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防己18克 桂枝9克 石膏18克 杏仁12克 滑石12克 白通草6克 薏仁9克
功能主治 : 治暑濕痹。
用法用量 :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見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風勝則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加桂枝、桑葉;濕勝則腫,加滑石、草薢、蒼術;寒勝則痛,加防己、桂枝、姜黃、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重加石膏、知母;絕無汗者,加羌活、蒼術;汗多者,加黃耆、炙甘草;兼痰飲者,加半夏、厚樸、廣皮。
摘錄 : 《溫病條辨》卷二
防己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功能。用于水腫、風濕痹痛、濕疹、小便不利等病癥。
來源 1.粉防己: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根。
2.廣防己:為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 Aristolochia fangechi Y.C.Wu.ex L.Dchou ef S.M.Hwang的根。
產地與分布 1.粉防己:主產浙江、安徽。此外,江西、福建、湖北亦有分布。
2.廣防己:主產廣東、廣西。銷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鑒別要點 粉防己的特征是:圓柱形或縱劈兩半,灰白色或棕色,稍彎曲,切面淺黃色,可見木質條紋、質堅粉性大,橫切面導管群放射狀排列,氣無、味苦。廣防己形似上種,惟較長而細、縱切面缺粉性,可見彎曲排列的維管束,橫切面有細密放射狀維管束,氣微香、味微苦而澀。
其中混淆品木防己,根圓柱形屈曲不直、黑褐色、有扭曲溝紋及皮孔、質硬、斷面木質無粉性,導管群狹窄,味微苦;漢中防己圓柱形、呈淺棕色、橫切面黃白色、放射狀導管群兩歧或三歧分叉、氣弱味苦,兩相比較則易區(qū)別。
小果微花籐和瘤枝微花籐根系1991年發(fā)現(xiàn)的偽品,多切成兩半或四開,具不規(guī)則縱皺,斷面有放射狀紋理,氣微味淡。
名典鑒別 1《神農本草經》: 「防己,味辛平。一名解離,生川谷?!?梁?《名醫(yī)別錄》:「防己生漢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陰干?!?李當之曰:「其莖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內黃,如桔梗,內有車輻解者,良?!?陶弘景曰: 「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黑點木強者不佳?!?唐?《薪修本草》:「防己本出漢中者作車輻解,黃實而香。其青白虛者,名木防己都不任用。陶謂之佳者蓋未見漢中者?!?陳藏器曰:「如陶所說,漢木二防己,即是根苗為名?!?宋?蘇頌曰:「今黔中亦有云。但漢中出者,破之文作車輻解,黃實而香,莖梗甚嫩,苗葉小類牽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如木通然。他處者青白虛軟,又有腥氣,皮皺,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蘇恭言木防己不任用。而古方張仲景治傷寒有增減木防己湯……」。8明?《本草蒙筌》:「防己,多生漢中府,狀與木通近似,氣吹亦貫兩頭,賣家因難得真,多采似者假代。殊不知氣味大異,無益有傷,凡覓拯疴,甚宜細審。種因根苗各治,名分漢木兩呼,漢防己是根,破之紋作車輻解,黃實馨香;木防已是苗,皮皺上有丁足子,青白虛軟,宗此辨認,庶不差訛。」9清?《本草從新》:「防己。出漢中,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名漢防己。黑點黃腥木強者,名木防己,不佳?!?br>快速鑒別 1.粉防己:為圓柱形或半圓柱形,兩側稍尖,中部肥厚,彎曲不直,彎曲處有橫溝而呈結節(jié)狀,長約5~10cm,直徑1~2cm。未刮栓皮者表面呈灰棕色,粗糙,多細皺及橫向突起的皮孔;已刮栓皮者表面灰白色。較平滑;切開面呈淺黃棕色或黃白色,可見不規(guī)則縱走的木質條紋。質堅體重,粉性大,斷面黃白色,有明顯淺棕色導管群,呈放射狀排列。氣無,味苦。
