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瓜蔞根2錢,白僵蠶1錢。
制法 : 慢火同炒老黃色,為末。
功能主治 : 痘,熱極生風,發(fā)搐。
用法用量 : 栝樓散(《準繩·幼科》卷五)。
摘錄 :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制法 : 上銼。
功能主治 : 令敗乳自退。主乳初結(jié)脹不消。
用法用量 : 用酒2碗煎服。少頃,痛不可忍,即搜去敗乳,臨臥再1服,順所患處乳側(cè),臥于床上,令其藥行故也,無生姜,用麥芽。
摘錄 : 《濟陰綱目》卷十四
功能主治 : 肝氣燥急而脅痛,或發(fā)水泡。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各家論述 : 瓜蔞為物,甘緩而潤,于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滑而不滯,此其所以奏功也。
摘錄 : 《醫(yī)學心悟》卷三
處方 : 瓜蔞末1兩,乳香1錢。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骨節(jié)、肌膚熱痛,乳癰,產(chǎn)后吹奶
用法用量 : 栝樓散(《衛(wèi)濟寶書》),乳香散(《醫(yī)方類聚》卷二三六引《徐氏胎產(chǎn)方》),瓜蔞乳香散(《醫(yī)醫(yī)偶錄》卷一)
摘錄 : 《雞峰》卷十六
處方 : 瓜蔞1個(連皮搗爛),生甘草5分,當歸3錢,乳香5分(燈芯炒),沒藥5分(燈芯炒),金銀花3錢,白芷1錢,青皮5分。
功能主治 : 一切癰疽,乳癰。
用法用量 : 瓜萎乳沒散(《胎產(chǎn)新書·女科秘要》卷七)、瓜蔞乳香散(《胎產(chǎn)秘書》)。
摘錄 : 《傅青主女科·產(chǎn)后編》卷下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乳汁少。
用法用量 : 酒調(diào)服。先吃羊骨汁1碗,次服藥后再吃蔥絲羊羹,少時微汗出。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二三八引《徐氏胎產(chǎn)方》
處方 : 白茯苓(去皮)、天花粉、宣連白扁豆、人參(去蘆)、石膏、甘草節(jié)、寒水石、白術(shù)(去蘆)、豬芩各等分。
制法 : 為末。
功能主治 : 除熱補虛。主盛壯之時,不自謹惜,恣情縱欲,年長腎氣虛弱,惟不能房,多服丹石,真氣既盡,石氣孤立,唇口干焦,精液自泄,小便赤黃,大便干實,小便晝夜百十行。
用法用量 : 栝樓散(《普濟方》卷一七六)。
摘錄 : 《得效》卷七
功能主治 : 癰疽。
用法用量 : 上用無灰酒3碗,煮作1碗,去滓溫服。其毒立散,未成即破,已成者,膿自出,皆不用手。
摘錄 : 《仙傳外科集驗方》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欲出痘疹。
用法用量 : 水煎,連3服。
摘錄 : 《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處方 : 黃耆4兩(銼),皂角刺8兩(紅者,拍碎,銼),甘草6兩,牛膝2兩,黃瓜蔞10個(銼)。
制法 : 上用蜜1斤,旋入鐺內(nèi),炒至紫色,見風吹脆為末,有滓再炒為末。
功能主治 : 內(nèi)消惡肉,生好肉。主
用法用量 : 栝樓散(《普濟方》卷二八九)。
摘錄 : 《傳信適用方》卷三
功能主治 : 乳癰未潰者。
用法用量 : 水、酒各半盞煎??招姆H缫褲⒄?,去石膏。沒藥,皂刺、金銀花,用當歸身,加人參、黃耆、川芎、白芍,煎服。
各家論述 : 瓜蔞仁消毒,青皮疏肝,石膏清胃,甘草節(jié)行瘀,沒藥止痛,歸尾破血,青橘葉解毒。
摘錄 : 《醫(yī)學入門》卷八
處方 : 瓜蔞不拘多少。
制法 : 焙干,研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腹脹,小便不通,五色痢疾,久不愈。
臨床應用 : 小便不通:魏(玄阝)知明州時,宅庫之妻患此疾垂殆,隨行御醫(yī)某人,治此藥令服,遂愈。
用法用量 : 栝樓散(《普濟方》卷二一0)。
摘錄 : 《百一》卷六,名見《得效》卷六
瓜蔞別名:藥瓜、栝樓蛋、果裸、王菩、地樓、澤巨、澤冶等。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甘、微苦,歸肺、胃、大腸經(jīng)。
用法用量:煎服,全瓜蔞10 20克;瓜蔞皮6 12克;瓜蔞仁10 15克,打碎入煎。
功效主治瓜蔞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潤腸通便的功效。瓜蔞皮重在清熱化痰、寬胸理氣;瓜蔞仁重在潤燥化痰、潤腸通便。可以用于治療痰熱咳喘、胸痹、結(jié)胸、肺癰、乳癰、腸燥便秘等。
治病配方
