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 : 治干癬瘙癢不止。
用法用量 : 面脂調(diào)涂,濕即干摻。
摘錄 :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唇生腫核。
用法用量 : 以雞子清調(diào)敷。
摘錄 : 《濟(jì)陽綱目》卷一○五
制法 : 上藥同炒,更研令細(xì)。
功能主治 : 小兒無辜疳痢,鼻中干塞,眼內(nèi)有白暈,黃昏不見物,體熱心煩,口干,頭上生瘡。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以雞子清調(diào)下,日3-4服。
摘錄 : 《圣惠》卷九十三
功能主治 : 小兒谷道蟲癢,小兒蟯蟲蝕下部。
用法用量 : 《圣惠》本方用法: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敷于下部中。
摘錄 : 方出《醫(yī)心方》卷二十五引《子母秘錄》,名見《圣惠》卷九十二
制法 : 上藥相和,安于銚子中,于暖灰上研令勻。
功能主治 : 口疳瘡。
用法用量 : 少少含之。
摘錄 :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二九九
制法 : 上為末,以麻油和諸藥,并水銀調(diào)令勻。
功能主治 : 熱毒惡癤,及諸瘡腫。
用法用量 : 薄薄涂之。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一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干癬癢不止。
用法用量 : 面脂調(diào)涂,濕即干貼之。
摘錄 : 《圣惠》卷六十五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金瘡,內(nèi)漏血。
用法用量 : 用敷瘡上。
摘錄 : 《圣惠》卷六十八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避尿濕,風(fēng)邪。主
用法用量 : 每用1錢,于嬰兒斷臍后,敷臍帶間,用軟絹新棉封裹之。
摘錄 : 《金鑒》卷五十
制法 : 上藥細(xì)研令勻。
功能主治 : 小兒燕口生瘡。
用法用量 : 敷于瘡上。
摘錄 : 《圣惠》卷九十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惡瘡,似火自爛,陰瘡。
用法用量 : 《普濟(jì)方》本方用黃柏、黃連各三分,胡粉一合。上為末,調(diào)涂,一日三次;婦人綿裹棗核大,納之。
摘錄 : 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一
制法 : 上為極細(xì)末。
功能主治 : 天泡紅腫發(fā)熱,急脹疼痛。
用法用量 : 將泡挑破,揩干摻之;或用絲瓜葉搗汁調(diào)搽亦好;如冬月無此,用染布青缸汁調(diào)搽。
摘錄 : 《外科正宗》卷四
制法 : 上為細(xì)散。
功能主治 : 止血牢牙。主牙宣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 : 歸臥凈揩牙,漱口訖,干貼。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一
制法 : 上藥并炒令黃。
功能主治 : 小兒諸疳,無辜鼻中出清水,眼上有白暈,或患痢體熱,口干生瘡,腳腫眼澀,腹中有蟲,喜飲冷水。
用法用量 : 每用半錢匕,空心以雞子清調(diào)服,日2次。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二
制法 : 上藥煅赤,取出候冷,細(xì)研為散。
功能主治 : 小兒久痢,無問冷熱疳痢。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匕,米飲調(diào)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三
制法 : 上同再研。
功能主治 : 嬰兒臍瘡腫濕,經(jīng)久不愈,若至百日即危急。
用法用量 : 每用1字或半錢,敷臍中,時時用。
摘錄 : 方出《幼幼新書》卷五引張渙方,名見《衛(wèi)生總微》卷一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小兒下痢,日夜頻并。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乳食前溫米飲調(diào)下。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 一切癬。
用法用量 : 先用羊蹄根蘸醋擦動,次用藥少許擦患處。
摘錄 : 《濟(jì)生》卷八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月蝕瘡。
用法用量 : 先以溫漿水入鹽洗拭后摻藥;如瘡干,麻油調(diào)敷。
摘錄 : 《直指》卷二十四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小兒頭上生惡瘡,及疳瘡,軟癤。
用法用量 : 即以麻油和諸藥,調(diào)勻涂之。
摘錄 : 《圣惠》卷九十
功能主治 : 卒從高墮下,瘀血脹心,面青,短氣欲死。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匕,以水服之。
摘錄 : 方出《外臺》卷二十九引《肘后方》,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四五
功能主治 : 眾蛇毒。
用法用量 : 上搗和,敷之。
摘錄 : 方出《千金》卷二十五,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七
處方 : 胡粉2分(熬),黃連3分,甘草2分(炙),閭?cè)?分。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瘭疽,浸淫多汁。
用法用量 : 粉散(《鬼遺》卷四)、黃連散(《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九)。
摘錄 : 《外臺》卷二十四引《深師方》
制法 : 上藥合調(diào)如泥。
功能主治 : 蜘蛛咬人。
用法用量 : 涂于傷處,干則易之。
摘錄 : 方出《千金》卷二十五,名見《普濟(jì)方》卷三○八
目錄1拼音2《外臺》卷三十引《崔氏方》 2.1方名2.2組成2.3功效2.4主治2.5烏膏的用法用量2.6加減 3《千金》卷二十二 3.1方名3.2組成3.3主治3.4烏膏的用法用量3.5制備方法3.6用藥禁忌 附:1古籍中的烏膏 1拼音 wū gāo
2《外臺》卷三十引《崔氏方》
3《千金》卷二十二
古籍中的烏膏 《普濟(jì)方》:[卷三百十四]膏藥門 藥成。用不津器盛。每用于帛上攤貼之。日二易。神效烏膏治一切瘡腫。清油(一斤)黃(一兩銼)木通(一兩銼...