2.廣防己:為圓柱形或半圓柱形,全體略彎曲,彎曲處有橫溝,長約8~20cm,直徑約3~6cm。未刮栓皮的表面棕色,粗糙多縱皺;刮去栓皮的表而呈灰黃色,比較光滑。切開面呈灰白色或淺棕黃色,缺乏粉質,可見縱向及橫向或彎曲排列的維管束,順維管束的方向容易呈刺片剝下。質堅硬,不易折斷,橫斷面可見細密的放射紋。氣微香,味微苦而澀。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西醫(yī)·風濕性心臟病 3.1風濕性心臟病的診斷 3.1.1病史3.1.2癥狀3.1.3體征3.1.4輔助檢查 3.2風濕性心臟病的治療 3.2.1用藥原則3.2.2用藥方案 3.2.2.1抗菌藥物治療3.2.2.2風心病所致心衰處理3.3注意事項3.4轉診 4中醫(yī)·風濕性心臟病 4.1中醫(yī)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近現(xiàn)代研究4.2風濕性心臟病的病因病機4.3治療 4.3.1療效標準4.3.2風濕性心臟病的辨證治療 4.3.2.1風熱襲表 4.3.2.1.1癥狀4.3.2.1.2方藥治療 4.3.2.2心脾兩虧 4.3.2.2.1癥狀4.3.2.2.2方藥治療 4.3.2.3心肺瘀痹 4.3.2.3.1方藥治療 4.3.2.4脾腎陽虛(水氣凌心) 4.3.2.4.1癥狀4.3.2.4.2方藥治療4.3.3專方治療 4.3.3.1療風心湯4.3.3.2兩儀膏4.3.3.3加味木防己湯4.3.3.4金雞散 4.3.4老中醫(yī)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經驗4.3.5中醫(yī)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用藥規(guī)律4.3.6風濕性心臟病的其他療法 4.3.6.1風濕性心臟病的針灸治療4.3.6.2風濕性心臟病的耳針療法4.3.6.3風濕性心臟病的飲食療法 4.3.6.3.1酸棗仁粥4.3.6.3.2蓮子茯苓糕 4.3.6.4其他措施4.4風濕性心臟病的預防調養(yǎng) 5參考資料附:1風濕性心臟病相關藥物2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穴位3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中成藥 1拼音 fēng shī xìng xīn zāng bìng
2英文參考 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3西醫(yī)·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簡稱風心病,是風濕性炎癥所致心臟瓣膜損害[1]。風濕性瓣膜病變可單獨累及一組瓣膜(如二尖瓣或主動脈瓣),也可同時累及兩組或三組瓣膜(如同時累及二尖瓣及主動脈瓣),后者又稱為風心病聯(lián)合瓣膜病[1]。風心病最常累及的瓣膜為二尖瓣及主動脈瓣[1]。臨床上常見的類型有單純二尖瓣狹窄、二尖瓣狹窄并關閉不全、主動脈瓣狹窄并關閉不全,及二尖瓣與主動脈瓣聯(lián)合瓣膜病[1]。
風濕性心臟病在我國的心血管中占29.95%,學齡兒童的發(fā)病率為1‰。其病因為急性風濕熱,屬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常發(fā)生于鏈球菌感染后2~3周。主要侵犯心臟及大關節(jié),心臟受侵率約41%。關節(jié)炎治愈后不遺留任何后遺癥,全可反復發(fā)作。多次侵犯心臟,則可造成永久性損害,形成慢性風心病,可發(fā)生心律失常,心內感染,心力衰竭。
風濕性心臟?。ê喎Q風心?。儆诔R姷慕Y締組織病,由于風濕熱反復發(fā)作累及心臟,導致心臟瓣膜損害而形成:對于風濕熱的發(fā)病機理,現(xiàn)代醫(yī)學曾有過鏈球菌毒學說、過敏學說、病毒感染學說和毒性上一免疫學假說等等,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確,因而對積極防治風心病帶來一定的困難。
3.1.2癥狀 風濕性心臟病的臨床癥狀取決于瓣膜病變的部位、程度及病程。在嚴重病變時,單純二尖瓣狹窄可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咯血及咳嗽;二尖瓣關閉不全可表現(xiàn)為乏力、呼吸困難;主動脈瓣狹窄可出現(xiàn)呼吸困難、心絞痛、暈厥;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可表現(xiàn)為心悸、頭暈及呼吸困難等癥狀。風心病進展至晚期常導致右心衰竭[1]。