1、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氣短:全瓜蔞1個,薤白50克,白酒100毫升。酒煎,去渣,取汁,溫服。(出自《金匱要略》栝樓薤白白酒湯)
2、治一切癰疽初起、腫痛即消、膿成即潰、膿出即愈:全瓜蔞1個,生甘草、當歸各25克,乳香、沒藥各5克。酒煎,去渣,取汁,溫服。(出自《女性良方》神效瓜蔞散) 脾胃虛寒、大便不實者忌服。
目錄1拼音2概述3中藥部頒標準 3.1拼音名3.2標準編號3.3處方3.4制法3.5性狀3.6鑒別3.7檢查3.8功能與主治3.9用法與用量3.10注意3.11規(guī)格3.12貯藏 4《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方之四圣散 4.1組成4.2制備方法4.3功能主治4.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5《閻氏小兒方論》方之四圣散 5.1組成5.2制法5.3四圣散的用法用量5.4功能主治 6《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之四圣散 6.1組成6.2制備方法6.3功效主治6.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6.5用藥禁忌 7《解圍元藪》卷四方之四圣散 7.1組成7.2制備方法7.3功能主治7.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7.5用藥禁忌 8《李氏醫(yī)鑒》卷八方之四圣散 8.1組成8.2功效主治8.3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9《痘學真?zhèn)鳌肪砥叻街氖ド?9.1組成9.2功能主治9.3四圣散的用法用量9.4各家論述 10《仙拈集》卷一方之四圣散 10.1組成10.2制備方法10.3功能主治10.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11《仙拈集》卷二方之四圣散 11.1組成11.2制備方法11.3功能主治11.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12《仙拈集》卷四方之四圣散 12.1組成12.2制備方法12.3功能主治12.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13《嬰童百問》卷十方之四圣散 13.1組成13.2制備方法13.3功效主治13.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14《癰疽驗方》之四圣散 14.1組成14.2制備方法14.3功效主治14.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14.5運用14.6用藥禁忌 15《良朋匯集》卷四方之四圣散 15.1組成15.2制備方法15.3功效主治15.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15.5附注 16《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八十五方之四圣散 16.1四圣散的別名16.2組成16.3制備方法16.4功能主治16.5四圣散的用法用量16.6附注 17《醫(yī)方類聚》卷七十引《施圓端效方》之四圣散 17.1組成17.2制備方法17.3功能主治17.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18《醫(yī)方類聚》卷九十一引《急救仙方》之四圣散 18.1組成18.2制備方法18.3功能主治18.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19《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煙霞圣效方》之四圣散 19.1組成19.2制備方法19.3功能主治19.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20《衛(wèi)生總微》卷五方之四圣散 20.1組成20.2制備方法20.3功能主治20.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21《綱目拾遺》卷四引《王安采藥方》之四圣散 21.1組成21.2功能主治 22《痘疹會通》卷四方之四圣散 22.1組成22.2功能主治22.3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23《風勞臌膈》方之四圣散 23.1組成23.2功能主治23.3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24《傷科匯纂》卷七方之四圣散 24.1組成24.2制備方法24.3功能主治24.