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小柴胡湯
《云岐子脈訣》: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去苗)黃芩各30克 地骨皮 人參 知母 半夏(制)茯苓各15克 炙甘草9克 白芍藥24克
制法 : 上藥哎咀
。

功能主治 : 治恍傯驚悸。
用法用量 : 每服30克,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 : 《云岐子脈訣》
《醫(yī)學心悟》卷三: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 秦艽 赤芍各3克 甘草1.5克 陳皮4.5克 生姜1片 桑枝6克
功能主治 : 治瘧疾。
用法用量 : 水煎服。熱多者
,加黃芩3克
;寒多者,加黑姜l.5克
;口渴甚者
,加知母3克、貝母4.5克
;嘔惡
,加半夏、茯苓各3克
、砂仁2.1克
、生姜2片;汗少者
,加荊芥3克
、川芎1.5克;汗多者
,去秦艽
,減柴胡一半,加人參3克
、白術(shù)4.5克;飲食停滯
,胸膈飽悶
,加麥芽、神曲
、山楂
、厚樸各3克;如欲止之
,加白蔻仁2.4克
、鱉甲(醋炙)6克,更另用止瘧丹1~2丸截之
;若體虛氣弱
,加人參、黃耆
、白術(shù)各6克
、當歸、茯苓各3克
;久病成瘧母
,加白術(shù)3克、木香
、枳實各15克
、鱉甲6克
。
摘錄 : 《醫(yī)學心悟》卷三
《圣濟總錄》卷二十四: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去苗)2兩,黃芩(去黑心)3分
,半夏(湯洗去滑)3分
,甘草(炙)3分,五味子(炒)1合
,干姜(炮)半兩
。
制法 : 上銼,如麻豆
。
功能主治 : 傷寒5-6日
,往來寒熱,或微熱咳嗽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水1盞半,加生姜4片
,煎至8分
,去滓溫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普濟方》卷三六九: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凈柴胡1兩(去蘆)
,人參3錢(去蘆)
,半夏(湯洗7次切作片子)2錢半,甘草(炙)2錢半
,防風(去蘆)3錢
。
功能主治 : 小兒傷風傷寒,瘡疹陰陽不和
,寒熱往來
,口苦舌干,及氣喘咳嗽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
。每服5錢。水1盞
,加生姜5片
,大棗1枚,同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熱甚大便秘澀
,加大黃
。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六九
《醫(yī)學探驪集》卷三: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4錢,人參3錢
,竹茹3錢
,伏龍肝6錢
,黃芩4錢,生姜1兩(切片)
,陳皮3錢
,甘草5錢。
功能主治 : 傷寒2-3日
,胃腑為寒熱所困
,飲食入口,少頃即吐者
。
用法用量 : 水煎
,溫服。
各家論述 : 本方以柴胡為君
,柴胡乃清揚之品
,能升陽益胃;竹茹
、黃芩乃清涼之品
,能泄熱保胃;陳皮
、甘草乃溫和之品
,能溫寒開胃;人參能扶正養(yǎng)胃
;生姜能解郁助胃
;伏龍肝能補脾調(diào)胃,胃氣和則嘔止矣
。
摘錄 : 《醫(yī)學探驪集》卷三
《慈航集》卷下: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1錢,半夏2錢
,當歸8錢
,秦艽1錢5分,青皮1錢5分
,草蔻仁1錢(研)
,獨活1錢5分,炒枳殼1錢5分
,甘草5分
,煨姜3錢,大棗3個
。
功能主治 : 勞倦受寒停滯而為勞瘧
,初病惡寒甚熱亦甚,周身骨節(jié)酸痛
。
用法用量 : 如惡心嘔吐
,加藿香3錢
;胸口飽脹,加檳榔1錢5分
,炒山楂3錢
;口干,加花粉2錢
;熱重不退
,加炒黃芩1錢5分,赤芩2錢
。
摘錄 : 《慈航集》卷下
《溫病條辨》卷二: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3錢
,黃芩2錢,人參1錢
,丹皮1錢
,白芍2錢(炒),當歸1錢5分(土炒)
,谷芽1錢5分
,山楂1錢5分(炒)。
功能主治 : 瘧邪熱氣內(nèi)陷變痢
,久延時日
,脾胃氣衰,面浮腹膨
,里急肛墜者
。
用法用量 : 水8杯,煮取3杯
,分3次溫服
。
各家論述 : 本方以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淺
,合黃芩兩和陰陽之邪
;以人參合谷芽,宣補胃陽
;丹皮
、歸、芍
,內(nèi)護三陰
;谷芽推氣分之滯,山楂推血分之滯