3.1.3體征 風濕性心臟病最重要的體征是心臟雜音[1]。二尖瓣狹窄時心尖部聞及舒張中晚期隆隆樣雜音,二尖瓣關閉不全時心尖部聞及收縮期高調吹風樣雜音,主動脈瓣狹窄時于主動脈瓣聽診區(qū)聞及較粗糙收縮期雜音并向頸部傳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時于主動脈瓣第二聽診區(qū)聞及舒張期高調嘆氣樣雜音[1]。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時可有下肢水腫、肝大的體征[1]。
3.1.4輔助檢查 (1)超聲心動圖是診斷風心病最為重要的檢查[1]。
(2)X線胸片有助于了解心臟外形及大小[1]。
采用手術治療置換或修補瓣膜,可提高長期存活率,這是藥物所不能替代的[1]。
藥物治療的作用主要是針對預防感染、改善心衰癥狀及防止血栓栓塞并發(fā)癥[1]。
3.2.1用藥原則 疾病早期控制風濕熱的反復發(fā)作;伴有心衰的患者通過降低心臟負荷改善心衰癥狀;伴有房顫的患者注意防止血栓栓塞并發(fā)癥[1]。
3.2.2用藥方案3.2.2.1抗菌藥物治療 感染性心內膜炎一旦診斷明確,靜脈應用抗菌藥物治療[1]。
懷疑感染性心內膜炎者,需要在抗菌藥物治療前進行血培養(yǎng),臨床應根據(jù)血培養(yǎng)結果選擇或調整抗菌藥物治療[2]。
風濕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臟手術已超過12個月的患者感染病原菌多以草綠色鏈球菌為主,抗感染治療選擇大劑量青霉素(320萬單位,靜脈滴注,每6小時1次)+阿米卡星(0.2g,肌內注射,每8~12小時1次)或慶大霉素(8萬單位,肌內注射,每8小時1次),療程4~6周[2]。
心臟手術后時間在12個月以內以及靜脈藥癮者發(fā)生的心內膜炎,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較大,可選用苯唑西林(2g,靜脈滴注,每6小時1次)或頭孢唑林(2g,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阿米卡星(0.2g,肌內注射,每8~12小時1次)或慶大霉素(8萬單位,肌內注射,每8小時1次)治療,療程4~6周[2]。
3.2.2.2風心病所致心衰處理 心衰基本治療見心力衰竭章節(jié)。不同瓣膜病處理如下[1]:
1)二尖瓣狹窄患者出現(xiàn)咯血/咳粉紅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腫)伴明顯的干濕性啰音時,呋塞米,靜脈注射,起始劑量20~40mg,2~4小時后可重復一次,若患者同時合并快速房顫,需減慢心室率,可應用去乙酰毛花苷,靜脈注射,首劑0.4mg,2小時后可酌情再給0.2~0.4mg[1]。
單獨應用排鉀利尿劑可引起低鉀、低鎂血癥,可將排鉀利尿劑(呋塞米、氫氯噻嗪)與保鉀利尿劑(螺內酯)合用,或補充鉀鹽來防止低血鉀[1]。
2)二尖瓣關閉不全晚期心臟擴大伴心衰的患者,給予地高辛,口服,0.125~0.25mg,一日1次[1]。對長期應用地高辛的患者,尤其要注意避免發(fā)生低血鉀,因低血鉀易引起洋地黃中毒[1]。
3)風心病合并慢性房顫時的處理:
對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顫患者,給予地高辛,口服,0.125~0.25mg,一日1次[1]。
對運動時心室率增快的控制,加用β受體阻斷藥美托洛爾更為有效,美托洛爾,口服,初始劑量6.25mg,一日2~3次,根據(jù)心率調整劑量,可增加到50mg,一日2次[1]。美托洛爾禁用于伴支氣管痙攣性疾病、心動過緩(心率低于55次/分)、Ⅱ度及以上房室阻滯(除非已安裝起搏器)患者[1]。
4)主動脈瓣病變伴心絞痛的處理: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伴心絞痛的患者可應用硝酸酯類藥物[1]。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一次0.5mg(心絞痛發(fā)作時);硝酸異山梨酯,口服,10mg,一日3次[1]。
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出現(xiàn)心絞痛時,可小心試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一次0.25~0.5mg[1]。
2.無癥狀的單純慢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左室功能正常時,如血壓正常,無需應用血管擴張劑[1]。
3.主動脈瓣狹窄伴心力衰竭的患者,應避免應用作用于動脈的血管擴張劑及β受體阻斷藥(美托洛爾),以防血壓過低;可小心應用洋地黃及利尿劑,但需注意不要過度利尿[1]。
