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末,用好醋3升,入藥二停,熬成膏,再入一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五積六聚,血瘕氣塊,聚散不定,及一切氣疾。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七十一
處方 : 京三棱8兩(炮,銼),陳橘皮8兩(湯浸去白瓤,焙),黑三棱4兩(炮,銼),桃仁4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以上4味,除桃仁外,搗羅為末,用好酒5升,于鍋中,以慢火煎,次下桃仁膏,熬,如稀餳,入后藥末:檳榔2兩,訶黎勒2兩(煨,用皮),枳殼4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3兩,硇砂1兩(研入),鱉甲2兩(涂醋炙微黃,去裙襕),硫黃2兩(細研,水飛過),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干姜3兩(炮裂,銼)。
制法 : 上為末,入研了硇砂、硫黃等,重研令勻,入前藥內(nèi)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虛勞癥瘕,心腹疼痛,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 三棱煎丸(《雞峰》卷九)。
注意 : 忌莧菜生冷。
摘錄 : 《圣惠》卷二十八
制法 : 上為末,入三棱煎,搜和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胃熱腸寒,食已復饑,小腹痛脹。
用法用量 : 每服7丸,空心、臨臥溫酒或鹽湯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制法 : 上為末,以酒3升,煎一半藥末如膏,后入余藥末,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積聚,心腹脹滿,臍下結(jié)硬。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惠》卷四十八
……
配金銀花:金銀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熱解毒?!侗静菡罚骸吧朴诨?,故治癰疽、腫毒、瘡癬、楊梅、風濕諸毒,誠為要藥”。琥珀味甘平,善于補血散瘀,二藥相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血補虛,散瘀止痛,臨床治療癰疽瘡毒,功效最佳。
琥珀的藥用價值
治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疫邪熱,致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fā)搐:真琥珀、天竺黃、檀香、人參、白茯苓各一兩半,粉草三兩,枳殼(麩炒)、枳實(麩炒)二昧各一兩,水飛朱砂五兩,山藥一斤(銼作小塊,慢火炒令熱透),膽南星一兩,金箔百片(去護紙,取見成藥一兩,同在乳缽內(nèi)極細杵,仍和勻前藥末用)。前十二味,除朱砂、金箔不入研,內(nèi)余十味,檀香不過火外,九味或曬或焙,同研為末,和勻,朱砂、金箔每一兩重,取新汲井水一兩,重入乳缽內(nèi)略杵勻,隨手丸如綠豆大一粒,陰干。用蔥湯化服,百日內(nèi)嬰兒每丸分三次投,二歲以上者止一丸或二丸。(《活幼心書》琥珀抱龍丸)
治天吊驚風發(fā)搐:琥珀末一分,真珠末一分,朱砂末半分,鉛霜半分,赤芍藥末一分半。上拌勻,每服一字,煎金、銀、薄荷湯調(diào)下,無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琥珀散)
治小兒胎驚:琥珀、防風各一錢,朱砂半錢。為末,豬乳調(diào)一字,入口中。(《仁齋直指方》)
治小兒胎癇:琥珀、朱砂各少許,全蝎一枚。為末,麥門冬湯調(diào)一字服。(《仁齋直指方》)
治健忘恍惚,神虛不寐:琥珀、羚羊角、人參、白茯神、遠志(制)、甘草等分。上為細末,豬心血和煉蜜丸,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湯嚼下。(《景岳全書》琥珀多寐丸)