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24.5用藥禁忌 25《活幼心書》卷下方之四圣散 25.1組成25.2功效主治25.3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26《直指小兒》卷二方之四圣散 26.1組成26.2制備方法26.3功能主治26.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27《蘭室秘藏》卷上方之四圣散 27.1組成27.2制備方法27.3功能主治27.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28《古今醫(yī)鑒》卷十方之四圣散 28.1四圣散的別名28.2組成28.3制備方法28.4功能主治28.5四圣散的用法用量28.6附注 29《圣濟總錄》卷八十二方之四圣散 29.1組成29.2制備方法29.3功效主治29.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30《普濟方》卷十四引《博濟》方之四圣散 30.1組成30.2制備方法30.3功效主治30.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31《普濟方》卷六十引《德生堂方》之四圣散 31.1組成31.2制備方法31.3功能主治31.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31.5運用 32《普濟方》卷一○五引《博濟》方之四圣散 32.1組成32.2制備方法32.3功能主治32.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33《普濟方》卷二四七引《瑞竹堂方》之四圣散 33.1組成33.2制備方法33.3功能主治33.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34《袖珍》卷一引《太平圣惠方》之四圣散 34.1組成34.2功能主治34.3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35《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四圣散 35.1四圣散的別名35.2組成35.3制備方法35.4功能主治35.5四圣散的用法用量35.6附注 36《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方之四圣散 36.1四圣散的別名36.2組成36.3功能主治36.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36.5運用36.6附注 37《濟陽綱目》卷九十九方之四圣散 37.1組成37.2制備方法37.3功能主治37.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38《楊氏家藏方》卷二方之四圣散 38.1組成38.2制備方法38.3功能主治38.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39《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三方之四圣散 39.1四圣散的別名39.2組成39.3功能主治39.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39.5附注 40《世醫(yī)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四圣散 40.1組成40.2制備方法40.3功效主治40.4四圣散的用法用量 41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四圣散 1拼音 sì shèng sǎn
2概述 四圣散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十七首?!吨腥A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記載有此中成藥的部頒標準。
3中藥部頒標準
4《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方之四圣散
海藻(洗)、石決明(煅)、羌活、瞿麥穗各等分。
每服2錢,米湯調(diào)下,日3次,下清水盡為妙。
5《閻氏小兒方論》方之四圣散
6《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之四圣散
上為細末,用絹羅篩之23次。
敷于患處,用消毒藥布包好。
7《解圍元藪》卷四方之四圣散
