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湯、茯苓五味子湯、苓桂味甘湯、苓桂五味甘草湯、桂苓甘草五味湯
處方 : 茯苓4兩,桂枝4兩(去皮),甘草3兩(炙),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 :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沖氣上逆(《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4;6:31):陳某,女,4O歲,1979年10月26日來診,因情志因素致陣發(fā)性臍下悸已8個月,每日發(fā)作3-5次,發(fā)作時自覺從少腹有氣上沖、胸悶喉癢,唇麻齒抖,語言不利,面色潮紅,并有冷氣下行,足冷腿軟,步履困難,近1月來癥狀加重,頭痛畏光,視力減退,發(fā)作完畢,一切如常,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沖氣上逆,治擬平?jīng)_降氣,桂苓五甘湯主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劑,諸證消失,隨訪2年,未復發(fā)。②氣厥(癔?。ā渡虾V嗅t(yī)藥雜志》1984;6:31):范某,女,60歲,每因生氣出現(xiàn)臍下悸,驚恐氣短,四肢發(fā)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時每日發(fā)作5-6次,歷時半年余,西醫(yī)診斷為癔病,苔薄白,脈滑數(shù)有力,辨證為氣機逆亂,蒙蔽清竅,發(fā)為氣厥。方用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劑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證悉平,繼服24劑病告痊愈,隨訪無恙。
用法用量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原書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湯(《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湯(《三因》卷十三)、苓桂味甘湯(《普濟方》卷一四○)、苓桂五味甘草湯(《類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湯(《血證論》卷八)。本方方名,《醫(yī)學綱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
注意 : 忌海藻、菘菜、生蔥。
各家論述 : 《金匱要略心典》服青龍已,沖氣不歸,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沖氣,使之下行;然逆氣非斂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斂其氣;土厚則陰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補其中也。
摘錄 : 《金匱》卷中
目錄1拼音2中藥部頒標準 2.1拼音名2.2標準編號2.3處方2.4制法2.5性狀2.6檢查2.7功能與主治2.8用法與用量2.9規(guī)格2.10貯藏 附:1古籍中的清胰利膽沖劑 1拼音 qīng yí lì dǎn chōng jì
2中藥部頒標準
古籍中的清胰利膽沖劑 《王氏醫(yī)案繹注》:卷七 以西洋參犀角生地銀花綠豆梔子元參茯苓羚羊茅根為劑。沖入熱童溲灌之。(脈以沉分為主。按之數(shù)。陰虛挾熱...
《外科全生集》:[卷三諸藥法制及藥性]沉香 干研末或酒磨,以煎劑沖服。治腫毒,心腹痛,調(diào)中補臟,益精神,壯陽。《外科全生集》清王洪緒公元174...
《祖劑》:[卷之四礬石丸]礬石湯 石(二兩)上下班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治香港腳沖心《祖劑》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祖劑》:[卷之一桂枝湯]桂苓五味甘草湯 即桂枝甘草湯加茯苓五味子治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小便難時復冒者《祖劑》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祖劑》:[卷之二茯苓杏仁甘草湯]苓甘五味姜辛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66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
下一篇: 桂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