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桂枝3錢,芍藥3錢,甘草2錢,丹皮3錢,蘇葉3錢,生姜3錢。
功能主治 : 癰疽初起。
用法用量 :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取微汗。
摘錄 : 《四圣心源》卷九
目錄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紫蘇湯 2.1處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四:紫蘇湯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三 4.1方名4.2組成4.3主治4.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4.5制備方法 5《醫(yī)統(tǒng)》卷十一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6《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 6.1方名6.2組成6.3功效6.4主治6.5紫蘇湯的用法用量6.6加減6.7各家論述 7《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8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見《普濟(jì)方》卷二四二 8.1方名8.2組成8.3主治8.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8.5制備方法 9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六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9.5制備方法 10《外臺》卷十九引《蘇恭方》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10.5制備方法10.6用藥禁忌 11《外臺》卷七引《廣濟(jì)方》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11.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11.5制備方法11.6用藥禁忌 12《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12.1方名12.2組成12.3主治12.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12.5加減12.6制備方法 13《四圣懸樞》卷二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14《窮鄉(xiāng)便方》 14.1方名14.2組成14.3功效14.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14.5加減 15《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 15.1方名15.2組成15.3主治15.4紫蘇湯的用法用量15.5制備方法 16《局方》(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卷十 16.1方名16.2組成16.3功效16.4主治16.5紫蘇湯的用法用量16.6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紫蘇湯 1拼音 zǐ sū tāng
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紫蘇湯
3《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四:紫蘇湯
4《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三
5《醫(yī)統(tǒng)》卷十一
6《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八
7《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8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見《普濟(jì)方》卷二四二
9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六
10《外臺》卷十九引《蘇恭方》
11《外臺》卷七引《廣濟(jì)方》
12《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二
13《四圣懸樞》卷二
14《窮鄉(xiāng)便方》
