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先將鉛化開,同諸味為末,入罐封固,升打3炷香,擦盞火足,冷定取藥,每藥1錢,加乳香、沒藥、海螵蛸(水煮)、珍珠各5分,血竭、象皮(鍛)各4分,兒茶3錢,輕粉、赤石脂(煅)、龍骨(煅)各3分,黃柏、文蛤殼(煅)各2分,甘草6分冰片5厘,麝香2厘。共為細末,乳勻,收固聽用。
功能主治 : 生肌長肉。主
摘錄 : 《靈藥秘方》卷下
制法 : 先將鉛熔化入水銀結成沙子,再入二礬、火消同炒干研細,入鉛、汞再研,以不見星為度,入罐內(nèi),泥固濟封口,打3炷香,不可太過不及,1宿取出視之其白如雪,約有2兩,為火候得中之靈藥。
功能主治 : 乳癰,腐脫遲者。
摘錄 : 《性病》
石膏
(《本經(jīng)》)
細石、細理石(《別錄》),軟石膏(《本草衍義補遺》),寒水石(《綱目》),白虎(《藥品化義》)。
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的礦石。
石膏
單斜晶系。晶體常作板狀,集合體常呈致密粒狀、纖維狀或葉片狀。顏色通常為白色,結晶體無色透明,當成分不純時可呈現(xiàn)灰色、肉紅色、蜜黃色或黑色等。條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澤或珍珠狀光澤,纖維狀者呈絹絲光澤。片狀解理顯著。斷口貝狀至多片狀。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撓性。
常產(chǎn)于海灣鹽湖和內(nèi)陸湖泊形成的沉積巖中。
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凈泥土及雜石。
為長塊狀或不規(guī)則形纖維狀的結晶集合體,大小不-。全體白色至灰白色。大塊者上下二面平坦,無光澤及紋理。體重質(zhì)松,易分成小塊,縱斷面具纖維狀紋理,并有絹絲樣光澤。無臭,味淡。以塊大色白、質(zhì)松、纖維狀、無雜石者為佳。燒之,染火焰為淡紅黃色,能熔成白色磁狀的堿性小球。燒至120℃時失去部分結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狀或塊狀的煅石膏。
產(chǎn)湖北、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廣西、廣東、云南、新疆等地。
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其中CaO為32.5%、SO2為46.6%、H2O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機物、硫化物等雜質(zhì)混入。據(jù)北京醫(yī)學院分析,除硫酸鈣外,尚夾雜微量的Fe++及Mg++。
煅石膏為無水硫酸鈣(CaSO4)。
生石膏:去凈雜石,洗凈泥土,打碎成小塊。煅石膏:取凈石膏塊,置坩堝內(nèi),在無煙爐火中煅至酥松狀,取出,放涼,碾碎。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石膏,須石臼中搗成粉,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澄,曬,研用。"
②《綱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③《藥品化義》:"石膏,略煅帶生用,多煅則體膩性斂。"
辛甘,寒。
①《本經(jīng)》:"味辛,微寒。"
②《別錄》:"甘,大寒,無毒。"
③《醫(y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性寒,味淡。'
入肺、胃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經(jīng)。"
②《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手太陰、手少陽。"
生用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煅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①《本經(jīng)》:"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chǎn)乳,金瘡。"
②《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fā)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
③《藥性論》:"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治唇口干焦。和蔥煎茶去頭痛."
