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玄參2兩,當(dāng)歸1兩,生地1兩,知母1錢,厚樸1錢,升麻5分,大麻子30粒。
功能主治 : 脾火作祟,大便閉結(jié),口干唇裂,食不能消,腹痛難忍,按之益痛,小便短澀。
用法用量 : 水煎服。2劑大便必通,減去大麻子、知母,再用4劑。
各家論述 : 此方玄參、生地補(bǔ)脾土之陰,又是瀉命門、脾胃之火;當(dāng)歸取以潤腸;知母、厚樸取其下行以解熱;升麻提脾土之氣,則陽升而陰自降;大麻子最潤大腸而引火下行,不使陰氣上升,正助升麻以提陽氣。陽既升而陰又降,則津液無干澀之虞,何患大腸之不通哉。
摘錄 : 《辨證錄》卷九
廈門+鼓浪嶼3天
主要是逛城市
風(fēng)味飯店:好清香”和“吳再添”(很難訂到座位)
營業(yè)電話: 0592-2209178 0592-2219778
詳細(xì)地址: 思明區(qū)湖濱中路85號(hào)(湖濱南路路口
泉州(路過吃中飯)
特產(chǎn)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老范志萬應(yīng)神曲、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永春紙織畫
特色主食:咸飯,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tuán),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
特色湯類: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特色素菜:安溪水甕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特色葷菜:,紅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姜母鴨,鰻魚干燉豬腳,燜豬肘,牛排(有別于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蠔(東石蠔)(潯埔蠔),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特色甜品: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甜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
特色煎炸品:煎菜果(蘿卜糕),雞卷,春卷,醋肉,鯊魚炸,鰻魚炸,蠔仔煎(海蠣煎),糍(糍粑、糯米糍),滿煎糕,薄皮油條。
其它特色食品:永春白曲,布包豆干,九重粿,魷魚干,蟶干,小干貝,鹵豬舌,海蜇皮,桂花蟹
配料及酒水:永春老醋、甜酒,紅米酒,惠泉啤酒
特產(chǎn)茶葉:鐵觀音,水仙茶
特產(chǎn)蔬菜:菠薐菜(菠菜),番薯(地瓜)
特產(chǎn)水果:芒果,荔枝,龍眼,檳榔,蜜桔(安溪蜜桔、永春金橘糖),永春蘆柑。
福州吃晚飯
【人文古跡】
三坊七巷 南后街 衣錦坊水榭戲臺(tái) 鎮(zhèn)海樓 烏塔 白塔 西禪寺 福州林則徐出生地 福州冰心故居 鄧拓故居 福州文廟 林則徐墓 嚴(yán)復(fù)墓 羅星塔 船政衙門 梅園監(jiān)獄舊址 中法馬江海戰(zhàn)烈士碑亭 中坡炮臺(tái) 亭江炮臺(tái)舊址 一號(hào)船塢遺址 福州英國領(lǐng)事分館舊址 閩安 福州開元寺 福州升山寺 福州華林寺 福州金山寺 萬福寺 萬佛寺 地藏寺 溪源宮 福州倉山舊領(lǐng)事館區(qū)遺址 香積廚 福州鼓樓遺址公園 王審知墓 閩王祠 濂江書院 曇石山文化遺址 福州琉球墓園 琉球館 鼓山涌泉寺 瑞云塔 芹壁村 福清黃驀寺 彌勒巖 石竹山