15《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
16《局方》(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卷十
古籍中的紫蘇湯 《景岳全書》:[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小兒 米飯丸,綠豆大。捻作餅,每服二三餅,煎蔥白湯、紫蘇湯下,忌熱物,量兒加減。薛曰∶凡用此方及利驚丸、...
《醫(yī)學(xué)摘粹》:[雜證要法表證類]瘟疫 芩、連主之。如寒疫在太陽經(jīng),頭痛發(fā)熱惡寒者,以紫蘇湯主之。如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脈浮發(fā)熱,口干鼻燥者...
《邯鄲遺稿》:[卷之三]妊娠 姜汁浸少頃,炒紫色,滾湯,再入姜汁少許點服,或紫蘇湯亦可?!救藚仔g(shù)散】人參白術(shù)橘紅甘草麥冬赤苓竹...
《濟(jì)世神驗良方》:外科附錄 之。又方,鱉甲(炙脆研末),雞治陰子爛出(先用紫蘇湯洗)杉木灰、紫蘇葉等分為末敷,仍以紫蘇包之。一...
《普濟(jì)方》:[卷二百四十二腳氣門]香港腳上氣附論
加味四物湯主要由當(dāng)歸、川穹、芍藥、熟地以及其他中草藥構(gòu)成。
一、《濟(jì)陰綱目》
卷一:
【處方】當(dāng)歸(酒洗)1錢半,川芎1錢半,芍藥(炒)1錢,熟地黃1錢,玄胡索1錢,蓬術(shù)(醋煮)1錢,香附(醋煮)1錢,砂仁8分,桃仁(去皮尖)7分,紅花(酒炒)5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經(jīng)水將來,作疼不止。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血虧挾滯,不能統(tǒng)營氣于經(jīng),故臍腹疼痛,然后經(jīng)行。方中熟地補(bǔ)血以滋沖任,白芍?jǐn)筷幰砸婺I肝,川芎行血海以調(diào)經(jīng),當(dāng)歸養(yǎng)血脈以榮經(jīng),蓬術(shù)破氣中之血,香附理血中之氣,桃仁破瘀血以通經(jīng),延胡活滯血以止痛,紅花活血生新,砂仁醒脾行氣,水煎溫服,使滯化氣行,則經(jīng)血調(diào)和而臍腹疼痛無不退,天癸循環(huán)無不自如。
卷四:
【處方】當(dāng)歸、白芍藥(炒)、川芎、生地、地骨皮、牡丹皮各等分(1方加白術(shù))。
【功能主治】婦人骨蒸。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6錢,水煎服。
【各家論述】《濟(jì)陰綱目》汪淇箋:此方以四物生四臟之陰,以地骨、牡丹解骨蒸之熱。其加白術(shù)者,以土為萬物之母也。
卷六:
【處方】當(dāng)歸(酒洗)2錢,白芍藥(炒)2錢,肉蓯蓉2錢,熟地黃(酒洗)1錢,白術(shù)1錢,白茯苓1錢,人參5分,川芎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氣血兩虛不孕。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月經(jīng)前3服,經(jīng)正行3服,經(jīng)行后3服。
卷六之一:
【處方】當(dāng)歸2錢,川芎2錢,白術(shù)(微炒)1錢半,熟地黃(酒洗)1錢半,白茯苓1錢,芍藥(微炒)1錢,續(xù)斷1錢,阿膠1錢,香附(醋煮)8分,橘紅7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久服有子。主血虛不孕。
【用法用量】水2鐘,煎8分,空腹服。
卷七: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生地黃、柴胡、山梔子、牡丹皮、龍膽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婦人陰戶腫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八:
【處方】當(dāng)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香附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婦人血少胎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紫蘇湯調(diào)下。
卷九:
【處方】四物湯加香附、桃仁、枳殼、縮砂、紫蘇。
【功能主治】補(bǔ)血行滯。主妊娠過月不產(chǎn)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十一:
【處方】當(dāng)歸1錢,川芎1錢,人參1錢,芍藥1錢,熟地1錢,白術(shù)1錢,干姜(炮)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虛身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十一之一:
