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法夏2錢,云苓3錢,廣皮2錢,砂仁5分,樸花2錢,木香1錢半,炒蘄艾2錢。
功能主治 : 順氣降逆。主妊娠胎氣上逆,遂致惡阻,嘔吐清水或酸水,頭脹眩暈,心胸憒悶,起坐不安,時噯氣,飲食不進,怠惰蜷臥,口淡,舌苔白膩,脈濡或緩。
用法用量 : 水煎,溫服。
摘錄 : 《中醫(yī)婦科治療學(xué)》
《湯頭歌訣》是清代汪昂撰古代醫(yī)方著作。共一卷???694年。書中選錄中醫(yī)常用方劑300余方,分為補益、發(fā)表、攻里、涌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于初學(xué)習(xí)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xué)著作。
歌訣: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
除卻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詞解:四君子:古代稱有地位,并具沖和之德的人為君子。本方參、術(shù)、苓、草四味藥皆為補氣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為四君子。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y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本書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適應(yīng)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nèi)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yī)界的美談。
“湯頭”是中藥湯劑的俗稱。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中藥方劑中,一副湯劑往往要由多味藥材組成,制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嘗試著將一些傳統(tǒng)的靈驗藥方,改成詩歌,使其具有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此舉方便了人們的識記,受到廣大學(xué)醫(yī)者的歡迎。
-湯頭歌訣
1.辨證要點
(1)辨臟腑:痰飲病的病變臟腑主要在肺、脾、腎三臟,涉及心、肝、三焦,關(guān)鍵在脾,而在不同的證類中病位各有側(cè)重。
(2)辨病性:痰飲病的病變性質(zhì)總屬陽虛陰盛,運化轉(zhuǎn)輸失調(diào),因虛致實,為本虛標(biāo)實之候。
(3)辨病位
①痰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飲留胃腸。
②懸飲:咳逆胸滿,痰多白沫,面浮跗腫,苔白滑。水流脅下。
③溢飲:身體疼痛或沉重,甚則體表水腫,無汗,喘。飲溢肢體。
④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能平臥,其形如腫。支撐胸肺。
2.治療原則治療當(dāng)以溫化為原則,由于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行。
3.分證論治
(1)痰飲
①脾陽虛弱
主證:胸脅支滿,心下痞悶,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溫畏冷,背寒,嘔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飲,心悸,氣短,頭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體逐漸消瘦;舌苔白滑,脈弦細而滑。
治法:溫脾化飲。
方藥:苓桂術(shù)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桂枝10g,甘草6g,白術(shù)12g,茯苓15g,半夏10g,生姜6g。
②飲留胃腸
主證:心下痞滿或痛,自利,利后反快,雖利心下續(xù)痞滿;或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腹?jié)M,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膩,色白或黃,脈沉弦或伏。
治法:攻下逐飲。
方藥:甘遂半夏湯或已椒藶黃丸加減。水飲在胃者藥用甘遂1g,半夏10g,白芍12g,蜂蜜20~30g。水飲在腸者藥用大黃10g,葶藶10g,防己10g,椒目6g。
(2)懸飲
①邪犯胸肺
主證: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或發(fā)熱不惡寒,有汗而熱不解,咳嗽,少痰,氣急,胸脅刺痛,呼吸、轉(zhuǎn)側(cè)時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嘔,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shù)。
治法:和解宣利。
方藥:柴枳半夏湯加減。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瓜蔞仁10g,枳殼10g,桔梗6g,杏仁10g,青皮6g,甘草3g。
②飲停胸脅
主證:咳唾引痛,但胸脅痛勢較初期減輕,而呼吸困難加重,咳逆氣促,喘息不能平臥,病側(cè)肋間脹滿,甚則可見偏側(cè)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膩,脈沉弦或弦滑。
治法:逐水祛飲。
方藥:椒目瓜蔞湯加減。川椒目6g,瓜蔞15g,葶藶子10g,桑白皮10g,半夏10g,茯苓10g,橘紅6g,蘇子10g,車前子15g,白芥子10g,澤瀉10g。
若體實證實,積飲量多者,可服十棗湯。藥用甘遂、大戟、芫花各等份,共研細末,每次服0.3~
3.0g,用大棗10枚煎湯,空腹送服,根據(jù)病情需要和體質(zhì)情況,1~4d服1次,可連服5~6次。
③絡(luò)氣不和
主證:胸脅疼痛,胸悶不舒,胸痛如灼,或感刺痛,呼吸不暢,或有悶咳,甚則遷延經(jīng)久不已,天陰時更為明顯;舌苔薄,舌質(zhì)黯,脈弦。
治法:理氣和絡(luò)。
方藥:香附旋覆花湯加減。藥用旋覆花10g,蘇子10g,杏仁10g,半夏10g,薏苡仁15g,茯苓15g,香附6g,陳皮6g。
④陰虛內(nèi)熱
