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人參5錢,茯苓5錢,麥冬5錢,山藥5錢,白術(shù)1兩,破故紙1錢,蘇子1錢,肉桂1錢。
功能主治 : 胃氣上逆,咳逆倚息短氣,其形如腫,吐痰不已,胸膈飽悶。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辨證錄》卷九
茯苓四逆湯系東漢張仲景所創(chuàng),原方由茯苓四兩,人參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炙甘草二兩,干姜一兩半組成。仲景原文論述該方僅第69條云:“發(fā) 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倍鴮ζ浞浇鈪s歷代爭論頗多,給今人學習和應用該方帶來許多不便。
筆者認為方中茯苓利水滲濕,人參救陰補 津,附子、干姜回陽,共成回陽補陰、利水伐邪之功。
方中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及其劑量即四逆湯原方,附子生用回陽救逆,干姜溫中散寒,炙甘草既益氣補中,又可緩解附子的毒性,這是歷代醫(yī)家所共同認識的。
對方中之人參、茯苓二味,歷代卻有很多爭論。
成無己云:“茯苓人參以養(yǎng)陰”;
柯韻伯認為“茯苓以滋陰”;
程郊倩云:“茯苓清熱除煩”
尤在徑曰:“茯苓人 參甘草之甘所以養(yǎng)正”;
南京中醫(yī)學院《傷寒論語釋》認為茯苓“安神煩除”;
四版高等教材《傷寒論選讀》認為“茯苓用量較大,在于養(yǎng)心寧神”。
只有《醫(yī)宗金 鑒》認為“四逆湯壯陽勝陰,更加茯苓抑陰邪”,
又說茯苓“伐水邪”最為正確,
此說得到日人丹波元堅和近人陸淵雷的贊同。
王占璽先生認為該方茯苓“淡滲利 水”,非常正確。愿加佐證如次。
筆者對《傷寒論》用茯苓的規(guī)律進行了統(tǒng)計,
含茯苓的方劑共11首,條文20條。
11首方分別是
茯苓四逆湯、
苓桂草棗湯、
苓桂術(shù)甘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 湯、
真武湯.
附子湯、
茯苓甘草湯、
五苓散、
豬苓湯、
麻黃升麻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20條條文中見“小便不利”癥者6條5方;分別是:
第28條表邪未解, 水氣內(nèi)停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第316條脾胃陽虛水氣不化用真武湯,
第110條少陽不解,邪熱內(nèi)陷,熱盛傷氣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第226條陰虛有熱 水氣不利用豬苓湯,
第71條蓄水證、第161條蓄水證致心下痞用五苓散。
見“悸”證者3方;即第65條心陽虛水停下焦的苓桂草棗湯證“臍下悸”,第84條 陽虛水泛真武湯證“心下悸”,第355條水停心下的茯苓甘草湯證“心下悸”。見“?!闭?方:即第84條真武湯證,第67條脾虛水停之等桂術(shù)甘湯證。再觀 《傷寒論》方加減法第40條小青龍湯下“若小便不利……加茯苓”,第96條小柴胡湯下“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385條理中丸方下“悸者加茯苓二 兩”,318條四逆散方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第316條真武湯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這些條文中的小便不利非屬津源不足而是水邪內(nèi)阻、膀胱氣化不利 所致?!凹隆笔撬皟?nèi)阻、水氣上逆所致?!把!笔撬懊杀吻尻査拢阶訙骱疂癖宰柚硗?,以茯苓利濕,麻黃升麻湯唾膿血泄利證以茯苓滲濕以達止瀉。惟 柴胡加龍牡湯治誤下后煩驚譫語,但也有小便不利一癥,已見前述。且已用龍骨牡蠣重鎮(zhèn)寧神,而非茯苓之寧神。