【自然風(fēng)光】
烏山 于山 鼓山 高蓋山 鼓嶺 鱔溪 旗山 十八重溪 洪塘八景 福州西湖公園 左海公園 溫泉公園 金山公園櫻花園 金牛山公園 金雞山公園 煙臺(tái)山公園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 屏山公園 閩江公園 福州柳杉王公園 青云山 石竹山 天門山 福州龍臺(tái)山生態(tài)園 百漈溝 瑯岐島 西溪 五虎礁 金剛腿 龍頭泉 半洋石帆 醉石 望龍臺(tái)公園 絕頂峰 海壇風(fēng)景名勝區(qū) 青龍瀑布 石牌洋景區(qū) 龍鳳頭(龍王頭) 黃檗山 永泰赤壁 晦翁巖 彌勒巖 董奉山 皇帝洞 三迭井森林公園 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
寧德1夜
寧德福鼎太姥山風(fēng)景區(qū)、寧德白水洋旅游區(qū)、寧德鴛鴦溪景區(qū)等在2009年2月6日被全國旅游景區(qū)質(zhì)量等級(jí)評(píng)定委員會(huì)批準(zhǔn)為國家4A級(jí)旅游景區(qū)。
寧波(以吃為主1夜)
天一閣、天封塔
天一廣場某隅
靈橋、天一廣場
天童寺、阿育王寺
上林湖越窯遺址、河姆渡遺址
九峰山、溪口、奉化(蔣介石故里)
石浦,中國漁村風(fēng)景區(qū)
象山影視城
特色餐館
張記臘汁肉夾饃。 地址:海曙公園路117號(hào),鼓樓北大門口。 肉夾饃、涼皮。
森鴨面。 西河街,新美心對(duì)面。 燒鴨面,腸血面。
味一早餐。 新芝路過永豐西路口往北。 小籠包中包鍋貼,餛飩面,麻油蒸餛飩。
倉橋頭面結(jié)店。 鎮(zhèn)明路倉橋頭菜場對(duì)面。 面結(jié),寬面。
樂味餛飩面。 百丈路小綿羊正對(duì)面,銀殿賓館的斜對(duì)面。 蝦仁餛飩,干菜餛飩。
關(guān)中面鋪。 鼓樓尚書街呼童街十字路口。 油潑扯面,麻辣牛肉面,麻什。
奉化牛肉館。 高塘路上雅戈?duì)枌Yu店邊。 牛雜面。
溫州飯團(tuán)。 孔浦菜場附近。 內(nèi)有咸菜,榨菜,肉松,梅干菜,油條等。
忘憂亭。 南鎮(zhèn)安街,鎮(zhèn)安小學(xué)后門。 雞脖子,雞翅膀,黑磚塊,里脊肉,燒仙草。
伊莎貝拉甜品屋。 孝聞街100-12號(hào)。 天鵝泡芙、小喇叭、藍(lán)莓蛋糕。
寧芙面包房。 新興大酒店后門附近87261321。 泡芙。
富浩飯店。 解放南路久久天橋旁。 牛排、芋艿小排羹、青菜白蟹湯。
郭巨海鮮飯店1。 繁景花園的大雅久對(duì)面,福利院旁邊。 海鮮、青菜芋艿。
郭巨海鮮飯店2。 孝聞街口靠近包玉剛圖書館。 炒嘰蛄、米魚骨醬。
云賓飯店。 范江岸路翠柏路的交叉口。 蘿卜排骨湯、蟹糊、雞爪豆瓣醬。
春鶴飯店。 孝聞街與西河街岔口。 炒蘇蟹,旁元蟹,白蟹土豆羹,小梅魚。
良友飯店。 興寧橋下,外經(jīng)貿(mào)大廈對(duì)面。 梅子肉,油爆蝦,寧式鱔蝴。
好兄弟海鮮。 中山西路老西苑花鳥市場。 大腸煲,虎頭魚。
老寧波飯店。 江東王隘路228號(hào)。 鹽烤蟹腳,鐵板魷魚,烤雜魚,旁元蟹。
老太婆飯店。 朱雀小區(qū),最大的十字路口左拐。 餅子蒸蛋、芋艿排骨。
梅山漁村。 朱雀小區(qū)。 干菜烤蟹腳,油煎米饅頭,雜魚,蒸排骨,烤鯽魚。
東錢湖水上餐廳。 原東錢湖賓館下去。 本地雞、臭冬瓜、鯽魚干、紅燒魚頭。
東苑食府。 市府后門。 蔥烤河鯽魚、甜紅薯、蒸鰻筒、豬油蒸塊。
岱山碼頭飯店。 白沙路海運(yùn)大廈旁。 椒鹽蝦蛄、紅燒網(wǎng)潮、踏扁土豆。
四海香川菜館。 久久天橋下。 手抓羊排、水煮牛蛙、桑拿牛肉、蘿卜干臘肉。
水樂園。 甬港南路李惠利中學(xué)邊。 西紅柿排骨鍋?zhàn)?,水煮魚,蜂窩玉米,涼粉。