【處方】當(dāng)歸1錢,川芎1錢,芍藥1錢,熟地1錢,香附(炒)1錢,五靈脂(炒,2味另為末)1錢(臨服調(diào)入)。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惡露不盡,腹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痛甚者,加桃仁泥4分。
卷十一之二:
【處方】當(dāng)歸1錢,川芎1錢,白芍1錢,熟地1錢,白芷1錢,升麻1錢,血余炭(另入)。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月余,經(jīng)血淋瀝不止。
【用法用量】水煎服。
【臨床應(yīng)用】產(chǎn)后下血:汪淇,族弟婦產(chǎn)后半月,離蓐過勞,下血傾盆,急以求救,余用此藥,1服立止,其效如神。
卷十一之三:
【處方】川芎、當(dāng)歸、芍藥、生地、蒲黃、阿膠、薊根、白芷。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崩如豆汁,紫黑過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十三:
【處方】當(dāng)歸1錢,川芎1錢,白芍1錢,熟地黃1錢,白茯苓1錢。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陰虛血弱,發(fā)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熱盛,加炒干姜;虛煩,加茯神、遠(yuǎn)志。
卷十四:
【處方】四物湯4錢,龍骨(另研少許,臨服入)。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因產(chǎn)用力過多,陰門突出。
【用法用量】水煎服。陰痛者,加藁本、防風(fēng),去龍骨。
卷十四之一:
【處方】當(dāng)歸1錢,川芎1錢,赤芍藥1錢,生地黃1錢,甘草梢1錢,杜牛膝1錢,木通1錢,桃仁(去皮尖)5個,滑石1錢半,木香。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諸淋屬于熱者。
【用法用量】方中木香用量原缺。
卷十四之二:
【處方】當(dāng)歸、川芎、白芍藥(酒炒)、生地黃、木通、王不留行、天花粉各等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氣血虛,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同獖豬蹄旁肉4兩,煎湯2鐘,入藥同服。先將蔥湯頻洗乳房。
二、《濟(jì)陽綱目》
卷十五: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地黃、陳皮、黃芩、黃連、桃仁、紅花、麻仁、甘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血虛火盛,朝食甘美,至晡心腹刺酸吐出。
【用法用量】水煎服。大便閉結(jié),加大黃;氣虛,合4君子湯。
卷三十一:
【處方】當(dāng)歸1錢,川芎1錢,生地(姜、酒炒)1錢,芍藥倍用,人參5分,五味子5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血虛,陽無所依附,上奔而喘。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三十六: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地黃、陳皮(帶白)、甘草(生用)、桃仁(留尖)、紅花(酒制)。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血虛枯燥及婦人翻胃。
【用法用量】水1鐘半,煎8分,入驢尿,以防生蟲。
卷三十六之一: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酒炒)、生地黃、牡丹皮、韭汁。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血虛生火,致患噎膈。
【用法用量】水煎服。大便閉,加桃仁、紅花。
卷五十二:
【處方】當(dāng)歸、芍藥、川芎、生地(酒炒)、人參、茯神、麥門冬、竹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陰血不足,煩躁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四:
【處方】當(dāng)歸、芍藥、生地(酒炒)、川芎、茯神、熟地黃、黃連、甘草(炙)、朱砂(另研)少許。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心血虛怔忡。
【用法用量】水煎成,入朱砂末,食后服。
卷五十九:
【處方】生地黃(酒洗)1錢半,當(dāng)歸(酒洗)7分,川芎7分,赤芍藥(酒洗)7分,山梔子(炒黑)1錢半,麥門冬(去心)1錢半,牡丹皮1錢,元參1錢,知母(酒炒)5分,白術(shù)(炒)5分,甘草3分,陳皮3分,黃柏(酒炒)2分。