再看《金匱》用茯苓的規(guī)律,除與《傷寒論》重復的方劑外有23個方含茯苓,惟酸棗仁湯之茯苓可解為寧心安神,卻已用棗仁為主藥,其余雙方均與水、濕、痰、飲有關(guān)。
考歷代本草對茯苓的記載,總括其功效有三,即利水(或者滲濕、除濕)、健脾、寧心。筆者以為茯苓的健脾作用是以滲濕為基礎的,而白術(shù)之利濕卻以健脾為基 礎,此二藥之別也。茯苓的寧心作用也是以滲利為基礎的,水氣上凌之心神不寧最宜茯苓,然欲單純寧心安神宜棗仁、遠志、牡蠣、龍骨更優(yōu)??梢娊∑?、寧心非茯 苓的直接作用和主要作用。而言茯苓益陰養(yǎng)陰者,更非茯苓直接功效。丹波元堅氏指出:“余謂滲利之品恐無其功”。
茯苓四逆湯證原文指出:“病仍不解,煩燥”。歷代醫(yī)家認為已經(jīng)汗下傷陽傷陰而認為煩躁乃陰陽兩虛,從而推斷茯苓四逆湯純屬陰陽兩救之劑。其實,對仲景條文 的理解,除弄通文義,更應于文外求其深義,而主要方法是以方測證,不能將茯苓四逆湯僅用于煩躁,更不能一見煩躁便投該方。那么我們何不以方測證而不拘于汗 下之詞,認為茯苓四逆湯證是陰陽兩虛,抑或濕邪內(nèi)阻?就如通過對苓桂草棗湯的分析知其“臍下悸、欲作奔豚”,是水寒之氣上沖而非肝氣上沖。
再觀方中之人參。筆者認為,《傷寒論》之參皆系生品,取其養(yǎng)陰益津之功。觀仲景用人參規(guī)律,第26, 173條白虎加人參湯證“大煩渴不解”,“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是白虎湯證所不具,此因陰液大傷故加人參于白虎湯中。384條四逆加人參湯 主“利止亡血”(血屬陰液、汗血同源);62條發(fā)汗后營陰受損,筋脈失養(yǎng)“身疼痛、脈沉遲”,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之新加湯;317條通脈 四逆湯下“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是陰血大虛,脈道不充,故加人參。
《本經(jīng)》謂人參“味甘微寒”,《唐本草》、《千金翼方》卻謂“味甘微寒微溫”,同一藥之藥性兼有寒溫?讀《本草備要》可知人參“生,甘苦微涼;熟,甘 溫”??梢娊?jīng)過特定的炮制后人參由性微寒變成微溫,而這種所謂的“熟”人參始于宋朝,漢時未知這種炮制?!吨匦拚徒?jīng)史證類備要本草》有“柴?;馃顭?絕,用盞子合研為末”,《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始有“微炒”。故漢時人參皆用生品,性微寒。大凡養(yǎng)陰之品性多寒涼,補氣之品性多偏溫,故人參生用重在養(yǎng)陰, “熟”用重在補氣。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漢時黨參、人參未分,清《本草從新》始得從識。
從上述可見,《傷寒論》中茯苓四逆湯中之茯苓仍取滲濕利水之功,人參系生用,功能救陰補津。方中茯苓得附子壯陽利水;附子得人參陰陽兩救,剛?cè)嵯酀?;人參、甘草之甘,緩生附子藥性之烈。配伍填密,共成回陽、救陰、利水三顧之劑?br>
或言茯苓四逆湯何以與真武湯、附子湯、苓桂術(shù)甘湯、苓桂草棗湯區(qū)別呢?真武湯也含附子和茯苓,但其附子炮用,姜生用,方中有白芍,功能溫陽化氣行水,主水 飲內(nèi)阻、陽虛,病屬漸成者;而茯苓四逆湯附子生用,更配干姜,取回陽救逆,且用人參,故陰陽兩救兼除水濕,力宏效捷,此其別也。附子湯也用炮附,取其溫通 經(jīng)絡扶助陽氣,以除濕止痛,方中人參、白芍養(yǎng)營血以通血痹,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之證。而苓桂術(shù)甘湯無姜附回陽,取桂枝通陽,主心 腎陽氣未虛,僅水停脾虛之證。茯桂草棗湯則心腎不交,水停下焦,欲作奔豚,故以桂枝溫通心陽,茯苓利水滲濕,此皆其別也。
(作者:程志文)
您好!
