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黃連6錢,當歸3錢,防風2錢。
制法 : 水煎濃汁半碗,用絲綿濾凈,加白蜜半小鐘,重湯煎成膏,瓷器貯。
功能主治 : 風熱時眼赤腫,迎風流淚,畏日羞明。
用法用量 : 牙簪點大眥。
摘錄 : 《惠直堂方》卷二
黃連解毒湯--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黃連、黃蘗、黃芩、大梔子,各二錢。
【功能主治】火證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遠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黃連解毒湯--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黃連、黃蘗、黃芩、山梔,各二錢半。
【功能主治】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干嘔口燥, *** 喘滿,陽厥極深,畜熱于內,傳為陰毒,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黃連解毒湯--《肘后方》卷二
【別名】火劑湯(《脈因證治》卷上)、三黃解毒湯(《醫(yī)學心悟》卷六)。
【處方】黃連9克,黃柏、黃芩各6克,梔子14枚。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治一切實熱火毒,三焦熱盛之證。大熱煩渴,口燥咽千,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fā)斑,身熱下利,濕熱黃疸;外科癰疽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煎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豬肉、冷水。
【備注】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于上焦,黃連瀉脾火于中焦,黃柏瀉腎火于下焦,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從膀胱而出。蓋陽盛則陰衰,火盛則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藥,抑陽而扶陰,瀉其亢盛之火,而救其欲絕之水,然非實熱,不可輕投。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外臺秘要》卷一引《崔氏方》補。
【摘錄】《肘后方》卷二
黃連解毒湯--《傷寒活人指掌圖》卷四
【處方】黃連1分,黃芩半兩,芍藥半兩,梔子。
【功能主治】大熱作嘔,語 *** ,不得眠。
【用法用量】方中梔子用量原缺。
【摘錄】《傷寒活人指掌圖》卷四
黃連解毒湯--《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處方】川連、黃柏、黃芩、山梔、連翹。
【功能主治】婦人經(jīng)水崩漏不止。
【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服。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黃連解毒湯--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一引《崔氏方》
【別名】解毒湯、火劑湯、黃連黃柏湯、既濟解毒湯、三黃解毒湯、三黃湯
【處方】黃連3兩,黃柏2兩,黃芩2兩,梔子14枚。