《醫(yī)心方》:[卷第二十一]治婦人乳瘡方第六 ,名為乳病。宜以赤龍皮湯及天麻草湯洗之。敷二物飛烏膏及飛烏散。飛烏膏方∶用燒朱砂作水銀上黑煙,名汞(...
《女科證治準(zhǔn)繩》:[卷之五產(chǎn)后門]妒乳 謂茍抄乳是也。宜以赤龍皮湯及天麻湯洗之,敷二物飛烏膏及飛烏散佳。始作者可敷以黃芩漏蘆散、黃連胡粉散并...
《普濟(jì)方》:[卷三百二十五婦人諸疾門]妒乳 則為痛。熱遂浸宜以赤龍皮湯及天麻湯洗之。敷二物飛烏膏及飛烏散佳。若始作者??煞簏S芩漏蘆散。及黃連胡粉...
《證治準(zhǔn)繩·女科》:[卷之五產(chǎn)后門]妒乳
目錄1拼音2《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爐甘石散 2.1爐甘石散的別名2.2處方2.3制法2.4功能主治2.5爐甘石散的用法用量2.6摘錄 3《醫(yī)抄類編》卷十一:爐甘石散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爐甘石散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方出《直指》卷二十四,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一:爐甘石散 4.1處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爐甘石散的用法用量4.5摘錄 5《保命歌括》卷十六:爐甘石散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爐甘石散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瘍科選粹》卷四:爐甘石散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爐甘石散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名家方選》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爐甘石散的用法用量7.5制備方法 8《醫(yī)學(xué)綱目》卷十三 8.1方名8.2組成8.3主治8.4爐甘石散的用法用量8.5制備方法8.6附注 9《準(zhǔn)繩·類方》卷七 9.1方名9.2組成9.3功效9.4主治9.5爐甘石散的用法用量9.6制備方法 10《濟(jì)生》卷五 10.1方名10.2爐甘石散的別名10.3組成10.4主治10.5爐甘石散的用法用量10.6制備方法10.7附注 附:1古籍中的爐甘石散*爐甘石散藥品說明書 1拼音 lú gān shí sǎn
2《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爐甘石散
3《醫(yī)抄類編》卷十一:爐甘石散
4方出《直指》卷二十四,名見《普濟(jì)方》卷三○一:爐甘石散
5《保命歌括》卷十六:爐甘石散
6《瘍科選粹》卷四:爐甘石散
7《名家方選》
8《醫(yī)學(xué)綱目》卷十三
9《準(zhǔn)繩·類方》卷七
10《濟(jì)生》卷五
古籍中的爐甘石散 《張氏醫(yī)通》:[卷八七竅門上]外障 掣痛酸澀。古法用小鋒針。針出惡水。流盡即平。以爐甘石散。不用腦、麝點之。內(nèi)服防風(fēng)瀉肝散。次用六味丸加...
《審視瑤函》:[卷二]淫熱反克之病 連爐甘石散(治眼眶破爛。畏日羞明。余治同上。)爐甘石(一斤)黃連(四兩)龍腦(量入)先以爐甘石置巨...
《證治準(zhǔn)繩·類方》:[第七冊目]目赤 。黃連爐甘石散治眼眶破爛,畏日羞明,余治同上。爐甘石(一斤)黃連(四兩)龍腦(量入)先以爐甘石置巨...
《明醫(yī)指掌》:[卷八外科]瘡瘍疥癬證十 礬散。月蝕瘡,胡粉散。上疳瘡,輕粉散。下疳瘡,爐甘石散;或燈心灰入輕粉少許干貼;或熊膽、片腦、輕粉等...
