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齒齦風(fēng),連(角思)腫痛。
用法用量 : 每用3錢,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熱含冷吐。
摘錄 : 《圣惠》卷三十四
制法 : 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勻。
功能主治 : 牙齒動搖,不住寒熱,嚼物隱痛,時發(fā)時止。
用法用量 : 每用少許貼牙病處,吐津,誤咽不妨;如痛不已,用藥末3錢,水1盞煎令沸,和滓熱漱冷吐,并不拘時候。
摘錄 : 《御藥院方》卷九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齒風(fēng),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 每用5錢,以漿1中盞,煎5-7沸,去滓。熱含冷吐。
摘錄 : 《圣惠》卷三十四
目錄1拼音2《*辭典》:槐白皮 2.1出處2.2拼音名2.3槐白皮的別名2.4來源2.5性味2.6功能主治2.7槐白皮的用法用量2.8附方2.9摘錄 附:1用到中藥槐白皮的方劑2古籍中的槐白皮 1拼音 huái bái pí
2《*辭典》:槐白皮
②《綱目》:"苦,平,無毒。"
①《別錄》:"主爛瘡。"
②《藥性論》:"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痛。主治口齒風(fēng)疳匿血,以煎漿水煮含之。又煎淋浴男子陰疝卵腫。"
③《日華于本草》:"治中風(fēng)皮膚不仁,喉痹;浸洗五痔并一切惡痔,婦人產(chǎn)門癢痛,湯火瘡;煎膏止痛長肉,消癰腫。"
④《本草圖經(jīng)》:"治下血。"
②治破傷風(fēng),迷悶不省人,危急者,但氣絕心腹溫可治:槐樹枝皮,旋用刀刻取一塊,連粗皮在外,安在破傷處,用艾蘸于槐皮上灸百炷不妨,如瘡口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然后用火摩,不拘時候。(《普濟方》)
③治熱病口瘡:黃連一分(去須),槐白皮半兩,甘草根半兩。上藥,細銼,用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溫含冷吐。(《圣惠方》)
④治牙齒疼痛:槐白皮一蟹,荊芥穗半兩.上藥以醋一升,煎至五合,入鹽少許,熱含冷吐,以瘥為度。(《圣惠方》)
⑤治脈痔有蟲或下膿血:槐白皮二斤。細銼,水一斗五升,煎至一斗,去渣傾盆中,坐熏,冷再暖,蟲當(dāng)隨便利自出,更搗槐白皮末,綿裹一錢,納下部中。(《圣濟總錄》槐白皮湯)
⑥洗疽瘡,化毒氣,散膿汁,生肌肉,止痛癢:槐白皮一兩,桑白皮、降真香、防風(fēng)各半兩。上細切,水三升,煎至升半,代豬蹄湯洗。(《衛(wèi)濟寶書》槐白皮湯)
⑦治陰下濕癢成瘡:豬蹄兩腳,槐白皮(切)一斤。以水煮洗瘡,一日五,六遍。(《救急方》)
⑧治陰瘡,陰邊如粟粒,生瘡及溫癢:以槐白皮一大握,鹽三指一撮。以水二大升,煮取升洗之,日三、五遍,適寒溫用。若涉遠恐沖風(fēng),即以米粉和涂之。(孟詵《必效方》)
⑨治火燙傷:槐根二層皮或花,烘干研末外敷。(江西《中草藥學(xué)》)
用到中藥槐白皮的方劑 槐白皮湯 :huáibáipítāng《衛(wèi)濟寶書》卷下:槐白皮湯:處方:槐白皮1兩,桑白皮半兩,紫藤香(即降...
槐白皮散 音:huáibáipísǎn《圣惠》卷三十四:槐白皮散:處方:槐白皮2兩,枸杞根1兩,附子(炮裂)...
桃白皮湯 卷一一九:方名:桃白皮湯組成:桃白皮、李白皮、槐白皮各等分。主治:牙疼。用法用量:以酒煮,含之。取...
