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治少陽濕熱痰濁證。癥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胸脅脹痛,舌紅苔白膩,脈濡數(shù)。現(xiàn)用于感受暑濕、瘧疾、急性黃疸性肝炎等證屬濕熱偏重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備注 : 方中青蒿清暑熱以透邪,黃芩化濕熱以利膽,共為君藥;竹茹、橘皮、半夏、枳殼理氣降逆,和胃化痰,均為臣藥;赤茯苓、碧玉散淡滲利濕,并導膽熱下行,為佐、使藥。合而成為清膽熱,化痰濕,暢氣機的要方。
摘錄 : 《重訂通俗傷寒論》
用法 : 水煎服。
功效 :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 : 濕遏熱郁,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悶口苦,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痛,小便短少黃赤,舌紅苔白,脈弦滑數(shù)。
臨床應用 :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外感發(fā)熱、流行性感冒、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病毒性肝炎、急性闌尾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膽囊炎等病癥。1.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以蒿芩清膽湯合用潑尼松治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活動期60例,對照組60例予環(huán)磷酰胺和潑尼松,治療3個月,觀察SLE活動指數(shù)及各項免疫指標。結果:治療后總有效率分別為82.7%、76.7%,兩組有效率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O.05)。(《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年第5期)2.病毒性肝炎:以蒿芩清膽湯為主聯(lián)合拉米夫定治療濕熱并重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57例,與單用拉米夫定52例治療相比。結果:表明治療組ALT、AST、TBiL、HBV- DNA指標恢復正常優(yōu)于拉米夫定治療。(《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年第33期)3.急性闌尾炎:以本方治療濕熱內郁型急性闌尾炎42例,以癥狀體征正?;蛳橛行?,治療后總有效率92.8%。(《陜西中醫(yī)》1995年第11期)4.外感發(fā)熱:以蒿芩清膽湯為基本方藥,治療在夏秋季節(jié)為主發(fā)病的外感發(fā)熱100例。以24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伴隨癥狀緩解為痊愈;以服藥1劑,24小時內體溫下降1~2℃,伴隨癥狀緩解為顯效。結果:經(jīng)治療臨床痊愈37例,顯效5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5%。(《中國中醫(yī)急癥》1999年第4期)5.流行性感冒:蒿芩清膽湯加減治療流行性感冒,治療組藥物組成:青蒿25克,枳殼、竹茹、陳皮、茯苓、姜半夏各12克,大青葉、石膏、金銀花、黃芩各20克,麻黃6克,甘草3g。水煎服。對照組給予抗病毒顆粒。兩組3日為一個療程,結果:顯示,兩組差別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醫(yī)研究》2010年第3期)6.急性肺炎:蒿芩清膽湯加減治療急性肺炎60例,基礎方為:青蒿、淡竹茹、制半夏、生枳殼、荷葉各6克,茯苓、杏仁、桔梗各10克,陳皮、黃連各3克,黃芩15克,碧玉散(甘草2克,滑石30克,青黛3克)??人阅撗呒郁~腥草、三七各10克。對照組給頭孢哌酮鈉一舒巴坦鈉。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80%(P7.膽囊炎:蒿芩清膽湯治療急性膽囊炎30例,若疼痛明顯者加乳香;白細胞過高者加金銀花、連翹;膽結石急性發(fā)作者加海金沙、金錢草、茵陳。結果:顯示治愈率達93.3%。(《河南中醫(yī)》2010年第9期)8.膽汁反流性胃炎:蒿芩清膽湯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160例,對照組給予多潘立酮,并監(jiān)測服藥前后的胃鏡,病理及幽門螺桿菌的改變。結果:兩組臨床對照比較,總有效率分別為95%、51.96%,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2 010年第2期)9.功能性消化不良:蒿芩清膽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若出現(xiàn)上腹部飽脹明顯者,加香附、蘇梗;泛酸明顯加左金丸;便溏加香連丸;便秘加大黃;口干加蘆根、天花粉;納少者加麥芽、山楂。結果:經(jīng)上述方法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5.7%:(《吉林中醫(yī)藥》2001年第6期)10.帶狀疤疹:蒿芩清膽湯以伏暑論治秋冬季帶狀皰疹11例,痊愈(皰疹消退,劇痛消失,無發(fā)熱惡寒)11例,有效(皰疹消退,但仍疼痛,時有心煩、寐差)8例,無效(經(jīng)治癥狀稍有減輕,皰疹仍疼痛)2例,總有效率90.48%。(《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03年第3期)11.心臟神經(jīng)癥(經(jīng)驗):宋云娟認為心臟神經(jīng)癥屬于膽郁痰熱,內擾心神,臨床用本方治以清膽內濕熱,化痰安神,在此方基礎上加遠志、瓜萎祛痰安神,煅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8年第5期)12.更年期綜合征:本方治療婦女更年期頭面烘熱癥30例,伴眩暈加天麻、鉤藤;伴失眠、心悸加石菖蒲、遠志、酸棗仁;伴面目虛浮加白芍、檳榔;伴大便干結難解加白術、生地黃。結果:治愈20例,好轉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67%。(《光明中醫(yī)》2001年第2期)
方解 : 蒿芩清膽湯用于治療濕熱郁阻少陽膽經(jīng)之證,臨床應用以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胸悶口苦、舌紅苔白為辨證要點。方中青蒿腦為青蒿新發(fā)嫩芽,性味苦寒而氣味芳香,既能清透少陽邪熱,領少陽之邪外出,又擅長化濕辟穢,其辟穢宣絡之功尤勝于柴胡,伍以清少陽膽熱之竹茹、黃芩為君;以枳殼、半夏、陳皮行氣和胃化痰;更用碧玉散引相火下泄;赤茯苓致濕熱下出,以通暢下焦之氣機,使邪有去路。全方共奏清膽利濕,和胃化痰之功。當代名中醫(yī)朱良春在《湯頭歌訣詳解》中論述本方:青蒿性味苦寒,專去肝、膽伏熱,領邪外出,配合黃芩、竹茹,尤擅清泄膽熱,解除熱重寒輕之癥;半夏、陳皮、枳殼不但能化痰濁、消痞閩,配合黃芩、竹茹,更能止嘔逆、除心煩;赤茯苓、碧玉散利小便,清濕熱,協(xié)同青蒿、黃芩可治黃疸。
現(xiàn)代研究 : 臨床報道還用于治療流行性出血熱、乙型腦炎、支氣管哮喘、腦梗死、胰腺炎、腫瘤、癌癥化療所致惡心嘔吐、反流性食管炎、蕁麻疹、面部痤瘡、口腔潰瘍、盜汗、失眠等病癥。
方歌 : 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加碧玉,熱重寒輕痰挾濕,胸痞嘔惡總能除。
摘錄 : 清·《重訂通俗傷寒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23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蒿穗敷方
下一篇: 蒿草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