【藥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中醫(yī)雜志》(1958;10:704):黃連解毒湯具顯著的抗菌作用。且難于形成耐藥性。對單味黃連產生耐藥性的細菌,可在原抑菌濃度的32倍環(huán)境中生長,但對黃連解毒湯耐藥者,僅能于4倍抑菌濃度生長?!吨谐伤幯芯俊罚?986;12:39):黃連解毒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小鼠腹腔感染也有保護作用,能降低死亡率。試驗表明:以本方煎劑25g/kg灌服,對照組死亡率為90%,本方死亡率僅30%。2抗細菌毒素作用《全國中醫(yī)內科急癥治療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285頁(1979;12)黃連解毒湯對內毒素發(fā)熱有對抗作用,還能對抗內毒素所致低血糖癥和體溫的嚴重降低,并可使內毒素血癥時腎、腦等重要生命臟器的營養(yǎng)性血流量增加,炎性細胞吞噬異物活性下降的幅度減少,并能降低內毒素所致大、小鼠的休克死亡率。此外,黃芩還能顯著對抗內毒素所致實驗動物全身性急性DIC,對多種化學毒物也有顯著解毒效果。3解熱作用《中藥通報》(1986;1:51):黃連解毒湯具顯著的解熱效果,對內毒素所致家兔發(fā)熱,黃連解毒湯的解熱作用起效較慢,但持續(xù)時間長,給藥后6小時發(fā)熱兔體溫仍繼醫(yī)續(xù)下降。4抗炎作用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四川醫(yī)學院學報》(1959;1:55、1960;1:13)黃連解毒湯有顯著抗炎效果,膿毒敗血癥患者服藥后,可見其白細胞吞噬作用加強。黃連解毒湯還能增強小鼠及兔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活性,其增強吞噬效果與黃連及黃連解毒湯對細菌毒素形成及抗毒作用密切有關。5降壓作用及對血液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81;1:56):黃連解毒湯的降壓作用以黃連、黃柏為最強,去黃連、黃柏后作用消失,但本方去黃芩后作用最強,單去黃連則出現(xiàn)快速耐受性。其降壓機制不是通過對末梢的乙酰膽堿及兒茶酚胺的影響,但能增強乙酰膽堿的作用?!稘h方醫(yī)學》(1986; 8:17):對實驗性輕~中度高血壓大鼠,每日給予本方1g/kg,可見明顯的降壓效果,作用迅速,給藥翌日即可用血壓下降,5~7日即能使血壓恢復正常。本方的特點是僅使過高的血壓降至正常,而不會使其降至正常水平以下,這與許多降壓西藥不同,此外,本方可使腦卒中易發(fā)性大鼠的腦卒中發(fā)作減少。6止血作用《漢方醫(yī)學》(1982;3:13):本方對熱盛之出血有良效,對Ⅷ因子、Ⅸ因子等內凝因子有活性,家兔凝血酶原時間測定表明對外凝系統(tǒng)無影響。對于雙香豆素(華法令)所致小鼠出血死亡,黃連解毒湯可明顯延緩死亡時間。本方有一定促凝止血效果。7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中藥方劑近代研究及臨床應用》:實驗結果表明,黃連解毒湯中黃連、黃柏中所含的小檗堿,能明顯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因而認為此作用在臨床療效上可能具有一定意義。
【功能主治】一切實熱火毒之證,三焦熱盛。癥見大熱煩躁,口燥咽干,目赤睛痛,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便血,甚或發(fā)斑;外科癰疽瘡瘍?,F(xiàn)亦用于膽道感染、膿皰瘡、濕疹等屬于實熱火毒壅盛者。
【用法用量】解毒湯(《保命集》卷中)、火劑湯(《脈因證治》卷上)、黃連黃柏湯(《傷寒總病論》卷三)、既濟解毒湯(《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魯般經(jīng)》)、三黃解毒湯(《外科十法》)、三黃湯(《不居集·下集》卷四)。
【注意】忌豬肉、冷水。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用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肝之火,黃柏瀉腎火,梔子瀉上下之火。2.《醫(y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手少陽藥也。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于上焦,黃連瀉脾火于中焦,黃柏瀉腎火于下焦,梔子瀉三焦之火從膀胱出。蓋陽盛則陰衰,火盛則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藥,抑陽而扶陰,瀉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絕之水也,然非實熱不可輕投。3.《刪補名醫(yī)方論》:君以黃連直解心經(jīng)火毒也,黃芩瀉肺經(jīng)火毒,黃柏瀉腎經(jīng)火毒,梔子通瀉下焦火毒,使諸火毒從膀胱出。