槐皮漿 拼音:huáipíjiāng處方:槐白皮半斤(切,以苦酒2升浸半日)。功能主治:蠷螋尿瘡。用法用量...
麻仁膏 和成膏。功能主治:陰生瘡,膿出作臼。用法用量:槐白皮作湯,拭瘡令干,即涂膏,然后以楸葉貼。不過3...
更多用到中藥槐白皮的方劑
古籍中的槐白皮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四十二]脈痔 二錢匕,日晚再服。治脈痔,下部癢痛成瘡,涂痔。槐白皮膏方槐白皮(五兩)赤小豆(五合)楝實槐實(各五...
《普濟方》:[卷二百九十八痔漏門]脈痔 。四沿腫起出血。拓痔。大豆(三升)甘草(一兩)槐白皮(三兩)上除豆外。細銼。先以水一斗。入豆煎至二...
《證類本草》:[卷第十二]槐實 ,主治大熱,難產(chǎn)。皮煮汁,淋陰囊墜腫氣痛。又云槐白皮,味苦,無毒。能主治口齒風(fēng)疳血。以煎漿水煮含之...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四·瘡癰下]腸痔第七 服十丸,日二,稍加至三十丸,兼主漏。又方∶取生槐白皮十兩,熟搗丸如彈丸,綿裹納下部中,長吃蓄菜,及...
《普濟方》:[卷三百十三膏藥門]總論
松節(jié)
(《本草經(jīng)集注》)
【異名】黃松木節(jié)(《圣惠方》),油松節(jié)(《藥材資料匯編》),松郎頭(《藥材學(xué)》)。
【來源】為松科植物油松、馬尾松或云南松的枝干的結(jié)節(jié)。
【植物形態(tài)】①油松(《植物名實圖考》),又名:短葉松、紅皮松。
常綠喬木,高15~25米,胸徑達1米。樹皮灰褐色,呈鱗甲狀裂,裂隙紅褐色。枝輪生,小枝粗壯,淡橙黃色或灰黃色;冬芽長橢圓形,棕褐色。葉針形,2針一束,稀有3針一束的,較粗硬,長10~15厘米,邊緣有細鋸齒,兩面有氣孔線;葉鞘初時淡褐色,漸變?yōu)榘祷疑?,外表常被薄粉層?;▎涡?,雌雄同株,均為松球花序;雄球序長卵形,長1~1.5厘米,淡黃綠色,簇生于前一年小枝頂端;花開后成葇荑狀,雄蕊多數(shù);雌球序闊卵形,長7毫米,紫色,1~2枚著生于當(dāng)年新枝頂端,多數(shù)珠鱗成螺旋狀緊密排列,胚珠2枚;珠鱗下面有一小型苞片,與珠鱗分離。松球果卵形,長5~8厘米,直徑3~5厘米,在枝上能宿存數(shù)年之久,鱗突較隆起,鱗臍亦突出,呈鈍尖形。種子具翅,呈不十分規(guī)則之橢圓形,稍扁,紫褐色或褐色,具油汁胚乳。花期4~5月。果熱期翌年9月。
生長于山坡。分布遼寧、吉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寧夏、青海、河南、山東等地。
②馬尾松,又名:山松(《生草藥性備要》),青松、臺灣赤松、鐵甲松。
常綠喬木,高可達40米。樹皮紅棕色,成不規(guī)則長塊狀裂。小枝常輪生,紅棕色,具宿存鱗片狀葉枕,常翹起,較粗糙;冬芽長橢圓形,芽鱗紅褐色,葉針形,2針一束,細長而柔韌,長13~20厘米,葉緣具細鋸齒;葉鞘膜質(zhì),灰白色,永存。雄球序橢圓形至卵形,開后延長成葇荑狀,黃色,雄蕊具2花粉囊;雌球序橢圓形,肉紫色。松球果卵狀圓錐形,長4~7厘米,直徑2.5~4.5厘米,果鱗木質(zhì),鱗片盾菱形,鱗突較平坦,微具脊,鱗臍小而短,微凹或微凸?;ㄆ?~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生長于山地。分布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等地。
③云南松,又名:飛松。
常綠喬木,高達30米。樹皮幼時紅褐色,漸老則呈灰褐色,深縱裂并呈片狀剝落。枝輪生狀;冬芽粗大,圓錐狀卵形至圓柱形,紅褐色,鱗片披針形,被有白色透明薄膜。葉針形,3針一束,長15~25厘米,邊緣及中肋有細鋸齒;葉鞘永存。雄球序聚生于當(dāng)年生小枝的下部,黃色,圓柱形,長2~3厘米,外有一苞片承托;雌球序單生,近于幼枝頂端,鱗片紫褐色。松球果卵狀圓錐形或橢圓狀圓錐形,長4.5~10厘米,直徑4.5~7厘米,成熟時咖啡龜;果鱗長圓形,鱗背稍隆起或顯著隆起,鱗臍微凹。種子卵狀或橢圓形,黃褐色?;ㄆ?~4月。果期11~12月。
生長于山地。分布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