新派川菜館。 中山西路原花鳥市場前。 酸菜魚,涼拌青瓜,桑拿牛蛙。
劉家香辣館。 百丈路,靈橋下一、二百米處。 金牌鴨脖子,醋椒牛肉托水餃。
巴渝小棧。 江東新錢柜隔壁。 香辣小龍蝦、水煮魚、豆花魚。
麻辣印象。 城隍廟KFC旁。 香辣兔頭、麻婆豆腐、水煮泥鰍。
灣仔手抓鹵龍蝦。 鄞奉路417號(hào)海曙交警大隊(duì)站。 手抓鹵龍蝦、孜然牛肉。
漢德居盱眙龍蝦。 鼓樓步行街到底左轉(zhuǎn)。 龍蝦60/80/110,桑拿牛肉,醬骨頭。
水先生食館。 世紀(jì)廣場石頭屋邊87301757。 辣酒肥柳煲,茄汁牛腩煲
近聚里自助火鍋。 翠柏一里站附近。 羊肉串,鹵鴨掌。38/位(包括酒水)
大餡水餃。 百丈路,靈橋東路站下。 伊面飄香雞,大拉皮兒,玉米酸菜水餃。
清湯鵝, 驚駕路,游泳館附近。 鹵鵝爪,鵝肉,鵝肝。
斑竹溪味館。 石鍥雅戈?duì)栃W(xué)對(duì)面。 溪魚,角麂,雞,薺菜炒年糕。
江西人家。 鎮(zhèn)明路鎮(zhèn)明小學(xué)那里。 江西炒粉絲、干鍋群菌煲、臘肉、豆腐乳。
楚云天鄂菜館。 靈橋西。 藕湯、武昌魚、三鮮魚糕、炒大腸、杜婆雞。
千一米線。 鎮(zhèn)明路和柳汀路交叉口。 過橋米線。
樂口?;洸损^。 百丈路東,華嚴(yán)街斜對(duì)面。 鮮式蛤子、百絲蒸蝦、鹵水拼盤。
一茶一坐。 樂購麥當(dāng)勞旁。 芒果雪酪、紅豆冰、叉燒酥、抹茶奶茶。
激旨面館。 天一廣場天主教堂邊。 日本拉面、石鍋拌飯。
小紅牛燒烤。 鎮(zhèn)明路金撙咖啡旁邊。 五花肉、紅薯、石鍋拌飯。
鄉(xiāng)村牛仔燒烤屋。 曙光路曙光影院對(duì)面。 粥,牛肉,雞翅。
麗灣韓國料理。 東海菜場靠民安路對(duì)面。 石鍋拌飯,牛尾湯,土豆餅。
金魚國際餐廳。 天一銀太二樓。 鴨舌,蟹餅,火焰蛋糕、春卷、印度洋蔥圈。
琴橋浪漫咖啡。 拉芳舍旁邊。 咖啡,鐵板套餐。
韓國料理。 廣濟(jì)街老晶都好時(shí)光婚紗攝影隔壁。 石鍋拌飯,烤五花肉。
迪萊咖啡。 寧波日?qǐng)?bào)社5樓。 咖啡西點(diǎn)。
豪尚豪牛排館。 鼓樓呼童街66號(hào),正對(duì)中心農(nóng)貿(mào)市場。 牛排,套餐。
百世德咖啡。 槐樹路,潮涌軒附近。 荷葉田雞飯,珍珠奶茶。
萊點(diǎn)水果吧。 曙光電影院對(duì)面。 推薦那里的西米系列和黑雨系列。
香草戀人館。 鼓樓紅蜻蜓專賣店正樓上87242643。 手工巧克力。
E見如故海鮮吧。 鼓樓皇子和米線的弄堂進(jìn)后左拐。 姜蔥螃蟹,椒鹽帶魚。
小粥仙。 四眼契街新河明珠大門口。 韭菜鮮肉餅、扁豆鮮肉餅、粟米餃、粥。
海味世家。 民安路曙光中學(xué)對(duì)面。 蟹糊、蟹腳、咸蟹蒸叉魚、烏賊蛋蒸白蟹。
外婆橋贛菜館。 鎮(zhèn)明路殷記旁87170217。 蜜制小龍蝦、酸菜魚、水煮肉片。
嵊泗小海鮮。 江東南路周宿渡水產(chǎn)市場。 和尚蟹鉗、琵琶蝦、刀魚、鸚鵡魚。
高麗苑。 驚駕路美食一條街上87791677。 鐵板章魚、石鍋拌飯、烤肉。
黃胖飯店。 江東南路周宿渡水產(chǎn)市場。 各類海鮮
樂陶陶湖南風(fēng)味館。 迎鳳街21號(hào)87317730。 干鍋。
星巴克咖啡外灘店。 外灘江邊。 法式蘇芙蕾,利口提拉米蘇,冰焦糖瑪其朵。
元泰居海鮮砂鍋粥。 旁興寧橋左轉(zhuǎn),江東新世紀(jì)旁。 鐵板牛柳,海鮮沙鍋粥。
龍鳳山莊。 月湖馬衙街邊,石浦邊上。 寧波菜,豬油雜豆腐。
江南春飯店。 德龍一直下去,近華茂。 海鮮,“五谷雜糧”。
海味世家。 江東曙光中學(xué)對(duì)面。 小海鮮。
錦官驛。 天一廣場。 錦官沸騰魚,菜根老壇子,江石滾肥牛,龍井桑拿蝦。
綠柳居素菜館。 鼓樓一和湯包樓上。 羅漢觀齋、素腰花、佛跳墻、烤紅腸。
皆大歡喜。 中山東路東方商業(yè)大廈。 米湯海鮮雜,迷宗椒鹽鴨頭.
