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麻黃10g 苦杏仁(炒)20g 石膏40g 甘草10g 桑白皮(蜜炙)30g 瓜蔞皮30g 黃芩40g 板藍根40g 橘紅30g 法半夏30g 紫蘇子(炒)20g 葶藶子10g 浙貝母40g 紫蘇葉20g 細辛8g 薄荷30g 枇杷葉(蜜炙)40g 白前30g 前胡20g 石菖蒲30g 天花粉30g 青礞石(煅)10g
性狀 : 黑色的大蜜丸;味苦、辛辣。
炮制 : 以上二十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70~18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 清肺,化痰,止嗽。用于小兒風寒外束,肺經(jīng)痰熱,面赤身熱,咳嗽氣促,痰多黏稠,咽痛聲啞。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3歲以下一次半丸。
規(guī)格 : 每丸重3g。
貯藏 : 密封。
摘錄 : 《中國藥典》
養(yǎng)陰清肺丸養(yǎng)陰清肺,清熱利咽。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痰中帶血,感冒時可以服用。
無論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只要有痰,則不宜用養(yǎng)陰清肺丸
無論是應用中藥還是中成藥治療咳嗽,分清寒熱的性質是最為重要的。但必須指出的是臨床上真正單純的熱咳或寒咳并不多見,更為多見的則是寒熱同存,寒熱錯雜。因此,在藥物的選用時既當分清咳嗽的寒熱性質,又當明辨寒熱在咳嗽中的地位和影響,從而在藥物的選用上有所側重。長期的臨床實踐表明,寒在咳嗽的治療中比熱更為重要,換言之,應更加重視對寒的治療。
二、了解和分清止咳藥物的性質及適應對象,有針對性地選用。一般來講,可將這些止咳中成藥歸為以下幾類:
1.用于治療寒性咳嗽為主的中成藥:桂龍咳喘寧膠囊、通宣理肺丸、參蘇理肺丸、蛇膽陳皮口服液。
2.用于治療熱性咳嗽為主的中成藥:急支糖漿、復方鮮竹瀝、鮮竹瀝,川貝清肺糖漿(露)或二母寧嗽丸、橘紅丸、橘紅痰咳液、川貝枇杷露。
3.用于治療干咳少痰或無痰,久咳不愈的中成藥:蛇膽川貝枇杷膏、養(yǎng)陰清肺丸、百合固金丸等。
此外,還有既可用于寒性咳嗽又能用于熱性咳嗽的中成藥或中西合成藥:如復方甘草合劑、痰咳凈等;專門用于治療小兒咳嗽的中成藥,如小兒止嗽金丹、祛痰靈、兒童清肺丸等。但也要看清說明書,對癥下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03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兒童咳液
下一篇: 惡實葉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