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木香(不見火)、沉香(不見火)、檀香(不見火)、乳香(別研)、雞舌香(別研)、藿香(去土)、赤芍藥、連翹、桑寄生、當歸(去蘆)、升麻、蜜炙黃耆、大黃各等分。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諸般癰疽發(fā)背,已破未潰者。
用法用量 : 酒、水合和,同煎服。視病輕重,加減大黃。
摘錄 : 《魏氏家藏方》卷九
筆者自1997年以來,運用桂附理中湯加減,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資料共,均來自本院門診及住院兒,其中門診兒64例,住院兒16例。男60例,女20例,年齡<6月19例,6個月~1歲43例,1歲~2歲13例,2歲~3歲5例,平均年齡10.3個月。病程1天30例,2天36例,3天14例,平均病程1.8天。伴有嘔吐44例,發(fā)熱37.5℃~38.4℃27例,手足欠溫,面色發(fā)白47例,有傷食史26例,次數(shù)≤5次/日12例,6~8次/日38例,>8次/日30例;輕度脫水26例,輕~中度脫水40例,中度脫水12例,重度脫水2例。 1.2病例選擇標準 參照中國腹瀉病診斷〔1〕修訂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選擇年齡在3周歲以下,發(fā)病時間在3天以內,腹瀉次數(shù)≥4次,未或未經正規(guī)的患兒作為本觀察對象。
2治療方法
桂附理中湯加減治療?;痉剑杭t參、附片各5~10g,肉桂3~5g,茯苓10~15g,甘草3g。加減:有傷食史伴嘔吐,可加益黃散(《幼科發(fā)揮》青皮、陳皮、丁香、訶子、炙甘草);矢氣遺屎,屬中陽下陷加升麻、葛根;加小茴香,防風;大便白淡,四肢不溫,重用附片,加炮姜;發(fā)熱伴舌苔白黃厚膩,加荷葉,姜汁炒黃連。用法:上方劑量可隨年齡大小增減,每日1劑,水煎取汁少量頻服。全部不用抗生素、止瀉劑治療。有脫水者根據(jù)脫水程度給予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判斷標準〔1〕 顯效:治療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shù)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內糞便性及次數(shù)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3.2治療結果 中顯效66例(82.5%),有效12例(15%),無效2例(2.5%),總有效率為97.5%。
4討論
小兒腹瀉以患兒的大便顏色和性質為主要辨證要點。但筆者認為不論有無發(fā)熱及舌質、舌苔的寒熱表現(xiàn),始則用桂附理中湯加減,其療效較葛根芩連湯、胃苓湯等為佳。因為脾乃太陰濕土,喜燥惡濕,健脾當以溫運為本。《名醫(yī)方論》曰:“陽之動始于溫,溫氣得而谷精運”。故葉天士主論“太陰濕土得陽始運”。溫藥味辛性濕,能啟動脾陽,醒脾燥濕,使中焦脾土陽氣升發(fā),故曰:太陰濕土宜升則健。脾氣散精,則水谷精微得升,水濕得化,泄瀉自止。歷代醫(yī)家也重視健脾當以溫運為本。隋唐以前《顱囟經》始有“水瀉利脾冷”,應以“溫脾散主之”的記載。而錢仲陽的“益黃散”更為溫脾止瀉的代表方劑。我們以桂附理中湯(《三因方》)加減,方中用附片、肉桂、炮姜3藥協(xié)同以溫運脾陽,妙在用紅參以益氣升陽,舉陷止瀉,又佐以蒼術、茯芩,運脾除濕,更有奇效。明。萬全總結其家傳之學時,對癥因多種的泄瀉,強調其治瀉的祖?zhèn)髅胤ㄊ恰安粏柡疅?,先服理中丸”,并把“溫運”列為兒科止瀉三法之首,足證用溫運法治療泄瀉有其深遠的〔2〕。溫陽藥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具有擴張胃腸毛細血管,改善其局部微循環(huán),調節(jié)胃腸道功能紊亂,有利于胃腸道生理機能的恢復等功能。局部微循環(huán)的改善,可能使局部體溫升高,有利于輪狀病毒在體內的滅活;有助于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抑制條件致病菌的繁殖,提高小腸的重吸收功能。改善腎臟微循環(huán),能提高腎小球灌流量而達到利尿、分利大便的作用〔3〕。
【80例】
香砂六君子湯:木香6克、砂仁3(另包后下)、半夏9、陳皮3、茯苓9、白術9、人參6(黨參9克代)、炙甘草3、生姜四片。以上為基本用量,根據(jù)實際情況加減,如:腹水嚴重加大茯苓15克,嘔吐不嚴重半夏6克等。胃寒不嚴重人參減為3克,既黨參3~6克。上方為祛濕止嘔泛酸的胃寒癥狀,非胃寒病人慎用。
黃連溫膽湯:法半夏6克、茯苓9克、炙甘草、陳皮各3克、竹茹、枳實各6克、黃連3克、生姜3片。
我導讀
中國的飲酒文化 歷史 久遠,雖然飲酒傷身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逢年過節(jié)的聚會上還是常常避免不了大量飲酒。尤其是喝完酒的第二天,還會出現(xiàn)頭暈頭痛、胃脘不適等各種“飲酒后遺癥”。針對喝酒導致的各種病證,古人創(chuàng)立一張專門的藥方——葛花解酲湯,一起來學習下吧! (溫馨提示:最有效的良藥還是“不喝酒”哦!)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