頤和茶館。 外灘。 蛋炒飯、烤鵪鶉蛋、醉雞爪、甜點(diǎn)水果。58/位起。
醉美。 箕艚街曙光路中山東路口。 鮑汁蝦仁炒飯、糯米鳳鵝、木瓜雪蛤。
斗牛士。 外灘。 牛排、甜點(diǎn)。星期1-5下午1-4點(diǎn)特價(jià)牛排套餐 39、 49/份。
勝雅客。 世紀(jì)廣場2樓。 西湖牛肉羹 茶樹菇牛柳,鐵板海鮮豆腐
新倍司。 甬港南路。 酸菜螺片 青龍過江
玉蝴蝶。 老實(shí)巷36號(hào)。 竹香鴨 冰凍苦瓜
紅樹林會(huì)所。 日月星城樓下。 頂翅撈飯,八寶魚頭,蟹粉珍珠羹,小牛柳排。
拉芳舍茶餐廳。 琴橋邊錦地水岸下。 田雞煲,烤鰻,烤鯽魚,鮑魚飯,玉米烙。
檀宮。 琴橋邊,錦地水岸下面。 碳燒臺(tái)塑牛排,美極雞翅。
水玲瓏。 鎮(zhèn)明路光大銀行附近。 金牌龍蟬、雪鉿水果羹、手撥筍、咖喱青蟹煲。
富邦大酒店。南站。種類繁多的自助餐。
獅城兄弟新加坡餐館。 萁漕街上,凱利大酒店對(duì)面。 海南雞飯、奶茶。
缸鴨狗。蠻多的
石浦大酒店。百丈東路1118號(hào)
向陽漁港。 彩虹南路236號(hào)
向陽漁港下屬“豪食匯”。天一廣場(朝藥行街面的,天一數(shù)碼廣場正西面)/萬達(dá)廣場(鄞州區(qū)鐘公廟街道四明西路999號(hào)萬達(dá)廣場5號(hào)門入口處)。國際美食餐廳,網(wǎng)羅了數(shù)百余種全球美食,匯聚了意大利、法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巴西、港澳臺(tái)等各地風(fēng)味,世界品牌甜品哈根達(dá)斯、頂級(jí)海鮮刺生無限量供應(yīng),全品種自助餐。
城市桃花概念菜館。海曙區(qū)鎮(zhèn)明路260號(hào)
紹興半天
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柯巖國家級(jí)風(fēng)景名勝區(qū)
紹興蘭花
紹興絲綢 茴香豆 紹興腐乳
霉干菜 紹興香糕 紹興老酒 紹興麻鴨
紹興大菱 紹興河蟹 紹興金銀箔 紹興鱖魚
紹興乳黃瓜 紹興母子醬油 紹興青石 紹興青魚
紹興花邊 王星記紙扇 紹興錫箔 越瓷
越鵝 越雞 油炠臭豆腐干 紹興貢瓜
柯橋豆腐干 蘭亭水蜜桃 紹興烏氈帽 紹興河鰻
紹興灘簧
孟大茂香糕
日鑄茶
杭州+附近3天
西溪三堤十景
西溪“三堤”為:福堤、綠堤、壽堤;
西溪“十景”為:秋蘆飛雪、火柿映波、龍舟勝會(huì)、蓮灘鷺影、洪園余韻、蒹葭泛月、漁村煙雨、曲水尋梅、高莊宸跡、河渚聽曲。
西湖舊十景
蘇堤春曉、曲苑風(fēng)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
西湖新十景
云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fēng)、阮墩環(huán)碧、黃龍吐翠、玉皇飛云、寶石流霞
西湖新新十景
靈隱禪宗、六和聽濤、岳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臺(tái)云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
黃山1夜
婺源1夜
國道?
三清山1夜
南昌1夜
新余1夜
井岡山1夜
家
共14天
本品為毛莨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或云連Coptis teeta Wall. 的干燥根莖。以上三種分別習(xí)稱“味連”、“雅連”、“云連”。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殘留須根。
【性狀】味連 多集聚成簇,常彎曲,形如雞爪,單枝根莖長3~6cm,直徑0.3~0.8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隆起、須根及須根殘基,有的節(jié)間表面平滑如莖桿,習(xí)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余的莖或葉柄。質(zhì)硬,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檢黃色,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有時(shí)中空。氣微,味極苦。
雅連 多為單枝,略呈圓柱形,微彎曲,長4~8cm,直徑0.5~1cm?!斑^橋”較長。頂端有少許殘莖。
云連 彎曲呈鉤狀,多為單枝,較細(xì)小。
【性味與歸經(jīng)】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jié),濕熱中陰,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
毛莨科。多年生草本。具根莖。葉基生,三全裂,裂片再作疏羽狀分裂,邊緣有細(xì)刺狀鋸齒?;ㄐ?,白色,雌雄異株。花期2~4月,果期3~6月。主產(chǎn)四川、湖北等地,其中四川的黃連產(chǎn)量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80%。
黃連是著名的中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之為上品。根莖味極苦,苦味在于它所含多種生物堿,主要為小檗堿,其次為甲基黃連堿、雅托堿等。黃連素是小檗堿的鹽酸鹽,它對(duì)痢疾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許多病菌都有抑制作用。通常制成片劑或針劑,對(duì)菌痢有顯著療效。黃連生活條件要求較高,生長慢,產(chǎn)量少,因此難以滿足市場需要?,F(xiàn)已發(fā)現(xiàn)小檗科小檗屬許多植物的根、莖中亦含有大量小檗堿,如黃櫨木、豪豬刺、安徽小檗、廬山小檗等,它們可代替黃連,提取小檗堿,制造黃連素。
~~~~~~~~~~~~~~~~~~~~~~~
拉丁名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中文名 黃連
拉丁科名 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 毛茛科
保護(hù)級(jí)別 3
分布 陜西、湖北、四川
現(xiàn)狀 為著名的傳統(tǒng)中藥,由于長期利用,大量采挖,野生黃連極為稀少,目前市場上所需的黃連,幾乎全是栽培。
海拔下限(米) 500
海拔上限(米) 2000
形態(tài)特征 與短萼黃連的區(qū)別僅在于萼片較長,長9-2.5毫米。