《原機(jī)啟微》:[卷之下]附方
【出處】《開寶本草》
【拼音名】Qiān Fěn
【別名】 粉錫、解錫(《本經(jīng)》),水粉(《范子計然》),胡粉(《參同契》),定粉(《藥性論》),錫粉、流丹、鵲粉、白膏、鉛白(《石藥爾雅》),光粉(《日華子本草》),白粉、瓦粉(《湯液本草》),鉛華、官粉(《綱目》),宮粉(《藥材學(xué)》)。
【來源】 為用鉛加工制成的堿式碳酸鉛。
【制法】
將卷疊的鉛板,放入木桶,置于盛稀醋酸的磁鍋上,用炭火徐徐加熱,經(jīng)較長時間,鉛受醋酸蒸氣的作用,先成堿式醋酸鉛,再逢無水碳酸,而成堿式碳酸鉛,即為鉛粉。
【性狀】為白色的粉末,或凝聚成不規(guī)則的塊狀,手捻之立即成粉,有細(xì)而滑膩感。質(zhì)重。以色白細(xì)膩,無雜質(zhì)者為佳。不溶于水及酒精.能溶于碳酸水及稀硝酸。遇硫離子則變黑色。在閉管中燃燒則生水,在木炭上燃燒則生鉛粒。
【性味】
甘辛,寒,有毒。
1《本經(jīng)》:味辛,寒。
2《藥性論》:味甘辛,無毒。
3《醫(yī)學(xué)入門》:味辛,寒,有毒。
【歸經(jīng)】《得配本草》:入足少陰經(jīng)氣分。
【功能主治】
消積,殺蟲,解毒,生肌。治疳積,下痢,蟲積腹痛,癥瘕,瘧疾,疥癬,癰疽,潰瘍,口瘡,丹毒,燙傷。
1《本經(jīng)》:主毒蟹,殺三蟲。
2《別錄》:去鱉瘕,療惡瘡,墮胎,止小便利。
3《藥性論》:治積聚不消,炒焦止小兒疳痢。
4《日華子本草》:治癰腫瘺爛,嘔逆,療癥瘕,小兒疳氣。
5《綱目》:治食復(fù),勞復(fù),墜痰消脹;治疥癬狐臭,黑須發(fā)。
6《醫(yī)林纂要》:軟堅行痰,殺蟲鎮(zhèn)驚。
【用法用量】外用;研束干撒或調(diào)敷,或熬膏貼。內(nèi)服:研末,3~5分;或入丸、散。
【注意】
內(nèi)服宜慎,臟腑虛寒者及孕婦忌服。
1《綱目》:雌黃得胡粉而失色,胡粉得雌黃而色黑,蓋相惡也。
2《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弱者不宜用。妊婦忌之。
【附方】
1治疳痢、五色?。憾ǚ?、龍骨、黃丹(鍛過)各二錢,訶子三個(煨熱,取肉)。上為末。每服一至二分,粥飲下。(《幼科準(zhǔn)繩》定粉散)
2治小兒脾泄不止:紅棗二十個,去核,將官粉入內(nèi),以陰陽瓦焙乾,去棗研粉。每服一至二分,米湯下。(《孫真人集效方》)
3治小兒谷道蟲癢:胡粉、雄黃等分。著中。(《子母秘錄》)
4治瘑疥瘡有蟲:胡粉(研)三兩,水銀二兩,皂莢十挺(椎,以水浸挪,濾取濃汁一升)。先熬皂莢汁至五合,下粉、水銀,以柳篦攪令勻,瓷合盛。先以鹽湯洗瘡,取涂摩瘡上,日三、五次。(《圣濟(jì)總錄》胡粉膏)
5治干癬癢不止:胡粉、黃連(去須)、蛇床子、白蘞各半兩。搗羅為末,面脂調(diào)涂,濕即干貼之。(《圣惠方》胡粉散)
6治癰疽發(fā)背惡瘡:光粉二兩,真麻油三兩。慢火同熬,更換柳枝頻攪,至滴水成珠,入白膠末少許,徐徐傾入磁器內(nèi),以水浸二日,油紙攤貼。(《仁齋直指方》神應(yīng)膏)
7治妒精陰瘡:鉛粉二錢,銀杏仁七個。銅銚內(nèi)炒至杏黃,去杏取粉,出火毒,研搽。(《頻湖集簡方》)
8治血風(fēng)臁瘡:官粉四兩。水調(diào)入碗內(nèi),以蘄州艾葉燒煙熏干,入乳香少許,同研,香油調(diào)作隔紙膏,反復(fù)貼之。(《孫天仁集效方》)
9治熛瘡,浸淫多汁,日就浸大:胡粉(熬)、甘草(炙)、閭?cè)?、黃連各二分。四物搗散,篩,以粉瘡,日三。(《劉涓子鬼遺方》)
十治黃水膿瘡:官粉(鍛黃)、松香各三錢,黃丹一錢,飛礬二錢。為末,香油二兩,熬膏敷之。(《秘傳經(jīng)驗方》)
⑾治火燒瘡:胡粉、羊髓和,涂上封之。(《孫真人食忌》)
⑿接骨續(xù)筋,止痛活血:定粉、當(dāng)歸各-錢,硼砂一錢半。為末。每服一錢,蘇木煎湯調(diào)下,仍頻飲湯。(《衛(wèi)生易簡方》)
⒀治牙宣血出不止:胡粉半兩,麝香(研)半錢。上二味同研為細(xì)散,臨臥凈揩牙,漱口訖,干貼,兼能牢牙。(《圣濟(jì)總錄》胡粉散)
【各家論述】《本草經(jīng)疏》:粉錫體用與鉛相似,性善殺蟲,故去三蟲鱉瘕。寒能解熱毒,故療怒瘡毒螫。重而下降,故能墮胎。澀而粘膩,故止小便利。甄權(quán)主積聚不消,炒焦止小兒疳?。徊仄髦骶昧〕绅?,和雞子白服,以糞黑為度,皆為其消積殺蟲止痢也。
【摘錄】《*辭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20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胡粉丹
下一篇: 胡粉涂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