治病后虛煩不睡:琥珀、真珠、生地、甘草各一錢,當歸、黃連各三錢,朱砂二錢。上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食后,麥門冬湯下。(《活人心統(tǒng)》琥珀安神丸)
治心經(jīng)之火,移于小腸,溲溺淋濁或澀或痛:琥珀一錢,天冬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生地五錢,丹參二錢,丹皮二錢,赤芍、木通各一錢,甘草梢五分,淡竹葉二十張,燈心三尺。(《醫(yī)醇剩義》琥珀導赤湯)
治心經(jīng)蓄熱,小便赤澀不通,淋瀝作痛:琥珀為細末,每服半錢,濃煎萱草根調(diào)下,食前。(《楊氏家藏方》忘憂散)
治小便尿血:琥珀為末,每服二錢,燈芯湯下。(《仁齋直指方》)
治婦人月候不通:琥珀一兩(細研,以醋三升熬如膏),虻蟲半兩(去翅足,炒黃),水蛭半兩(炒黃),肉桂三兩(去皺皮),桃仁一兩(去皮、尖、雙仁,別研,生用),川大黃三兩(生用)。上藥搗羅為末,以琥珀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圣惠方》琥珀煎丸)
治經(jīng)水或前或后或血崩及瘀血死胎,并養(yǎng)胎,鎮(zhèn)心安神:琥珀、乳香、沒藥、辰砂各一錢三分,麝香少許。各研細,燈心湯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如腹痛,姜汁、童便、酒沖下。(《女科萬金方》琥珀丸)
治產(chǎn)后惡露不下,氣攻心腹,煩悶刺痛:琥珀、姜黃、牛膝(酒浸,切,焙)、虎杖、牡丹皮各半兩,當歸(切,焙)、生干地黃(焙)、桂(去粗皮)、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各三分,大黃(銼,焙)一兩,虻蟲(去翅、足,炒黃)一分,芒硝一兩。上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圣濟總錄》琥珀湯)
止血生肌,鎮(zhèn)心明目,破癥瘕氣塊,產(chǎn)后血暈悶絕,兒枕痛:琥珀一兩,鱉甲一兩,京三棱一兩,延胡索半兩,沒藥半兩,大黃六銖。熬搗為散,空心酒服三錢匕,日再服。(《海藥本草》)
治癰疽發(fā)背,已成未膿之際,恐毒氣不能外出,必致內(nèi)攻,預服此丸,護膜護心,亦且散血解毒:白礬一兩二錢,雄黃一錢二分,琥珀一錢(另研極細),朱砂一錢二分,黃蠟一兩,蜂蜜二錢臨入。上四味,先研極細,另將蜜、蠟銅杓內(nèi)溶化,離火片時,候蠟四邊稍凝時,方入上藥攪勻,共成一塊,以一人將藥火上微烘,眾手急丸,小綠豆大,用朱砂為衣,磁罐收貯。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進二次。(《外科正宗》琥珀蠟礬丸)
治從高墜下,有瘀血在內(nèi):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或入蒲黃三、二匕,日服四、五次。(《外臺秘要方》)
試用于治角膜翳:用琥珀配枸杞子、菊花、夜明砂等,方如琥珀杞菊湯。
琥珀方劑制劑
加工炮制
凈制:除凈砂石、泥土、煤塊等雜質(zhì)即可。
切制:揀凈雜質(zhì),先用鐵船研細過篩,隨后在乳缽中水飛到極細用。
炮制: 《雷公炮炙論》:“凡入藥中,用水調(diào)側(cè)柏子末安于瓷鍋中,安琥珀于末中了,下火煮,從己到申,別有異光,更搗如粉,重篩用?!?/p>
方劑制劑
琥珀煎
【處方】乳香末6克,蕤仁(研)15克,滑石、鉛丹各60克,木鱉子(去殼)10枚,黃連末、秦皮各30克,柳枝、槐枝(并新青者)各10枝,(每枝長4.5厘米),白蜜、黃芩(去黑心)各120克。
【制法】上藥十一味,將槐、柳枝、秦皮、黃芩、滑石等杵碎,以水600毫升,同煎至400毫升,去滓,其余乳香、蕤仁、鉛丹、木鱉子四味與蜜同熬如琥珀色,再同前項藥汁,并黃連同煎至250毫升,用熟絹濾去滓,入瓷器內(nèi)密封,系垂在井底一夜,出火毒。
【功能主治】治風毒沖目,腫赤癢痛。
【用法用量】每用銅箸點,以目澀為度。
【注意】熬藥及點眼忌用鐵器。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
琥珀散
