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紫蘇葉3錢,薄荷3錢,粉葛根3錢,麻黃1錢,人參2錢,酒黃芩3錢,淡豆豉2錢,桂枝1錢,木通3錢,甘草2錢。
功能主治 : 年老傷寒,惡寒發(fā)熱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 : 此方麻黃、桂枝各用1錢,恐其發(fā)之過也;蘇葉、薄荷清揚之品,佐麻、桂散其頭部之邪;葛根、豆豉清淡之品,佐麻、桂散其肌表之邪;黃芩清其血熱;木通引熱下行;甘草和其中宮;人參扶其正氣。老弱之人偶感寒邪,若惡寒發(fā)熱,服以此方,百無一失。
摘錄 : 《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如果是由感冒引起的咳嗽,用梨加生姜煮湯喝,一天多喝幾次,喝了就睡會.最多三天就會好.如果是慢性氣管炎例行的咳嗽,就將黑芝麻炒熟早晨空腹嚼服一勺子左右,也是三天就見效.本人有親身體會,嘗試過.
食醋加適量開水點鼻。
②針刺及刮痧:可以針合谷、曲池、太陽,發(fā)熱者加刺大椎,咽喉腫痛時可在少商穴放血;或用一碎碗片,用光滑邊緣蘸油少許,沿頸椎兩旁向下刮,以刮出紅點為度。
③生姜1兩,紅糖1兩,煎湯分3次內服,可治風寒感冒。
④蔥白1兩,切爛,用手揉搓,放鼻孔外聞氣味,可治風寒感冒鼻塞??捎檬[白數根,搗爛出汁,滴入鼻孔,每日1次,每次2滴~3滴。
⑤銀花20克,茶葉6克,白糖50克,水煎后分3次,可治風熱感冒。
⑥生姜少許,蔥白260克,白蘿卜1000克切片,放入鍋內煎煮熬湯,連吃帶喝。
⑦姜2片,加入一小撮茶葉,咀嚼后溫水送下。
⑧生梨1個,洗凈,連皮切碎,加冰糖和少許水,燉服。
⑨按摩防感冒。每天早晨起床時,或從室內到室外以前(或從溫暖的房間到較冷的房間),以及洗澡以前和洗澡之后,先用手指按住水溝穴(人中),連續(xù)揉20多次,繼在風府穴處同樣揉20多次,到這兩上穴位都感到微熱為度,對預防感冒有一定的效果。
風寒感冒:
其起因通常是勞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風寒感冒通常秋冬發(fā)生比較多。
風寒感冒屬于太陽經癥,太陽開機受阻。其特征癥狀為:
* 后腦強痛,就是后腦袋疼,連帶脖子轉動不靈活。
* 怕寒怕風,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帶點黃。如果鼻塞不流涕,喝點熱開水,開始流清涕,這也屬于風寒感冒
* 舌無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會把脈,你應該可以測到脈像是浮緊,浮脈的意思是陽氣在表,輕取即得。
我到藥店,很奇怪地竟然沒有找到合適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yī)稱辛溫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打一場籃球(如果你還有力氣的話)、蓋上兩層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個辣辣的麻辣火鍋等等。風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湯,傷寒論首方,也稱和劑之王(麻黃湯也主治風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將抄錄桂枝湯的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紅棗 6枚
很簡單的一條方,不過兩三元錢。師父說過,學懂了桂枝湯,就學會了如何開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
風熱感冒:
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時屬于陽明經癥。通常情況是這樣的,便秘兩天以后,喉嚨痛一兩天,然后出現感冒癥狀,這就是風熱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熱邪,首先犯肺)。為什么便秘會引致感冒?中醫(yī)認為肺和大腸相表里,排便不暢,大腸影響肺就出現感冒癥狀啦。同樣反過來,風寒感冒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對對癥也會外邪內進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實風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醫(yī)屬于變癥,屬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隨便使用止瀉藥。