8《李氏醫(yī)鑒》卷八方之四圣散
9《痘學真?zhèn)鳌肪砥叻街氖ド?h3>9.1組成 紫草、白芍藥、黃耆、木通各等分。
10《仙拈集》卷一方之四圣散
11《仙拈集》卷二方之四圣散
12《仙拈集》卷四方之四圣散
13《嬰童百問》卷十方之四圣散
14《癰疽驗方》之四圣散
15《良朋匯集》卷四方之四圣散
16《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八十五方之四圣散
17《醫(yī)方類聚》卷七十引《施圓端效方》之四圣散
18《醫(yī)方類聚》卷九十一引《急救仙方》之四圣散
19《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煙霞圣效方》之四圣散
20《衛(wèi)生總微》卷五方之四圣散
21《綱目拾遺》卷四引《王安采藥方》之四圣散
22《痘疹會通》卷四方之四圣散
23《風勞臌膈》方之四圣散
24《傷科匯纂》卷七方之四圣散
25《活幼心書》卷下方之四圣散
26《直指小兒》卷二方之四圣散
27《蘭室秘藏》卷上方之四圣散
28《古今醫(yī)鑒》卷十方之四圣散
29《圣濟總錄》卷八十二方之四圣散
30《普濟方》卷十四引《博濟》方之四圣散
31《普濟方》卷六十引《德生堂方》之四圣散
32《普濟方》卷一○五引《博濟》方之四圣散
33《普濟方》卷二四七引《瑞竹堂方》之四圣散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產(chǎn)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chǔ)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34《袖珍》卷一引《太平圣惠方》之四圣散
35《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四圣散
36《證治準繩·幼科》卷六方之四圣散
37《濟陽綱目》卷九十九方之四圣散
38《楊氏家藏方》卷二方之四圣散
39《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三方之四圣散
40《世醫(yī)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四圣散
栝樓
(《本經(jīng)》)
【異名】果裸(《詩經(jīng)》),王菩(《呂氏春秋》),地樓(《本經(jīng)》),澤巨、澤冶(《吳普本草》),王白(《廣雅》),天瓜(《爾雅》郭璞注),萯(《穆天子傳》郭璞注),瓜葵(《針灸甲乙經(jīng)》),澤姑、黃瓜(《別錄》),天圓子(《東醫(yī)寶鑒》),柿瓜(《醫(yī)林纂要》),野苦瓜(《貴州民間方藥集》),杜瓜、大肚瓜(《浙江中藥手冊》),藥瓜(《四川中藥志》),鴨屎瓜(《廣東中藥》)。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栝樓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長達10米。塊根肥厚。莖攀援,多分枝,表面有淺縱溝,光滑無毛;卷須腋生,細長,先端2歧。葉互生;葉片近圓形或近心形,長寬各8~20厘米,常為5~7淺裂或中裂,少為3裂,裂片倒卵形、矩圓形、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邊緣有疏齒或再作淺裂,幼時兩面疏生柔毛,老時下面有粗糙斑點。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3~8,排列成總狀花序,有時單生;萼筒狀,長2.5~4厘米,萼片5,線形,稍反卷,長1~1.5厘米;花冠白色,裂片5,倒卵形,先端細裂成流蘇狀;雄蕊3,花絲長4~6毫米;雌花單生,萼、瓣與雄花略同;子房下位,長卵形,花柱長,柱頭3深裂,呈絲狀。瓤果卵圓形至廣橢圓形,熟時橙黃色,光滑。種子多數(shù),扁平,長方卵形或圓卵形,邊緣有線紋狀形成窄邊,熟時黃棕色?;ㄆ?~8月。果期9~10月。
生長于山坡草叢、林邊、陰濕山谷中。亦有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天花粉)、莖葉(栝樓莖葉)、果皮(栝樓皮)、種子(栝樓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霜降至立冬果實成熟,果皮表面開始有白粉并為淡黃色時,即可采收。連果柄剪下,將果柄編結(jié)成串,先堆積屋內(nèi)2~3天,再掛于陰涼通風處晾干(2個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軟紙逐個包裹,以保持色澤。防止撞傷破裂,否則易生蟲發(fā)霉。
