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治傷寒頭疼,增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泄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用法用量 :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 :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炮制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chǎn)前、產(chǎn)后,血氣刺痛;小兒疳傷,并宜治之。
用法用量 : 每服二錢,水一盞,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并服。
摘錄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制法 : 上藥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發(fā)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
用法用量 :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同煎至100毫升,熱服。如欲出汗,覆蓋衣被。
備注 : 方中藿香芳香化溫,和中止嘔,并能發(fā)散風寒,紫蘇、白芷辛香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兼可芳香化濁;厚樸、陳皮、半夏曲行氣燥濕,和中消滯;白術(shù)、茯苓健脾去濕;大腹皮行氣利溫;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棗、甘草調(diào)合脾胃,且和藥性。諸藥合用,共成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功能主治 : 憎寒壯熱,胸膈滿悶,口吐黃涎之類。
摘錄 : 《筆花醫(yī)鏡》卷一
功能主治 : 夏令外感風寒,身溫無汗,吐瀉交作者。
摘錄 : 《溫熱經(jīng)解》
功能主治 : 外感風寒,內(nèi)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用法用量 : 加生姜、大棗,水煎,熱服。
各家論述 : 《馮氏錦囊秘錄》:正氣強旺則外無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則內(nèi)無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內(nèi)傷交作。以甘、桔、紫蘇辛甘散其外邪;厚樸、大腹苦辛通其內(nèi)滯;藿香為君主,內(nèi)可和中,外可解表,統(tǒng)領(lǐng)諸劑成功,正氣賴以復矣,故名藿香正氣。
摘錄 : 《內(nèi)科摘要》卷下
功能主治 : 嬰孩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痰喘咳嗽,心腹疼痛,吐瀉虛腫,疳傷。
用法用量 :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 : 《幼科證治大全》
功能主治 : 傷寒發(fā)嘔。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半盞,加生姜3片,大棗半枚,煎至2分,去滓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六八
制法 : 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功能主治 : 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疾,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逆,霍亂吐瀉,臟腑虛鳴,山嵐瘴氣,遍身虛腫;婦人胎前產(chǎn)后;小兒脾疳。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重,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滓再煎。如要汗,加連須蔥白1根,同煎。
摘錄 : 《普濟方》卷一三六
處方 : 大腹皮1兩,白芷1兩,紫蘇1兩,茯苓(去皮)1兩,半夏曲2兩,白術(shù)2兩,陳皮(去白)2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2兩,苦梗2兩,藿香(去土)3兩,甘草(炙)2兩半。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芳香化濕,解表和中。主外感風寒,內(nèi)傷食滯,或內(nèi)傷寒濕,夏傷暑濕,山嵐瘴瘧諸證。
臨床應(yīng)用 : 1.胃腸型過敏性紫癜:患者男性,14歲。1970年夏發(fā)病,癥見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膚出現(xiàn)出血點,以四肢為著,先后住院三次,診斷為胃腸過敏性紫癜,此次復發(fā)癥狀同前。給予藿香正氣散原方:劑后,惡心、嘔吐、腹痛明顯好轉(zhuǎn),能進飲食。5劑后癥狀大減,服10劑痊愈,迄今未再復發(fā)。2.急性肝炎:介紹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50例的臨床體會。治療方針以“治濕”和“理脾胃”為主,治濕有祛濕、利濕、化濕三法。其中法濕一法的主方為藿香正氣散,適用于濕邪在表,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楚者。治療效果: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黃疸全部退凈。黃疸消退時間最短者6日,最長者67日,平均25日。3.急性腸炎《廣東中醫(yī)》(1960;9:442):藿香正氣散加減治非特異性急性腸炎30例,西醫(yī)30例對比組(足量磺胺類、碳酸鈣等腸道收斂劑及顛茄酊等止疼劑)。7例輕微發(fā)熱,熱度在37-38℃之間。多數(shù)輕度腹疼,疼痛多在臍周圍,伴腸鳴。腹瀉晝夜4-8次。糞量較多是粥狀或水樣,淡黃色或有泡沫(部分病者糞中混有粘液,但無膿、無血)。無里急后重感。腹部稍鼓脹,有輕度壓疼,腸鳴音亢進。癥狀消失平均日數(shù)中藥組西藥組腹瀉1.5日2.7日稀便1.8日3.1日腹疼1.3日2.4日腹脹1日2.2日食欲不振2.1日3.3日發(fā)熱2日3日平均治愈日數(shù)1.4日2.9日。