特性 生于山地林中或山谷陰處,野生或栽培?;ㄆ?--3月,果期4--5月。
保護(hù)價(jià)值 根莖狀為著名中藥“黃連”,含小檗堿,黃連堿,甲基黃連堿,掌葉防己堿等生物堿,可治急性結(jié)膜炎、急性細(xì)菌性痢疾,急性腸胃炎,吐血、癰癤瘡瘍等癥。
保護(hù)措施 建議分布區(qū)內(nèi)的有關(guān)單位及自然保護(hù)區(qū)應(yīng)保護(hù)好野生黃連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利于本種的自然生長繁殖。
首頁 論壇 下載 搜索 投稿 排行榜 會(huì)員 登錄
常見問題與解答 (FAQ) 搜索 成員組 個(gè)人資料 注銷
黃連
清陽客棧中醫(yī)社區(qū) 首頁 -> 『歷代本草匯要』
閱讀上一個(gè)主題 :: 閱讀下一個(gè)主題
作者 短消息
sexorlove
五段貢生
注冊(cè)時(shí)間: Feb 07, 2005
帖子: 334
發(fā)表于: 星期六 三月 05, 2005 3:39 pm 發(fā)表主題: 黃連
--------------------------------------------------------------------------------
黃 連(《本經(jīng)》)
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以上三種商品名分別習(xí)稱“味連”、“雅連”、“云連”。均為栽培。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云南、貴州等地。原植物黃連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陰涼處;三角葉黃連系栽培于四川峨眉及洪雅一代海拔1600~2200米之間的山地林下;云南黃連生于海拔1500~2300米之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喜冷涼陰濕,忌陽光直射。以上層為富含腐殖質(zhì)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下層為保水保肥力強(qiáng)的粘壤土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經(jīng)。功效清熱燥濕、清熱瀉火、瀉火解毒。臨床用名有黃連、酒炙黃連、姜制黃連、吳萸制黃連、黃連炭和膽汁制黃連。
【本草匯言】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醫(y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jié)?、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diào)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藥性論》:惡白僵蠶,忌豬肉,惡冷水。殺小兒疳蟲,點(diǎn)赤眼昏痛,鎮(zhèn)肝,去熱毒。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燥、潤心肺、長肉、止血、并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
《開寶本草》:味苦,微寒,無毒。五臟冷熱,久下泄?jié)?、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diào)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本草圖經(jīng)》: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蓋眼目之病,皆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蓋執(zhí)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shí)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蛱摱?,則不須服。余如《經(jīng)》。
《藥類法象》: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燥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藥性賦》:味苦,平,氣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澼,除腸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fā)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象》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去須用。
《心》云:瀉心經(jīng)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嗪咧麝栍杏啵嘁猿?。安蛔,通寒格,療下焦虛,堅(jiān)腎。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
《本草》云: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jié)菽撗瓜蚀篌@,除水利骨,調(diào)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shí)脾也,為子能令母實(shí),實(shí)則瀉其子。治血防風(fēng)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fā)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shí),灌之,大應(yīng)。已出聲灌之,斑雖發(fā),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云:治痢有微血,不可執(zhí)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致危困,實(shí)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龍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皮,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
