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桂枝、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 : 水停心下而悸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傷寒全生集》卷三
(茯苓, 桂枝) 共15個(gè)方劑使用: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麻黃升麻湯,五苓散,苓桂術(shù)甘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桂苓五味甘草湯,防己茯苓湯,茯苓澤瀉湯,桂枝茯苓丸,侯氏黑散,薯蕷丸,腎氣丸
1.【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四兩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2.【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 2)【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3.【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二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dòng)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4.【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 2)【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 ? 第4條.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5.【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升麻一兩一分 當(dāng)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葳蕤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六銖 天門冬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碎,綿裹) 白術(shù)六銖 干姜六銖
? 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6.【五苓散】: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71條.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72條.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74條.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1條.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shí)結(jié)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 6)【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视嬎?,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撸宋遘呱?。
? 7)【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 ? 第386條.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8)【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 9)【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
? ? 第4條.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
? 10)【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
? ? 第5條.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
? 1)【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 2)【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木防己二兩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芒硝三合 茯苓四兩
? 1)【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24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jiān),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dāng)?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shí)者三日復(fù)發(fā),復(fù)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9.【桂苓五味甘草湯】: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 1)【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37條.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xì)辛,以治其咳滿。
10.【防己茯苓湯】:防己三兩黃芪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 ? 第24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dòng)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11.【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四兩
? 1)【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18條.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12.【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
? 1)【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 ? 第2條.婦人宿有癥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dòng)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dòng)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shí),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dāng)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13.【侯氏黑散】:菊花四十分白術(shù)十分 細(xì)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fēng)十分 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dāng)歸三分 干姜三分 穹 窮三分 桂枝三分
? 1)【中風(fēng)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
? ? 第2條.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luò)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絡(luò),肌膚不仁;邪在于經(jīng),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shí)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侯氏黑散治大風(fēng),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14.【薯蕷丸】:薯蕷三十分當(dāng)歸 桂枝 干地黃 曲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窮 麥門冬 芍藥 白術(shù) 杏仁各六分 人參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干姜三分 白斂二分 防風(fēng)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16條.虛勞諸不足,風(fēng)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15.【腎氣丸】:干地黃八兩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桂枝一兩 附子(炮)一兩
? 1)【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 2)【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
? ? 第3條.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 3)【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9條.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zhuǎn)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66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桂苓甘味合附子都?xì)馔?/span>
下一篇: 桂苓甘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