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胃寒蟲擾作吐,唇色或紅或白,胃口時痛時止,頻嘔清涎者。
用法用量 : 引用烏梅1個,水煎服。
摘錄 : 《金鑒》卷五十二
功能主治 : 小兒痘疹,吐瀉里虛。不能出快。
用法用量 : 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 : 《痘疹一貫》卷二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生養(yǎng)諸氣,大益脾胃。主脾胃不和,三焦壅滯,胸膈痞悶,脅肋脹痛,嘔吐惡心,口淡無味,呼吸寒冷,心腹暴痛,飲酒過傷,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 : 本方原名“加減理中丸”,與劑型不符,據(jù)《普濟方》引《十便良方》改。
摘錄 : 《雞峰》卷十二
理中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其實理中湯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包括急、慢性胃炎,胃竇炎等。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理中湯的用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理中湯的用法
理中湯為中藥制劑,由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干姜等組成。具有治療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jié)M不食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F(xiàn)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配方組成】:人參6克現(xiàn)用黨參、、干姜9克、炙甘草6克、白術(shù)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也可煉蜜為丸,名理中丸。
【功效和作用】:脾胃虛寒證,癥見腹痛、池瀉清稀、嘔吐、不渴、或腹?jié)M食少、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緩。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沉無力?;蜇世渚屑?或結(jié)胸吐蚘,及感寒霍亂。
【臨床應用】:
1、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溫補的方劑,適用于中焦虛寒所致之各種病證。以脈象沉細或遲緩,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為辯證要點。
2、本方主要用于脾胃虛寒證。寒多者以干姜為主藥;虛多者以人參為主藥;虛寒俱甚者,則參、姜皆為主藥。如泄瀉較頻,方中白術(shù)改用土炒,以增加澀腸止瀉的作用。如虛寒較甚,而見面色?白,手足不溫,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強溫陽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補陽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于中焦虛寒,如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結(jié)腸炎、胃下垂等。
理中湯的組成材料
1、干姜:溫胃散寒,故以為君。性味辛,熱。入心、肺、脾、胃經(jīng),善除里寒以溫脾胃之陽,為溫暖中焦之要藥,凡陰寒內(nèi)盛、陽衰欲脫或脾胃虛寒、吐利冷痛之癥都可用它,因其有溫脾陽化寒飲作用,又可治寒飲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之癥。
2、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臣。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jīng)。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3、白術(shù):健脾燥濕,故以為佐。白術(shù)為補氣健脾的要藥,用于治脾胃氣虛證,脾虛泄瀉,消化不良,胃腸疾患,用于治和中補脾,除濕益氣,配于補養(yǎng)方中,補氣血。