風熱感冒的癥狀:
* 喉嚨痛,通常在感冒癥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
* 濃涕,通常黃色
* 舌苔帶點黃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體通常比較紅。
* 便秘
* 身熱、口渴、心煩
* 脈像通常為數脈或洪脈,就是脈搏比正常的為快,為大。
搞清楚了風熱感冒成因,治療很簡單,大多數情況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熱解表藥物,通常很快見效)。方法很多,喝點涼茶;吃些清熱解毒藥板藍根等。中成藥有三黃片,銀翹解毒片+牛黃解毒片,板藍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療風熱感冒的金銀花口服液之類的。陽明經癥的代表方劑是白虎湯,不過我不主張大家隨便用,屬于猛藥之一,這里也不抄錄了。
最后澄清幾點朋友們可能會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風熱感冒,病毒是西醫(yī)的提法,中醫(yī)更關注的是人體。所以有些醫(yī)生將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風熱感冒來治療是不正確的。
* 喉嚨痛并不是區(qū)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關鍵,風寒感冒很多時也會引致喉嚨痛的。
* 同樣的,咳嗽和流涕還有發(fā)高燒也不能作為這兩種感冒的區(qū)分。
* 不要同時進行西醫(yī)治療和中醫(yī)治療,這是兩種是不同的治療體系,開了抗生素了,就沒必要再喝姜糖水啦。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想辦法給身體降溫,一個是想辦法讓身體出汗,幾乎是反著干,身體能受得了嗎?這既會減低中醫(yī)效果,也會降低西醫(yī)療效
民間治療偏方
●每天早晚洗臉時用自來水(冷的)往鼻子里吸,重復幾次。
●用去皮的生姜10片,茶葉8克,一并煮成汁,飯前或飯后服用。
●蒜瓣25~30克、蔥白25~30克、鮮生姜25~30克搗成糊狀,加水半斤煎煮(不要煎太久),先服6/10,臥床休息一小時。隔五六小時后再服4/10。兒童根據年齡減半或1/3即可。
●生姜、紫蘇葉(藥店有售)各3克,將紫蘇葉洗凈,生姜切成絲,用開水沖泡10分鐘,代茶飲,每天早晚各服一劑。適用于風寒感冒
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的區(qū)分與治療
感冒是四季常見的外感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許多家庭都備有治療感冒的中成藥,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藥,但病癥并沒減輕。關鍵在于沒有辨證用藥。
中醫(yī)認為感冒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兩大類。這兩種感冒病因病機、癥狀、治療原則及用藥差別很大。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癥狀可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治法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藥。代表方劑為《蔥豉湯》、《荊防敗毒散》。服中成藥可選用感冒清熱沖劑、正柴胡飲沖劑、感冒軟膠囊、川芎茶調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藥后可喝些熱粥或熱湯,微微出汗,以助藥力驅散風寒?;硷L寒感冒也可服用驗方:蔥白5節(jié)、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紅糖30克,煎湯分三次服用。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癥狀表現為發(fā)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治法應以辛涼解表為主。常選用菊花、薄荷、桑葉等。