;谷芽升氣分
,故推谷滯;山楂降血分,故推肉滯也
。
摘錄 : 《溫病條辨》卷二
《會約》卷四: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錢半
,半夏1錢,人參(弱者用之)1錢
,甘草1錢
,白芍1錢,當歸錢半
,黃芩錢半
。
功能主治 : 傷寒邪熱乘肝鼻衄。
用法用量 : 水煎
,另用百草霜(松柴燒者不用)
、血余(即頭發(fā),燒灰存性)
、蒲黃(炒黑)各3分
,研細末,以上湯藥調(diào)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蚣影⒛z。
摘錄 : 《會約》卷四
《重訂通俗傷寒論》: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鱉血柴胡1錢
,光桃仁3錢
,歸尾1錢半,粉丹皮2錢
,酒炒黃芩1錢
,杜紅花1錢,生地2錢
,益元散3錢(包煎)
。
功能主治 : 婦人中風7-8日,經(jīng)水適斷
,熱入血室
,寒熱如瘧,發(fā)作有時者
。
各家論述 : 此方君以柴、芩和解寒熱
,臣以歸尾
、桃仁破其血結(jié),佐以生地
、丹皮涼血泄熱
,以清解血中之伏火,使以益元滑竅導瘀
,從前陰而出
。此為和解寒熱
,熱結(jié)血室之良方。
摘錄 : 《重訂通俗傷寒論》
《辨證錄》卷五: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1錢5分
,茯苓3錢
,黃芩1錢,甘草1錢
,陳皮5分
,天花粉1錢。
功能主治 : 春月傷風
,發(fā)寒發(fā)熱
,口苦,兩脅脹滿
,或吞酸吐酸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辨證錄》卷五
《育嬰秘訣》卷二: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人參
、柴胡
、甘草、麥冬
、生地
、木通、陳皮各等分
。
功能主治 : 小兒變蒸過
,如蒸不除者,調(diào)其乳母
。
用法用量 : 淡竹葉為引
,水煎,食后服
。
摘錄 : 《育嬰秘訣》卷二
《云歧子脈訣》卷三: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去苗)1兩
,黃芩1兩,地骨皮半兩
,人參半兩
,知母半兩,半夏(制)半兩
,茯苓半兩
,炙甘草3錢,白芍藥8錢
。
功能主治 : 心中恍惚
、多悸驚、血虛煩熱。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
。每服1兩
,加生姜,水煎服
。
摘錄 : 《云歧子脈訣》卷三
方出《傷寒論》 ,名見《玉機微義》卷三十二: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
。
功能主治 : 小柴胡湯證見腹中痛者
。
摘錄 : 方出《傷寒論》,名見《玉機微義》卷三十二
《幼科金針》卷上: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柴胡
、黃芩
、甘草、青蒿
、丹皮
、熟半夏。
功能主治 : 小兒潮熱
。
用法用量 : 加生姜
、大棗,水煎服
。
摘錄 : 《幼科金針》卷上
《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六引《管見大全良方》:加減小柴胡湯
處方 : 人參(去蘆)
,北柴胡(去蘆)4兩,黃芩(去心)1兩半
,甘草(炙)1兩半
,半夏(泡7次,切)1兩1分
。
功能主治 : 傷寒3-4日
,傳少陽膽經(jīng),胸脅痛
,耳聾
,口苦,舌干
,往來寒熱而嘔者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5錢匕
,水1盞半
,加生姜4片,大棗3枚
,煮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人哉撸ト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大棗
、生姜,加北五味子2兩
,干姜半兩
;若脅下滿痛者,去棗
,每服加煅過牡蠣半錢
;若腹痛者,去黃芩
,加芍藥1兩半
;婦人經(jīng)脈適行,或適斷
,寒熱如瘧
,晝?nèi)彰髁耍簞t譫語
,如見鬼狀
,此為熱入血室,每服加生干地黃1兩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赤茯苓2兩
;若不渴
,外有微熱者,去人參
,加桂枝1兩半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
、人參
,加栝樓實1枚,用4分之1
;若渴者
,去半夏,更加人參3分
,栝樓根2兩
。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六引《管見大全良方》
《小柴胡湯》調(diào)理十大系統(tǒng)病癥,你知道幾個?