主證:咳嗆時作,咳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心煩,手足心熱,盜汗,或伴胸脅悶痛,病久不復(fù),形體消瘦;舌質(zhì)偏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加減。藥用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天花粉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甘草6g,鱉甲15g,功勞葉15g。
(3)溢飲
主證:四肢沉重或關(guān)節(jié)疼痛,甚則肢體微腫,無汗惡寒,口不渴,或兼見咳喘;苔白,脈弦。
治法:解表化飲。
方藥:小青龍湯加減。藥用麻黃6~9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細辛3g,半夏10g,五味子6g。
(4)支飲
主證:咳喘胸滿,咳逆倚息,氣短不能平臥,呼吸困難,痰白如沫量多,久咳則面目水腫;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溫肺化飲,下氣平喘。
方藥:小青龍湯加減。藥用麻黃6~9g,桂枝10g,細辛3g,半夏10g,干姜10g,五味子6g。
(5)飲退正虛
主證:喘促動則為甚,氣短,痰多,食少,胸悶,形寒肢冷,神疲,或吐涎沫而頭目昏眩;舌苔白潤或灰膩,舌質(zhì)胖大,脈沉細兼滑。
治法:溫補脾腎,兼化水飲。
方藥:金匱腎氣丸合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藥用桂枝6g,附子10g,熟地黃15g,山藥15g,茯苓15g,山茱萸10g,牡丹皮10g,澤瀉10g,白術(shù)10g,甘草6g。
4.針灸療法
(1)痰飲病:主穴水分、三陰交、陰陵泉、豐隆穴。配穴氣海、肺俞、脾俞、腎俞治水腫。若腹脹,腸鳴,腹瀉配中脘、天樞、上巨虛、陰陵泉穴。
(2)痰飲犯肺:主穴定喘、風(fēng)門、肺俞、合谷、中脘、豐隆等穴。針用瀉法。
(3)痰飲凌心:主穴內(nèi)關(guān)、間使、少府、中脘、足三里。針用補法。
(4)痰濁中阻:主穴中脘、內(nèi)關(guān)、足三里、豐隆、隱白、三陰交、脾俞、胃俞。針用平補平瀉。
【預(yù)防】應(yīng)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風(fēng)、寒、濕、冷、飲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戒煙酒,不宜過多飲水,并保持勞逸適度,以防誘發(fā)或加重病情。
半夏的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即制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等。不同的炮制品在功效上有所偏擅,如清半夏長于化痰,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法半夏長于燥濕,半夏曲多消食化痰,不過半夏的常規(guī)功效各種炮制品基本都還是有的,只是通過炮制手法將其中的某一功效放大。經(jīng)歷代醫(yī)家的研究總結(jié),如今半夏的性味偏于溫辛,可歸肺、脾、腎三經(jīng),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的功效十分卓絕。
不過由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所以多數(shù)時候都較少“單兵作戰(zhàn)”,像半夏,就有一位好搭檔,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茯苓。茯苓的功效想必大家都比較清楚,畢竟是一個藥食兩用的中藥,用得多,大家也更為清楚,茯苓味甘淡而性平,歸心、脾、腎三經(jīng),有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之功。
縱觀半夏與茯苓配伍出現(xiàn)的地方,如 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厚樸湯、半夏藿香湯、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半夏茯苓湯、藿香正氣散、茯苓小澤瀉湯、防風(fēng)茯苓湯等 等不勝枚舉,對應(yīng)的病癥較為繁雜,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的都有,但我們應(yīng)當(dāng)從不同中去尋找規(guī)律。
細心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半夏與茯苓這兩味中藥同在的方劑,其所治之病證,均有痰濕水飲為患,或外感,或內(nèi)生,或?qū)崳蛱?。到這里,我們或許能下一個結(jié)論, 半夏與茯苓,是治痰濕的“黃金搭檔” 。它們是如何發(fā)揮作用,勁往一處使得呢?這3種情況不妨了解一下。
1.濕痰、寒痰
半夏辛溫而燥,可入肺脾;茯苓甘淡,能入脾腎。我們都知道,脾為生痰之源,半夏長于燥脾濕、化痰濁,茯苓甘補脾助其運化水濕,二藥共用能止未生之痰;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溫臟腑化寒痰,茯苓淡滲利濕導(dǎo)痰濕從小便而去,二藥相須可消已生之痰。當(dāng)然啦,二藥還常與陳皮、干姜、細辛、天麻、白術(shù)等藥同用,以便更加精準地打擊濕壅于肺,或是寒飲咳喘,或是痰濕上擾清竅等證,體現(xiàn)出對病位、病機的精妙把握。
2.嘔吐
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藥性解》中寫道,半夏“下氣止嘔吐……大和脾胃”,而發(fā)揮半夏降逆止嘔之功以治嘔吐之癥自醫(yī)圣張仲景已有之,張仲景認為它適宜于多種原因所致嘔吐。因胃熱而起的嘔吐,半夏常與竹茹等清胃止嘔的藥同用;因胃陰虛而起的嘔吐,常配伍麥冬等養(yǎng)胃陰藥。而茯苓一則能健運脾氣,二則能利水滲濕,常常與半夏、生姜同用于痰飲或寒濕,以及胃虛氣逆所致的嘔吐,多能獲效,如小半夏加茯苓湯。
3.梅核氣
梅核氣因氣郁痰凝而成,主要表現(xiàn)為咽喉有異物感、胸膈滿悶,但喉鏡檢查常常顯示無異常。半夏厚樸湯就是梅核氣的專方,特為肝氣郁滯而使肺胃氣津亦不暢,導(dǎo)致痰氣凝結(jié)于咽喉所設(shè)。方中半夏既能化痰散結(jié),又能降氣和胃,轉(zhuǎn)輸津液;茯苓滲濕健脾,助半夏化痰氣;再加上厚樸之行氣寬中燥濕、蘇葉之理肺疏肝、生姜之溫散水氣,諸藥共奏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之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50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減升麻葛根湯
下一篇: 加減參紫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