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荊芥、防風、甘草、桔梗、薄荷大力子。
功能主治 : 傷寒咽痛。
用法用量 : 惡寒身痛,加羌活;腰痛足冷,加獨活;潮熱,加升麻,柴胡。
摘錄 : 《傷寒大白》卷一
知母也叫毛知母,中藥名,多年生草本植物,那么知母的功效都有哪些呢?接下來我?guī)Т蠹伊私庖幌掳伞?/p>
知母的功效 1、止渴除煩
知母有滋陰潤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對口渴、飲多、尿多有很好的作用。
2、清熱瀉火
主治溫熱病,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
3、清肺化痰
用于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痰稠等證。本品有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之效,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4、滋陰補腎
用于陰虛火旺,肺腎虧所致的骨節(jié)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癥。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常同黃柏相須為用,配入養(yǎng)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
5、通便潤燥
治療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大便干燥,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
知母的藥用價值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熱病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1、治傷寒邪熱內盛,齒牙干燥,煩渴引飲,目昧唇焦:知母五錢,石膏三錢,麥門冬二錢,甘草一錢,人參八錢。水煎服。(《傷寒蘊要》)
2、治溫瘧壯熱,不能食:知母、鱉甲(炙),地骨皮各三兩,常山二兩,竹葉(切)一升,石膏四兩(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延年方》知母鱉甲湯)
3、治消渴:生山藥一兩,生黃芪五錢,知母六錢,生雞內金(搗細)二錢,葛根錢半,五味子三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玉液湯)
4、治氣虛勞傷,面黃肌瘦,氣怯神離,動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煩熱,下午身涼氣爽,脈數有熱者:知母三錢,黃柏三錢,人參二錢,麥冬五錢,廣皮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癥因脈治》知柏參冬飲)
5、治肺勞實熱,面目苦腫,咳嗽喘急,煩熱頰赤,骨節(jié)多痛,乍寒乍熱:知母、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藶(略炒)、半夏(湯泡七次)、秦艽(去蘆)、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二母湯)
6、治肺家受燥,咳嗽氣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癥因脈治》知母甘桔湯)
7、治傷寒數日不解,心躁煩亂,小腹脹急,悶痛,大渴喘乏:知母、芍藥、麥門冬、柴胡、澤瀉各1g,石膏45g,黃芩、甘草15g,竹葉3-7片,姜,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圣濟總錄》八味知母湯)
8、治產后惡露上攻,流入于肺經咳嗽宜服,如傷風痰喘,卻以尋常傷風藥治之:知母、貝母、茯苓、人參各15g,桃仁、杏仁各0.3g。水煎,每日1劑,日服2次,如覺腹痛,并服之,立有神效。(《得效方》二母散)
桂枝芍藥知母湯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組成:桂枝12克、芍藥9克、甘草6克、麻黃12克、生姜15克、白術15克、知母12克、防風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溫服70毫升,日三服。
主治: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
功效:祛風除濕,通陽散寒,佐以清熱。
知母的副作用 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1、《別錄》:多服令人泄。
2、《醫(yī)學入門》:凡肺中寒嗽,腎氣虛脫,無火癥而尺脈微弱者禁用。
3、《本草經疏》: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法并禁用。
4、《本經逢原》:外感表證未除、瀉痢燥渴忌之。脾胃虛熱人誤服,令人作瀉減食,故虛損大忌。
知母附方記載 1、《神農本草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2、《名醫(yī)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3、《醫(yī)學啟源》:知母,《主治秘要》云作利小便之佐使,腎中本藥。上頭、引經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4、《本草綱目》: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乃二經氣分藥也;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附。
5、《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氣味俱厚,沉而下降,為腎經本藥。兼能清肺者,為其肅清龍雷,勿使僭上,則手太陰無銷爍之虞也。瀉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煩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瀉,亦令人減食,此惟實火燔灼者,方可暫用。若施之于虛損之人,如水益深矣。蓋苦寒之味,行天地肅殺之令,非長養(yǎng)萬物者也。
目錄1拼音2處方3功能主治4摘錄附:1古籍中的柴胡桔梗湯 1拼音 chái hú jú gěng tāng
2處方小柴胡湯加桔梗。
3功能主治春嗽。
4摘錄《成方切用》卷五
古籍中的柴胡桔梗湯 《成方切用》:[卷五上和解門]小柴胡湯 曰∶于和法中,略施攻補,深中肯綮。)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
《醫(yī)方集解》:[和解之劑第六]小柴胡湯 ,名柴胡羌活湯,治溫疫少陽證。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
《癥因脈治》:[卷一發(fā)熱總論]內傷發(fā)熱 散。右脈洪數,腸胃氣熱,干葛石膏湯、桔梗湯。羌活柴胡湯羌活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地骨皮散地骨皮柴胡黃芩廣...
《癥因脈治》:[卷三酸軟論]內傷酸軟 枳殼玄明粉膽星湯家秘治膽火成痰,四肢酸軟。陳膽星柴胡黃芩陳皮甘草青黛海石小柴胡湯柴胡黃芩陳皮甘草人參...
《胎產心法》:[卷之下]咳嗽論
知母的種植一般采用育苗移栽,選擇排水良好,疏松的腐殖質壤土和沙質壤土,結合整地每667米施腐熟的廄肥45000千克作為基肥,均勻撒入,深耕細耙,整平后做成平畦。3月下旬,灌足底水,按行距10~15厘米開溝,溝深2厘米左右,將種子均勻撒播在溝內覆土鎮(zhèn)壓;播種量每667米 1千克左右。為保證出苗整齊,一般在播種之前要進行種子催芽,將種子用60℃溫水浸泡8~12小時,撈出后與種子2倍量的濕沙拌勻,在背風向陽溫暖處挖坑催芽,催芽坑深20~30厘米。將種子平鋪于坑內,覆土5~6厘米,并用農膜覆蓋,待多數種子的胚芽穿破種皮伸出時,即可進行大田播種。播種后10~20天出苗,待苗高5~6厘米時,進行間苗、定苗。知母的移栽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可進行,春季移栽上年培育的種苗,在整好的土地上按行距25~30厘米開溝,溝深5~6厘米,按株距10~15厘米進行栽植,種苗覆土深度以超過原地面2厘米左右為宜,若土壤干旱,栽后應灌一次透水。夏季移栽一般采用上年培育的種苗,秋季移栽一般采用當年春季播種培育的種苗,將種苗地上葉片保留10厘米左右,多余部分用剪子剪掉,以減少移栽后蒸騰失水影響緩苗,其他技術要求和春季移栽相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77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家秘芎歸湯
下一篇: 家秘補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