此方是八珍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化裁加味而成。
其中不用茯苓,未知其故,恐脾濕不明顯之故。
其中黃芪之量達50克、黨參30克、白術(shù)20克,看來是重在補氣健脾。
而丹參、當歸、川芎之用量亦大,知其在于活血。
配郁金、乳香、沒藥理氣止痛,首烏補腎,此方可用于婦科調(diào)經(jīng)、外科生肌斂瘡定痛等病證。
只是其用量有些大了,要視病家體質(zhì)狀態(tài)定奪。我的建議是如果是一般身材、病情不重,則減半量服用會比較合適,當然最好是將病情發(fā)上來,否則不能最終肯定。
I導讀: 參苓白術(shù)散為千古名方,本方為脾虛之證而設,可廣泛應用于證屬脾虛不運、脾虛內(nèi)濕、脾虛正衰的慢性胃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慢性氣管炎、糖尿病等疾患。
名稱
參苓白術(shù)散、參苓白術(shù)丸。
方劑組成
人參(去蘆)、白術(shù)、白茯苓、甘草(炒)、山藥各2斤,蓮子肉、桔梗(炒至深黃色)、薏苡仁、縮砂仁各1斤,白扁豆1.5斤(姜汁浸去皮微炒),為細末,或制成小丸。
源流發(fā)展
本方出于《和劑局方》(公元1151年),實為益氣湯的加味方。兩方都是該書的著名方劑。原方屬調(diào)理脾胃、益氣安胎之劑,后人有所發(fā)展,加減衍化成多種方劑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如《醫(yī)方集解》以本方加陳皮治脾胃虛弱兼氣滯或痰多之證。 現(xiàn)代作為調(diào)理胃虛弱而兼濕的常用方劑廣泛應用于臨床。
性能效用
本方為補氣劑,具有補氣健脾、和胃滲濕的功用。重在健脾,其次益氣,不僅調(diào)理,且治大病。藥性中和,甘溫而不燥不熱,淡潤而不膩不寒。對治療脾虛腹脹、飲食不消、嘔吐泄瀉、胸脘滿悶,功效尤為顯著。
方義分析
本方由益氣湯加山藥、扁豆、蓮肉、苡仁、砂仁、桔梗等藥組成,用以增強四君中的苓、術(shù)的健脾勝濕作用。方內(nèi)各藥多屬甘溫甘淡之品。味甘入脾;溫能散寒祛濕,健脾燥濕;淡能淡滲利水;甘溫益氣,甘淡育陰。白術(shù)、山藥、扁豆、蓮子、砂仁健脾化濕,和胃理氣;茯苓、苡米健脾滲濕;人參(黨參代)、甘草益氣補脾;此外,山藥、蓮子、苡仁尚有益腎之功,故 本方實為健脾扶正之良方。
藥理作用
補氣益氣、和胃滲濕。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看,大致相當于健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利尿、止瀉。方內(nèi)的一些主要藥物,如白術(shù)、山藥、扁豆、茯苓、苡仁等是分別具有以上作用的。
臨床應用
本方為脾虛之證而設,可用于證屬脾虛不運、脾虛內(nèi)濕、脾虛正衰的慢性胃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慢性氣管炎、糖尿病等疾患。 臨床應用本方的基本指征為形體消瘦,倦怠乏力,胃納減少,食后腹脹,或吐或瀉,胸悶不舒,口淡或口甜口粘,咳嗽痰多,小便不利,舌苔薄白或白膩薄黃,脈虛緩,或細濡細滑。
一、治慢性腹瀉。
屬于脾虛型的慢性腹瀉都可試用本方加減治療。
筆者曾用于治脾虛型的慢性細菌性痢疾,證見下痢時發(fā)時止,遷延日久。發(fā)作時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赤白粘液呈膿血便,時或食欲不振,食后腹脹,舌淡紅苔膩,脈濡細或虛大。治宜健脾化濕,可用本方加木香、黃連為基本方。苔黃而有熱者,酌加白頭翁、秦皮、馬齒莧、魚腥草;舌淡肢涼有寒者,加附子、干姜、肉桂、肉豆蔻;氣虛下陷者,加生黃芪、升麻;腹痛者加炒白芍、制香附、烏藥;腹脹納差者,加炒枳殼、神曲、內(nèi)金。