《小柴胡湯》作為《傷寒論》扛大旗的方劑,其由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 組成
,是傳統(tǒng)的和解之劑
。主治傷寒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
,癥見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
,口苦,咽干
,目眩
,舌苔薄白,脈弦者
;婦人傷寒
,熱入血室,經(jīng)水適斷
,寒熱發(fā)作有時
;瘧疾,黃疸等內(nèi)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
。
【方解】
方中柴胡以疏木
,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黃芩清火
,使半里之邪得從內(nèi)徹
;半夏能開結(jié)痰,豁濁氣以還清
;人參能補久虛
,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
;而更加姜
、棗助少陽生發(fā)之氣
,使邪無內(nèi)向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邪在少陽,是表寒里熱兩郁不得升之故
。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也
。
【能治什么】
一、肝膽疾病
小柴胡湯可促進體內(nèi)氣息流動,破壞受感染肝細胞
,清除HBV等
,具有明顯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因此有抗炎及保護肝細胞的作用
,可用于治療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
。
二、胃腸疾病
臨床研究用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
、消化性潰瘍
、糖尿病性胃輕癱等,療效顯著
。
三、呼吸疾病
臨床研究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
、肺炎等多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
,療效確切。
四、婦科疾病
經(jīng)期頭痛
、經(jīng)期發(fā)熱、經(jīng)期感冒
、痛經(jīng)
、崩漏、絕經(jīng)期前后諸證
、經(jīng)行泄瀉
、經(jīng)行情志異常、經(jīng)期鼻衄
、妊娠惡阻
、妊娠瘙癢、妊娠感冒
、產(chǎn)后發(fā)熱
、產(chǎn)后頭痛
、產(chǎn)后惡露不絕、乳癖
、便秘
、梅核氣等,運用小柴胡湯加減均可獲得良好效果
。
五、五官科疾病
臨床研究用以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過敏性鼻炎
、梅尼氏綜合征
、慢性鼻竇炎,還有因邪在少陽引起的各種眼疾(單皰病毒性角膜炎
、急性虹膜睫狀體炎
、視疲勞),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
。
六、皮膚疾病
有臨床研究治療痤瘡、頭面部帶狀皰疹
。
七、腫瘤疾病
已證實小柴胡湯在體外具有抗腫瘤作用,并且與其阻斷細胞周期
、增殖抑制和凋亡誘導作用有關(guān)
。
八、發(fā)熱
多種原因引起的發(fā)熱
。
九、精神情志疾病
尤其是軀體形式疼痛障礙。
十、腎臟疾病
有臨床研究以之治療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和慢性腎功能衰竭濕熱型
。
【總結(jié)】
亂花漸欲迷人眼,小柴胡可以治療的病種雖然繁多
,但是
,但是都建立在準確的中醫(yī)辨證基礎(chǔ)上,所以不應(yīng)該加予神藥的光環(huán)
。我們僅在此領(lǐng)略中醫(yī)的博大精深
,經(jīng)方的風騷走位,且小柴胡湯劑并不建議久服
,注意中病即止
。
這里還是跟大家講一下中醫(yī)的五行觀點,五行相生相克
,一臟失衡
,則其余五臟皆失守
,身體諸多表癥皆發(fā)于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五行失守
,繼而導致:失眠
,多夢,易驚醒
,耳鳴
,心慌氣短,胃脹
,便溏
,盜汗,濕熱郁結(jié)
,痰濕不化,肝氣郁結(jié)
,月經(jīng)不調(diào)
,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征等五臟相關(guān)癥狀