以上三種植物的幼根或根白皮(松根)、幼枝或幼枝尖端(松筆頭)、葉(松葉)、花粉(松花粉),球果(松球)、樹皮(松木皮)、樹脂的加工品(松香)、木材中的松脂(松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多于采伐時或木器廠加工時鋸取之,經(jīng)過選擇修整,曬干或陰干。
【藥材】干燥松節(jié)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片狀,大小粗細不等,一般長5~10厘米,厚1~3厘米。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橫切面較粗糙,中心為淡棕色,邊緣為深棕色而油潤。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呈刺狀。有松節(jié)油氣,味微苦。以個大、棕紅色、油性足者佳。
全國有松樹分布地區(qū)均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油松、馬尾松的松節(jié)主要含纖維素,木質(zhì)素,少量揮發(fā)油(松節(jié)油)和樹脂;揮發(fā)油含α-蒎烯及β-蒎烯約90%以上,另有少量l-莰烯。
【炮制】擘碎,用水洗凈,浸泡,撈出,潤透,待軟切片,曬干。或浸泡后置蒸籠內(nèi)蒸透,乘熱切片。
【性味】苦,溫。
①《別錄》:"溫。"
②《日華子本草》:"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平,味微酸。"
④《綱目》:"苦,溫,無毒。"
⑤《醫(yī)林纂要》:"苦辛,溫。"
⑥《本草再新》:"味甘苦,性溫,無毒。"
【歸經(jīng)】①《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jīng)。"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陽明、少陰,足厥陰經(jīng)。"
【功用主治】祛風(fēng)、燥濕,舒筋,通絡(luò)。治歷節(jié)風(fēng)痛,轉(zhuǎn)筋攣急,腳氣痿軟,鶴膝風(fēng),跌損瘀血。
①《別錄》:"主百節(jié)久風(fēng),風(fēng)虛,腳痹疼痛。"
②《日華子本草》:"治腳軟骨節(jié)風(fēng)。"
③《本草衍義補遺》:"炒焦治骨間病,能燥血中之濕。"
④《滇南本草》:"行經(jīng)絡(luò),治痰火,筋骨疼痛,濕痹痿軟,強筋骨。"
⑤《本草通玄》:"搜風(fēng)舒筋。"
⑥《分類草藥性》:"治鶴膝風(fēng),通氣和血。"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fēng)濕骨痛,跌打瘀痛。"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浸酒涂擦。
【宜忌】陰虛血燥者慎服。
①《本經(jīng)逢原》:"血燥人忌服。"
②《本草從新》:"血虛人尤忌。"
【選方】①治歷節(jié)風(fēng),四肢疼痛猶如解落:松節(jié)三十斤(細銼,水四石煮取一石),豬椒葉三十斤(銼,煮如松節(jié)法);上二味澄清,合漬干曲五斤候發(fā),以糯米四石五斗釀之,依家醞法酘,勿令傷冷熱。第一酘時下后諸藥:柏子人五兩,磁石十二兩(末),獨活十五兩,天雄五兩(炮),茵芋四兩(炙),防風(fēng)十兩,秦艽六兩,芎藭五兩,人參四兩,萆蘚五兩。上十味細切,內(nèi)飯中炊之,如常酘法,酘足訖,封頭四七日,押取清,適性服之,勿至醉吐。(《千金方》)
②治腳轉(zhuǎn)筋疼痛攣急者:松節(jié)一兩(細銼如米粒),乳香一錢。上藥用銀石器內(nèi),慢火炒令焦,只留一、二分性,出火毒,研細,服一錢至二錢,熱木瓜酒調(diào)下。(孫用和)
③治患腳屈,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內(nèi)緊結(jié)者:松節(jié)一斛,凈洗,銼之,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漬曲;又以水二斛煮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補缺肘后方》)