④《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⑤《珍珠囊》:"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
⑥《用藥心法》:"胃經(jīng)大寒藥,潤肺除熱,發(fā)散陰邪,緩脾益氣。"
⑦《本草衍義補遺》:"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⑧楊士瀛:"煅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
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⑩《長沙藥解》:"清心肺,治煩躁,泄郁熱,止燥渴,治熱狂,火嗽,收熱汗,消熱痰,住鼻衄,調(diào)口瘡,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癰,解火灼,療金瘡。"
⑩《本草再新》:"治頭痛發(fā)熱,目昏長翳,牙痛,殺蟲,利小便。"
內(nèi)服: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調(diào)敷。
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fā)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雞子為之使。惡莽草、馬目毒公。"
②《藥性論》:"惡巴豆。畏鐵。"
③《醫(y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
①治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遣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熱,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白虎湯)
②治溫病初得,其脈浮而有力,身體壯熱,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惡寒而心中發(fā)熱者:生石膏二兩(軋細),生粳米二兩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爛熱,約可得清汁兩大碗,乘熱盡量飲之,使周身皆汗出,病無不愈者,若陽明腑熱巳實,不必乘熱頓飲之,徐徐溫飲下,以消其熱可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石膏粳米湯)
③治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炙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匕,漿水調(diào)下。(《傷寒總病論》)
④治太陰溫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而汗不出者,必發(fā)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fā)斑者:石膏一兩,知母四錢,生甘草三錢,元參三錢,犀龜二錢,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鐘,夜一服。(《溫病條辨》化斑湯)
⑤治發(fā)汗后,不可行桂枝湯,仟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ji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⑥治痰熱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為細末。煎人參湯,調(diào)下三錢,食后服。(《素問病機保命集》雙玉散)
⑦治熱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diào)下,殘生姜汁、蜜調(diào)下。(《普濟方》石膏散)
⑧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石膏六兩(碎,綿裹),大烏梅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飲之。(《外臺》)
⑨治風邪癲癇,口干舌焦,心煩頭痛,暴熱悶亂: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盞,煮石膏,取二大盞,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蔥白二莖,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熱,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圣惠方》石膏粥)
⑩治偏正頭疼,連睛疼: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用溫酒或茶清調(diào)服。(《奇效良方》石膏鼠粘子散)
⑾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瘡,咽嗌腫痛:寒水石(煅)三兩,辰砂三錢半(別研),生腦子半字。上為末,以少許摻患處,咽津,日夜數(shù)次用。(《三因方》龍石散)
⑿治喉風:石膏一兩,知母三錢,甘草一錢,元參五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喉科秘訣》石膏湯)
⒀治胃火牙疼:好軟石膏一兩,火煅。淡酒淬過,為末,入防風、荊芥、細辛、白芷五分,為末,日用揩牙。(《保壽堂經(jīng)驗方》)