【臨床應用】1.反胃:間街五條比大阪屋德兵衛(wèi)之妻,年二十有六,月事不常,朝食輒吐之暮,暮食則吐之朝,每吐上氣煩熱,頭痛、眩暈,時醫(yī)或以為翻胃治之,曾無寸效,其面色焰焰,而脈沉實,心下至小腹拘攣,而所按盡痛。先生曰,有一方可以治矣,乃與黃連解毒湯3貼,前癥頗愈,后數(shù)日,卒然腹痛,瀉下如塊,月事尋順也,三旬復舊。2.膽道感染:鄭某某,男,35歲,農民,1974年5月3日初診。訴右上腹持續(xù)疼痛,痛連右肩,發(fā)熱,干嘔,目微黃膩,脈象弦數(shù)。既往曾患膽囊炎,癥屬肝膽濕熱。治以清熱利膽,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枳殼、廣木香、大黃(后下)、茵陳。3劑后腹痛減輕,大便日解2次,原方去大黃,繼服3劑,諸癥緩解。3.腸熱脫肛:徐某某,男,4歲,1975年3月1日初診。脫肛已年許,每次便后 *** 脫出,曾服補中益氣湯無效,癥屬脾胃積熱,下注大腸,治擬黃連解毒湯加地榆、枳殼,服藥7劑后,脫肛已愈,諸癥消失。4.小兒流涎:徐某某,男,4歲,1974年5月16日初診。據(jù)其母訴,口角流涎,經(jīng)久不止,下頦糜爛,環(huán)唇紅腫,涎水漬襟,污染衣被,舌紅,尿赤。治用黃連、黃芩、甘草各1錢,梔子、茵陳各2錢。5劑即見流涎減少,唇紅消退,繼服5劑而愈。5.幼兒濕疹:某某,男,產下月余。額頭濕水浸淫,面部膿癡成片,耳頸皮膚紅赤,煩躁多啼,尿赤。內服黃連解毒湯,每日1劑;外用黃柏、滑石、鍛石膏、青黛研細末敷患處,服藥4劑而愈。6.膿皰瘡:徐某某,男,6歲,1974年4月26日初診。皮膚丘疹抓癢,感染成瘡,膿皰瘡臀部較多,四肢也發(fā),脈數(shù)。治擬清熱解毒,黃連解毒湯加銀花、連翹,5劑愈。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一引《崔氏方》
黃連解毒湯--《救急選方》卷上引《兒科方要》
【處方】黃連1錢,甘草1錢,玄參1錢,射干1錢半,貝母7分,桔梗7分,連翹7分,生地8分,犀角(水磨)1錢(藥熟入)。
【功能主治】清血中之熱,瀉胃中之火。主治小兒牙疳。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救急選方》卷上引《兒科方要》
黃連解毒湯--《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處方】黃連1錢半,黃柏1錢半,梔子1錢半,木香3分,犀角1錢(無,以升麻代之)。
【功能主治】傷寒,因飲食復劇,煩悶干嘔,口噪 *** ,錯語不得眠。
【用法用量】水1盞半,煎7分服。
【摘錄】《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黃連解毒湯--《誠書》卷十五
【處方】貝母、當歸、赤芍藥、黃連、獨活、紫草、紅花、荊芥穗、陳皮、生地、甘草、菖蒲。
【功能主治】皮燥口苦痛瘡。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十五
黃連解毒湯--《痘科類編》卷四
【處方】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生地各等分。
【功能主治】麻疹已出,煩躁譫語,熱甚昏迷,不省人事者。痘出純紫赤色,血熱氣實也。
【用法用量】《幼幼集成》有牛蒡子。
【摘錄】《痘科類編》卷四
黃連解毒湯--《外科正宗》卷二
【處方】黃連、黃芩、黃柏、山梔、連翹、甘草、牛蒡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疔毒入心,內熱口乾,煩悶恍惚,脈實者。
說起黃連,大家都還比較了解,黃連是一種中藥材,分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三種,又叫“味連”,“雅連”,“云連”等名稱,黃連入口味道極苦,故有俗語稱,“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即道出了黃連的“滋味”!但黃連的醫(yī)療作用卻是非常好,正所謂“良藥苦口,利于?。 毕旅嫖乙獛Т蠹伊私恻S連泡酒的幾大養(yǎng)生應用,清熱解毒只是一小部分!