代表方劑為《銀翹散》、《桑菊飲》。服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蘭根沖劑等。如發(fā)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這些藥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硷L熱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卜湯或梨湯?;硷L熱感冒也可以服用驗方:薄荷3克、蘆根30克、板蘭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劑;或竹葉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連翹9克,每日一劑。
如何區(qū)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
最近經常聽到朋友說感冒啦,在喝板藍根,在喝抗病毒口服液,喝金銀花,在喝涼茶等。我一般都會勸告朋友,你沒正確區(qū)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為什么這么說呢,最近時間廣東天氣降溫,這時候受涼感冒,十之八九是風寒感冒。就是吹風受涼了唄。通常在休息不好,身體虛弱,以及穿衣不足,大汗吹風的情況下容易發(fā)生。
中醫(yī)將常見的感冒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其實很多朋友都分不清什么是風寒感冒,什么是風熱感冒。
風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勞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風寒感冒通常秋冬發(fā)生比較多。風寒感冒屬于太陽經癥,太陽開機受阻。其特征癥狀為:
* 后腦強痛,就是后腦袋疼,連帶脖子轉動不靈活。
* 怕寒怕風,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帶點黃。如果鼻塞不流涕,喝點熱開水,開始流清涕,這也屬于風寒感冒
* 舌無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會把脈,你應該可以測到脈像是浮緊,浮脈的意思是陽氣在表,輕取即得。
我到藥店,很奇怪地竟然沒有找到合適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yī)稱辛溫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打一場籃球(如果你還有力氣的話)、蓋上兩層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個辣辣的麻辣火鍋等等。風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湯,傷寒論首方,也稱和劑之王(麻黃湯也主治風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將抄錄桂枝湯的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紅棗 6枚
很簡單的一條方,不過兩三元錢。師父說過,學懂了桂枝湯,就學會了如何開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
風熱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時屬于陽明經癥。通常情況是這樣的,便秘兩天以后,喉嚨痛一兩天,然后出現感冒癥狀,這就是風熱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熱邪,首先犯肺)。為什么便秘會引致感冒?中醫(yī)認為肺和大腸相表里,排便不暢,大腸影響肺就出現感冒癥狀啦。同樣反過來,風寒感冒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對對癥也會外邪內進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實風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醫(yī)屬于變癥,屬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隨便使用止瀉藥。