(1)風心病瓣膜損害的根本治療是手術治療,下列患者可轉三級綜合醫(yī)院或??漆t(yī)院進一步確定是否需手術治療:心功能Ⅱ級及以上的風心病、中重度二尖瓣狹窄、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有癥狀的主動脈瓣狹窄/關閉不全(癥狀包括呼吸困難、NYHA心功能Ⅱ級及以上、心絞痛)、重度主動脈瓣狹窄/關閉不全[1]。
(2)中、重度、頑固性心衰,轉三級綜合醫(yī)院或??漆t(yī)院調整治療方案[1]。
(3)風心病伴房顫及心衰,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而采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的患者,可定期轉三級綜合醫(yī)院或??漆t(yī)院監(jiān)測有關凝血方面的化驗(檢測INR)[1]。
(4)藥物治療中調整藥物有困難、臨床癥狀無法改善或出現(xiàn)判斷不清的不良反應時可轉三級綜合醫(yī)院或??漆t(yī)院[1]。
4中醫(yī)·風濕性心臟病 中醫(yī)學無風濕性心臟病這一病名,但根據(jù)心悸、氣急、浮腫、咯血等主要臨床表現(xiàn),類似于中醫(yī)“心痹”,亦可歸屬于“驚悸”、“怔忡”或“喘證”等范疇?!?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經》所載:“脈痹不己,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薄靶谋哉撸?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可見對本病之病因病機、證候、特征已有一定認識。之后,張仲景應用辨證施治的原則,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劑,如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等。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心瘁證出現(xiàn)的證候特征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幾個階段進行論述,與本病臨床表現(xiàn)頗相類似。宋代陳無擇、清代沉金鰲等醫(yī)家分別對本病病理機制及癥候特征的描述,增添了部分新的內容,值得現(xiàn)代臨床借鑒。
中醫(yī)藥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實驗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視,首先對一些有效的中草藥進行藥理分析,如發(fā)現(xiàn)黨參、黃芪能提高動物的DNA合成率,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因此對于陽氣虛型患者,有顯著的療效i在針刺機理研究中觀察到針刺內關穴后,可提高患者血漿cAMP含量,使心肌收縮增強,進一步證明了內關穴為治療風心病的有效穴位。
風濕外侵,心體受損 稟賦素虛,屢受風寒濕邪侵襲,風濕入絡遷延不愈,痹阻經脈;或因風濕人脈郁而化熱,心營為之病變,氣血運行不暢,蓋人體氣血之循脈皆賴于臟腑之氣,尤依仗于心氣之鼓動,心臟負擔過重,心體受累而致病。此常見于病變早期或急性活動期。
心脈痹阻,氣血瘀滯 風濕性心臟病既成,耗氣傷血,氣虛不能布血,血虛難以蕎心,心氣過耗,以致心臟推動血液功能障礙,血循失常,瘀痹于心,心脈為之痹阻,脈絡不通,故見唇紺舌紫之外象,咳血、咯血之肺脾郁血之癥。
心體內虛,累及他臟 心病既久,勢必累及肺、脾、腎諸臟。肺貫心脈而司呼吸,心血郁阻,株連肺臟,移邪于肺,而致痰瘀交阻,肺氣肅降無權,故有咳嗽痰喘,甚則倚息不能平臥。心氣虛影響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氣血生化無源,而致心血愈虛,呈現(xiàn)驚悸、眩暈,食少便溏等心脾兩虛證,脾陽不振,難以運濕;水濕內停,腎陽虛衰,蒸化無權,聚水成飲;水飲泛濫,上則凌心射肺,下則腹?jié)M肢腫。由此心、肺、脾、腎互相牽累,陰陽、氣血俱虛,病變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心力衰竭,陰陽離決。
基本治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尚能勝任日常工作及家務。
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進步,能參加輕微體力活動。