【功能主治】吐血、嘔血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如身熱,加地骨皮、枳實、黃芩各1錢,軟柴胡(酒洗)5分;嘔吐血,加知母、石膏,以瀉胃火;咳血,加茅根、黃芩,以瀉肺火;唾咯血,加梔子、黃柏、肉桂少許,以瀉腎火;吐衄不止,加炒黑干姜、柏葉、茜根、大小薊各1錢;大便血不止,加炒槐花、地榆、百草霜各1錢半;小便溺血不止,倍加梔子,更加車前子、小薊、黃連,俱炒半黑,各8分;諸失血久,加升麻、阿膠、人參,入童便、姜汁、韭汁。
卷六十二: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生地黃、牛膝、梔子(1方加黃連棕炭)。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血虛尿血,小兒血淋。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卷六十三: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生地(酒炒)、山梔(炒)、升麻、秦艽、阿膠珠。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便血有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血過多不止者,加黃連、紅花。
卷八十三: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熟地黃(砂仁、沉香炒)、羌活、防風(fēng)、陳皮、甘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麻風(fēng)。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八十四:
【處方】四物湯加黃芩。
【功能主治】血不榮于腠理,身上虛癢。
【用法用量】煎湯,調(diào)浮萍末服之。
卷八十九: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生地(姜、酒炒)、山梔子、連翹、甘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養(yǎng)陰血以消毒。主湯火傷,發(fā)熱作渴,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八十九
卷九十五:
【處方】當(dāng)歸1錢,芍藥1錢,川芎1錢,生地(酒洗)1錢,黃芩(酒洗)1錢,黃柏(酒洗)1錢,槐花(炒)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內(nèi)熱痔漏下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九十六: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熟地黃、升麻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血虛脫肛。
【用法用量】水煎服。血熱者,加黃柏;兼痢,加槐花、黃連。
卷一0一: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赤芍藥、熟地(砂仁炒)、木賊、防風(fēng)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眼出冷淚屬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一○七:
【處方】當(dāng)歸、川芎、芍藥、生地黃(酒洗)、牛膝、香附、生甘草、側(cè)柏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陰虛氣郁,牙出鮮血。
【用法用量】水煎嗽口;或服亦可。
三、《金鑒》
卷四十五:
【處方】四物湯加川附子、炮姜、官桂。
【功能主治】寒濕帶下,胞中冷痛。
【用法用量】日久滑脫者,加升麻、柴胡舉之,龍骨、牡蠣、赤石脂澀之。
卷四十六:
【處方】四物湯加血余、白茅根。
【功能主治】妊娠膀胱血熱,尿血。
卷四十七:
【處方】四物湯加炮姜。
【功能主治】產(chǎn)后陰血暴傷,陽無所附,而致發(fā)熱。
【用法用量】若頭疼惡寒而發(fā)熱者,屬外感,去炮姜,加柴胡、蔥白。
卷四十八:
【處方】四物湯加花粉、麥冬。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血虛而渴者。
卷四十八之一:
【處方】四物湯加阿膠、地榆、血余、烏賊魚骨。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敗血滲入大腸成血痢者。
卷四十八之二:
【處方】四物湯加蒲黃、瞿麥、桃仁、牛膝、滑石、甘草梢、木香、木通。
【功能主治】產(chǎn)后熱邪挾瘀血流滲胞中,小便淋閉,腹脹痛。
卷四十九:
【處方】四物湯加柴胡、梔子、龍膽草。
【功能主治】婦人陰瘡腫痛者。
