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厚樸15克 大黃18克 枳實9克
功能主治 : 治支飲胸滿者。
用法用量 : 上三味,以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 : 《金匱要略》卷中
處方 : 厚樸1尺,大黃6兩,枳實4枚。
功能主治 : 支飲胸滿。腹痛,脈數(shù),應下之癥。
用法用量 : 枳樸大黃湯(《赤水玄珠》卷四)。
各家論述 : 1.《金匱玉函經(jīng)衍義》:凡仲景方,多一味,減一藥,與分兩之更重輕,則異其名,異其治,有如轉(zhuǎn)丸者。若此三味,加芒消則謂之大承氣,治內(nèi)熱腹實滿之甚;無芒消,則謂之小承氣,治內(nèi)熱之微甚;厚樸多,則謂之厚樸三物湯,治熱痛而閉。今三味以大黃多,名厚樸大黃湯,而治是證。上三藥皆治實熱而用之。2.《千金方衍義》:此即小承氣湯,以大黃多,遂名厚樸大黃湯;若厚樸多,即名厚樸三物湯。此支飲胸滿,必緣其人素多濕熱,濁飲上逆所致,故用蕩滌中焦藥治之。3.《金匱要略心典》:胸滿疑作腹?jié)M。支飲多胸滿,此何以獨用下法?厚樸大黃與小承氣同,設非腹中痛而閉者,未可以此輕試也。
摘錄 : 《金匱》卷中
問題一:懸脈是什么意思弦脈 有弓弦感覺的脈搏 。
弦脈就如按到琴弦一樣,繃得較緊,端直而長,直起直落。弦脈是肝膽病的主脈,肝為剛臟,病則經(jīng)脈筋經(jīng)緊急,所以脈端直而弦。痛證脈也多現(xiàn)弦象,因胃腹痛多是肝氣橫逆克伐脾土所致。此外,痛證多由寒邪引起,寒主收引,使經(jīng)脈繃急,故脈弦。痰飲停留在肝經(jīng)所過的兩肋,稱為懸飲,也現(xiàn)弦脈。現(xiàn)代稱的動脈硬化的病人,更是典型的弦脈。
問題二:中醫(yī) 西醫(yī),展望懸飲病證!!急急急,請幫忙回答一下!問題好大。抄一點來回答
痰和飲都是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jīng)絡等組織中的痰液,臨床上可通過其所表現(xiàn)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
飲,即水液停留于人體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癥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金匱要略》即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區(qū)分。
痰飲的形成痰飲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所傷及七情內(nèi)傷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液停滯而成。肺、脾、腎及三焦與津液代謝關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調(diào)水道,敷布津液;脾主運化水液,腎陽主水液蒸化;三焦為水液通調(diào)之道路。故肺、脾、腎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濕而生痰。痰飲形成后,飲多留積于腸胃、胸脅及肌膚,而痰則隨氣之升降流行,內(nèi)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痰飲的病證特點痰飲形成之后,由于停滯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亦不一樣,阻滯于經(jīng)脈,可影響氣血運行和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停滯于臟腑,則可影響臟腑的功能和氣機升降。
痰的病證特點痰滯在肺,可見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暢,而見胸悶心悸;痰迷心竅,則可見神昏,癡呆;痰火擾心,則發(fā)為癲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見惡心,嘔吐,胃脘痞滿;痰在經(jīng)絡筋骨,則可致瘰疬痰核,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痰濁上犯于頭,可見眩暈,昏冒;痰氣凝結(jié)咽喉,則可出現(xiàn)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癥。
飲的病證特點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飲在胸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飲在胸隔,則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其形如腫;飲溢肌膚,則見肌膚水腫,無汗,身體疼重。