④治從高墜損,惡血攻心,胸膈煩悶:黃松木節(jié)五兩(細銼)。用童子小便五合,醋五合,于砂盆內(nèi),以慢火炒,旋滴小便并醋,以盡為度,炒令干,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童子熱小便調(diào)下二錢,日三、四服。(《圣惠方》松節(jié)散)
⑤治牙齒歷蠹,齒根黯黑:松節(jié)燒灰揩之。(《圣惠方》)
⑥治齒風(fēng),疼痛不止:槐白皮、地骨皮各一兩,松節(jié)一兩(銼)。上藥,搗篩為散,每用五錢,以漿一(二)中盞,煎五、七沸,去滓,熱含冷吐。(《圣惠方》槐白皮散)
⑦治水田皮炎:松節(jié)、艾葉各適量,制成松艾酒精,涂抹患處。(《全展選編·皮膚科》)
【臨床應(yīng)用】治療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
取油松的松頭、松節(jié)、松針各半斤,當(dāng)歸2兩,制成復(fù)方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兩次,每次3毫升;或穴位注射每日兩次,每次1毫升。治療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等風(fēng)濕痛癥204例,治愈33例,顯效92例,有效66例,無效13例。此藥似有祛風(fēng)、鎮(zhèn)靜止痛、消炎等作用。以穴位注射效果較好。
【名家論述】《本草匯言》:"松節(jié),氣溫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風(fēng)有濕,作痛作酸,痿弱無力者,用此立痊。倘陰虛髓乏,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
松節(jié)醇與松節(jié)作用相仿!
槐白皮散--《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槐白皮2兩,枸杞根1兩,附子(炮裂)1兩,防風(fēng)(去蘆頭)1兩,芎?1兩,川椒100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齒齦風(fēng),連(角思)腫痛。
【用法用量】每用3錢,以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熱含冷吐。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槐白皮散--《御藥院方》卷九
【處方】槐白皮半兩,地骨皮半兩,蓽撥半兩,五靈脂半兩,蛇床子(微炒)2錢半,乳香(另研)2錢半,麝香半錢(另研)。
【制法】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勻。
【功能主治】牙齒動搖,不住寒熱,嚼物隱痛,時發(fā)時止。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貼牙病處,吐津,誤咽不妨;如痛不已,用藥末3錢,水1盞煎令沸,和滓熱漱冷吐,并不拘時候。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
槐白皮散--《圣惠》卷三十四
【處方】槐白皮1兩,地骨皮1兩,松節(jié)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齒風(fēng),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用5錢,以漿1中盞,煎5-7沸,去滓。熱含冷吐。
【摘錄】《圣惠》卷三十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08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槐白丸
下一篇: 槐白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