,調(diào)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亂投醫(yī)一股腦的出現(xiàn)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單一調(diào)理
,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diào),方可事半功倍
。
請問小柴胡湯有那幾味藥
你好:
主治:1.治傷寒中風少陽證
,往來寒熱,胸脅痞滿
,默默不欲食
,心煩喜嘔。
2.或腹中痛
,或下痛
,或渴,或欬
,或利
,或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
,口苦耳聾,脈弦
,或汗后余熱不解
。
3.及春月時嗽,瘧發(fā)寒熱
。婦人傷寒
,熱入血室
。
4.亦治傷寒五、六日
,頭出汗
,微惡寒,手足冷
,心下滿
,不欲食,大便
,脈細者
,為陽微結(jié)。
加減:(1)嘔逆加生姜
、陳皮
。
(2)煩而不嘔,去半夏
、人參
,加栝蔞。
(3)渴者去半夏
,加花粉
。
(4)若不渴,外有微熱
,去人參
,加桂枝,覆取微汗
。
(5)嗽去參
、棗、生姜
,加五味子
、干姜。
(6)虛煩加竹葉
、粳米
。
(7)齒燥無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蔞
、貝母
。
(9)腹痛去黃芩,加芍藥
。
(10)下痞
,去大棗、加牡蠣。
(11)下痛
,加青皮
、芍藥。
(12)心下悸
,小便不利
,去黃芩,加茯苓
。
(13)本經(jīng)頭痛加川芎
。
(14)發(fā)黃加茵陳。
歸經(jīng):足少陽藥
。組成:柴胡
、黃芩、半夏
、生姜
、人參、甘草
、大棗
。
小柴胡湯論
我平素在臨床上喜用經(jīng)方,用得最多的當推小柴胡湯及其加減方和接軌方
。所謂加減方包括《傷寒雜病論》中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柴胡湯
、柴胡桂枝湯
、柴胡加芒硝湯、柴胡桂枝干姜湯等五條柴胡湯
。
此外
,小柴胡湯與時方平胃散、溫膽湯
、經(jīng)方五苓散等的合方
,當代經(jīng)方大家劉渡舟先生起了一個雅名叫接軌方。這兩類方
,不但在外感病
,也在內(nèi)、婦
、兒諸科中應(yīng)用廣泛
,療效顯著,確實不愧為經(jīng)方中的一支“精銳部隊”
。
許多古今醫(yī)賢對小柴胡湯研究甚精細
,首先讓我們看看劉衛(wèi)紅先生對該方七味藥功能的分析:
①疏肝(柴胡);②清膽(黃芩);③和胃(半夏
,生姜)
;④健脾(人參,大棗
,炙甘草)
。
其相關(guān)的對應(yīng)主治癥狀也分為四類:
①肝氣郁滯:寒熱往來,胸脅苦滿
,神情默默
,脈弦。②膽腑郁熱:口苦
,咽干
,目眩,心煩
。③胃氣不和:喜嘔
。④脾氣虛弱:不欲飲食。
這樣理順小柴胡湯的提綱證及“四大主證”條理清晰
,使人一目了然
,心中了了。
小柴胡湯不但適用于“肝郁
、膽熱
、胃滯、脾虛”諸證
,其加減方(包括經(jīng)方與經(jīng)方的合方
、經(jīng)方與時方的接軌方)更擴大了其應(yīng)用范圍。劉渡舟先生說:“推陳升降小柴胡
,古今接軌第一方
。”經(jīng)方善治危難大癥
,善治疑難雜癥
,舉世聞名。下面舉本人應(yīng)用柴胡湯輩的兩個典型醫(yī)案:
1.大柴胡湯治療急性胰腺炎疑似癥
黃某某
,男性
,32歲,農(nóng)民企業(yè)家
。1993年2月20日中午因暴飲暴食后出現(xiàn)胸悶氣憋
、脘腹脹滿伴陣發(fā)性腹部疼痛。初不介意
,在當?shù)蒯t(yī)療站輸液治療
。不料兩天后病情急轉(zhuǎn)直下,惡寒,高熱(T39.3℃)
,呼吸急迫
,胸脅脹痛程度加重,口唇發(fā)紺
,爪甲青黑
,急送我院內(nèi)科救治。
經(jīng)會診后診斷為:①慢性膽囊炎急性感染
;②急性胃炎
;③急性腹膜炎?④急性胰腺炎
?
當時的病勢已呈危重征象
,但生化檢查卻有很大出入,X光腹透未見異常
,血常規(guī)除白細胞1.4萬單位外
,余尚正常;血及尿的淀粉酶檢查又在正常范圍內(nèi)
。
病者當時除吸氧
、插鼻飼管(以降腹壓)外,予頭孢拉定
、氨芐青霉素等靜滴抗炎等
。但病情越來越不容樂觀,除告病危通知外
,欲轉(zhuǎn)診廣州
,家屬及主管醫(yī)生又恐路遠道不平,病人經(jīng)不起8個小時的顛簸
,左右為難。遂急邀本人會診
。
刻見:危重痛苦病容
,呼吸急促,全腹脹大如鼓
,上腹部壓痛明顯
,下腹部有反跳痛,發(fā)熱持久不退
,午后尤甚
,T39.2℃,大便三天未解
,導尿管導出的尿液色黃赤
,量少,脈滑數(shù)(96次/分),舌紅苔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