卷五十五:
【處方】當(dāng)歸、芍藥、川芎、生地黃、茅根、蒲黃、牡丹皮、梔子(炒黑)、甘草(生)。
【功能主治】小兒因努勞吐血,兼咳嗽。
【用法用量】先用桃仁承氣湯以破逐之,次用加味四物湯和之。
卷五十七:
【處方】生地(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當(dāng)歸(酒洗)、連翹(去心)、紫草茸(酒洗)。
【功能主治】痘瘡因氣行血滯,毒熱伏于血分,不能成漿,至行漿時,空殼無漿,根緊而紫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八:
【處方】當(dāng)歸、赤芍、荊芥穗、防風(fēng)、紅花、丹皮、牛蒡子(炒)、連翹(去心)、川芎、生地黃。
【功能主治】痘癥毒盛血熱,痘出稠密而作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八之一:
【處方】當(dāng)歸、白芍(酒炒)、生地、牡丹皮、荊芥(炒黑)、川芎、黃芩、黃連、地榆。
【功能主治】痘癥毒火熾甚,流注大腸,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八之二:
【處方】生地、連翹(去心)、川芎、當(dāng)歸、赤芍、石膏(煅)、麥門冬(去心)、川黃連(姜炒)、木通。 【功能主治】痘癥肺胃熱盛,見點后寒戰(zhàn)咬牙,痘色紫赤,大便秘,小便澀,煩躁口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十八之三:
【處方】川芎、當(dāng)歸、生地、黃芩(酒炒)、川連(酒炒)、木香、白芍(炒)。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調(diào)理氣血。主濕熱郁于腸胃,致傷氣血,痘瘡未愈而患赤痢,痘滯黯無色。
【用法用量】水煎服。
四、《朱氏集驗方》
卷九:
【別名】加減四物湯
【處方】當(dāng)歸尾、芍藥、川芎、蒼術(shù)、白菊花、干葛、羌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斑瘡入目;或瘡痘收后,目有翳膜。
【用法用量】加減四物湯(《得效》卷十一)。
【注意】忌一切動風(fēng)毒物,雖愈后忌2-3月方可。
卷十:
【處方】四物湯1帖加橘紅半兩,香附子半兩,元胡索半兩。
【功能主治】婦人欲念不遂,心膈迷悶刺痛。
卷十之一:
【處方】四物湯加菊花。
【功能主治】婦人肝血熱證,經(jīng)候不通,口干頭暈。
【用法用量】水煎服。
五、《葉氏女科》
卷一:
【處方】熟地黃、當(dāng)歸、川芎、白芍、人參、香附(童便制)、甘草(炙)。
【功能主治】婦人氣血衰弱,形瘦經(jīng)少。
【用法用量】生姜、大棗為引。
卷一之一:
【處方】熟地黃1錢,當(dāng)歸1錢,白芍1錢,川芎1錢,黃芩1錢,黃連1錢,黃柏(酒炒)1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水虧血少,形瘦多熱,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卷二:
【處方】熟地黃1錢5分,當(dāng)歸1錢5分,川芎1錢,白芍1錢,香附(制)1錢,砂仁5分(炒)。
【功能主治】妊娠5月,稟賦虛弱,血虛胎萎不長。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
六、《幼科直言》
卷四:
【處方】當(dāng)歸、川芎少許、熟地、白芍(炒)、丹皮。
【功能主治】小兒痢疾,暑傷血分,墜脹作渴,體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五:
【處方】當(dāng)歸、川芎少許、白芍(炒)、熟地黃、苡仁、葳蕤、白茯苓、山藥、扁豆(炒)。
【功能主治】保肺健脾。主小兒單龜胸,氣壅已平。
【用法用量】水煎服,兼服肥兒丸。
卷五之一:
【處方】熟地黃、川芎(少許)、白芍(炒)、當(dāng)歸、白茯苓、白扁豆(炒)。
【功能主治】小兒病后元氣有虧而作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七、《玉機(jī)微義》
卷四十三引《元戎》:
【處方】四物湯加川山甲。
【功能主治】虛人損傷。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三十一引《元戎》:
【別名】桃紅四物湯、四物加桃仁紅花湯
【處方】四物湯加桃仁、紅花。
【功能主治】瘀血所致腰痛麻木,月經(jīng)不調(diào),吐衄屎黑,及血腫,下利膿血;血滯經(jīng)閉,或吐衄屎黑,喜忘,瘀痛及下利膿血;麻木,純屬死血者;婦人內(nèi)有瘀血,月經(jīng)血多有塊,色紫稠粘;血腫。
【用法用量】桃紅四物湯(《金鑒》卷四十四)、四物加桃仁紅花湯(《方癥會要》卷二)。①本方方名,《醫(yī)級》作“紅桃四物湯”。②《醫(yī)部全錄》本方用法:水煎,空心熱服。
八、《萬氏女科》
卷二:
【處方】歸尾1錢,川芎1錢,赤芍1錢,生地1錢,肉桂1錢,玄胡索1錢,枳殼1錢,香附1錢,檳榔1錢。