風熱感冒的癥狀:
* 喉嚨痛,通常在感冒癥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
* 濃涕,通常黃色
* 舌苔帶點黃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體通常比較紅。
* 便秘
* 身熱、口渴、心煩
* 脈像通常為數脈或洪脈,就是脈搏比正常的為快,為大。
搞清楚了風熱感冒成因,治療很簡單,大多數情況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熱解表藥物,通常很快見效)。方法很多,喝點涼茶;吃些清熱解毒藥板藍根等。中成藥有三黃片,銀翹解毒片+牛黃解毒片,板藍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療風熱感冒的金銀花口服液之類的。陽明經癥的代表方劑是白虎湯,不過我不主張大家隨便用,屬于猛藥之一,這里也不抄錄了。
最后澄清幾點朋友們可能會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風熱感冒,病毒是西醫(yī)的提法,中醫(yī)更關注的是人體。所以有些醫(yī)生將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風熱感冒來治療是不正確的。
* 喉嚨痛并不是區(qū)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關鍵,風寒感冒很多時也會引致喉嚨痛的。
* 同樣的,咳嗽和流涕還有發(fā)高燒也不能作為這兩種感冒的區(qū)分。
* 不要同時進行西醫(yī)治療和中醫(yī)治療,這是兩種是不同的治療體系,開了抗生素了,就沒必要再喝姜糖水啦。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想辦法給身體降溫,一個是想辦法讓身體出汗,幾乎是反著干,身體能受得了嗎?這既會減低中醫(yī)效果,也會降低西醫(yī)療效
中醫(yī)入門必備之方藥基本知識
方和藥是中醫(yī)兩種最重要的要素。你對中醫(yī)的方藥了解嗎?下面是我為大家?guī)淼年P于方藥的疾病知識,歡迎閱讀。
一、君臣佐使
多種藥物配成的處方,稱做方劑。方劑的組成有一定的法度,稱做方制。所以,方劑是用單味藥物治療的進一步發(fā)展。它的特點是:具有綜合作用,治療范圍較廣,并能調和藥物的毒性,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
方劑的組成,分君、臣、佐、使四項。一般處方用藥多在四種以上,均按這四項配伍,即使少于四種藥或多至幾十種,也不能離此法則。否別漫無紀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藥無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藥,針對一病的主因、主癥能起主要作用的藥物,即《內經》所說:主病之謂君。君藥不一定一方只有一個,也不一定猛烈的藥才能當君藥,主要是看具體情況和需要來決定的。
李東垣曾說:假如治風,則用防風為君;治寒,則用附子為君;治濕,則用防己為君;清上焦,則用黃連為君;清中焦,則用黃芩為君。依此類推,即使是比較性味薄弱的藥物,如桑葉、菊花、陳皮、竹茹等,都有作為君藥的資格。
2.臣:《內經》上說:佐君之謂臣。臣是指協助和加強君藥效能的藥物,如麻黃湯中的桂枝就是幫助麻黃發(fā)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黃湯中是臣藥。臣藥在一個方劑內,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種君藥可以有幾種臣藥;如果一方中有兩個君藥,還能用較多的臣藥來配伍。
3.佐:臣之下稱做佐,佐藥就是接近于臣藥的一種配伍藥。除了與臣藥一樣協助君藥的作用,還能協助君藥解除某些次要癥狀。
例如,麻黃湯用杏仁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幫助君藥解除麻黃湯證的次要癥狀。另一方面,假使君藥有毒性或者藥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藥來調和。