病例介紹:
周 ,女,35歲,工人?;悸跃?shù)年(大便曾培養(yǎng)出B組痢疾桿菌),反復發(fā)作,此次復發(fā)已10天,解膿血便,每天4 6次,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精神疲乏,食欲減少。曾用抗菌素及磺胺治療未愈而來中醫(yī)科就診。望其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稍膩,按其脈,細沉濡弱。大便鏡檢:白細胞(+++),紅細胞( )。辨證屬脾虛下痢,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治療。處方:黨參5錢,白術(shù)4錢,陳皮2錢,山藥5錢,薏米5錢,蓮子肉3錢,木香2錢(后下),黃連2錢,桔梗2錢,扁豆3錢,砂仁1.5錢(打,后下),魚腥草5錢,甘草2錢。服藥4劑后,癥狀消失,大便正常,囑續(xù)服上方,共服10劑,療效鞏固。
二、治糖尿病。
適用于脾虛型糖尿病患者。
本病在中醫(yī)學屬“消渴”范疇,由中焦發(fā)病而累及于脾,癥狀以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為特征。屬脾虛型者治宜健脾化濕、健脾益氣,用本方加生黃芪、五味子、生內(nèi)金為基本方以治之,有熱者酌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葛根、黃連等,兼腎虛者,酌加萸肉、杞子、黃精、菟絲子、附子、肉桂等。
病例介紹:
劉 ,女,43歲,工人。發(fā)現(xiàn)多食、多飲已半年,食不解饑、飲不解渴,且多尿,飯量雖劇增,而體重反減少15斤,同時頭暈乏力,動則出汗。檢查尿糖(++),血糖188毫克%。西醫(yī)診斷為糖尿病,介紹至中醫(yī)門診,察舌淡紅,苔膩薄黃,舌根剝脫,按脈則細微弦數(shù)。中醫(yī)辨證:脾虛消渴,并有熱。
遂擬下方,以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黨參5錢,云苓3錢,白術(shù)5錢,山藥1兩,薏米1兩,蓮子肉3錢,生黃芪5錢,生石膏1兩(先煎),知母3錢,葛根2錢,天花粉3錢,扁豆3錢,五味子3錢,生內(nèi)金2錢。
服5劑后,飲水大減,尿亦減少,頭昏好轉(zhuǎn),動不出汗,繼續(xù)工作,但仍覺饑餓,繼服上方5劑,且患者控制飲食,每天6 8兩糧食。
三診:口不思飲,但覺口粘,饑餓感好轉(zhuǎn),黃苔已退,現(xiàn)舌苔薄白微膩,根剝,脈細。尿糖:弱陽性,血糖降為153毫克%。遂將上方去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葛根,加山萸肉3錢,枸杞子4錢,五倍子2錢,砂仁1.5錢(打,后下),10劑。四診:尿糖:陰性,血糖:132毫克%,不覺饑餓,體力增強又服10劑后,尿糖陰性,血糖97毫克%,共服中藥30劑,療程一個月,臨床癥狀消失,檢查正常?;颊哒麄€療程中,未休息,一直堅持工作。囑患者繼服10劑,以資鞏固。
三、治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
適用于脾虛型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患者。
此二種疾病屬祖國醫(yī)學“咳嗽、痰飲、哮喘”等證范疇。其病變部位雖然表現(xiàn)在呼吸系統(tǒng),但 病變實質(zhì)卻在肺、脾、腎三臟。痰、濕和脾虛為其發(fā)病的重要因素。 脾虛不運水濕,可聚濕成痰濁壅肺,阻塞氣道,發(fā)為咳喘,故前人的經(jīng)驗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健脾培土,以絕痰源,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