【功能主治】產(chǎn)婦胞漿干澀,難產(chǎn),過2-3日不生,但人事強(qiáng)實,飲食能進(jìn)。
【用法用量】水煎,調(diào)益元散3錢內(nèi)服。以子生為度。
卷三:
【處方】歸身1錢,人參1錢,川芎1錢,赤芍1錢,生地1錢,桔梗1錢,甘草1錢,麥冬1錢,白芷1錢。
【功能主治】初產(chǎn)之婦,乳方長,乳脈未行;或產(chǎn)多之婦,氣血虛弱,乳汁短少。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更煮豬蹄湯食之,則乳汁自通。豬蹄1對,洗盡煮爛,入蔥調(diào)和,并汁食之。要是入香油炒過穿山甲共煮,去甲食之,更效。如因乳不行,身體壯熱,胸膈脹悶,頭目昏眩者,加木通、滑石各1錢。
九、《醫(yī)學(xué)正傳》
卷四引丹溪方:
【處方】當(dāng)歸身1錢,熟地黃3錢,白芍藥7分半,川芎7分半,五味子9枚,麥門冬1錢,人參5分,黃柏1錢,黃連5分,知母3分,杜仲7分半,牛膝3分,蒼術(shù)1錢。
【制法】上細(xì)切,作1服。
【功能主治】諸痿,四肢軟弱,不能舉動,瘰疬,肝血虛者。
【用法用量】方中熟地黃,《醫(yī)鈔類編》作生地。足不軟者,去牛膝。
卷四引丹溪方之一:
【別名】加味四味湯
【處方】四物湯加桃仁(煮數(shù)次,去皮尖)、牛膝(酒浸)、陳皮、茯苓、甘草、白芷、龍膽草各等分。
【制法】上切細(xì),作1服。
【功能主治】白虎歷節(jié)風(fēng)證。
【用法用量】加味四味湯(《杏苑》卷七)。如痛在上者屬風(fēng),加羌活、桂枝、威靈仙;在下者屬濕,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氣虛者,加人參、白術(shù)、龜版;有痰者,加南星、半夏、生姜;血虛者,倍當(dāng)歸、川芎,佐以桃仁、紅花。
十、《產(chǎn)科發(fā)蒙》
卷二引《胎產(chǎn)須知》:
【處方】四物湯加炒阿膠、炒黑香附、白術(shù)、黃芩、砂仁、糯米。
【功能主治】胎氣不固,常小產(chǎn)者。
卷四引汪石山方:
【處方】當(dāng)歸2錢半,川芎2錢半,芍藥2錢半,地黃2錢半,胡黃連5錢,秦艽5錢,青蒿5錢。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蓐勞,四肢無力,睡而汗出,日晡潮熱,口干,五心如炙,熱熾而脈弦大有力者。
【用法用量】以水5盞,煮取2盞半服。
十一、《回春》
卷二:
【處方】當(dāng)歸、川芎、白芍(炒)、生地黃、熟地黃、黃耆(蜜炙)、人參、白術(shù)(去蘆)、陳皮、白茯苓(去皮)、荊芥、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血虛眩暈卒倒,脈微澀。
【用法用量】加大棗2枚,烏梅1個,水煎服。飽悶,加香附。砂仁,去黃耆、白術(shù)。
【注意】不可艾灸、驚哭叫動,動則乘虛而死。
卷五:
【處方】當(dāng)歸、川芎、生地黃、黃柏(酒炒)、知母(酒炒)、蔓荊子、黃芩(酒炒)、黃連(酒炒)、梔子(炒)各等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血虛陰火沖上,頭痛偏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十二、《會約》
卷六:
【處方】當(dāng)歸2錢(血虛有寒者可多用,血虛有熱者宜少用),川芎1錢3分,熟地2錢,白芍1錢半,白芷1錢,羌活8分,川獨活1錢,蔓荊子1錢,川烏(制)8分,荊芥穗7分,菊花7分,北細(xì)辛3分,甘草8分。
【功能主治】偏頭風(fēng),血虛暴痛,將來害目。
【用法用量】速進(jìn)1-3服。外用生蘿卜搗汁。仰臥注鼻,不用枕頭睡1刻,3次即愈,又用蓖麻子仁、乳香各2-3錢,搗為餅,左右貼太陽穴。婦人解發(fā)出氣,否則害目。無蘿卜之時,用旱蓮草汁代之亦可。有熱癥者,加生地3錢。
卷十四:
【處方】當(dāng)歸2錢,白芍(酒炒)1錢3分,川芎1錢,熟地2、3錢,陳皮8分,香附(童便炒)7、8分,丹參2錢,丹皮8分。
【功能主治】肝脾血虛,微滯微痛,一切經(jīng)亂之證。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食少有痰,加白術(shù)1錢半,茯苓1錢;如血寒,加肉桂1錢半;如血熱,加生地、黃芩、青蒿之類;如肝不藏血,加阿膠珠1錢半。
十三、《雜病證治新義》
方出《金匱翼》卷五,名見《雜病證治新義》:
【處方】生地2錢,當(dāng)歸1錢,蔓荊5分,黃芩1錢(酒炒),白芍1錢(酒炒),炙草3分,甘菊7分,川芎5分。 【功能主治】養(yǎng)血熄風(fēng)。主血虛脈空,自魚尾上攻頭痛者。
【用法用量】《雜病證治新義》本方用法:水煎服。
【各家論述】《雜病證治新義》:本方以四物湯補(bǔ)血為主,而其中當(dāng)歸、川芎并有活血舒痛之功,益以白芍之?dāng)亢忘S芩之清、菊花之輕以平其肝,蔓荊以祛風(fēng),甘草合白芍并可緩?fù)矗瑢崬檠擃^風(fēng)痛之良方,如結(jié)合現(xiàn)代藥理體會,實即具有補(bǔ)血、弛緩神經(jīng)、緩解頭痛之效。為用于貧血性頭痛之良劑。
《雜病證治新義》:
【處方】羌活、防風(fēng)、熟地、當(dāng)歸、芍藥、川芎、桃仁、牛膝、黃芩、黃柏。
【功能主治】除風(fēng)勝濕,活血消腫。主瘦人歷節(jié),紅腫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本方以羌、防除風(fēng)勝濕,四物湯補(bǔ)血,合桃仁、牛膝以活血消腫止痛,芩、柏以清濕熱,此宗丹溪所說瘦人責(zé)之于血虛,標(biāo)本兼治之法也。若用于急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汗多關(guān)節(jié)紅腫頗甚者,有活血消炎鎮(zhèn)痛之作用。
十四、《證治匯補(bǔ)》
卷四:
【處方】四物湯加甘菊、蔓荊。
【功能主治】血虛頭痛。
卷四之一:
【處方】四物湯和陳皮、紅花、酒芩、蒼耳。
【功能主治】鼻渣。
【用法用量】加好酒數(shù)滴,調(diào)入五靈脂末服之。
十五、《洞天奧旨》
卷十:
【處方】熟地5錢,川芎2錢,當(dāng)歸5錢,白芍1錢,白茯苓2錢,生甘草2錢,金銀花1兩,天花粉2錢,土茯苓1兩。
【功能主治】陰楊梅瘡,色紅,不起不破,作癢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卷十三:
【處方】熟地5錢,川芎2錢,當(dāng)歸5錢,白芍3錢,荊芥(炒)2錢,白術(shù)末2錢。
【功能主治】手足麻裂瘡。
【用法用量】水煎,調(diào)服4劑。
十六、《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女科·產(chǎn)后編》卷下:
【處方】川芎1錢,白芍1錢,知母1錢,瓜蔞仁1錢,生地2錢,當(dāng)歸2錢,訶子2錢,冬花6分,桔梗4分,甘草4分,兜鈴4分,生姜1大片。
【功能主治】生產(chǎn)半月后,干嗽有聲,痰少者。
《傅青主女科》卷上:
【處方】大熟地1兩(九蒸),白芍5錢(酒炒),當(dāng)歸5錢(酒洗),川芎3錢(酒洗),白術(shù)5錢(土炒),粉丹皮3錢,元胡1錢(酒炒),甘草1錢,柴胡1錢。
【功能主治】補(bǔ)肝之血,通郁散風(fēng)。主婦人經(jīng)水忽來忽斷,時疼時止,寒熱往來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此方用四物以滋脾胃之陰血;用柴胡、白芍、丹皮以宣肝經(jīng)之風(fēng)郁;用甘草、白術(shù)、元胡以利腰臍而和腹疼。入于表里之間,通乎經(jīng)絡(luò)之內(nèi),用之得宜,自然奏功如響也。
十七、《婦人良方》
方出《婦人良方》卷二引張聲道方,名見《觀聚方要補(bǔ)》卷九引《選奇后集》:
【處方】四物湯加吳茱萸。
【功能主治】婦人百疾。
【用法用量】水煎服。若陽臟,少使茱萸;若陰臟,多使茱萸。
十八、《產(chǎn)乳備要》
《產(chǎn)乳備要》:
【處方】當(dāng)歸1兩,地黃1兩,芍藥1兩,川芎1兩,柴胡半兩,黃芩2錢半。
【功能主治】婦人沖任不調(diào),臍腹疼痛,月事入時不來,及沖任太過,致使陰陽不和,或發(fā)寒熱,漸減飲食,欲成勞病;沖任虛損,月水不行,肌膚發(fā)熱如瘵狀。
【用法用量】《御藥院方》本方用法: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烏梅半枚,同煎至一大盞,去滓,食后溫服。
十九、《麻癥集成》
卷四:
【處方】當(dāng)歸、白芍、生地、柴胡、酒芩、干葛、力子、連翹。
【功能主治】麻癥后一切血虛。
二十、《喉科家訓(xùn)》
卷二:
【處方】蒸熟地、杭白芍、西歸身、真川芎、生甘草、黑元參、剖麥冬、白桔梗、制香附。
【功能主治】陰虛液少,午后咽痛喉燥,舌干無苔,一切貧血癥經(jīng)久不愈。
【用法用量】水煎服。
二十一、《女科萬金方》
《女科萬金方》:
【處方】熟地1兩,當(dāng)歸1兩,川芎1兩,白芍1兩,枳殼5兩。
【功能主治】新產(chǎn)血虛血暈,敗血沖心,昏迷不省。
【用法用量】方中枳殼用量,《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作“二兩”。
二十二、《家庭治病新書》
《家庭治病新書》:
【處方】桃仁1錢5分,紅花1錢5分,大黃1錢5分,川芎1錢5分,山楂肉2錢,當(dāng)歸3錢,白芍3錢,生地4錢。 【功能主治】跌撲傷損,氣厥血瘀疼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二十三、《嵩崖尊生》
卷九:
【處方】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丹皮、枳殼、玄胡。
【功能主治】胃脘痛自上而下,自聞唧唧有聲,屬血者。
【用法用量】重者,加桃仁、厚樸,大黃,甘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64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桂枝丹皮桃仁湯
下一篇: 桂枝烏苓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