酒可入藥,《名醫(yī)別錄》把酒列為“中品”:“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邪惡氣。”
但,酒也是日常飲用之物,自古不乏好飲者。《內經》中黃帝第一問便是為什么上古之人可年過百歲、而今時之人年過半百即衰呢?在岐伯的回答中,今時之人年過半百即衰的原因之一就是“以酒為漿”,傷于過量飲酒。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酒,天之美祿也。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p>
若傷之,止當發(fā)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
酒,體濕性熱,治療傷酒以治濕為主。發(fā)汗、利小便,導濕外出。需要注意的是,今日臨床所見,傷酒之人往往同時傷食,治療通常需兼顧。
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督饏T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
《和劑局方》中有酒癥丸,由雄黃、巴豆、蝎梢組成。李東垣在這里強調的是,酒為濕熱之物,只宜用治濕熱之法,而不可以用瀉下治法,更不可以用以巴豆為主的大熱之藥瀉下。仍是基于傷飲、傷食治法不同而言。
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葛花解酲湯主之。
葛花解酲湯
白豆蔻仁、縮砂仁、葛花各五錢,干生姜、神曲(炒黃)、澤瀉、白術(各二錢),橘皮(去白)、豬苓(去皮)、人參(去蘆)、白茯苓(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蓮花青皮(去穰)三分。
酲 ,指酒醉。
個大青皮切成四片,狀如蓮花,即名 蓮花青皮 。
李東垣說,治酒傷當發(fā)散、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濕。分析葛花解酲湯,由發(fā)散之葛花、利小便之四苓散合運脾和胃、消食暢中之品組成。東垣所說的發(fā)散,當指葛花之類的辛涼之品,而非辛溫發(fā)汗之劑。同時,所謂發(fā)散也應該包括化濕暢中之法,如方中所用白豆蔻、縮砂仁、橘皮等藥。
《醫(yī)方集解》中記錄葛花解酲湯:“專治酒積,或嘔吐,或泄瀉、痞塞、頭痛、小便不利?!辈ζ浞浇忉尀椋骸按耸肿汴柮魉幰?。過飲無度,濕熱之毒積于腸胃。葛花獨入陽明,令濕熱從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調氣而溫中,青皮、陳皮除痰而疏滯,二苓、澤瀉能驅濕熱從小便出,乃內外分消之劑。飲多則中氣傷,故又加參術以補其氣也?!?/p>
本方適宜于虛寒體質又傷酒者。若濕熱體質又傷酒者,當在本方基礎上加用黃芩、黃連等苦寒清熱燥濕之品,或改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等類方加減。
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藥后得微汗,說明體內氣血和暢,氣機升降出入復常。
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日日飲酒。此藥氣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故也,若頻服之,損人天年。
中藥的作用在于補偏救弊,終享天年更大程度上需依賴自身的生活調攝。正如《內經·上古天真論》所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p>
學中醫(yī)、讀經典,如果有名師領著讀經典更能事半功倍。“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作為補土派創(chuàng)始人在中醫(yī)學 歷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通過這本《讀<內外傷辨惑論>》,經方名師高建忠老師將帶你深入理解李東垣的內傷學說——
讀<內外傷辨惑論>
金元大家李東垣最大成就在于創(chuàng)立了“內傷學說”,闡釋內傷學說的代表性著作是《內外傷辨惑論》。《內外傷辨惑論》也是李東垣生前唯一成書且有自序的一本著作。而時移世易,中醫(yī)的后學者們往往讀不懂李東垣,不能明白“內傷學說”。本書作者高建忠是一位臨床醫(yī)生,書中文字是一位臨床醫(yī)生在讀《內外傷辨惑論》時隨手寫下的。雖缺少考據(jù)、訓詁之嚴謹性,但有助于我們讀懂《內外傷辨惑論》,有助于我們走入李東垣學說體系。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讀<內外傷辨惑論>》(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高建忠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57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減香薷飲
下一篇: 加減駐景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