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青皮2錢,柴胡2錢,川樸2錢(搗),黃芩2錢(生),法夏2錢(研),甘草1錢,茯苓2錢,白術2錢(炒),草果2錢(炒,研),檳榔3錢,枳殼3錢(炒),川大黃5錢(生)。
功能主治 : 瘧疾初發(fā),作寒作熱,舌有苔,中滿不欲飲食,甚且發(fā)嘔。
用法用量 : 生姜為引,水煎服。
摘錄 : 《醫(yī)門八法》卷二
本文主要介紹毛德西治療脾胃病“三味”方奧義。
藿香、佩蘭、砂仁(芳香三味飲)
三味為芳香健胃化濕之主藥。藿香與佩蘭配伍出自《時病論》,功效相仿,均有化濕、解表、止嘔作用。唯佩蘭對脾經(jīng)濕熱之口中甘膩多涎最為合拍,而砂仁化濕醒脾作用明顯。三味用于中焦?jié)駶岵换秆祝Y見胃脘痞悶,口淡乏味,或口有穢濁之氣,肢體疲倦,脈緩舌白潤膩等,起效快。略予加減,對上消化道疾病頗有效驗。
代代花、厚樸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湯)
三花均為芳香理氣化滯藥。代代花偏于開胃寬胸,厚樸花偏于理氣消脹,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對肝胃氣郁于胸脅、脘腹,出現(xiàn)痞悶、脹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飲,還有消脹減肥之效。
大麥芽、稻芽、谷芽(開胃三芽飲)
三芽亦具芳香氣味,有疏肝健脾開胃之用。麥芽為消食藥,但有明顯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與麥芽相似,幫助消化,但藥力緩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溫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藥合用,舒達肝氣,開胃進食,并有溫散濕邪的功效。
半夏、黃連、黃芩(辛開苦降散)
此三味為半夏瀉心湯的君臣藥,為辛開苦降之代表組合,又為苦寒與苦溫之相反配伍。具有辛開濕濁散,苦降熱邪除之功效。凡見心下痞滿,隱隱作痛,泛泛欲嘔,舌苔濕膩者,此三味為必選之藥。唯其用量,當視濕與熱孰輕孰重而定,而濕熱之孰輕孰重,又當以舌苔為標尺。
竹茹、生姜、蘆根(清胃三味湯)
此三味為清胃降逆組合。毛德西吸取北京脾胃病專家步玉如先生的經(jīng)驗,善用竹茹清胃止嘔,一改過去單純清肺化痰之用;蘆根清胃生津的作用顯著,凡胃熱之呃逆、嘔吐,常取竹茹30克,蘆根30克,對胃熱之逆,效果明顯。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氣之弊,加入辛溫之生姜,既加強降逆作用,又可預防竹茹克伐胃氣之虞。
砂仁、白蔻仁、公丁香(開胃醒脾方)
此三味均有芳香氣味。砂仁與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的作用;公丁香為溫中降逆藥,于胃寒之嘔吐、呃逆、噯氣有益。三味合用,對中焦寒濕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嘔、呃逆不斷、時時吐濁者,每有良效。
青皮、陳皮、大腹皮(理氣三皮飲)
此三味為理氣消脹之品。毛德西指出,青皮疏肝達下,陳皮調(diào)脾達中,大腹皮行氣達三焦。小腹脹痛者,以青皮為主藥;胃脘脹痛者,以陳皮為主藥;脘腹皆脹而痛者,以大腹皮為主藥。三味合用,在舒理氣機的基礎上,又有健脾開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腸鳴下氣之感。
雞內(nèi)金、雞矢藤、神曲(二雞神曲散)
此三味為健胃消食之藥。雞內(nèi)金消食化石為百姓所公認,神曲的消食化積的作用比較強,特別是小兒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覺,又感冒,神曲應為首選藥。雞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藥,此三味研粉沖服,或煎湯服均可,于老人、小兒服用效果更好。
神曲、山楂、大麥芽(三仙飲)
此三味為“三仙飲”,在廣大農(nóng)村幾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積,山楂消肉積,麥芽消果積。有的地方加上雞內(nèi)金,名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強。但對于年老體弱者,還要加一點健脾藥,如白術、山藥、陳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黃連、吳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湯)
黃連、吳茱萸為左金丸,是苦寒與苦溫組合,是清肝與暖胃結(jié)合。主藥是黃連,“實則瀉其子”,瀉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無犯乎胃,則胃痛、嘔吐、嘈雜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傷胃氣,故佐以吳茱萸苦溫,佐制黃連之苦寒,又有溫胃暖肝的功效。刀豆子,有溫中下氣、和胃降逆之功。三味合用,用于濕熱聚中,肝胃氣逆者,其清熱降逆和胃之效,功效顯著