用法用量 : 正氣散(《傷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氣湯(《金鑒》卷五十三)。本方改為丸劑,名“藿香正氣丸”(見《飼鶴亭集方》)。
各家論述 : 1.《醫(yī)方考》: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風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樸、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術(shù)、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yǎng)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內(nèi)傷、外感而成霍亂者,內(nèi)傷者調(diào)其中,藿香、白術(shù)、茯苓、陳皮、甘草、半夏、厚樸、桔梗、大腹皮皆調(diào)中藥也,調(diào)中則能正氣于內(nèi)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蘇。白芷,疏表藥也,疏表則能正氣于外矣;若使表無風寒,二物亦能發(fā)越脾氣,故曰正氣。2.《醫(y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里為君;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fā)表邪;厚樸、大腹行水消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滯;苓、術(shù)、甘草益脾去濕,以輔正氣為臣、使也。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3.《成方便讀》:夫四時不正之氣,與嵐瘴瘧疾等證,無不皆有中氣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虛之人,每多痰滯,然后無形之氣,挾有形之痰,互結(jié)為患。故此方以白術(shù)、甘草補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陳皮、茯苓化痰除濕繼之。但不正之氣,從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復以桔梗之宣肺,厚樸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達乎胃也。藿香、紫蘇、白芷,皆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發(fā)表宣里,辟惡祛邪;大腹皮獨入脾胃,行水散滿,破氣寬中;加姜、棗以和營衛(wèi)致津液,和中達表,如是則邪有不退氣有不正者。4.《實用方劑學》:寒燠不時,空氣驟變,交互郁蒸,戾氣流行,起居不慎,飲食失節(jié),天時人事,兩相感召,既不免疾病之侵臨,而欲求健康之保障,則藿香正氣之方尚矣。藿香芳香辛溫,理氣而宣內(nèi)外,和中而止嘔泄,善辟穢惡而解表里,故以為君。表里交錯,上下交亂,而正氣虛矣,故以苓、術(shù)、甘草,健脾培中以為臣,俾正氣通暢,則邪氣自除。況有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fā)表邪,樸、腹、二陳消滿除痰,佐之以疏里氣,更引以姜、棗以調(diào)營衛(wèi),則表里和而健康復矣。
摘錄 : 《局方》卷二(續(xù)添諸局經(jīng)驗秘方)
功能主治 : 痧喉。形寒發(fā)熱,面若裝朱,痧不出肌,即現(xiàn)上吐下瀉,腹痛如絞,甚至發(fā)厥口噤,目閉神昏者。
摘錄 : 《痧喉證治匯言》
用法 :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并服?,F(xiàn)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6g,姜、棗煎湯送服?;蜃鳒珓宸?,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 :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 : 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惡寒發(fā)熱,頭痛,脘悶食少,腹脹腹痛,惡心嘔吐,腸嗚泄瀉,舌苔白膩,脈浮或濡緩。
方解 : 本方證為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氣機不暢,升降失常所致。外感風寒,衛(wèi)陽被郁,故惡寒發(fā)熱,頭痛;濕食傷中,脾弱不運,氣機不暢,則脘悶食少,腹脹腹痛;濕濁內(nèi)阻,升降失常,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為內(nèi)傷濕滯之征;脈浮或濡緩,為外寒內(nèi)濕之征。治宜外散風寒,內(nèi)化濕濁。方中藿香用量獨重,其性味辛溫而解在表之風寒.又芳香而化在里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降逆止嘔,為君藥。配以紫蘇、白芷,解表化濕,以助君藥外散風寒,兼化濕濁;半夏曲、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助藿香解表化濕,共為臣藥。白術(shù)、茯苓健脾祛濕;厚樸、大腹皮、桔梗行氣化濕,暢中消脹,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姜棗煎服,能調(diào)和脾胃。諸藥合用,能使風寒外解,濕濁內(nèi)化,氣機通暢,脾胃調(diào)和,諸癥自愈。
臨床應(yīng)用 : 1.用方要點本方為解表和中,芳香化濕的常用方,以惡寒發(fā)熱,嘔吐泄瀉,舌苔白厚而膩為辨證要點。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夏秋季節(jié)性感冒、胃腸性感冒、急性胃腸炎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
方歌 : 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樸白術(shù),夏曲白芷加姜棗,外寒內(nèi)濕均能除。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24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藿香正氣口服液
下一篇: 藿香正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