【處方】琥珀22克(細研),白術(shù)22克,當歸22克(銼碎,微炒),柴胡30克(去苗),延胡索15克,紅花子15克,牡丹15克,木香15克,桂心15克,桃仁22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30克(涂醋炙令黃,去裙襕),赤芍藥15克。
【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治婦人血風勞氣,少腹疼痛,經(jīng)脈不調(diào),漸加羸瘦。
【用法用量】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一日三次。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琥珀丸
【處方】琥珀30克(細研),沒藥30克,當歸30克(銼,微炒),赤芍藥30克,京三棱30克,鱉甲30克(涂醋,炙微黃),虻蟲30克(去姻、足,微炒),水蛭30克(炒令黃)。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治產(chǎn)后積聚成血瘕,致月水不通,小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次1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琥珀膏
【處方】 琥珀一兩,木通、桂心、當歸、白芷、防風、松脂、朱砂(研)、木鱉(去殼),各半兩;麻油二斤,丁香、木香,各三分。
【炮制】上件藥,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五味搗,羅為末,其馀藥并細,以油浸一宿,于鐺中以慢火煎,候白芷焦黃濾出。次下松脂末,濾去渣,再澄清油,卻安鐺中慢火熬,下黃丹一斤,以柳木篦不住手攪,令黑色,滴入水中成珠子不散,看硬軟得所,入琥珀等末攪令勻,于瓷器內(nèi)盛之。
【功能主治】治頸項瘰倁,及發(fā)腋下,初如梅子,腫結(jié)硬強,漸若連珠,不消不潰,或穿穴膿潰,肌汁不絕,經(jīng)久難瘥,漸成俈疾,并治之。
【用法用量】每使時看大小,用火勻攤,貼之。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琥珀養(yǎng)心丹
【處方】琥珀(另研)6克,龍齒(煅,另研)30克,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石菖蒲、茯神、人參、酸棗仁(炒)各15克,當歸、生地黃各21克,黃連9克,柏子仁15克,朱砂(另研)9克,牛黃(另研)3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將牛黃、朱砂、琥珀、龍齒研極細,以豬心血為丸,如黍米大,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治心血虧虛,驚悸怔忡,夜臥不寧者。
【用法用量】每次50丸,用燈心湯送下。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五
琥珀注意事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0.9—1.8克。
外用:研末點、撒。
【和合宜忌】
《本草經(jīng)疏》:“凡陰虛內(nèi)熱,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勿服琥珀以強利之,利之則愈損其陰?!?/p>
上一頁全文完(共 15548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目錄1拼音2拼音名3英文名4凌霄的別名5來源6原形態(tài)7生境分布8性狀9化學成份10功能主治11摘錄附:1用到中藥凌霄的方劑2用到中藥凌霄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凌霄 1拼音 líng xiāo
2拼音名Línɡ Xiāo
3英文名Chinese Trumpetcreeper Flower
4凌霄的別名紫葳花、上樹蜈蚣花、倒掛金鐘