【藥材】干燥果實呈長橢圓形或卵圓形,長約9厘米,直徑約6厘米。果皮橙黃色或土黃色,微有光澤,皺縮,頂端有圓形的花柱殘存,基部略尖,有果柄的殘余,果柄部周圍的果皮上有放射狀縱溝。質(zhì)重,剖開后內(nèi)表面黃白色,并有纖維,肉質(zhì)胎座多巳縮成粘絲狀,種子集結(jié)成團。氣如焦糖,味略甜。以個大、不破、色澄黃、糖味濃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主產(chǎn)山東、安徽、河南等地。
同屬植物圓子栝樓、長萼栝樓的果實,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栝樓入藥。
【化學成分】果實含三萜皂甙、有機酸、樹脂、糖類和色素。種子含脂肪油。果實所含的蛋白質(zhì)與其塊根"天花粉"所含的蛋白質(zhì)不同,參見"天花粉"條。
【藥理作用】抗菌、抗癌作用。栝樓在體外對大腸桿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有某些抑制作用。水浸液(1:2)在體外對某些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體外試驗中,全栝樓煎劑(20%煎劑)對腹水癌細胞有致死作用。并有人認為栝樓皮、栝樓仁均有效,但前者的作用較好。種殼與脂肪油則無效。醇,醚提取物亦有效。60%醇提取物體外作用最好。但動物試驗,其作用不太顯著,也不穩(wěn)定;在體內(nèi),對肉瘤的作用比對腹水癌細胞的作用強一些。
栝樓中尚含強烈的致瀉物質(zhì)。
【炮制】去柄,洗凈,置蒸籠內(nèi)蒸至稍軟,壓扁,切成塊。
【性味】甘苦,寒。
①成無己:"味苦,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平?jīng)?,無毒。"
③《本草衍義補遺》:"甘,潤。"
【歸經(jīng)】入肺、胃、大腸經(jīng)。
①《本草匯言》:"入手少陰、太陰經(jīng)。"
②《本草新編》:"入肺、胃二經(jīng)。"
【功用主治】潤肺,化痰,散結(jié),滑腸。治痰熱咳嗽,胸痹,結(jié)胸,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秘,癰腫初起。
①《別錄》:"主胸痹。"
②《本草圖經(jīng)》:"主消渴。"
③成無已:"通胸中郁熱。"
④《傷寒類要》:"治脾癉溺赤出少,惕惕若恐。"
⑤《品匯精要》:"消結(jié)痰,散癰毒。"
⑥《綱目》:"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jié),利咽喉,消癰腫瘡毒。"
⑦《江蘇植藥志》:"治水腫。"
⑧《山西中藥志》:"瓜瓤洗手,治凍裂。"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脾胃虛寒,大便不實,有寒痰、濕痰者不宜。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枸杞為之使。惡干姜。畏牛膝、干漆。反烏頭。"
②《本經(jīng)逢原》:"脾胃虛及嘔吐自利者不可用。"
③《本草便讀》:"冷滑大腸,脾虛無火、大便不實者不可用。"
【選方】①治小兒膈熱咳嗽痰喘甚久不瘥:瓜蔞實一枚。去子,為末,以面和作餅子,炙黃為末。每服一錢,溫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宣明論方》潤肺散)
②治痰嗽:黃熱瓜蔞一個。取出子若干枚,照還去皮杏仁于內(nèi),火燒存性,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時,白蘿卜湯送下。(《魯府禁方》)
③治喘:栝蔞二個,明礬一塊,如棗子大,入栝蔞內(nèi),燒煅存性,為末。將蘿卜煮爛,蘸藥末服之,汁過口。(《普濟方》栝蔞散)
④治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黃連一兩,半夏(洗)半升,栝蔞實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小陷胸湯)
⑤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栝蔞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金匱要賂》栝蔞薤白白酒湯)
⑥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斤,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栝蔞薤白半夏湯)
⑦治肺痿咳血不止:栝蔞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為末。每用一捻,以豬肺一片切薄,摻末入內(nèi),炙熱,冷嚼咽之,日二服。(《圣濟總錄》)