中醫(yī)認識痰飲病證,除根據(jù)臨床病證特點外,還常結(jié)合舌苔滑膩,脈滑或弦等全面綜合分析,以進行判斷。
所謂的懸飲即是停留在下焦的飲。至于展望之類的東西,實在不知道怎么說。
、
問題三:中醫(yī)上說的“玄脈”是指什么意思?玄脈,又稱弦脈,顧名思義搭脈時有弓弦感覺的脈搏 。
弦脈就如按到琴弦一樣,繃得較緊,端直而長,直起直落。弦脈是肝膽病的主脈,肝為剛臟,病則經(jīng)脈筋經(jīng)緊急,所以脈端直而弦。痛證脈也多現(xiàn)弦象,因胃腹痛多是肝氣橫逆克伐脾土所致。此外,痛證多由寒邪引起,寒主收引,使經(jīng)脈繃急,故脈弦。痰飲停留在肝經(jīng)所過的兩肋,稱為懸飲,也現(xiàn)弦脈?,F(xiàn)代稱的動脈硬化的病人,更是典型的弦脈。
問題四:痰飲是什么意思?有些什么癥狀?應該怎么辦呢?痰飲系由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產(chǎn)生的一種病理產(chǎn)物,因其停積體內(nèi)可引起各種病證的發(fā)生,故視作繼發(fā)性致病因素之一。是中醫(yī)學特有的病因病理概念。凡外感六淫、情志內(nèi)傷、飲食失宜、勞倦太過或感染疫毒等原發(fā)致病因素,均可導致肺脾腎三焦等臟腑生理功能失常,水液代謝紊亂,而形成痰飲。其于臨床具有致病廣泛、復雜、怪異等特點,故有“痰生百病”、“怪病皆為痰作崇”之說。所以痰飲為病在肝膽中亦較為普遍。
痰飲若分而言之,則“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飲指蓄積停聚于體內(nèi)而未被氣化和排泄的水液。臨床上若飲停中州,則脾陽失運,而癥見納少腹瀉,腸中雷鳴等;若飲結(jié)腸間則可見腹?jié)M,口舌干燥之癥;若飲聚于腹便為腹水;若飲停胸脅即為懸飲(胸水)等。如肝硬變腹水或并發(fā)胸水,當以飲邪為病論之。
痰為水液停積之較為稠濁者,多因飲積日久又為火熱灼煉而成。痰濁混雜于氣血之間,隨氣血之行而無處不至。若上擾清空則眩暈困蒙;蒙蔽心竅則神情呆滯或昏蒙;壅阻于肺則咳喘痰多;凝著肌膚或為痰核、瘰癘,總以其所到之處而變生諸證。常于肝昏迷、肝外癥狀的呼吸道感染,肝癌、肝結(jié)核之淋巴結(jié)腫大等病證中可見。痰濁性膩而粘,若膩滯胸脅,阻礙氣機升降之道,在肝病中則可見脅肋脹滿、肝區(qū)疼痛等;若粘膩氣血,使血行緩澀,而致痰濁瘀血互結(jié)的病理改變,例如肝癌、肝硬變、肝膽腫瘤等可因此而致。痰濁隨氣而動,易與肝風相合為病,若肝風挾痰上擾或風痰竄阻經(jīng)絡,則癥見頭昏或昏仆、肢體麻木、手足蠕動、頭搖身動等。肝豆狀核變性、某些肝病并發(fā)的癲癇以及其他肝病所見之動風癥狀,常與肝風挾痰為病有關。
問題五:祛痰逐飲啥意思痰飲一證,在《內(nèi)經(jīng)》只有積飲之說,本無痰證之名。經(jīng)曰:“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積飲?!庇衷唬骸皻q土太過,雨濕流行,甚則飲發(fā)?!惫艜r“痰”字本作“淡”,如《脈經(jīng)》、《千金翼》中均作“淡飲”。唐?玄應在《一切經(jīng)音義》中云:“淡飲,謂膈上液也”。至漢代張仲景著《金匱要略方論》,始首創(chuàng)痰飲病名,并根據(jù)水飲停積部位的不同,分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自此,痰飲病名沿用至今。
仲景所論痰飲,與后世痰證還有較大的差別,仲師所論痰飲,重點在“飲”,而非“痰”。其所論的“痰飲”是痰、飲并列,治療上仍偏重于水、飲,以水飲的病機為主,痰只是推類而及。
也就是說,治病注重于調(diào)養(yǎng)式的
問題六:中醫(yī)中支飲胸滿是什么意思張仲景將痰飲病分為狹義痰飲、溢飲、懸飲、支飲四種。其中支飲是指水飲之邪停聚于胸。
《金匱要略》中“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但是《醫(yī)宗金鑒》認為“胸滿”當作“腹?jié)M”。因為肺合大腸,飲熱郁肺,肺氣不宣,致大腸氣機阻滯,所以正確的應該是“支飲腹?jié)M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問題七:“上焦如霧,中焦如樞,下焦如瀆”中的“下焦如瀆”是什么意思?。“上焦如霧”,霧不散而聚水,上焦之水積聚,留于肺外積于脅于則為懸飲,留于心外積于包絡內(nèi)則為心包飲,積于目內(nèi)則視物不明,積于耳內(nèi)則眩暈如旋,積于顱內(nèi)則頭痛神昏。
“中焦如樞”,樞不利則為留飲,中焦之水積聚,而成鼓脹腹水。
“下焦如瀆”,瀆不利則不便難,下肢腫滿,甚則腰腹、 *** 水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83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厚樸去干姜湯
下一篇: 厚樸天南星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