無效: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或加重,甚至死亡。
4.3.2風濕性心臟病的辨證治療4.3.2.1風熱襲表4.3.2.1.1癥狀 風濕性心臟病早期,可見發(fā)熱,咽紅腫痛,皮膚紅斑,關節(jié)紅腫酸痛,伴心悸心慌,咳喘氣粗,咳吐黃稠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苔薄黃或薄膩,脈來浮數(shù)。
4.3.2.1.2方藥治療 治法:宣肺解表,清熱化痰
處方:連翹9克,銀花9克,秦艽12克,桑枝15克,黃芩12克,桔梗6克,西河柳9克,杏仁10克。
加減:高熱加石膏、梔子;咽痛甚加射干、山豆根;皮下結節(jié)、環(huán)行紅斑、血沉快加柴胡、丹參。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為主加減治療90例,基本治愈72例,好轉7例,無效11例,有效率為87.8%。
常用成方:銀翹散、麻杏石甘湯、二妙散、麻黃加術湯、桂枝白虎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
4.3.2.2心脾兩虧4.3.2.2.1癥狀 心慌氣短,面色眺白或萎黃,頭暈目眩,手足麻木,神倦乏力,面浮足腫,納少便溏,舌質淡紅,脈細無力或結代。心肺瘀痹 風心日久,胸前窒悶,刺痛時作,心悸怔忡,煩躁焦慮,唇甲青紫,頸脈怒張動甚,喘咳氣急,甚則咯血,面色灰暗或兩顴深黯而紫。舌質暗紫有瘀斑,脈來結代。
4.3.2.2.2方藥治療 治法:健脾寧心,補益氣血。
處方:黃芪30克,當歸15克,茯苓20克,生熟地各12克,川芎9克,茯神15克,遠志6克,大棗15克,陳皮6克,炙甘草5克。
加減:驚悸怔忡甚加龍骨、牡蠣;胃納不佳加炒六曲、雞內金廾大便不實加扁豆、淮山藥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66例,基本治愈20例,好轉37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86.4%。
常用成方:六君子湯、歸脾湯、防己黃芪湯、四物蕩、補中益氣湯等。
4.3.2.3心肺瘀痹4.3.2.3.1方藥治療 治法:活血化瘀,寧心益肺。
處方:丹參30克,川芎、赤芍各9克,地龍3克,黨參20克,當歸15克,煅龍牡各30克,枳殼10克,生地3O克,降香9克,炙甘草6克,麥冬12克。
加減:心悸失眠加酸棗仁、柏子仁;浮腫加米仁、車前子;咯血加仙鶴草、藕節(jié)炭。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176例,總有效率79%左右。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失笑散、補陽還五湯、丹參飲等。
4.3.2.4脾腎陽虛(水氣凌心)4.3.2.4.1癥狀 癥見心悸如脫,形寒怯冷,咳嗽喘滿,氣短難續(xù),四肢逆冷,面色虛浮,全身浮腫,自汗尿少。舌質青紫,脈細弱或遲虛。甚則可見心悸如懸,呼吸微弱,大汗淋漓,脈細欲絕等陽衰至極,亡陽虛脫之危象。
4.3.2.4.2方藥治療 治法:溫陽利水,益氣固脫。
處方:熟附子12克,茯苓20克,白術12克,黃芪30克,人參5克,桂枝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2克,丹參20克,生姜3片。
加減:心悸怔忡甚加朱砂、龍齒;喘甚加蛤蚧、蘇子;水腫明顯加澤瀉、豬苓、二丑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在上方基礎上共治療72例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不同程度緩解,僅2篇有死亡病例的報道。
常用成方:真武湯、參附湯、四逆湯、都氣丸、龍牡救逆湯等。
4.3.3專方治療4.3.3.1療風心湯 組成: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炒棗仁、茯神各20克,遠志9克,芡實9克,白術12克,黨參12克,麥冬9克,五味子12克,黃芪15克,當歸12克,米仁12克,山藥9克。
加減:血瘀加丹參、桃仁;四肢不溫加鹽附子;心悸重加朱砂。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
療效:共治28例,痊愈14例,好轉13例,無效1例。
4.3.3.2兩儀膏 組成:黨參6克,熟地12克。
用法:將黨參、熟地碾為細末,和冰糖、清水熬制成滋膏,每日50~75克,分3次飯后服。
療效:共治療8例患者,均獲良好效果,其中2例達到基本治愈.