⑧治吐血:栝樓取端正者,紙筋和泥通裹,于頂間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內(nèi)合一宿,去泥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糯米飲調(diào)下。(《圣濟總錄》黑神散)
⑨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黃肥栝蔞一顆,以酒一中盞洗,取瓤,去皮、子,煎成膏,入白礬末一兩,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圣惠方》)
⑩治時疾發(fā)黃,心狂煩熱悶不認人者:大瓜蔞實一枚黃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樸硝八分,合攪令消盡,分再服。(《海上集偏方》)
⑾治小兒黃疸,脾熱眼黃,并治酒黃:瓜蔞青者焙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臨臥服,五更瀉下黃物立可。(《普濟方》逐黃散)
⑿治肺燥熱渴,大腸秘:九月、十月間熟栝樓取瓤,以干葛粉拌,焙干,慢火炒熟,為末。食后、夜臥,以沸湯點三錢服。(《本草衍義》)
⒀治乳腫痛:栝蔞(黃色老大者)一枚熟搗,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一升,日三服。(《子母秘錄》)
⒁治乳癰及一切癰疽初起,腫痛即消,膿成即潰,膿出即愈:瓜蔞一個(研爛),生粉草、當歸(酒洗)各半兩,乳香、沒藥各一錢。上用酒煎服,良久再服。(《婦人良方》神效瓜蔞散)
⒂治酒癖,痰吐不止,兩脅脹痛,氣喘上奔,不下食飲:栝蔞瓤一兩,神曲末半兩(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蔥白酒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
⒃治腸風下血:栝樓(燒為灰)、赤小豆各半兩。上二味,杵羅為末。空心酒調(diào)下一錢匕。(《圣濟總錄》)
⒄治熱游丹赤腫:栝樓末二大兩,釅醋調(diào)敷之。(《產(chǎn)乳集偏方》)
⒅治便毒初發(fā):黃瓜蔞一個,黃連五錢。水煎連服。(《永類鈐方》)
⒆痰咳不止。用栝樓仁一兩、文蛤七分,共研為末,以濃姜汁調(diào)成丸子,如彈子大,噙口中咽汁。又方:熟栝樓十個、明礬二兩,共搗成餅,陰干,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湯送下。
⒇干咳。用熟栝樓搗爛,加蜜等分,再加白礬一錢,共熬成膏,隨時口含回汁。
(21)痰喘氣急。用栝樓二個、明礬如棗大一塊,同燒存性,研細,以熟蘿卜蘸食。藥盡病除。
(22)肺痿咳血。用栝樓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過)、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共研為末;另將豬肺一片切薄,摻末一小撮入內(nèi),炙熟,冷嚼回下。一天二次。
(23)婦女夜熱(痰嗽,月經(jīng)不調(diào),形瘦)。用栝樓仁一兩,青黛、香附(童便浸,曬)各一兩五錢,共研為末,加蜜調(diào)勻,口中噙化。
(24)黃疸。用青栝樓焙過,研為末。每取一錢,加水半碗,煎至七成,臨睡時服,五更有黃物瀉下,即為見效。此方名為"逐黃散"。
(25)小便不通,腹脹。用栝樓焙過,研為末。每服二錢,熱酒送下。服至病愈為止。
(26)久痢。用在熟栝樓一個,煅存性,出火毒后三工業(yè)區(qū)末。一次服完,溫酒送下。
(27)吐血。泥封栝樓,煅存性,研為末。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28)屙血。用栝樓一個,燒灰,加赤小豆半兩,共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服,酒送下。
(29)咽喉腫痛,不能發(fā)聲。用栝樓皮、白僵蠶(炒)、甘草(炒)各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三錢半,姜湯送下。一天服二次。或以棉裹半錢含咽亦可。此方名"發(fā)聲散"。
(30)諸癰發(fā)背。用栝樓搗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31)風瘡疥癬。用生栝樓一、二個,打碎、酒泡一日夜,取酒熱飲。
(32)消渴。取大栝樓根(天花粉),去皮,切細,水泡五天,每天換水。五天后取出搗碎,過濾,澄粉,曬干。每服一匙,水化下。一天服三次。亦可將藥加入粥中及乳酪中吃下。又方:用栝樓根切薄,炙過,取五兩加水五升煮至四升,隨意飲服。
(33)小兒熱病。用栝樓根末半錢,乳汁調(diào)服半錢。
(34)天泡濕瘡。用天花粉、滑石,等分為末,水調(diào)搽涂。
(35)折傷腫痛。用栝樓根搗爛涂患處,厚布包住,熱除,痛即止。
【臨床應用】治療冠心病