4.使:從“使”字的意義來看,使藥是一方內比較最次要的藥物。《內經》說:應臣之為使??芍顾幨浅妓幍囊环N輔助藥。在臨證上一般把使藥理解為引經藥,引經藥的意思是將藥力引到發(fā)病場所,所以也叫引藥,俗稱藥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雖含有封建意味,但實質上是用來代表主要藥和協助藥,以說明方劑的組織形式。幾千年來,中醫(yī)在方劑的配合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無論經方和時方都是遵守這個原則制定的。
在這里順便談一談“經方”和“時方”的問題。中醫(yī)從單味藥的使用發(fā)展到方劑,這是很早以前的事?!秲冉洝防锞陀袨踬\骨、茹藘和雀卵組成的血枯方,制半夏和秫米組成的失眠方,澤瀉、白術和麋銜組成的酒風方等。到張仲景博采眾方撰述《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劑更為完備。后人重視其著作尊為經典,并稱其方為經方,把后來方劑叫做時方。我們認為經方的療效是肯定了的.,但時方的價值也是不可否認的。時方的形成,也是中醫(yī)學術不斷發(fā)展的例證之一。同樣的理由,上面說過的六經辨證法是以《傷寒論》為主,三焦辨證法是以《溫病條辨》為主,一在漢朝,一在清代,不僅沒有抵觸,而且相得益彰。《溫病條辨》的方劑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還有不少的發(fā)揮和補充。所以,在古為今用的目標下,我們應重視經方,也應重視時方,還要重視現代的有效方劑。
二、七方
方劑在應用上,出于所用藥物的種類多少和產生療效的快慢不同,又分為七類,簡稱七方,即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復方。
1.大方:病邪強盛,非大力不能克制,須用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氣湯便是。用大方的時候,應先考慮正氣能否勝任,因為大下可以傷陰,大汗可使亡陽,邪雖去而正氣隨傷,這就失卻用大方的意義了。
2.小方:小方和大方是相對的。邪氣輕淺的,只要用較輕的方劑,或者根據大方減小其制,這就叫做小方,如下法中的小承氣湯便是。
3.緩方:一般慢性、虛弱性病癥,不能急切求效,宜用藥力緩和的方劑來長期調養(yǎng),如補法中的四君子湯,即是緩方一類。
4.急方:急方和緩方是相對的。是在病勢危急時用來急救的,例如腹瀉不止,手足逆冷,脈微欲絕,用四逆湯回陽。急癥用急方,不僅藥力要專,藥量也宜重,故常與大方結合應用。
5.奇方:奇是單數,奇方即專一的意思。如病因只有一個,就用一種君藥來治療主癥,以求其藥力專一,故叫奇方。但奇方并不等于單味藥,亦有臣藥、佐藥等配合。
6.偶方:偶是雙數,含有雙方兼顧的意思。如同時有兩個病因,需要用兩種君藥來治療的,就叫偶方。臨證上所說的汗下兼施,或攻補并用,都屬偶方一類。
7.復方:復是復雜、重復的意思。凡是病因較多或病情較復雜的就需用復方治療。如五積散是由麻黃湯、桂枝湯、平胃散和二陳湯等方劑組成,用一方來祛除風、寒、痰、濕以及消痞去積。
另一種是指用此法不效,冉用它法,它法不效,更用另一方法,如《內經》所說: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去之。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復方也叫重方,不同于一般與單味藥相對而言的復方。
七方是方劑組成的法則之一。除此以外,還有從治療作用來分的。如張景岳曾把方劑分為“八陣”,即補陣、和陣、攻陣、散陣、寒陣、熱陣、固陣、因陣。補陣的方劑是用于元氣虧損,體質虛弱的病癥;和陣的方劑是用來調和病邪的偏勝;攻陣的方劑是用于內實證的;散陣的方劑是用于外感證的;寒陣的方劑是用于熱證的;熱陣的方劑是用于寒證的;固陣的方劑是用于滑泄不禁癥的;因陣的方劑都是因癥立方的。目前,一般方劑的分類多照汪昂《醫(yī)方集解》所分,計分二十二類:
1.補養(yǎng)劑:滋補人體陰陽氣血不足,消除一切衰弱病癥,如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等。
2.發(fā)表劑:疏散外邪,解除表證,如麻黃湯、桂枝湯等。
3.涌吐劑:引邪上越,使其嘔吐,如瓜蒂散、參蘆散等。
4.攻里劑:以通便導滯,清除腸胃實邪為主,如大承氣湯、大陷胸湯等。
5.表里劑:既疏表邪,又除里邪,表里雙解法,如大柴胡湯、桂枝加大黃湯等。
6.和解劑:用和解方法來達到祛除病邪為目的,如小柴胡湯、逍遙散等。
7.理氣劑:疏理氣機,解郁降逆,如四七湯、旋覆代赭湯等。
8.理血劑:和血祛瘀,養(yǎng)營止血,如四物湯、膠艾湯等。
9.祛風劑:通陽散風,滋陰息風,如小續(xù)命湯、地黃飲子等。
10.祛寒劑:扶陽溫中,祛逐內寒,如真武湯、四逆湯等。
11.清暑劑:清解暑邪,如香薷飲、六一散等。
