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當歸30克,血通15克,細辛6克,虻蟲3克,蟲3克,水蛭3克,靈仙24克,秦艽15克,桂枝15克,紅花10克,丹參20克,牛膝12克。
功能主治 : 活血化瘀,溫通經(jīng)絡。主寒濕入絡,氣血瘀否,阻寒血脈。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 : 李文亮方
李克東 運城市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主任醫(yī)師。運城市醫(yī)學鑒定專家?guī)斐蓡T、運城市中醫(yī)學會常務理事。從事中西醫(yī)內(nèi)科疾病診治工作30余年,熟練掌握了大內(nèi)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診治,特別擅長神經(jīng)內(nèi)科方面疾病的診治。對大內(nèi)科的疑難雜癥及某些急危重癥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曾在省級以上雜志發(fā)表論文20余篇。2006年榮獲運城市五一勞動獎章,2007年榮獲運城市勞動模范,2010年榮獲山西省特級勞模。
中風又名卒中,以產(chǎn)生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癥。西醫(yī)學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出現(xiàn)中醫(yī)中風表現(xiàn)者,均可參照中風辨證論治。
中醫(yī)學在治療中風的歷史中,對其病因病機進行了深入探討,逐漸形成了“風、痰、瘀、虛”等為主,以“火熱、腑實、毒損”為補充的辯證理論體系。
對于中風的分類,《金匱要略》分為中經(jīng)、中絡、中臟、中腑。明代李中梓又明確將中臟腑分為閉證、脫證。這種分類方法沿用至今。
■中經(jīng)絡:脈絡空虛。證候:平素及發(fā)病前常有眩暈,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或手足拘攣,或兼見惡寒發(fā)熱,肢體拘急,關節(jié)酸痛等癥。舌苔薄白,脈弦滑或弦而浮細。
治法:祛風通絡,養(yǎng)血和營。
主方:化痰通絡湯加減。半夏、茯苓、白術、膽南星、天竺黃、天麻、香附、丹參、大黃。
風陽上擾。證候:平素頭暈頭痛,耳鳴目眩,突然發(fā)生口眼歪斜,舌強語謇,或手足重滯,甚則半身不遂等癥,舌質紅苔黃,脈弦。
治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
主方: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川牛膝、黃芩、梔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陰虛風動。證候:平素頭暈頭痛,耳鳴目眩,腰膝無力,少寐多夢,突然發(fā)生舌強語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質紅或舌苔黃膩,脈弦滑或弦細而數(shù)。
治法:育陰潛陽,鎮(zhèn)肝熄風。
主方:鎮(zhèn)肝熄風湯。懷牛膝、生白芍、天冬、玄參、,生龜板、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川楝子、茵陳、麥芽、甘草。
■中臟腑:中臟腑乃中風之危急重癥,臨床表現(xiàn)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中臟腑又有閉證與脫證之分。
閉證的主要癥狀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緊握,大小便閉,肢體強痙,此為閉證的一般癥狀。閉證又分成陽閉、陰閉兩種。
陽閉證候:除上述諸證外、兼見面赤身熱,呼吸急促,口臭氣促,煩躁不安,大便燥結,唇舌色紅,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shù)。
治法:辛涼開竅,清肝熄風。
主方:至寶丹、羚羊角湯。方藥:羚羊角、龜板、生地、白芍、丹皮、柴胡、薄荷、菊花、夏枯草、蟬衣、紅棗、生石決明。
陰閉證候:除閉證一般癥狀外,兼見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舌苔白膩,脈沉滑緩。
治法:辛溫開竅,豁痰熄風。
主方:滌痰湯加減。另可配合蘇合香丸鼻飼。方藥:半夏、膽南星、橘紅、枳實、赤茯苓、 甘草。
脫證的主要癥狀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遺,肢體軟癱。舌萎,脈微欲絕。
治法:扶正固脫,益氣回陽。
主方:參附湯。方藥:人參、附子。
■恢復期:風痰阻絡。證候:舌強語蹇,肢體麻木,脈弦滑。
治法:祛風除痰、宣竅通絡。
主方:解語丹。方藥:白附子、石菖蒲、 遠志、天麻、全蝎、羌活、白僵蠶、膽南星、木香。
氣虛血滯,脈絡瘀阻。證候:半身不遂,肢軟無力,語言蹇澀,口眼喎斜,面色萎黃或面色少華或有患肢浮腫,舌質淡紫,舌苔薄白,舌體不正,脈細澀無力。
治法:補氣活血、通經(jīng)活絡。
主方:補陽還五湯。方藥:黃芪、桃仁、紅花、川芎、歸尾、赤芍、地龍。
肝陽上亢、脈絡瘀阻。證候:半身不遂,患側僵硬拘攣,面紅耳鳴,頭暈頭痛,心急易怒,舌紅絳,苔薄黃,脈弦硬有力。
治法:平肝潛陽、熄風通絡。
主方:天麻鉤藤飲。方藥:天麻、鉤藤、生石決明、川牛膝、黃芩、山梔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腎虛精虧。證候:音喑失語,心悸氣短、腰膝酸軟,舌質淡,舌體胖,舌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滋陰補腎利竅。
主方:地黃飲子。方藥: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麥門冬、石菖蒲、遠志、生姜、大棗、薄荷。
綜上所述,中醫(yī)藥治療中風有一套完備的理論體系,其辨證論治是一種追根朔源針對病因的治療方法,同時體現(xiàn)“天人合一”、“陰陽平衡”思想。實踐證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療效優(yōu)于單一治療,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各取所長,互為補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388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和營通氣散
下一篇: 和血導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