每日用瓜蔞5錢,薤白4錢,制成片劑,三次分服。治療25例,觀察2~8周,22例有不同程度癥狀改善。16例心電圖復查,14例示V5T波改善,2例惡化;12例服藥前示S-T段壓低者,10例改善,1例不變,1例惡化;服藥前平均V5T波振幅為0.96毫米,服藥后平均T波振幅增至2.7毫米;服藥前平均S-T段下降0.84毫米,服藥后S-T段平均下降0.27毫米。改變最明顯1例在服藥前二月發(fā)現(xiàn)有陳舊性前壁心肌梗死,心電圖V2-V4QS波,T波倒置,服藥后11月病員癥狀明顯改善,V2-V4Q波消失,V5T波向上;另1例原有心絞痛及竇性靜止,V5T波平坦,服藥四月后T波回至正常,竇性靜止消失。服藥后少數(shù)病例感胃部不適,經(jīng)服氫氧化鋁后好轉(zhuǎn)。觀察中曾將瓜蔞與薤白分開服用,結(jié)果病人均反應瓜蔞片療效較薤白片為佳。此片對冠狀動脈供血作用,可能與通過放松動脈緊張度,減少心臟負荷有關(guān)。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栝樓實,《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又洗滌胸膈中垢膩,治消渴之神藥也。"
②《綱目》:"張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結(jié)胸滿痛,皆用栝樓實,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成無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瀉熱,蓋不嘗其味原不苦,而隨文附會爾。"
③《本草述》:"栝樓實,陰厚而脂潤,故于熱燥之痰為對待的劑,若用之于寒痰、濕痰、氣虛所結(jié)之痰,飲食積聚之痰,皆無益而有害者也。"
④《本經(jīng)逢原》:"栝樓實,其性較栝樓根稍平,而無寒郁之患。"
⑤《重慶堂隨筆》:"栝樓實,潤燥開結(jié),蕩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魏)玉璜先生言之最詳。"
⑥《本草便讀》:"瓜蔞,性味與花粉相同,惟潤降之功過之。故凡上焦郁熱,垢膩痰火咳嗽等證,皆可用之。一切肺癰、腸癰、乳癰之屬火者,尤為相宜。"
⑦《本草思辨錄》:"栝樓實之長,在導痰濁下行,故結(jié)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導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蓋其性柔,非濟之以剛,則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湯則有連、夏,栝樓薤白等湯則有薤、酒、桂、樸,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長,又補其所短也。"
⑧《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栝樓,能開胸間及胃口熱痰,故仲景治結(jié)胸有小陷胸湯,栝樓與連、夏并用;治胸痹有栝樓薤白等方,栝樓與薤、酒、桂、樸諸藥并用。若與山甲同用,善治乳癰;若與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斂肺、寧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陰、潤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開胸降胃之力較大,且善通小便。"
⑨《本草正義》:"蔞實入藥,古人本無皮及子仁分用之例,仲景書以枚計,不以分量計,是其確證。蓋蔞實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善滌痰垢粘膩,一舉兩得。自《日華子本草》,有其子炒用一說,而景岳之《本草正》,只用其仁,張石頑之《逢原》,亦云去殼紙包壓去油,則皆不用其殼,大失古人專治胸痹之義。且諸瘍陽癥,消腫散結(jié),又皆以皮子并用為捷。觀瀕湖《綱目》附方極多,全用者十之九,古人衣缽,最不可忽。惟近今市肆,以蔞實老時,皮肉不粘,剖之不能成塊,凡用全萎者,皆乘其未老之時,摘取曝干而剖為數(shù)塊,方能皮肉粘合,以取美觀,然力量甚薄,卻無功效。所以頤欲用其全者,寧以蔞皮、蔞仁,列為二物,乃能得其老者,始有實驗,若但書全瓜蔞三字,則用如不用,此亦治醫(yī)者不可不知藥物之真性情也。即使但用其皮,亦是老而力足,疏通中滿,確有奇能。"
提醒您:栝樓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69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瓜蔞托里散
下一篇: 瓜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