《本草衍義補(bǔ)遺》:以姜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本草發(fā)揮》:成聊攝云: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dǎo)瀉心下之虛熱。又云: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又云:蛔得甘則動(dòng),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潔古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fēng)濕四也,赤眼暴發(fā)五也。酒炒則上行。又云:去中焦?jié)衽c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dāng)歸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黃連、枳實(shí)。
《本草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dāng)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氣常行,而伐其發(fā)生沖和之氣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久而增氣,物代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酸入肝為溫,苦入心為熱,辛入肺為清,咸入腎為寒,甘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為用。所以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則臟氣偏勝,即有偏絕,則有暴夭之道。是以絕粒服餌之人不暴亡者,無五味偏助也。況眼疾本于肝熱,肝與心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腎孤臟也,人患一水不勝二火,豈可久服苦藥,使心有所偏勝,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木香、黃連)。姜連散(干姜伍)。變通丸(茱萸伍)。姜黃散(生姜伍)。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下血,大蒜伍。治口瘡,細(xì)辛伍。皆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jì),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
去心竅惡血,解服藥過劑煩悶。
權(quán)、斅、道書皆言黃連犯豬肉令人泄瀉。
《本草經(jīng)疏》:黃連稟天地清寒之氣以生,故氣味苦寒而無毒。味厚于氣,味苦而厚,陰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須加引導(dǎo)。入手少陰、陽明,足少陽、厥陰,足陽明、太陰。為病酒之仙藥,滯下之神草。六經(jīng)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大驚益膽者,涼心清肝膽也。腸澼腹痛下痢,《別錄》兼主泄?jié)?。泄者,瀉利也;澼者,大腸下血也,俗名為臟毒。除水利骨,厚腸胃,療口瘡者,滌除腸、胃、脾三家之濕熱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無火則清,清則明,故不忘。
簡誤:黃連味大苦,氣大寒,群草中清肅之物。其處上經(jīng),譬猶皋陶之在虞廷,明刑執(zhí)法以禁民邪,是其職也。稷契夔龍之事,則非其任矣。故祛邪散熱,蕩滌腸胃,肅清神明,是其性之所長;而于補(bǔ)益精血,溫養(yǎng)元?dú)?,則其功泊如也。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驚悸不眠,而兼煩熱躁渴,及產(chǎn)后不眠,血虛發(fā)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行漿后泄瀉,老人脾胃虛寒作瀉,陰虛人天明溏泄,病名腎泄,真陰不足內(nèi)熱煩躁諸證,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大忌豬肉。
《本草蒙筌》:味苦,氣寒。味厚氣薄,可升可降。沉也,陰也,陰中微陽。無毒。治諸火邪,依各制炒。治諸火邪,依各制炒。火在上炒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實(shí)火樸硝,虛火釅醋。痰火姜汁,伏火火伏下焦者。鹽湯。氣滯火同吳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積瀉亦可服,陳壁土向東者妙。研炒之。硝茱漆土俱研細(xì),調(diào)水和炒。肝膽火盛欲驅(qū),必求豬膽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螯c(diǎn)或吞,立能劫痛。勝烏附,烏頭、附子。畏款冬。惡芫菊芫花、菊花。玄參,忌豬肉冷水。為使黃芩龍骨,入手少陰心經(jīng)。巴豆遇之,其毒即解??砂靖嗉逡?,任合散為丸。香連丸廣木香和攙,為腹痛下痢要藥;茱連丸吳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如止消渴便多,單研蜜為丸亦效。同枳殼治血痔,血當(dāng)歸治眼瘡。佐桂蜜煎服空心,黃連為君,佐官桂少許,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使心腎交于頃刻。鎮(zhèn)肝涼血,凡治血,防風(fēng)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調(diào)胃厚腸。益膽止驚癇,瀉心除痞滿。去婦人陰戶作腫,愈小兒食土成疳。消惡瘡惡癰,卻濕熱郁熱。