4、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使。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jīng)。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y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diào)和百藥。
理中湯的功能主治方法
(1)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沉無力。
(2)或厥冷拘急,或結(jié)胸吐蚘,及感寒霍亂。
加減
(1)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2)蜷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
(3)嘔吐:去白術(shù),加半夏、姜汁。
(4)臍下動氣:去術(shù),加桂。
(5)悸:加茯苓。
(6)陰黃:加茵陳。
(7)寒結(jié)胸:加枳實。
(8)不痛利多者:倍白術(shù)。
(9)渴者:倍白術(shù)。
(10)腹?jié)M:去甘草。
歸 經(jīng):此足太陰之藥也(脾)
方義
(1)干姜:溫胃散寒,故以為君。
(2)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臣。
(3)白術(shù):健脾燥濕,故以為佐。
(4)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使。
變化方
(1)本方三兩,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2)本方加枳實、茯苓,蜜丸,名枳實理中丸,治寒實結(jié)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
(3)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烏梅、名理中安蚘丸,治胃寒吐蚘。
(4)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參湯,治太陽表證不除,而數(shù)下之,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
(5)本方加黃連、茯苓,名連理湯,治傷暑瀉而作濕。
(6)本方加陳皮、茯苓,名補中湯,治泄瀉。瀉不已者,加附子。惡食,食不化,加砂仁。
(7)本方加當歸、白芍、陳皮、厚樸、川芎,入姜煎,名溫胃湯,治憂思郁結(jié),脾肺氣凝,脹滿上沖,飲食不下。
(8)本方加黃耆、白芍、陳皮、藿香,名黃耆湯。
四物湯主治 并見《局方》
熟地黃 當歸 芍藥 川芎
上為粗末,水煎,加減于后:若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婦人骨蒸;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又加蔥白、黃芪;若血臟虛冷,崩中,去血過多,亦加膠、艾。
若婦人嘗服,春倍川芎,脈弦頭痛;夏倍芍藥,脈洪飧泄;秋倍地黃,脈沉澀血虛;冬倍當歸,脈沉寒而不食。若春則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若夏則黃芩,四物加黃芩,倍芍藥;若秋則門冬,四物加天門冬,倍地黃;若冬則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
若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湯加術(shù)、桂,謂之 腹痛六合湯 ;若風眩運,加秦艽、羌活,謂之 風六合湯 ;若氣虛弱,起則乏力,眶然而倒,加厚樸、陳皮,謂之 氣六合湯 ;若發(fā)熱而煩,不能睡臥者,加黃連、梔子,謂之 熱六合湯 ;若虛寒,脈微自汗,氣難布息,清便自調(diào),加干姜、附子,謂之寒六合湯;若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加白術(shù)、茯苓,謂之 濕六合湯 。
若產(chǎn)后虛勞日久,而脈浮疾,宜 柴胡四物湯 。川芎 熟地黃 當歸 芍藥 各一兩半加柴胡八錢,人參、黃芩、甘草、半夏曲各三錢,水煎服。
若婦人筋骨肢節(jié)痛,及頭痛,脈弦,增寒如瘧,宜治 風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防風 羌活 各一兩。
若血氣上沖,心腹、肋下滿悶,宜治 氣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香術(shù) 檳榔 各一兩。
若臍下虛冷,腹痛及腰脊間悶痛,宜 玄胡六合湯小腹痛者同。四物湯 四兩 玄胡 苦楝 各一兩。碎,炒焦。
若氣充經(jīng)脈,故月事頻,并臍下多痛,宜 芍藥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芍藥 一兩。
