛火上升所致的腰膝酸軟
,頭目眩暈,盜汗遺精
,耳鳴耳聾等癥狀; 知柏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知母
、黃柏兩味藥制成
,主要針對肝腎陰虛火旺所致的腰膝酸痛、虛煩盜汗
、遺精等癥
,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但方中知母
、黃柏藥性寒涼
,平時大便稀者須慎用,以免損傷脾胃
; 麥味地黃丸則是在六味地黃丸內(nèi)加入麥冬和五味子
,以增強六味地黃丸的養(yǎng)陰生津,斂肺納腎之效
,對有咳嗽
、氣喘、潮熱
、盜汗等肺腎陰虛癥狀的患者有很好的療效
; 杞菊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枸杞子和菊花兩味中藥,用于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眩暈
、耳鳴
、雙眼昏花、視物不清
、眼睛干澀
、迎風流淚等癥狀; 歸芍地黃丸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增加了養(yǎng)血柔肝的當歸和白芍
,對血虛頭暈
、婦女崩漏等療效顯著
; 明目地黃丸是在杞菊地黃丸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針對眼病的蒺藜、石決明及滋陰養(yǎng)血的當歸
、白芍等藥
,是眼病的專用方藥。 桂附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肉桂
、附子兩味溫陽中藥
,主治腎陽。對腎陽虛所致的四肢冰冷
、腹痛
、小便清長、大便稀爛
、陽萎
、滑精或女子不孕癥等較為適用;從更嚴格的意義來講
,桂附地黃丸就是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的基礎上加升一把火溫補腎陽
,陰陽雙治,更適宜這個季節(jié)服用…… 豬腰枸杞湯
,一個人份:一個豬腰
,去除白膜及白筋切片,用開水過一下
,然后鍋內(nèi)置冷水
,下豬腰及枸杞,煮開后小火再煮20分鐘
。 喝湯吃肉 多吃:干貝
,鱸魚,栗子
,黑木耳
,黑芝麻,黑桃何首烏 少吃:柿子
,生蘿卜
,生菜瓜,生黃瓜
,生地瓜
,西瓜,甜瓜
,洋蔥
,辣椒,芥菜
,丁香
,茴香
,胡椒,薄荷
,莼菜
,鹽,白酒
,香煙等
蔻仁.澤瀉.熟地黃.炒六曲.焦山楂.炒麥芽.山萸肉,枸杞子.制香附.炒黃芩.烏梅.當歸.白扁豆.
一
,發(fā)熱
1、外感風寒-----麻黃
,桂枝
,荊芥,防風
,蘇葉
,羌活,白芷
,
2
、外感風熱-----桑葉,菊花
,薄荷,蟬蛻
,蔓荊子
,
3、溫病-----(衛(wèi)分)或熱毒
,銀花
,連翹,牛蒡子
,大青葉
,板蘭根,
4
、熱入營血-----(營分)生地
,丹皮,元參
,赤芍
,
5、火毒-----川連
,黃柏
,黃芩,枝子
,
6
、少陽證-----柴胡
,黃芩,
7
、陽明氣分證-----石膏
,知母,花粉
,
8
、陽明腑實證-----大黃,芒硝
,元明粉
,
二,一切頭痛
1
、外感風熱-----菊花
,蔓荊子,薄荷
,蟬蛻
,
2、外感風寒-----羌活
,荊芥
,白芷,藁本
,細辛
,
3、鼻淵頭痛-----蒼耳子
,辛荑
,薄荷,白芷
,
4
、濕邪頭痛-----藿香,蒼術(shù)
,防風
,羌活,
5
、肝熱頭痛-----龍膽草
,夏枯草,枝子
,黃芩
,
6、肝陽上亢-----石決明
,草決明
,鉤藤
,菊花,
7
、痰厥頭痛-----川芎
,細辛,南星
,陳皮
,云苓,半夏
,枳實
,甘草,
8
、少陽頭痛-----(偏頭痛)柴胡
,黃芩,玉竹
,
9
、太陽頭痛-----(后頭痛)川芎,麻黃
,羌活
,獨活,
10
、少陰頭痛-----(前額痛)升麻
,石膏,白芷
,葛根,(此條“少陰”應為“陽明”)
11
、太陰頭痛-----蒼術(shù)
,半夏,南星
,
12
、少陰頭痛-----麻黃,附片
,細辛
,
13、厥陰頭痛-----(頭頂痛)人參
,吳萸
,藁本,生姜
,大棗
,
14
、氣虛頭痛-----黃芪,人參
,炒白術(shù)
,升麻,
15
、血虛頭痛-----當歸
,熟地,炒白芍
,川芎
,首烏,雞血藤
,
16
、陰虛頭痛-----元參,山萸
,白芍
,枸杞,玉竹
,女貞子
,生地,
17
、陽虛頭痛-----鹿茸
,鹿角膠,附子
,肉桂
,蓯蓉,巴戟
,仙靈脾
,
18、頑固頭痛-----全蝎
,白姜蠶
,白附子,蜈蚣
,
三
,眩暈
1、外感眩暈-----川芎
,天麻
,半夏,羌活,桔紅
,茯苓
,甘草。生姜
,
2
、內(nèi)傷眩暈-----人參,當歸
,茯苓
,棗仁,菊花
,天麻
,桔紅,
3
、肝風內(nèi)動-----菊花
,鉤藤,天麻
,地龍
,薄荷,
4
、肝陽上亢-----珍珠母
,代赭石,石決明
,龍骨
,牡勵,
5
、肝熱眩暈-----夏枯草
,菊花,龍膽草
,草決明
,
6、氣虛眩暈-----黃芪
,黨參,升麻
,人參
,
7、血虛眩暈-----當歸
,熟地
,首烏,白芍,
8
、腎陽虛暈-----鹿茸
,紫河車,鎖陽
,仙靈脾
,仙茅,
9
、氣滯頭暈-----木香
,丁香,砂仁
,桔皮
,花苓 ,炒白術(shù)
,
10
、痰濕頭暈-----半夏,陳皮
,茯苓
,白術(shù),
四
,咽喉痛
1
、外感風熱-----牛旁子,蟬蛻
,薄荷
,元參,竹葉
,
2
、肺氣不利-----射干,桔梗
,麥冬
,
3、肺胃熱盛-----山豆根
,牛黃
,馬勃,通大海
,花粉
,
4、熱毒-----銀花
,連翹
,板蘭根,枝子,
5
、失音-----通大海
,川貝,冬花
,
五
,口舌痛
1、心胃火盛-----川連
,枝子
,石膏,黃芩
,木通
,竹葉,燈心
。
2
、肺胃陰虛-----生地,元參
,石膏
,玉竹,沙參
,麥冬
,
3、虛火上炎-----元參
,生地配肉桂
,
4、陽明腑實-----大黃
,芒硝
,元明粉,
六
,口感
1
、口渴-----花粉,葛根
,蘆根
,沙參,
2
、口苦-----龍膽草
,茵陳,枝子
。
3、口甜-----川連,黃芩
,枝子
,石膏,佩蘭
,茯苓
,竹葉,
4
、口臭-----炒黃芩
,川連,木通
,連翹
,蓽卜,各香
,砂仁
,川樸,檳榔
,
七
,牙痛
1、牙齒腫痛-----當歸
,生地
,丹皮,升麻
,川連
,防風,荊芥
,石膏
,
2、胃火牙痛-----升麻
,川連
,生地,當歸
,丹皮
,生石膏,大黃
,芒硝
,甘草。
3
、風火牙痛-----羌活
,防風
,藁本,白芷
,川芎
,薄荷,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