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shù)頻并,全不入食,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 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盞,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炮制 : 上搗,羅為細末。
功能主治 : 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因腸胃乘虛為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h,里急后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先經(jīng)下痢,不應服熱藥而誤服熱藥,蘊毒不散,積于腸間,滲而成血者,并宜服之。若下痢純白,或下紫黑血,腸滑不禁者,皆可服之。
用法用量 : 每服二錢,用溫熱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小兒三歲,可服半錢,更量歲數(shù)如減與之。
摘錄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 : 地榆(銼)黃連(去須,微炒)犀角屑 茜根 黃芩各30克 梔子仁15克
制法 : 上藥為散。
功能主治 : 主傷寒,日晚即壯熱腹痛,便痢膿血。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入薤白5寸,煎至90毫升,去滓,候溫服。
摘錄 :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主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shù)頻并,全不入食。
用法用量 : 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調(diào)和脾胃,澀腸止痢。主下痢已久,赤多白少,臍腹絞痛,里急后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或下痢純白,或下血紫黑,腸滑不禁。
用法用量 : 每服6克,用溫開水調(diào)下。小兒視年齡大小,每服1.5~3克。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功能主治 : 主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 : 上藥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 : 《仁齋直指》卷二十三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主婦人腹中瘀血,小腹隱痛,經(jīng)水淋漓,色黯或紫黑有塊。
用法用量 : 每服6克,用米泔水200毫升,加砂糖一小塊,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二五引《家藏經(jīng)驗方》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五色痢,里急后重,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水1大盞,煎至8分,去滓,通口服,并2服滓再煎作1服,共3服。
摘錄 : 《傳信適用方》卷二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下痢純血,臍腹(疒丂)痛,里急后重,晝夜頻并。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空心陳米飲調(diào)下。
注意 : 脾胃弱者不可服。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七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腸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shù)頻并,全不入食。
用法用量 : 本方名“地榆散”,但方中無地榆,疑脫。
摘錄 : 《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腸風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食前陳米飲調(diào)下。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功能主治 : 整腸止痢。主傷寒溫病,熱毒不解,日晡壯熱,腹痛,便利膿血,甚如爛瓜肉及屋漏水者。
用法用量 : 水煎,去滓,入犀角汁,冷服。
注意 : 忌食辣、腥、硬物。
摘錄 : 《傷寒溫疫條辨》卷四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乳石發(fā)動,煩熱腹痛,變?yōu)榱?,不欲飲食?/p>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三十八
處方 : 地榆3分(銼),干姜1分(炮裂,銼),當歸3分(銼,微炒),龍骨3分,芎窮3分,艾葉半兩(微炒),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熟干地黃1兩,蒲黃半兩,黃牛角(角思)1兩(燒灰),白術半兩,烏賊魚骨3分(燒灰)。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妊娠損胎,下血不止,腹內(nèi)疼痛。
用法用量 : 阿膠散(《普濟方》卷三四二)。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七
處方 : 地榆(銼)1兩,黃連(去須,微炒)1兩,犀角屑1兩,茜根1兩,黃芩1兩,梔子仁半兩。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傷寒,毒熱木解,日晚即壯熱腹痛,便痢膿血。
用法用量 : 地榆湯(《圣濟總錄》卷三十三)。方中茜根,《準繩·瘍醫(yī)》作“葛根”。
摘錄 : 《圣惠》卷十三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痢渴,或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三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大便下血,久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 《圣惠》卷三十七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婦人崩中,漏下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 : 《濟陰綱目》:此方有溫有涼,其破瘀止痛,莫如蟹爪;而補血上行,莫如角膠,其余可三反矣。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三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痔疾生瘡腫痛,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地榆湯”。
摘錄 : 《圣惠》卷六十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赤白痢。胃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飲食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嚏,食寒則瀉泄、白痢。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五十九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三十七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心肺熱盛,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青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 《圣惠》卷三十七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內(nèi)塞止痛。主金瘡。
用法用量 : 每服方寸匕,酒飲送下,日3次。
注意 : 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蔥、豬肉、冷水。
摘錄 : 《外臺》卷二十九引《范汪方》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傷寒熱毒下膿血,或如赤小豆汁,腹痛煩悶。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三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瀉血腸風,痔瘡下血。
用法用量 : 每服3匕,漿水1升半,煎至1升,取清汁分2次溫服。
摘錄 : 《元和紀用經(jīng)》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小兒赤白痢。煩渴寒熱,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三
處方 : 地榆2兩。
制法 : 上銼細。
功能主治 : 婦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黃瘦虛渴。亦治嘔血。
用法用量 : 地榆苦酒煎(《金鑒》卷四十五)。
摘錄 : 方出《圣惠》卷七十三,名見《醫(yī)學入門》卷八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熱病。壯熱頭痛,四肢煩疼,下痢黃赤色,日夜十余行,及嘔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十八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久血痢不愈。
用法用量 : 每服半兩,以水1中盞.煎至7分,去滓,分2次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五十九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血痢便血,腸風。
用法用量 : 每服2-3錢,開水下。
摘錄 : 《醫(yī)級》卷八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小兒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用法用量 : 清水煎,去滓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九七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熱血痢不止,日夜頻滑。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食前米飲調(diào)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處方 : 地榆(去苗,銼碎)1兩,當歸(切,焙)半兩,龍骨半兩,艾葉(搗成末)半兩,蒲黃(微炒)半兩,牛角(角思)(炙令焦勻,銼取末)1兩,阿膠(炒令燥)1兩,生干地黃(焙)1兩。