4.3.3.3加味木防己湯 組成:木防己15~20克,桂枝6~10克,紅參6~10克,生石膏10~25克,坤草15~30克,枳殼6~10克。
加減:喘甚加葶藶子、椒目、大棗;心悸明顯加紫石英、生龍齒;瘀血明顯加丹參、桃仁、紅花;咯血加茅根、阿膠。
用法:每日1劑,重者日服2劑,10天為一療程,可連續(xù)服用1~3療程。
療效:16例患者接受治療,基本治愈4例,好轉11例,無效l例,總有效率為93.75%。
4.3.3.4金雞散 組成:3年以上白雄雞1只,沉香60克,皂礬120克,黑豆300克,琥珀90克,山楂150克。
用法:殺雞,取新鮮雞血及內臟(不用水沖冼),與其他藥共搗如泥,曬干碾末,為一料。早晚各服1次,每次6~15克。每料可服約20天。
療效:共治療48例風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本治愈24例,好轉21例,無效3例。
4.3.4老中醫(yī)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經驗 李斯熾醫(yī)案
李××,男,32歲。1972年8月4日初診。自訴15歲即開始患心臟病,一直心累心跳。近來心累加重,短氣乏力,心中慌亂,咳痰不利,痰中帶血,胸部疼痛,午后微有潮熱,腹內脹氣,小便短少,面目及肢體浮腫。醫(yī)院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并閉鎖不全、心房纖顫、慢性心力衰竭。舌質暗淡,上有白苔,嘴唇青紫,脈象結代,良久始得一至。此氣陰兩虛,肝郁脾滯之證。先予育陰為主,補氣次之,佐以疏肝運脾之品。
處方:玉竹12克,太子參9克,石斛12克,柏子仁12克,薤白9克,麥冬9克,火麻仁15克,桑寄生12克,丹參9克,知母9克,女貞子12克,刺蒺藜9克,厚樸9克,甘草3克。
上方加減服10劑后,心中慌亂大減,咳嗽轉輕,痰中已不帶血,精神稍好,已能稍事步行,陰分有來復之象,陽氣尚不宣通,用心陰心陽兩補之法,炙甘草湯加減:麥冬9克,生地12克,火麻仁12克,阿膠9克,桂枝6克,生姜2片,黨參9克,大棗3枚,厚樸9克,白芍9克,丹參9克,炙甘草3克。
7劑服后,心悸癥狀明顯減輕,食量增加,精神好轉,浮腫減退。昨因飲食不慎,使腹內更脹,尿更黃,舌苔黃膩,面目浮腫加劇,此為濕熱內聚之象,上方去阿膠、生地,加天花粉、冬瓜仁、茵陳、枯黃芩。4劑服后,黃膩苔已退,精神頓覺爽快,腹脹臧輕,小便增多,水腫亦減,仍本二診時的方意:炙甘草9克,桂枝6克,黨參9克,阿膠12克,麥冬9克,生地9克,白芍12克,火麻仁12克,丹參9克,厚樸9克,茯神9克,生姜2片。服16劑后,諸癥大減,心悸基本停止,水腫消退,食欲正常,二便通利,精神健旺,午后已無潮熱之象,能正?;顒?,于12月開始上班,半年后隨訪,情況尚好,有時過于勞累,即有心累現(xiàn)象,腹內仍有脹氣感,脈象較前有力,但時高時低,有時仍有間歇,囑其經常服前方以鞏固之。
按:本例咳嗽不利,午后潮熱,為陰虛癥狀??忍祹а?,是陰虛 、火旺之癥。短氣乏力,腹內脹氣為陽虛癥狀。陽不化水則小便黃少,面目肢體浮腫。胸中陽氣不宣,則發(fā)為胸痛,心累心悸心慌,應屬氣陰兩虛。故先擬育陰清熱,補氣通陽為治,在陰分漸復,虛熱漸退的情況下,又改用陰陽平補之法?!秱摗吩唬骸懊}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故用炙甘草湯加減緩緩調理,其間曾出現(xiàn)濕熱內聚之象,故去阿膠、生地等滋膩藥,加天花粉、冬瓜仁、茵陳、枯芩以解之。本例雖未徹底治愈,但已找到下條治療的途徑,以供研究參考。
4.3.5中醫(yī)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用藥規(guī)律 為了進一步總結、摸索出中醫(yī)治療風心病的用藥規(guī)律,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我們對24篇較完整的臨床資一料進行了初步的歸納、統(tǒng)計,見下表: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100 >15 桂枝、丹參。 >10 黃芪、炙甘草。 <10 當歸、川芎、酸棗仁、生地、赤芍。 >50 >5 枳殼、黨參、紅花、石膏、防己、五味子、麥冬、白芍、桃仁。 <5 柴胡、知母、連翹、赤芍、遠志、地龍、雞血藤。 >20 >5 川牛膝、茯苓、附子、龍骨、牡蠣、白術。 <5 銀花、桑枝、木瓜、蒼術、北沙參、地龍、制半夏、別直參、羌活、熟地、阿膠、仙鶴草、蛤蚧、茯神、薏苡仁、山藥、田叁七、芡實。