薏苡仁、白蔻仁、砂仁(三仁化濕散)
此三味取“三仁湯”之義,以砂仁代杏仁。薏苡仁健脾滲濕,白蔻仁行氣化濕,砂仁醒脾祛濕,三味合力,藥性偏溫,于脾濕、氣滯、之中焦?jié)窭ёC,所見納谷不馨,口淡乏味,或有穢濁之氣,用之每有良效。薏苡仁用量大一些,其他二味用量偏小。
黃連、干姜、半夏(清溫降逆湯)
此三味是張仲景半夏瀉心湯、黃連湯之主藥,為辛開苦降的代表組合。黃連苦寒清熱,干姜辛溫開結(jié),半夏苦溫燥濕,凡濕熱蘊結(jié)于中焦,升降失序,納運失和,癥見脘腹痞滿,泛泛欲嘔,頻作呃逆,食欲不振,或有燒心、泛酸,舌苔白膩或黃膩者,此三味為對證之舉。
馬齒莧、生山楂、白頭翁(止痢飲)
此方為農(nóng)村流傳之治痢經(jīng)驗方,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毛德西下鄉(xiāng)時從村醫(yī)那里學來的。主治紅白痢疾,取效關鍵是用量,每味藥應在30克以上,馬齒莧治白痢,生山楂治紅痢,白頭翁治紅白痢,三味協(xié)力,一般二三劑就會起效。
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瀉散)
此三味用于結(jié)腸炎之久瀉,炒山楂健脾止瀉,肉豆蔻固腎止瀉,石榴皮澀腸止瀉,若是潰瘍性結(jié)腸炎,可加白及、仙鶴草。還可將錫類散加入湯劑中,沖服。毛德西指出,此方是已故中原名醫(yī)郭紹紛先生的經(jīng)驗方,已傳承三代,藥味雖少,療效顯著。
垂盆草、敗醬草、生甘草(三草降酶湯)
近年來轉(zhuǎn)氨酶增高的比較多,毛德西認為是由“濕熱”蘊結(jié)肝膽所致。用此三味清熱、解毒、和中,服用一二個月,往往能受到良效。垂盆草善“利水排膿”,敗醬草善“破結(jié)排膿”,甘草和中解毒;體質(zhì)好者,用量大一些,其降酶作用更快。
百合、烏藥、甘草(百合烏藥甘草湯)
此即百合烏藥湯加一味甘草,百合烏藥湯出自陳修園《時方歌括》,原方主治“心口痛,服諸藥不效者,亦屬氣痛”。原方百合一兩,烏藥三錢,重在通氣和血。毛德西加一味甘草,意在緩急和中,用量多在10到15克。用于胃脘痛或痞塞不和,但無吞酸者燒心者,此方平和而效捷。
薏苡仁、附子、敗醬草(薏苡附子敗醬散)
薏苡附子敗醬散出自《金匱要略》,原治腸癰。毛德西取其義,用于下焦?jié)駸崽N積所致之疾患,如腸癰、盆腔炎、結(jié)腸炎、囊腫、前列腺增生等。薏苡仁、敗醬草,用量可以大一些;附子則要小量,不可孟浪。
生白術、決明子、火麻仁(健脾通便湯)
毛德西用此三味治療便秘,常獲良效。生白術健脾滋腸,促進大腸蠕動,是動力藥;決明子、火麻仁,油脂多,是潤腸藥。此三味,用量大,則起效快;于成人或小兒之便秘,均有良效;若頑固性便秘,可加牽牛子。
防風、蓽茇、木香(理氣寬腸飲)
此三味為毛德西治療慢性胃腸炎氣滯證之主方。表現(xiàn)為:腹脹,腸鳴,矢氣多。防風與蓽茇配伍,可除腸中腐敗之積氣,特別是腸鳴頻頻、矢氣多者,服之有效;木香理氣行滯,并有醒脾開胃之作用。三味合用,調(diào)理脾胃氣機,除脹消滯之功效明顯。
九香蟲、木香、香附(三香止痛散)
三香止痛散,為毛德西經(jīng)驗方。木香、香附為常用理氣止痛藥,木香偏于行滯醒脾,香附偏于行氣活血,為婦科之常用。而九香蟲為溫陽行氣止痛劑,有人取九香蟲與白芷配伍,代麝香開竅醒腦止痛,可見止痛作用非同一般。三味組合,用于脘腹脅肋脹痛,起效快。但陽亢者,須與潛陽藥配伍,以防傷陰之弊。
濕氣過盛 ,在現(xiàn)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這個問題 ,來看診的患者,伸出舌頭一看,幾乎都是舌體胖大、有齒痕,這些都是體內(nèi)濕氣重的表現(xiàn)。
很多人會有疑問,體內(nèi)水濕多,是因為喝水太多了嗎?其實并不是,體內(nèi)水濕多,是因為身體運化水液的系統(tǒng)出了問題 。
正常情況下,我們喝進體內(nèi)的水,首先要通過脾的運化,把需要的水液運輸?shù)缴眢w各部分,被機體利用,之后再把廢棄的水液通過膀胱、汗液等排出體外。
如果身體的水液運化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泄系統(tǒng)也出了問題,此時就算不喝水,也會出現(xiàn)水濕在體內(nèi)聚集。
水濕 很可怕的一點在于具有潛伏性 ,它前期人體 根本感知不到 ,等到人體能發(fā)現(xiàn)它的時候 ,它就已經(jīng)攻克了脾胃,占據(jù)了五臟六腑,彌漫在身體的每一條經(jīng)絡、每一個器官。
而且濕邪 還有一個非??膳碌奶攸c——纏人 。俗話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濕氣在人體內(nèi),如油入面。你想啊,油和進了面里,再想把油從面里弄出來,那種難度。
另外,濕邪從不單獨作戰(zhàn) ,它很容易與風、寒、痰、熱等結(jié)合在一起 ,形成風濕、寒濕、濕熱、痰濕等,導致人體出現(xiàn)各種病癥。
所以祛濕的根本,在于早發(fā)現(xiàn) 。發(fā)現(xiàn)得早,健脾調(diào)理就可以;發(fā)現(xiàn)得晚,就需要先消去體內(nèi)的“邪”氣,然后再健脾。
醫(yī)圣張仲景 對濕氣研究很透徹,有一個祛濕名方——苓桂術甘湯 ,成為后世祛濕的鼻祖方 。