5來源為紫葳科植物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Loisel.的花。夏、秋季花盛開進采摘,曬干或低溫干燥。
6原形態(tài)落葉木質(zhì)藤本。羽狀復葉對生;小葉7~9,卵形至卵門面披針形,長3~7cm寬15~3cm,先端長尖,基部不對稱,兩面無毛,邊緣疏生7~8鋸齒,兩小葉間有淡黃色柔毛?;ǔ燃t色,由三出聚傘花序集成稀疏頂生圓錐花叢;花萼鐘形,質(zhì)較薄,綠色,有10條突起縱脈,5裂至中部,萼齒披針形;花冠漏斗狀,直徑約7cm。蒴果長如豆莢,頂端鈍。種子多數(shù)。花期6~8月,果期11月。
7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于黃河和長江流域、廣東、廣西、貴州,各地有栽培。
8性狀多皺縮卷曲,完整者長約5cm。萼筒長約2cm,暗棕色,萼齒先端不先等5裂,萼筒基部至萼片齒尖有5條明顯的縱棱線。花冠黃棕色,先端5裂,裂片半圓形,下部聯(lián)合呈漏斗狀,表面具棕紅色細脈紋。雄蕊4,著生于花冠上,二強,花藥個字形,花柱1。氣微香,味微苦而略酸。性寒,味甘、酸。
9化學成份含芹菜素(apigenin)、β 谷甾醇等。
10功能主治行血去瘀,涼血祛風。用于經(jīng)閉癥瘕、產(chǎn)后乳腫、風疹發(fā)紅、皮膚瘙癢、痤瘡。
11摘錄《*辭典》
用到中藥凌霄的方劑 紫葳蘇木湯 《產(chǎn)科發(fā)蒙》卷四:方名:紫葳蘇木湯組成:紫葳(即凌霄花葉)1大合半,冬瓜子1大合,蘇木1中合,當歸1...
凌花散 ghuāsǎn別名:凌霄花散處方:當歸(酒浸)、凌霄花、劉寄奴、紅花(酒浸,候煎藥12沸即入)、官...
凌霄花散 āsǎn《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凌霄花散:處方:凌霄花15克當歸30克(銼,微炒)木香30克沒藥30...
凌霄散 蟬殼7個,地龍(炒)7個,白僵蠶7個,全蝎7個,凌霄花半兩。制法:上為極細末。功能主治:癘風。用法用...
凌霄花丸 āohuāwán《雞峰》卷十六:凌霄花丸:處方:凌霄花1分,芫青(去翅足,微炒)1分,虻蟲(同上法)...
更多用到中藥凌霄的方劑
用到中藥凌霄的中成藥 梅核氣丸 Wan標準編號:WS3B181394處方:凌霄花120g烏藥120g桔梗120g郁金120g枳...
和絡(luò)舒肝膠囊 100g土鱉蟲100g柴胡40g制何首烏100g凌霄花20g蛘螂20g五靈脂60g黑豆100g半邊蓮...
和絡(luò)舒肝片 100g土鱉蟲100g柴胡40g制何首烏100g凌霄花20g蜣螂20g五靈脂60g黑豆100g半邊蓮...
參鱉甲煎丸 g蜣螂蟲180g銀硝360g土鱉蟲(炒)150g凌霄花150g鱉甲膠300g柴胡180g阿膠150g...
跌打丸 ,降香2兩,山楂肉4兩,京三棱2兩,懷紅花3兩,凌霄花2兩,西當歸3兩,赤芍2兩,延胡索3兩,威靈仙...
更多用到中藥凌霄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凌霄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紫葳 (《本經(jīng)》中品)【校正】自木部移入此。【釋名】凌霄(蘇恭)、陵苕(《別錄》)、陵時(郭璞)、女葳(甄...
《普濟方》:[卷三百三十三婦人諸疾門]月水不通 。血熱壅滯。攻疰四肢。皮膚癮疹。并行經(jīng)脈。用紫葳凌霄花是也。不以多少。為散。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diào)下。...
《證類本草》:[卷第十三]紫薇(音威) ,其莖、葉恐亦非瞿麥根。《詩》云∶有苕之華。郭云凌霄,亦恐非也。唐本注云∶此即凌霄花也。及莖、葉俱用...
《本草述鉤元》:[卷十一蔓草部]紫葳 即凌霄花。平野蔓生。得木而上。自夏至秋。開花一枝十余朵。大如牽?;?。而瓣。赭黃色。有細點。秋深更赤。...
《證治準繩·瘍醫(yī)》:[卷之五]流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45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京三棱湯
下一篇: 京三棱鱉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