⒁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錢,豬肝一片,薄批,摻藥在上,纏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明目方》)
⒂治小兒傷熱吐瀉黃瘦:寒水石、石膏各半兩,甘草(生)一錢。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一錢,食后,溫湯調(diào)下。(《小兒藥證直訣》玉露散)
⒃治筋骨疼痛,因風熱者:石膏三錢,飛羅面七錢。為末,水和,煅紅,冷定,滾酒化服,被蓋取汗,連服三日。(《衛(wèi)生雜興》)
⒄治諸金刃所傷,血出不止:石膏、檳榔、黃連(去須)各一兩,黃柏半兩。上為細末,隨多少摻敷瘡上,血定,便入水不妨。(《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⒅治湯火爛瘡:石膏搗末以敷之。(《肘后方》)
⒆治乳癰:石膏不以多少,煅通赤,取于地上,碗覆出火毒,細研。每服三錢,溫酒下,添酒盡醉,睡覺再進一服。(《仁齋直指方》一醉膏)
⒇治疔瘡漬破,能搜膿清熱生?。菏?煅)九錢,黃靈藥一錢。共研極細末,瓷瓶收貯。每用少許,撒于患處。(《醫(yī)宗金鑒》九一丹)
(21)治痔漏:煅石膏一斤,冰片五克,共為細末,外敷患處。(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①治療燒傷
用石膏粉處理燒傷創(chuàng)面,能很快結痂,減少分泌物滲出,防止感染,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同時可以免除燒傷患者的換藥痛苦。用法:先將創(chuàng)面清洗干凈,拭去污物,剪開水泡,除掉腐皮,再用2~4密普魯卡因溶液涂布創(chuàng)面,然后將炒過的石膏粉裝入紗布袋內(nèi)均勻地撒布于創(chuàng)面上(可撒得厚些)。經(jīng)1~2小時后,石膏粉干固;如創(chuàng)面分泌物較多,可繼續(xù)撒布。一般在12~24小時后即可形成石膏痂片。痂片干固后不宣過早剝?nèi)?,以免引起劇痛、出血及感染。一般Ⅱ°燒傷?jīng)3~7天癡片即可脫落。如癡皮過硬且感痛癢時,可涂2%普魯卡因油或青霉素軟膏(事先作過敏試驗)。如痂下感染,應將痂片除去,清洗干凈后再撒上石膏粉或同時涂以青霉素軟膏。上述方法觀察36例:其中Ⅰ°燙傷26例,Ⅱ、Ⅲ°混合燙傷11例;燒傷面積在10%以下者17例,11~20%者12例,21~30%者4例,31~40%者2例,90%者1例。結果除1例小兒因合并麻疹、肺炎,1例小兒因燒傷面積在90%左右、入院時即出現(xiàn)嚴重中毒現(xiàn)象而死亡外,其余均獲治愈。但此項治療方法尚存在如下問題:一冬天或天冷時常難以施行;二石膏癡皮干固后患者常有難忍的痛癢感;三Ⅲ°燙傷,石膏痂片僅可作為人工痂皮,暫時保護創(chuàng)面,尚不能代替早期的植皮。此外,如將石膏粉用桐油或花生油調(diào)制成膏,外敷患處,對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亦有較好的效果。
②用于充填骨缺損腔
應用石膏充填,治療骨髓炎、骨結核所致的骨缺損14例,其中12例經(jīng)2~17個月的觀察,均獲痊愈。在觀察5個月以上的7例中無1例復發(fā),X線檢查骨缺損均愈合,有的已形成新的骨髓腔。2例化膿,其中1例為急性骨髓炎,1例為跟骨結核,局部病灶較大,浸潤明顯,有竇道混合感染,軟組織縫合困難,結果石膏完全流出而告失敗。治療方法:術前以抗菌素控制感染,術中徹底清除炎性或結核病灶,鑿成新鮮骨面,盡量保存骨膜及軟組織,以混有青霉素及鏈霉素之淀粉石膏充填,致密地縫合創(chuàng)口。術后患肢以石膏固定,同時注射抗菌素。全部病例術后全身無任何不良反應。實驗及臨床資料表明,石膏充填后,血鈣在早期多數(shù)升高,骨痂出現(xiàn)豐富,骨化過程較快。因此認為石膏充填可能有兩方面作用:一是供應豐富的鈣鹽;二是起支柱作用,同時有生物學刺激作用。這都是促進骨愈合的主要因素。經(jīng)驗證明,采用石膏充填骨缺損的臨床適應癥應慎重選擇。慢性骨髓炎或骨結核,凡病灶較小,皮膚及皮下組織較豐富的,經(jīng)抗菌素治療及病灶徹底清除后充填石膏,可收到良好效果;對于急性骨髓炎已有膿腫形成,及病灶太大、皮膚不完整、皮下組織較少、術后無法致密縫合的病例,均不適用。
【答案】:D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四兩,石膏半斤也就是八兩,石膏和麻黃的比例是2:1(D對)。九一丹中石膏九錢,黃靈藥一錢,石膏和黃靈藥的比為9:1(A錯)。腎氣丸中干地黃八兩,附子一兩,干地黃和附子的比例是8:1(B錯)。大黃牡丹湯大黃四兩、牡丹皮一兩,大黃和牡丹的用量比為4:1(C錯)。桂枝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桂枝和芍藥的用量比是1:1(E錯)。
【答案】:D
旋覆代赭湯中旋復花三兩、代赭石一兩,旋復花和代赭石用量比例為3:1(D對)。九一丹中石膏九錢,黃靈藥一錢,石膏和黃靈藥的比為9:1(A錯)。麥門冬湯中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麥門冬和半夏的用量比例為7:1(B錯)。當歸補血湯中黃芪一兩、當歸二錢,黃芪和當歸的比為5:1(C錯)。桂枝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桂枝和芍藥的用量比是1:1(E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29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靈丹
下一篇: 黃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