參苓白術(shù)散適宜于有咳嗽咯痰、痰多清稀、泡沫或白粘、胸悶不舒、肢體倦怠、大便時稀、舌質(zhì)淡紅、苔薄膩、脈濡滑或濡弱的患者,可收健脾勝濕、宣肺祛痰之效。 可用本方加陳皮、半夏、杏仁作為基本方。
苔白膩,濕濁勝者,加蒼術(shù)、厚樸、藿香等;痰涎壅盛者,加蘇子、萊菔子、葶藶子、白附子、皂角等;舌淡肢冷,虛寒較甚者,加附子、干姜;苔黃化熱者,加桑白皮、白毛夏枯草、黃芩、山梔子;咳嗽較甚者酌加麻黃、射干、白果、貝母等。
病例介紹:
方 ,男,34歲,工人。患支氣管哮喘30年。自幼發(fā)病,中小學時曾緩解7、8年。此后每于冬末春初時常發(fā),感冒及煤氣、花粉等刺激亦可誘發(fā),此次發(fā)作在中醫(yī)科住院治療。最初用溫腎納氣平喘法,以金匱腎氣丸為主方加減治療,一個月來服藥30劑,因用附桂、細辛、巴戟、補骨脂等溫藥,見口干口苦、尿黃便干、腹脹食少等副作用,而原有的胸悶氣急及兩肺哮鳴音未見減輕,仍需同時服用氨茶堿及地塞米松。
此時,對病情進行重新分析,雖有口干口苦,但不欲飲,平時大便常稀,食后腹脹,痰如泡沫,舌質(zhì)淡紅,舌尖略紅,舌苔白厚微黃,左脈較弦滑,右脈寸關(guān)細弱,重按無力。
此乃脾虛哮喘,遂擬參苓白術(shù)散合射干麻黃湯化裁為治:黨參5錢,云苓3錢,白術(shù)5錢,扁豆3錢,山藥1兩,蓮子肉3錢,桔梗2錢,薏米1兩,砂仁1.5錢(打,后下),射干3錢,炙麻黃2錢,法半夏3錢,杏仁3錢,五味子3錢,白果仁7枚,橘皮白絡各1.5錢,水煎服,另白毛夏枯草1兩,另煎同服。
服完4劑,覺胸膈舒適,哮喘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6劑后,西藥逐步減量。共服20劑,西藥全部停用,未發(fā)哮喘已1周,兩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哮鳴音而出院。囑出院后用上方制成丸劑常服,隨訪2年,未出現(xiàn)大發(fā)作。
四、治慢性肝炎。
適用于脾虛型慢性肝炎患者。
本病大致可歸入中醫(yī)學“脅痛”證范疇。因感受濕濁邪毒,蘊結(jié)中焦,久則濕郁熱熏,脾失健運,肝失疏泄而為病。證見面色萎黃或少華,倦怠無力,胸脘痞悶,脅痛,惡心,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大便稀溏,小便短黃或如常,舌質(zhì)淡紅,苔薄或膩,脈象緩弦。治以健脾化濕,疏肝理氣。用本方加柴胡、枳殼、當歸、芍藥為基本方以治。
脅痛者加青皮、荔枝核、川楝子、佛手片、玄胡索、五靈脂、郁金等;苔膩濁重者,加蒼術(shù)、厚樸、藿香、佩蘭等;腹脹納呆者,可酌加木香、腹皮、山楂、神曲、內(nèi)金;脾虛寒濕者,可酌加附子、干姜、桂枝、草蔻仁、吳茱萸等;濕郁化熱者,可酌加板藍根、山梔、丹皮、蒲公英、龍膽草等;麝香草酚濁度增高者,重用本方之健脾、益氣藥,可加黃芪、黃精等;轉(zhuǎn)氨酶增高者,可酌加五味子、酸棗仁、山萸肉、柏子仁、柴胡等;白蛋白低者,可酌加枸杞子、丹參、何首烏、山萸肉、當歸、烏藥等。
病例介紹:
王 ,女,38歲,干部?;悸愿窝?年,一年來病情時輕時重,肝功能時好時壞。近2 3月來,肝區(qū)經(jīng)常疼痛,頭昏乏力,惡心,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大便稀溏,肝在右肋下1.5厘米處可觸及,并有觸痛和叩擊痛。肝功能檢查:麝濁16單位,鋅濁14單位,轉(zhuǎn)氨酶96單位。診斷為慢性肝炎復發(fā),轉(zhuǎn)中醫(yī)科治療。觀其面色萎黃,精神萎廉,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細弱,左脈微弦。辨證此乃脾虛脅痛,兼肝郁。