若經(jīng)事欲行,臍腹絞痛,臨經(jīng)痛者,血澀也,宜 八物湯 。四物湯 四兩 玄胡 苦楝 碎,炒焦 檳榔 木香 各一兩。
若經(jīng)水過多,別無余證,宜 黃芩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黃芩 白術(shù)各 一兩。
若經(jīng)水澀少,宜 四物內(nèi)加葵花煎(又加紅花血見愁) 。
若虛勞氣弱,咳嗽喘滿,宜 厚樸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厚樸 姜制,一兩 枳實 麩炒,半兩。
若經(jīng)水暴下,加黃芩一兩;若腹痛者,加黃連,如夏月不去黃芩;若經(jīng)水如黑豆汁者,加黃芩、黃連各一兩;若經(jīng)水少而色和者,四物湯加熟地黃、當歸各一兩;若經(jīng)水適來適斷,或有往來寒熱者,先服小柴胡湯以去其寒熱,后以四物湯和之;若婦人血積者,四物湯內(nèi)加廣術(shù)、京三棱、桂枝、干漆各一兩。
若婦人傷寒汗下后,飲食減少,血虛者,宜 八物湯 。四物湯 四兩 黃芪 甘草 茯苓 白術(shù) 各一兩。
若妊娠傷寒,中風表虛,自汗,頭痛項強,身熱惡寒,脈浮而弱,太陽經(jīng)病,宜 表虛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桂枝 地骨皮 各七錢。
若妊娠傷寒,頭痛身熱,無汗,脈浮緊,太陽經(jīng)病,宜 表實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麻黃 細辛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中風濕之氣,肢節(jié)煩痛,脈浮而熱,頭痛,宜 風濕六合湯 ,太陽標病也。四物湯 四兩 防風 蒼術(shù) 制。各七錢。
若妊娠傷寒,下后過經(jīng)不愈,溫毒發(fā)斑如錦紋,宜 升麻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升麻 連翹 各七錢。
若妊娠傷寒,胸脅滿痛而脈弦,少陽也,宜 柴胡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柴胡 黃芩 各七錢。
若妊娠傷寒,大便硬,小便赤,氣滿而脈沉數(shù),陽明、太陽本病也,急下之,宜 大黃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大黃 半兩 桃仁 十個,去皮、尖,麩炒。
若妊娠傷寒,汗下后,咳嗽不止者,宜 人參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人參 五味子 各五錢。
若婦人妊娠傷寒,汗下后,虛痞脹滿者,陽明本虛也,宜 厚樸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厚樸 枳實 麩炒,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汗下后,不得眠者,宜 梔子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梔子 黃芩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身熱大渴,蒸蒸而煩,脈長而大者,宜 石膏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石膏 知母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陽本病,宜 茯苓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茯苓 澤瀉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太陽本病,小便赤如血者,宜 琥珀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琥珀 茯苓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汗下后,血漏不止,胎氣損者,宜 膠艾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阿膠 艾 各半兩。一方加甘草同上,一方加干姜、甘草、黃芪。
若妊娠傷寒,四肢拘急,身涼微汗,腹中痛,脈沉而遲,少陰病也,宜 附子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附子 炮,去皮臍 肉桂 各半兩。
若赤白帶下,宜 香桂六合湯 。四物湯 四兩 肉桂 香附子 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蓄血證,不宜墮胎藥下之,宜 四物大黃湯 下。四物湯 生地黃 酒浸大黃。