12.利濕劑:排泄水濕,如五苓散、五皮飲等。
13.潤燥劑:滋潤津血枯燥,如瓊玉膏、消渴方等。
14.瀉火劑:清熱解毒,如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等。
15.除痰劑:化痰滌痰,如二陳湯、礞石滾痰丸等。
16.消導劑:消積行氣,健運脾胃,如枳術丸、保和丸等。
17.收澀劑:收斂精氣,固澀滑脫,如真人養(yǎng)臟湯、金鎖固精丸等。
18.殺蟲劑:驅除腸寄生蟲,如集效丸、化蟲丸等。
19.明目劑:專治目疾,如羊肝丸、撥云退翳丸等。
20.癰瘍劑:專治外科腫瘍、潰瘍,如真人活命飲、散腫潰堅湯等。
21.經產劑:專治婦科月經及胎前、產后疾病,如六合湯、達生飲等。
22.救急方:包括急救凍死、溺死及毒蟲咬傷等方。
中醫(yī)的方劑,一般很難分類,原因是一個方劑往往包含多種效能,因而不能把它固定在一個門類內,即使幾個方劑的治療目的一致,但使用上又有很大出入。例如補養(yǎng)劑,不僅用于虛弱證,也能用于其他證候;而且補養(yǎng)一類的方劑也不是任何虛弱證都能適應的。此外,方劑中藥物的加減、用量的多少,都能使其性質和作用改變。例如,麻黃湯用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為發(fā)汗解表劑;倘把桂枝改為石膏,便為麻杏石甘湯,治肺熱氣喘;或把桂枝除去不用,便為三拗湯,治傷風感冒、鼻塞咳嗽等癥。又如,小承氣湯和厚樸三物湯,同樣用大黃、枳實、厚樸組成,但小承氣湯以大黃為君,厚樸為佐,厚樸的用量比大黃減半;厚樸三物湯以厚樸為君,大黃為佐,厚樸的用量就比大黃加一倍。這樣,小承氣湯適用于瀉熱通大便,而厚樸三物湯則是行氣除滿的方劑了。這說明根據治療作用的分類,是指其主要作用而言,運用時必須考慮。
三、劑型
方劑有多種劑型,各具不同的性質和不同的效用,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湯等幾類。
1.丸劑:丸劑俗稱丸藥,或藥丸。將藥物研成細粉后,加冷開水或蜜,或米糊、面糊等黏合物做成的圓形體。根據治療上的要求,丸劑的大小和重量是不一致的,有小如芥子的,有大如彈丸的,也有如綠豆或梧桐子大的。大約大丸每粒重一錢、二錢或三錢,小丸每兩二百至四百粒,細小丸每兩六百至一千五百粒,極小丸每兩五千至一萬粒。
丸藥入胃,吸收較慢,多用于慢性疾病之須長期服食者,故前人所說“丸者,緩也”,就是這個意思。又,病在下焦亦多用丸,取其吸收慢,到達腸內才發(fā)生作用;也有急癥、重癥采用丸劑的,因可先期制成,取其便捷。
2.散劑:即粉劑,將藥物研成細粉。有分研、合研、陸續(xù)配研等手續(xù)。一般多用合研,但帶黏性的藥物如乳香、沒藥、血竭、孩兒茶等,或揮發(fā)性強烈的藥物如麝香、冰片、樟腦等,或較貴重的藥物如犀角、羚羊角、珍珠、熊膽、蟾酥等,均用分研。陸續(xù)配研是因處方中含有少量貴重藥,或有其他必須分研的藥物時用之,法將需要配研的藥物分研后,置一種于乳缽內,然后加入等量的其他藥粉,研勻以后,再加等量的其他藥粉同研,陸續(xù)倍量,增加至全部混合均勻為止。
散劑用于內服,藥力較丸劑為速;亦用于鼻,或作外敷用。
3.膏劑:將藥物用水煎汁,濃縮成稠厚半固體狀,挑取適量,用開水沖服。一般制法:藥物水浸一夜,煎兩次至四次,取汁分次過濾,合并再熬,至不滲紙為度。另外,有用植物油熬煉的,則為外貼用膏藥。
膏劑多為滋補類,用于慢性虛弱證,冬季服用的膏滋藥亦屬這一類。
4.丹劑:丹是用升華或熔合等方法制成的,主要為礦物類藥物。也有用一般藥物混合制成的,則取“赤心無偽曰丹”的意思。丹的劑型不一,有丸、有散和錠劑等。
用法與丸、散劑相同。
5.酒劑:為藥物用白酒作溶劑浸取所得的浸出液,故俗呼藥酒。制法分冷浸和熱浸兩種。冷浸將藥物泡在酒內,過一個時期即可服用;熱浸是藥物和酒密封壇內,隔水用文火緩緩加熱,保持低溫,經過三至七天,去火放冷。
藥酒多用于風濕痹痛,借酒的力量來幫助流通氣血,加強舒筋活絡的效能。
6.湯劑:即水煎劑,用適當的水煎取藥汁,傾出后加水再煎,第一次為頭煎,第二次為二煎。一般每劑均煎兩次,服法有頭、二煎分開服的,也有將頭、二煎藥汁合并后,再分兩次服的。臨證上,湯劑應用最廣,不僅吸取快、作用強,而且便于隨癥加減。
丸、散、膏、丹和酒劑,多數屬于成藥,亦可視病癥需要,處方配合。一部分丸、散、膏、丹除單獨使用外,也能放在湯劑內包煎,或用藥汁沖服。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48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凈腑湯
下一篇: 減味烏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