遂擬參苓白術(shù)散合柴胡疏肝散化裁為治。處方:黨參5錢,云苓3錢,炒白術(shù)3錢,山藥1兩,青陳皮各2錢,薏米5錢,炒扁豆3錢,柴胡1.5錢,炒枳殼1.5錢,炒白芍3錢,制香附1錢,酸棗仁3錢,炒當歸4錢,炙甘草2錢。服5劑后,痛減納增,精神轉(zhuǎn)佳,大便成形,再加減服至30余劑,諸癥消失。復查肝功能,麝濁7單位,鋅濁12單位,轉(zhuǎn)氨酶43單位,囑繼續(xù)服藥,改方為丸劑,服3個月,體力增強,隨訪2年,未復發(fā)。
五、治慢性腎炎。
適用于脾虛型慢性腎炎患者。
本病屬中醫(yī)學“水腫”范疇。肺、脾、腎功能的障礙對水腫的形成有重大關(guān)系。三者之中,脾為關(guān)鍵。脾失健運,土不制水,使水濕不得下行,橫溢肌膚,遂成水腫。證見頭面及肢體浮腫,按之指陷,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小便不利,脘悶腹脹,納減便溏,舌質(zhì)淡紅,舌體胖嫩,舌苔薄膩或滑,脈沉緩或沉細。治宜健脾制水,可用本方治療。
水濕過重,尿少腫甚者,加桂枝、豬苓、澤瀉、車前子、防己、川椒目等;氣虛者加黃芪;脾虛濕重兼寒者,可酌加制附子、干姜、肉桂;脾虛濕熱,加益母草、魚腥草、生大黃、茵陳等;蛋白尿不消者,加黑豆、赤小豆、黃芪、菟絲子、益母草、芡實等。
病例介紹:
郭 ,女,39歲,教師?;寄I炎1年,近2月來又出現(xiàn)顏面及下肢浮腫,且有少尿便溏,頭昏腰酸,腹脹納呆,面色㿠白少華。尿常規(guī)檢查:黃,微混,蛋白(+++);鏡檢:顆粒管型( ),白細胞( ),紅細胞少許;血膽固醇250毫克%,血壓100/70毫米汞柱。西醫(yī)診斷:慢性腎炎(腎病型)。介紹到中醫(yī)門診治療,按脈細弱,舌質(zhì)淡紅,舌苔中膩微黃。中醫(yī)診斷:脾虛水腫。遂擬本方加減為治。
處方:黨參5錢,連皮茯苓1兩,炒白術(shù)5錢,陳皮2錢,山藥1兩,薏米1兩,蓮子肉4錢,砂蔻仁各1錢(打,后下),赤小豆5錢,黑豆5錢,桔梗2錢,商陸2錢,川椒目2錢,益母草5錢。服藥后小便利,15劑后浮腫基本消失,遂去商陸、川椒目,酌加菟絲子、黃芪、蟬衣、昆布、海藻、補骨脂、扁豆等,又服30劑,病情完全緩解。多次尿常規(guī)檢查,僅蛋白微量 ( ),2月后恢復工作。
劑型用法
原來用法:研為細末,每服2錢,棗湯調(diào)下,日服2次或3次;小兒劑量按年齡酌減。
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服1劑,兩次煎服。
亦可作丸劑或散劑服用,日服2 3次,每服3錢。
注意事項
一、副作用:本方一般無副作用。
二、禁忌癥:本方稍偏濕燥,陰虛火甚者宜慎用;氣陰兩虛,或陰虛兼有脾虛者,臨床需要時仍可酌情應用。
三、替代:方中人參均用黨參或太子參代替。
加減化裁
一、集解參苓白術(shù)散(《醫(yī)方集解》):由本方加陳皮一味組成。用于脾胃虛弱兼氣滯不調(diào)或咳嗽痰多者,尚能補肺之虛,理氣化痰,對肺損虛勞,在“培土生金”法中,又為常用的一條主要方劑。
二、資生健脾丸(《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一名資生丸,由本方加藿香、橘紅、黃連、澤瀉、芡實、山楂、麥芽、白豆蔻組成,治妊娠3月,陽明脈衰,胎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60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味參術(shù)湯
下一篇: 加味參術(shù)苓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