黃連的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濕熱中陰,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黃連的作用:1、抗?jié)儯?、抑制胃酸分泌;3、保護胃粘膜;4、抗炎鎮(zhèn)痛;5、抑菌:對金葡、霍亂弧菌、乙型鏈球菌作用較強,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作用較弱。
黃連的應用: 1、濕熱痞滿,嘔吐吞酸 尤長于清中焦之熱,治療由于濕熱阻滯中焦,氣機不暢所致的脘腹痞滿、 惡心嘔吐常配蘇葉用,如蘇葉黃連湯。或配黃芩 干姜 半夏 如半夏瀉心湯。配石膏,可治胃熱嘔吐,如石連散。
2、濕熱瀉痢 本品為治療瀉痢的要藥,單用有效。
3、高熱神昏,心煩不寐,血熱吐衄 尤善清瀉心經(jīng)實火,可用于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煩躁之證。
4、癰腫癤瘡,目赤牙痛。
5、消渴 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療胃火熾盛,消谷善饑之消渴證常配麥冬用如消渴丸。
6、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制為軟膏外敷可治皮膚濕疹,濕瘡。取之浸汁涂患處,可治耳道流膿。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紅腫。
功能主治:瀉火,燥濕,解毒,殺蟲。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等。
使用時須注意: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易傷陰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黃連也是一種中藥材,它的營養(yǎng)價值高,而且保健和治療疾病的功效也是有很多的哦。黃連不僅可以入藥,而且還可以食用的呢,你知道它的一些注意事項和小常識嗎,下面就來一一的為你解答。
黃連的功效和作用
1、抗菌黃連能對抗肺炎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等。
2、抗病毒黃連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3、抗原蟲黃連能抑制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錐蟲。
4、解毒黃連對抗細菌毒素,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價,降低大腸桿菌的毒力。
食用黃連要注意什么?
1、黃連為大苦大寒之品,容易傷胃,不宜過量或長時間服用,脾胃虛寒者忌用。
2、黃連的用量病輕者每日2—3克,病重者每日5—6克。
3、兒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黃連。
如何挑選黃連?
在挑選黃連時易挑選切塊比較長的,表皮看起來比較干燥,而起呈現(xiàn)出金黃色的,里面的漩渦型的物體越大越好,要選擇表皮比較薄的。聞一聞黃連要選擇沒有任何怪味的為宜。
黃連如何保存?
將黃連切片曬干后放置在容器中進行隔離保存即可。
關于中藥黃連的一些功效啊還有注意事項,上面已經(jīng)給大家介紹了相關的內容了,從上面的這些內容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的是在挑選啊食用啊還有它的養(yǎng)生的功效都能很好的進行分析,大家不妨了解一下吧。
處方上經(jīng)常當歸、白芍同用,蒼術、厚樸同用,半夏、陳皮同用,這種藥物的配伍,主要是前人經(jīng)驗的積累,有根據(jù),有理論,不是隨便湊合的。
通過適當配伍,能加強藥物的效能,擴大治療的范圍,值得我們重視。
茲為便于大家掌握和進一步理解它的作用,擬分三類敘述如下。
01
第一類: 用兩種相對的性質和不同氣味、不同功能的藥物結合,如氣與血,寒與熱,補與瀉,散與收,升與降,辛與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變其本來的功效或取得另一種新的效果。
這類最有意義。例如:
桂枝+白芍(氣+血):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
人參+丹參(氣+血):二參丹,養(yǎng)心和血。