上依古法多不效,易老四時運氣加減例,與諸六合等湯十余條,并見二十五論。婦人有身,傷寒蓄血,不宜用墮胎藥下之,宜四物加酒浸大黃湯及生地黃下之,子母兩全。經(jīng)云有故無殞也。四物與紫(正脈本作“參”)蘇飲相合,名補心湯,治虛熱;四物與調(diào)胃承氣各半,為玉燭散;四物與理中湯各半,流濕潤燥;四物與縮砂、四君子湯各半,名八珍湯,保胎氣,令人孕。
四物膠艾湯 治胎漏、血崩不止。四物湯加阿膠、甘草、艾。
上通七味,治諸漏不止,小產(chǎn)胎傷,產(chǎn)后余血仍作堅硬,子宮不閉,淋血不止,數(shù)月不定,宜斷血湯、牡丹皮散主之。
妊娠下血者,加膠、艾;熱與血相搏,口舌干渴飲水,加栝蔞、麥門冬;腹中刺痛,惡血不下,加當歸、芍藥;血崩,加地黃、蒲黃、黃芩;若頭昏項強者,加柴胡、黃芩;因熱生風者,加川芎、柴胡、防風;臟秘澀者,加大黃、杏仁 ;滑泄者,加官桂、附子;嘔者,加白術(shù)、人參、生姜;大渴者,加知母、石膏;發(fā)寒熱者,加姜、牡丹皮、芍藥、柴胡;水停心下,微吐逆者,加豬苓、茯苓、防己;虛寒似傷寒者,加人參、柴胡、防風 。
潔古老人加減法數(shù)條,并見二十五論。云岐子加減法并治傷寒例,并見《金匱玉函經(jīng)》。
四君子湯合四物湯為八珍湯治女子不孕,癃閉遺溺,咽干。女子因服熱藥嗌干者,亦亡血損氣之所致也,宜八珍湯。人參 縮砂 白茯苓 甘草上粗末,水煎,取清服。
調(diào)益榮衛(wèi),滋養(yǎng)氣血。治沖任虛損,月水不調(diào),臍腹 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fā)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chǎn)后乘虛,風寒內(nèi)搏,惡露不下,結(jié)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
當歸(去蘆,酒浸,炒) 川芎 白芍藥 熟干地黃(酒灑,蒸)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同煎如前法。或血臟虛冷,崩中去血過多,亦加膠、艾煎。
妊婦傷寒,仲景無治法,用藥宜有避忌,不可與尋常婦人一概治之也。
妊婦產(chǎn)前腹痛,及治月事或多或少,或前或后,胎氣不安,產(chǎn)后血塊不散,或亡血過多,或惡露不下,宜此服之。
當歸(切,焙) 川芎 熟干地黃 白芍藥各一兩
上搗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取六分清汁,帶熱服,日二三,以知為度。若妊孕下血,即入艾五七葉、阿膠末一錢匕同煎服,如前法;疾勢甚大,散藥不支,以四味各半兩細銼,以水四盞,煎至二盞半,去滓,分四服,熱吃,食前服,一日之中令盡,以知為度。平常產(chǎn)乳,服至三臘止;如虛弱,血臟不調(diào),至一月止。因虛致熱,熱與血搏,口舌干渴欲飲水,加栝樓一兩、麥門冬三分;腹中刺痛,惡物不下,加當歸、芍藥各一分;血崩,加地黃、蒲黃各一兩;因熱生風,加川芎一分、柴胡半兩;身熱脈躁,頭昏項強,加柴胡、黃芩各半兩;秘澀,加大黃半兩、桃仁一分炒;滑瀉,加桂、附各一分;發(fā)寒熱,加干姜、牡丹皮、芍藥各一分;嘔,加白術(shù)、人參各半兩;腹脹,加厚樸、枳實各一分;虛煩不得眠,加竹葉、人參各一分;躁大渴,加知母、石膏各半兩;水停心下,微吐逆,加豬苓、茯苓、防己各一分;虛寒狀類傷寒,加人參、柴胡、防風各三分。
筆者自1997年以來,運用桂附理中湯加減,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資料共,均來自本院門診及住院兒,其中門診兒64例,住院兒16例。男60例,女20例,年齡<6月19例,6個月~1歲43例,1歲~2歲13例,2歲~3歲5例,平均年齡10.3個月。病程1天30例,2天36例,3天14例,平均病程1.8天。伴有嘔吐44例,發(fā)熱37.5℃~38.4℃27例,手足欠溫,面色發(fā)白47例,有傷食史26例,次數(shù)≤5次/日12例,6~8次/日38例,>8次/日30例;輕度脫水26例,輕~中度脫水40例,中度脫水12例,重度脫水2例。 1.2病例選擇標準 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1〕修訂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選擇年齡在3周歲以下,發(fā)病時間在3天以內(nèi),腹瀉次數(shù)≥4次,未或未經(jīng)正規(guī)的患兒作為本觀察對象。
2治療方法
桂附理中湯加減治療。基本方:紅參、附片各5~10g,肉桂3~5g,茯苓10~15g,甘草3g。加減:有傷食史伴嘔吐,可加益黃散(《幼科發(fā)揮》青皮、陳皮、丁香、訶子、炙甘草);矢氣遺屎,屬中陽下陷加升麻、葛根;加小茴香,防風;大便白淡,四肢不溫,重用附片,加炮姜;發(fā)熱伴舌苔白黃厚膩,加荷葉,姜汁炒黃連。用法:上方劑量可隨年齡大小增減,每日1劑,水煎取汁少量頻服。全部不用抗生素、止瀉劑治療。有脫水者根據(jù)脫水程度給予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jié)果