這個方子始于東漢末年 ,當時洛陽荒旱,流行瘟疫,很多窮苦的病人因沒錢治病相繼離世,張仲景聽說后從南陽趕過去,為窮老百姓免費看診治病。這期間,發(fā)現(xiàn)一個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病人病情更重,仔細問診總結(jié)后,發(fā)現(xiàn)該村子很多人有“濕病”,所以病情比別的地方嚴重。
于是經(jīng)過治療加觀察,發(fā)明出了流傳至今的千古祛濕方——苓桂術甘湯。組方就四味藥,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 。
張仲景認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金匱要略》)所以這個方子的治療思路,重在溫陽健脾化飲 。
因為脾主中州 ,職司氣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 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于胸脅,則見胸脅脹滿 ;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 ;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 。
這個方子中,君藥是茯苓 ,既能健運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 。脾胃功能強大,就可以將體內(nèi)痰飲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夠把中焦脾胃的水濕,通過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強大,痰飲隨氣而降,胸脅脹滿、頭暈目眩癥狀就會消失。
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個溫藥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桂枝 在該方中為臣藥 。桂枝就是桂樹的枝丫,生發(fā)之力非常強大。桂枝在人體內(nèi)好像太陽,能夠氣化中焦脾胃的水濕,讓水濕變成人體可以利用的“水蒸氣”和汗液 ,“水蒸氣”滋潤身體各個器官被利用,汗液隨毛孔排出體外。
方中白術 甘溫補虛,苦溫燥濕,在該方中為佐藥 ,可廣泛用于治療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內(nèi)生之癥。白術味香,它既能輔助茯苓補氣健脾,也能輔助桂枝燥濕利尿 。
炙甘草作為使藥, 主要功效是補中益氣,調(diào)和諸藥 。另外炙甘草在這個方子中還有一個作用——收斂津液 ,因為方中桂枝、白術藥性比較溫燥,且茯苓利水,為防止體內(nèi)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這個方子緊緊扣住“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這個思想:桂枝從脾胃走到肌肉皮膚 ;白術從脾胃往上走,升發(fā)清陽 ;茯苓從脾胃往下走,降掉濕濁 ;炙甘草穩(wěn)固脾胃大本營 。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陰有陽,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補有瀉,標本兼顧,配伍嚴謹,藥僅四味,卻有千軍萬馬之聲勢,臨床祛濕療效驚人!
第一個治療“心下逆滿” 。心下就是脾胃這個部位,逆滿就是脾胃水濕太多了,有一種上逆的感覺,比如喝點水就想打嗝或者嘔吐。
第二個治療“氣上沖胸” 。意思就是說濕氣太多了,不能氣化成津液,到胸部這個位置受到了阻擋,于是就有一種氣沖到胸部,很膈應的感覺。
第三個治療“起則頭?!? 。意思是說,蹲下去馬上站起來頭暈。蹲久了站起來頭暈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剛蹲下就站起還頭暈的話就是濕氣太重的原因。當然也有單純血虛的原因。但如果一個人濕氣太重的話,他的腦部氣血就相對不足,因為有一部分被濕氣占據(jù)了,所以起身的時候會導致腦缺血從而頭暈。
第四個治療“身為振振搖” 。走路的時候身體搖晃,需要扶著墻走。為什么會搖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會搖晃,身體里面的水濕多了,身體就好比小舟,搖搖晃晃的。
以上四個癥狀是苓桂術甘湯的主攻方向 ,當然,遠遠不止這些。放到今天來說,只要貼你有濕氣,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濕氣都可以用這個方子 。
顯著特點就是舌頭又胖又大,口水多 。
中醫(yī)博大精深,很多中藥方劑治療效果都很好,但使用一定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 ,來綜合判斷和分析,辨證用藥 。此類藥方不適合咳痰粘稠和飲邪化熱 這兩類型的患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65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加味清胃湯
下一篇: 加味清營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