金鈴子+延胡索(氣+血):金鈴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氣+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梔+丹皮(氣+血):加味逍遙散,清肝熱。
黃連+肉桂(寒+熱):交泰丸,治心腎不交失眠。
黃連+吳萸(寒+熱):左金丸,平肝制吞酸。
黃連+干姜(寒+熱):瀉心湯,除胸中邪結。
柿蒂+丁香(寒+熱):丁香柿蒂湯,止呃逆。
石膏+細辛(寒+熱):二辛散,消牙齦腫痛。
黃連+木香(寒+溫):香連丸,止赤白痢。
黃芩+厚樸(寒+燥):芩樸湯,化脾胃濕熱。
黃柏+蒼術(寒+燥):二妙丸,治下焦?jié)駸帷?/p>
白術+枳實(補+消):枳術丸,健脾消痞。
黃芪+防風(補+散):玉屏風散,治體虛感冒。
白芍+柴胡(補+散):四逆散,和肝泄熱。
紅棗+生姜(補+散):桂枝湯,和氣血。
鱉甲+青蒿(補+清):青蒿鱉甲湯,退骨蒸。
黑芝麻+桑葉(補+清):桑麻丸,治肝陽頭暈。
枸杞子+菊花(補+清):杞菊地黃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湯,化痰飲。
白礬+郁金(斂+散):白金丸,治癲癇。
柴胡+前胡(升+降):敗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枳殼(升+降):杏蘇散,調胸膈氣滯。
半夏+黃連(辛+苦):瀉心湯,止嘔。
皂角+白礬(辛+酸):稀涎散,涌吐風痰。
烏梅+生地(酸+甘):連梅湯,化陰生津。
烏梅+黃連(酸+苦):連梅湯,泄煩熱。
當歸+白芍(動+靜):四物湯,養(yǎng)血和血。
02
第二類: 用兩種藥物相輔而行,互相發(fā)揮其特長,從而增強其作用,如化濕結合理氣,發(fā)汗結合通陽,包括上下、表里結合,以及相須、相使等在內。
這類在臨床上最為多用。例如:
蒼術+厚樸:平胃散,燥濕行氣。
豆豉+蔥白:蔥豉湯,散寒通陽。
半夏+陳皮:二陳湯,化痰順氣。
杏仁+貝母:桑杏湯,順氣化痰。
知母+貝母:二母散,清熱化痰。
枳實+竹茹:溫膽湯,和胃止嘔。
木香+檳榔:木香檳榔丸,行氣導滯。
人參+蛤蚧:人參蛤蚧散,納氣。
黃芪+防己:黃芪防己湯,行皮水。
人參+附子:參附湯,溫補元氣。
黃芪+附子:芪附湯,溫固衛(wèi)氣。
白術+附子:術附湯,溫補中氣。
附子+茯苓:(相使)溫腎利水。
黃柏+知母:(相須)清下焦?jié)駸帷?/p>
03
第三類: 取性質和功效類似的兩種藥物同用,目的在于加強藥效,或使內臟之間得到兼顧。
例如:
黨參+黃芪:補氣。
附子+肉桂:溫腎回陽。
山藥+扁豆:補脾止瀉。
沙參+麥冬:潤肺生津。
柏子仁+棗仁:養(yǎng)心安神。
杜仲+續(xù)斷:補腎強腰。
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
龍骨+牡蠣:固脫。
金櫻子+芡實:固精。
赤石脂+禹余糧:澀腸。
谷芽+麥芽:助消化。
桑枝+絲瓜絡:活絡。
牡蠣+石決明:潛陽。
升麻+柴胡:升提氣分。
旋覆花+代赭石:降氣。
橘核+荔枝核:消疝氣。
甘松+山奈:止胃氣痛。
海藻+昆布:消痰核。
荊三棱+蓬莪術:消癥瘕痞塊。
白茯苓+赤苓:利水。
甘遂+芫花:逐水。
常山+草果:截瘧。
當歸+川芎:活血祛瘀。
桃仁+紅花:破瘀。
蒲黃+五靈脂:祛瘀。
乳香+沒藥:理氣散瘀止痛。
藿香+佩蘭:清暑。
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黃連+黃芩:瀉火。
桑葉+菊花:清風熱。
羌活+獨活:治風濕疼痛。
川烏+草烏:治寒濕疼痛。
青皮+陳皮:疏肝胃氣。
蘇梗+藿梗:理脾胃氣。
天冬+麥冬:滋養(yǎng)肺腎。
蘆根+茅根:清肺胃熱。
砂仁+蔻仁:健脾胃。
神曲+山楂:消谷肉食積。
關于藥物配伍應用的例子很多,不能悉舉。
如外感咳嗽常用苦杏仁、象貝母,但肺陰不足,兼見內熱,或外邪初解,咳痰不爽的,可與甜杏仁、川貝母合用,處方慣寫甜苦杏、川象貝。
還有三種藥配伍,如杏仁、苡仁、蔻仁同用,宣化三焦之濕,以及個別地區(qū)用神曲、山楂、麥芽消食,處方慣寫焦三仙之類,沒有提及。
總之,藥物配伍有其重要意義,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隨意湊合,將會造成雜亂和疊床架屋的現(xiàn)象。
內容轉自肖相如頻道微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33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連六一湯
下一篇: 黃連冰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