在24篇資料 *** 涉及中藥100余味,經過歸類,相對集中的藥物為50味左右,其中以桂枝和丹參占首位,此與中醫(yī)對本病發(fā)病機理研究頗為吻合。桂枝歷來為溫經通脈之要藥,能“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沖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jié)之壅阻”。上海著名老中醫(yī)朱錫琪尤推崇此藥,他認為本病當心陽不展,濁陰彌漫時,投之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丹參向有“功同四物”之譽,其補血生血功過歸、地,逐瘀生新性倍川芎。近年來常用于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具有較顯著的改善心肌缺氧,增加血流量,加強心肌收縮力等作用,用之于風心病瘀血型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其次,從表中看到補氣藥之黃芪、炙甘草和補血和血之當歸、生地、川芎等,亦為臨床所常用,進一步揭示風心病患者以氣血兩虛為本的病理機制。
4.3.6風濕性心臟病的其他療法4.3.6.1風濕性心臟病的針灸治療 取穴:主穴:內關、足叁里、叁陰交、心俞;配穴:若心悸嚴重者加神門、膻中;房顫加間使、華佗夾脊胸4~5;呼吸困難加肺俞、列缺;心動過速加厥陰俞;心動過緩加素醪、百會;下肢浮腫加陽陵泉;有風濕活動加風池、大椎。
操作:以提插捻轉中等感應為主,心動過緩或體質較差用弱感應(素繆用括針柄法100~200次),心動過速用較強感應,間歇動留針或靜留針15分鐘(背俞穴不留針),每天或隔天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9例,基本治愈10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4.2%。
4.3.6.2風濕性心臟病的耳針療法 取穴:主穴:心、神門、內分泌、皮質下。配穴:腎上腺、小腸、風濕線、交感。
風濕線位置:位于耳舟中,自鎖骨穴至肘穴間連線,本穴呈線狀。
操作:每次取2~3個主穴,1~2個配穴。開始可以針刺為主,體質強者針雙側,體質差者針單側,并接遍電針儀,以密波 *** ,開始 *** 強度宜輕,以后逐漸加強,時間為45分鐘左右,隨癥情好轉,延長留針時間。當病情趨向穩(wěn)定,可用磁珠(強度380高斯)貼敷配合針刺,即一耳針刺,取針后在另一耳貼敷磁珠。方法為將磁珠先置于O.7×0.7厘米大小之方塊膠布中,于所選穴位測得敏感點后貼上,并作按壓。值得一提的是,對本組處方中主穴心穴的位置,有不同意見,有認為在耳甲腔最凹處,須作仔細測定。耳針在心衰期間或治療初期可每日1次,待癥狀改善后,可改為隔日1次或每周2次。穴位據(jù)癥情變化而更換,以3個月為一療程,停針7天,再作下一療程。表明耳針是有一定療效的。
表明耳針是有一定療效的。
4.3.6.3風濕性心臟病的飲食療法4.3.6.3.1酸棗仁粥 組成:酸棗仁30克,粳米50克。
用法:將酸棗仁搗碎,用紗布袋包扎,與粳米同入鍋內,加水500毫升,煮至米爛湯稠停火,然后去紗布袋,加紅糖適量, 蓋緊悶5分鐘可服,每晚臨睡前1小時溫熱服食。
療效:本方對風心病心煩失眠,心悸怔忡,體虛自汗空等有一定效果。
4.3.6.3.2蓮子茯苓糕 組成:蓮子500克,茯苓500克,麥冬500克,白糖、桂花各適量。
用法:蓮子、茯苓、麥冬共碾細末,加白糖、桂花拌勻, 適量調和,制成糕坯,用武火蒸15~20分鐘即成。每日1次,早餐食用,每次100克為宜。
療效:對風心病因心脾氣血虛弱所致心悸、怔忡、食少、乏力等癥有一定療效。
4.3.6.4其他措施 加強身體鍛煉,適量散步,打太極拳,體操等活動,積極防治感冒,同時要慎起居,注意保暖、防風、防潮濕。注意飲食調理,以低鈉飲食為主,切忌恣食飲冷生硬,保持脾胃健運,以防內濕停滯。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產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52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減普濟消毒飲
下一篇: 加減木香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