制法 : 上為散,研勻。
功能主治 : 妊娠墮胎后,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 : 龍骨散(《普濟方》卷三四三)。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八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腸痔。下部生核腫痛,發(fā)寒熱出血。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濃煎枳殼、桑根白皮湯調(diào)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湯火傷。
用法用量 : 香油調(diào)敷;破爛者干搽;傷重者,再用生蘿卜搗汁1碗灌下,良久愈。
摘錄 : 《絳囊撮要》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崩久不止,脈軟者。
用法用量 : 每服3-5錢,飲下。
各家論述 : 氣血兩虧,沖任失守,而寒從中生,故腹痛頻頻,崩漏久不止焉。熟地補陰滋血以安沖任,黃耆補氣舉陷以奠生陽,白術健脾燥濕,當歸養(yǎng)血歸經(jīng),白芍斂陰止崩下,茯苓滲濕清治節(jié),炮姜溫中逐冷,地榆澀血止血,甘草以緩中益胃也。為散以散之,米飲以下之,使氣血內(nèi)充則中寒自化,而經(jīng)脈完固,何腹痛不退,崩久不止乎。
摘錄 :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蠱注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取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五十九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小兒因患瀉痢后,脫肛不得收。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以生姜、蜜少許,和熱酒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九八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赤白痢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三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蠱毒下血。或腹痛,或不痛,百治不效,日夜不止,煩渴。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熱米飲調(diào)下;
摘錄 : 《普濟方》卷二五三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diào)。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因腸胃乘虛為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 (疒丂)痛,里急后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先經(jīng)下痢,不應服熱藥而誤服熱藥,蘊毒不散,積于腸間,滲而成血者。及下痢純白,或下紫黑血,腸滑不禁者。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用溫熱水調(diào)下,不拘時候。小兒3歲,可服半錢。
摘錄 : 《局方》卷六(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足脛濕毒腫滿,按之不起。
用法用量 : 每用藥2兩,水3大碗,煎3-5沸,去滓,避風處熱淋洗患處,冷即再溫。
摘錄 : 《御藥院方》卷八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諸般痢。
用法用量 : 《普濟方》本方用量:各等分。
摘錄 : 《朱氏集驗方》卷六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泄瀉,日久不止,煩渴困倦,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溫酒調(diào)下;米飲亦得。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四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腸風熱證下血。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加薤白5寸同煎服。
摘錄 : 《直指》卷二十三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腸胃虛熱,血痢。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匕,食前煎訶黎勒湯調(diào)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小兒血痢,日久不愈。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或1錢,陳米飲下。
摘錄 : 《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吉氏家傳》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空心酒調(diào)下。遠年者,服至斷根為度。
摘錄 : 《回春》卷四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痢,腹痛心煩,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三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兒血痢。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三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丈夫、婦人便血下痢。
用法用量 : 同生豬肉2兩批開,摻藥1錢匕在肉上,用炭火炙熟,細嚼米飲下。并2服立效。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小兒水谷痢,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三
制法 :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 結陰瀉血。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食后臨臥米湯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血痔。大腸停積熱毒,小兒赤痢,或點滴鮮紅。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飯飲調(diào)下,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制法 : 上銼。
功能主治 : 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新水煎服。
摘錄 : 《直指》卷二十三
用法 : 上藥共研為散,每用12克,水煎服。也可用飲片作湯劑,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
功效 : 清熱理氣,行瘀止血。
主治 : 主治痔瘡腫痛,下血不止等。
臨床應用 :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混合痔術后等病癥?;旌现绦g后:地榆散治療濕熱下注型混合痔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術后予止血、預防感染,每日便后以1:5000PP液坐浴15分鐘,紫白膏無菌紗條換藥。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地榆散內(nèi)服。觀察2組臨床癥狀及體征的變化情況,記錄2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問。結果:治療組患者顯效19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患者顯效17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7%。(《中國醫(yī)學工程》2011年第2期)
方解 : 地榆散中以地榆青熱解毒,涼血止血,尤善清大腸之濕熱,涼大腸之血;黃芪健脾補中,補氣行滯,補氣攝血;枳殼、檳榔理氣行滯;當歸活血止痛,補血生?。稽S芩清熱燥濕;佐以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全方融涼血止血、理氣行滯、消腫止痛、清熱燥濕為一體,止血而無留瘀之弊,清熱而無寒凝之傷,故能改善肛周血液循環(huán),從而改善血管壁的營養(yǎng),使之彈性增加,堅韌度增高,出血自止。地榆散主要用于治療濕熱壅積,痔血、便血等病癥。臨床應用以痔血、便血,兼見口苦、舌紅絳、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改作湯劑,臨床如見腹脹甚者,加厚樸、大腹皮、木香;大便溏稀者,加馬齒莧、地錦草、山藥等;便血嚴重者,加血余炭、云南白藥;高熱煩躁、舌紅絳者,加至寶丹、安宮牛黃丸;氣陰兩虛者,加人參、生地黃、麥門冬。本方苦寒較甚,有敗胃之弊,不宜久用,應中病即止。陰虛者慎用。
現(xiàn)代研究 : 臨床也見于治療菌痢、腸炎、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咳血,也可用于治療月經(jīng)過多、宮頸糜爛、燙傷、中暑、濕疹等病癥?,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地榆可使血流速度趨緩,全血濃度增高,利于血小板抗凝血功能的發(fā)揮,且有一定減輕組織水腫的作用。地榆散可促進混合痔術后創(chuàng)面的修復,能明顯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的時間,加快愈合的速度。
方歌 : 地榆散可止便血,黃芪芩歸加赤芍,檳榔枳殼理氣強,此方可將瘀血解。
摘錄 : 宋·《太平圣惠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01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地仙酒
下一篇: 地榆敗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