謨按: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黃連苦燥,乃入心經(jīng)。雖云瀉心實(shí),瀉脾臟為子能令母實(shí),實(shí)則瀉其子也。但久服之,反從火化,愈覺發(fā)熱,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氣實(shí)熱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氣虛發(fā)熱,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寒水之;有節(jié)色黃,中土之制,判為心之用藥也。熱氣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異以入之,變易其性,以致和平。
黃取其色,連象其形,凌冬不凋,氣寒味苦,合得太陽寒水化氣。假此黃土,以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以為用神。方隨機(jī)應(yīng)變,絕無內(nèi)顧之虞。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陽上及九天,下徹九泉,外彌膚腠,內(nèi)達(dá)五中,故連可上治頭目,下及陰中,外療瘡瘍,內(nèi)主腸胃。久服則達(dá)于熱煩,而安于寧謚。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熱為本氣,火熱為標(biāo)見,火熱為化氣者也。
《藥性解》:黃連,味苦,性寒,無毒,入心經(jīng)。主心火炎,目疾暴發(fā),瘡瘍紅腫,腸紅下痢,痞滿泄瀉,小兒疳熱,消中口瘡,驚悸煩躁,天行熱疾。黃芩、龍骨、連翹、滑石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白僵蠶,畏款冬花,解巴豆、烏頭毒,忌豬肉、冷水。
按:黃連味苦瀉心,治心火諸病不可缺,瀉痢雖屬脾經(jīng),正由火不能生土,況心與小腸相為表里,心火瀉則小便亦利,而腸胃自厚矣。因寒得瀉者忌之,又久病氣虛,心火不盛者,用之則心氣愈虛,虛火反熾。
《藥鑒》:氣寒味苦,氣薄味厚,無毒,沉也,陰也。手少陰藥也。以姜汁炒肜,則止嘔吐,清心胃。且治一切時(shí)氣,又解諸般熱毒穢毒及腫毒瘡瘍、目疾之暴發(fā)者。蓋黃連得姜汁制,則和其寒而性輕折,且少變其性,以引至熱處,而使之馴化,正經(jīng)所謂熱因寒用是也。與木香同用,為腹痛下痢要藥。吳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同枳殼治血痔,同當(dāng)歸治眼疾。佐桂蜜,使心腎交于頃刻。入姜辛,療心肺妙于須臾。欲上清頭目口瘡之類,酒炒為佳。欲瀉解痘瘡之毒,桔梗、麻黃汁炒之,取其達(dá)表而解之也。實(shí)火同樸硝,虛火用釅醋,痰火用姜汁,伏火用鹽湯。米食積瀉者,壁土炒之。赤眼暴發(fā)者,人乳浸之。東垣以為厚腸胃者,何也?蓋腸胃為濕熱所撓,而為痢為痛,得此苦寒之劑,則濕熱去而痛止,則腸胃自厚矣。又曰與木香同用,治心下痞滿并伏梁心積宜矣,若停食受寒,及傷寒下早所使者,則不可用。又曰除腸中混雜之紅宜矣,如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脾者,概用之乎?又曰治五勞七情,定驚悸,止心腹痛,皆未分寒熱而混言之,用者宜斟酌可也。
胡黃連療勞熱骨蒸,治傷寒咳嗽,溫瘧多熱即解,久痢成疳竟除。補(bǔ)肝膽,劫目疼尤靈。理腰腎,斂陰汗最捷。大都苦先入心,入心則熱澡,此劑雖云瀉心,實(shí)瀉脾土,蓋子能令母實(shí),實(shí)則瀉其子也。中病即已,不可久服,久則反從火化,愈覺發(fā)熱。故曰:芩連梔子,久服發(fā)熱。此之謂也。反花豬肉。
《景岳全書》:味大苦,氣大寒。味厚氣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陰中微陽。專治諸火,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鸲鴩I者炒以姜汁;火而伏者炒以鹽湯。同吳茱萸炒,可以止火痛;同陳壁土炒,可止熱瀉。同枳實(shí)用,可消火脹;同天花粉用,能解煩渴。同木香丸,和火滯下痢腹痛;同吳茱萸丸,治胃熱吐吞酸水??傊?,其性大寒,故惟平肝涼血,肅胃清腸涼膽,止驚癇,瀉心除痞滿。上可治吐血衄血,下可治腸便紅。療婦人陰戶腫痛,除小兒食積熱疳,殺蛔蟲,消惡瘡癰腫,除濕熱郁熱,善治火眼,亦消痔漏。解烏附之熱,殺巴豆之毒。然其善瀉心脾實(shí)火,虛熱妄用,必致格陽,故寇宗奭曰:虛而冷者,慎勿輕用。王海藏曰:夏月久血痢,不用黃連,陰在內(nèi)也。景岳曰:人之脾胃,所以盛載萬物,發(fā)生萬物,本象地而屬土。土暖則氣行而燥,土寒則氣凝而濕,土燥則實(shí),土濕則滑,此天地間不易之至理。黃連之苦寒若此,所以過服芩連者,無不敗脾,此其濕滑,亦自明顯易見。獨(dú)因陶弘景《別錄》中有調(diào)胃厚腸之一言,而劉河間復(fù)證之曰: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因致后世視為奇見,無不謂黃連性燥而厚腸胃,凡治瀉痢者,開手便是黃連,不知黃連、黃柏之燥,于何見之?嗚呼!一言之謬,流染若此,難洗若此,悖理惑人,莫此為甚。雖曰黃連治痢亦有效者,然必其毒稟陽臟,或多縱口腹,濕熱為痢者,乃其所宜。且凡以縱肆不節(jié)而血?dú)庹龔?qiáng)者,即或誤用,未必殺人,久之邪去亦必漸愈,而歸功黃連,何不可也?此外,則凡以元?dú)馑厝酰瑐⒒剂?,或本無火邪而寒濕動(dòng)脾者,其病極多,若妄用黃連,則脾腎日敗,百無一生。凡患痢而死者,率由此來,可不寒心?余為此言,而人有未必信者,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故余于《傳忠錄》辨河間條中,復(fù)詳言苦味之理,以俟衛(wèi)生仁者再為贊正,庶是非得明,而民生有攸賴矣。道書言:服黃連犯豬肉,令人泄瀉。
《本草備要》:瀉火燥濕。