3.1療效判斷標準〔1〕 顯效:治療72h內(nèi)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內(nèi)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明顯好轉(zhuǎn),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內(nèi)糞便性及次數(shù)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zhuǎn)甚至惡化。 3.2治療結(jié)果 中顯效66例(82.5%),有效12例(15%),無效2例(2.5%),總有效率為97.5%。
4討論
小兒腹瀉以患兒的大便顏色和性質(zhì)為主要辨證要點。但筆者認為不論有無發(fā)熱及舌質(zhì)、舌苔的寒熱表現(xiàn),始則用桂附理中湯加減,其療效較葛根芩連湯、胃苓湯等為佳。因為脾乃太陰濕土,喜燥惡濕,健脾當以溫運為本。《名醫(yī)方論》曰:“陽之動始于溫,溫氣得而谷精運”。故葉天士主論“太陰濕土得陽始運”。溫藥味辛性濕,能啟動脾陽,醒脾燥濕,使中焦脾土陽氣升發(fā),故曰:太陰濕土宜升則健。脾氣散精,則水谷精微得升,水濕得化,泄瀉自止。歷代醫(yī)家也重視健脾當以溫運為本。隋唐以前《顱囟經(jīng)》始有“水瀉利脾冷”,應以“溫脾散主之”的記載。而錢仲陽的“益黃散”更為溫脾止瀉的代表方劑。我們以桂附理中湯(《三因方》)加減,方中用附片、肉桂、炮姜3藥協(xié)同以溫運脾陽,妙在用紅參以益氣升陽,舉陷止瀉,又佐以蒼術(shù)、茯芩,運脾除濕,更有奇效。明。萬全總結(jié)其家傳之學時,對癥因多種的泄瀉,強調(diào)其治瀉的祖?zhèn)髅胤ㄊ恰安粏柡疅幔确碇型琛?,并把“溫運”列為兒科止瀉三法之首,足證用溫運法治療泄瀉有其深遠的〔2〕。溫陽藥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具有擴張胃腸毛細血管,改善其局部微循環(huán),調(diào)節(jié)胃腸道功能紊亂,有利于胃腸道生理機能的恢復等功能。局部微循環(huán)的改善,可能使局部體溫升高,有利于輪狀病毒在體內(nèi)的滅活;有助于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抑制條件致病菌的繁殖,提高小腸的重吸收功能。改善腎臟微循環(huán),能提高腎小球灌流量而達到利尿、分利大便的作用〔3〕。
【80例】
理中湯是由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干姜等組成的藥物。具有治療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jié)M不食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F(xiàn)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仲景原文并沒有把理中湯、丸作為太陰病主方。理中丸見于《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篇。太陰病以吐、利、腹痛、腹?jié)M為特征,屬太陰脾虛寒證,仲景提示治法是“當溫之”,“宜服四逆輩”。理中丸由人參、白術(shù)、干姜、炙甘草組成,當屬“四逆輩”。
理中丸及湯的加減法中,本有腹?jié)M(陽虛寒凝),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寒者加干姜,足證其當屬“四逆輩”。正是由于如此,后世才移用此方作為太陰病主方。
理中湯加附子
這就是理中湯與四逆湯的合方。加附子是為了振奮脾腎之陽,是虛寒之象的進一步發(fā)展,也可以是太陰傳少陰,太陰少陰同病。其證除吐、利、痛、脹外,尚見手足逆冷。
周某,女,8個月。體質(zhì)弱。先因傷食,醫(yī)用消導不應,改硝黃下劑,即腹瀉不止,后來改用西藥,不意服硅碳銀、活性炭后,藥亦隨大便排出,瀉出物皆稀水,日十余次,精神萎頓,頭額冷汗,肢厥,舌淡。補液后腹脹。病在太陰,脾陽衰敗,累及少陰,虛寒證也,用理中湯加附子、灶心黃土,一帖瀉止,易以異功散調(diào)理數(shù)日而安。
左某,男,64歲。初春某日,晨起放牛上山,歸家即嘔吐、腹瀉、肢厥,昏睡不起,察其舌淡苔白,脈沉細。初議用四逆加人參湯(紅人參10克,附子24克,干姜15克,炙甘草6克),后采納會診醫(yī)生意見再加白術(shù)、龍牡,濃煎以進,一服即酣然入睡,盡劑而安。
以上內(nèi)容參考-理中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54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減理中丸
下一篇: 加減理脾清熱除濕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