大苦大寒。入心瀉火,王海藏曰:瀉心實(shí)瀉脾也。實(shí)則瀉其子。鎮(zhèn)肝涼血,凡治血,防風(fēng)為上部之使,黃連為中部之使,地榆為下部之使。燥濕開郁,解渴,單用能治消渴。除煩,益肝膽,厚腸胃,消心瘀,能去心竅惡血。止盜汗。涼心。治腸澼瀉痢,便血曰澼,有臟連丸。濕熱郁而為痢,黃連治痢要藥。噤口者熱壅上焦,同人參煎湯呷之,但得下咽便好。喻嘉言曰: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后調(diào)其內(nèi)。首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攻里?!稒C(jī)要》云:后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濕,脈弦宜去風(fēng),風(fēng)邪內(nèi)結(jié)宜汗,身冷自汗宜溫,膿血稠粘宜重劑以竭之。下痢赤屬血分,白屬氣分。戴氏曰:俗謂赤熱白寒者非也,通作濕熱處治,但有新久虛實(shí)之分。痞滿燥濕開郁。仲景治九仲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腹痛,清熱。心痛伏梁,心積。目痛眥傷,人乳浸點(diǎn)或合歸、芍等分,煎湯熱洗,散熱活血。癰疽瘡疥,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明目《傳信方》:羊肝一具,黃連一兩,搗丸,凡是目疾皆治,名羊肝丸。定驚,鎮(zhèn)肝。止汗解毒,除疳同豬肝蒸為丸。殺蛔?;椎每鄤t伏。虛寒為病者禁用。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昂按: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則熱矣。且苦寒沉陰肅殺,伐傷生和之氣也。韓矛曰:黃連與肉桂同行,能交心腎于頃刻。時(shí)珍曰:治痢用香連丸;姜連丸用黃連、干姜;姜黃散用黃連、生姜;左金用黃連、吳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xì)辛,止下血用黃連、大蒜。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最得制方之妙。治心火生用,虛火醋炒,肝膽火豬膽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雜等證,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黃連、吳茱萸降火開郁。酢,音醋。中焦火姜汁炒;下焦水鹽水或童便炒;食積火黃土炒;治濕熱在氣分,吳茱萸湯炒;在血分干漆水炒;點(diǎn)眼赤,人乳侵。時(shí)珍曰:諸法不獨(dú)為之引導(dǎo),蓋辛熱其寒苦,咸寒制其燥性,用者詳之。黃芩、龍骨為使,惡菊花、玄參、僵蠶、白鮮皮、畏款冬、牛膝,忌豬肉,時(shí)珍曰:方有臟連丸,黃連豬肝丸,豈忌肉而不忌臟腑乎?殺烏頭、巴豆毒。黃連瀉心火,佐以龍膽瀉肝膽火,白芍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肺火,梔子佐之;瀉大腸火,黃連佐之;柴胡瀉肝膽火,黃連佐之;瀉三焦火,黃芩佐之。鄭奠一曰:熱郁惡心,兀兀欲吐,用黃連數(shù)分甚效。
《本經(jīng)逢原》:苦寒,無毒。治心臟火,生用;治肝膽實(shí)火,豬膽汁炒;治肝膽虛火,醋炒褐色;治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鹽,水炒;氣分郁結(jié)肝火,煎吳茱萸湯炒;血分塊中伏火,同干漆末炒;食積火,黃土拌炒。解附子、巴豆、輕粉毒,忌豬肉。
黃連性寒味苦,氣薄味厚,降多升少,入手少陰厥陰??嗳胄?,寒勝熱,黃連、大黃之苦寒,以導(dǎo)心下之實(shí)熱,去心竅惡血,仲景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瀉心者,其實(shí)瀉脾,實(shí)則瀉其子也。下痢胃口虛熱口噤者,黃連人參煎湯,時(shí)時(shí)呷之;如吐再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諸苦寒藥多瀉,惟黃連、芩、柏,性寒而燥,能降火去濕止瀉痢,故血痢以之為君。今人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不顧寒熱多少,便用黃連,由是多致危殆。至于虛冷白痢,及先瀉后痢之虛寒證,誤用致死多矣。諸痛瘍瘡,皆屬心火。眼暴赤腫,痛不可忍,亦屬心火,兼挾肝邪,俱宜黃連、當(dāng)歸,治痢及目為要藥。故《本經(jīng)》首言治熱氣目痛,及腸澼腹痛之患,取苦燥之性,以清頭目,堅(jiān)腸胃,祛濕熱也。婦人陰中腫痛,亦是濕熱為患,尤宜以苦燥之。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姜連散用干姜、黃連,佐金丸用黃連、吳茱萸。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口瘡用細(xì)辛黃連,治下血用黃連葫蒜。皆是寒因熱用,熱因寒用,而無偏勝之害。然苦寒之劑,中病即止,豈可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生發(fā)沖和之氣乎!醫(yī)經(jīng)有久服黃連、苦參反熱之說,此性雖寒,其味至苦,入胃則先歸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勝則熱,乃其理也。近代唐流,喜用黃連為清劑,殊不知黃連瀉實(shí)火,若虛火而妄投,反傷中氣,陰火愈逆上無制矣。故陰虛煩熱,脾虛泄瀉,五更腎泄,婦人產(chǎn)后血虛煩熱,小兒痘疹氣虛作瀉,及行漿后泄瀉,并皆禁用。
《本草崇原》:黃連生于西蜀,味苦氣寒,稟少陰水陰之精氣。主治熱氣者,水滋其火,陰濟(jì)其陽也。目痛、眥傷泣出者,火熱上炎于目,則目痛而眥肉傷,眥肉傷則泣出。又曰:明目者,申明治目痛,眥傷泣出,以其能明目也。腸澼者,火熱內(nèi)乘于陰,夫熱淫于內(nèi),薄為腸澼,此熱傷陰分也。腹痛下痢者,風(fēng)寒暑濕之邪傷其經(jīng)脈,不能從肌腠而外出,則于行腸胃,致有腸痛下痢之證。黃連瀉火熱而養(yǎng)陰,故治腸澼腹痛下?8救艘踔兄淄湊擼�幕鸚�嗷鴝�懷鬩??;屏�嗪��誶寤鶉齲�手胃救艘踔兄淄礎(chǔ)>梅�釗瞬煌�擼���獻(xiàn)蹋�盒幕鴝��瘢�蠆煌�病L�部嗪����嘣謚釁廢縷罰�ɑ屏�杏諫掀氛擼�踔杏醒簦�薌鎂�鴝��褚病I僖踔魎���鷦諫希�鴝�宦湟丁?
凡物性有寒熱溫清燥潤,及五色五味。五色五味以應(yīng)五運(yùn),寒熱溫清燥潤以應(yīng)六氣,是以上古司歲備物。如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司歲,則備溫?zé)嶂?。太陽寒水司歲,則備陰寒之藥。厥陰風(fēng)木司歲,則備清涼之藥。太陰濕土司歲,則備甘潤之藥。陽膽燥金司歲,則備辛燥之藥。岐伯曰:司歲備物得天地之專精,非司歲備物則氣散也。后世不能效上古之預(yù)備,因加炮制以助其力。如黃連水浸,附子火炮,即助寒水君火之義。后人不體經(jīng)義,反以火炒黃連,尿煮附子。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制也,非制也。譬之鷹犬之力,在于爪牙。今束其爪,縛其牙,亦何貴乎鷹犬哉。
《本草求真》:〔批〕大瀉心火實(shí)熱。
黃連專入心,兼入腸、胃、脾。大苦大寒,據(jù)書所載治功,備極表著,且以《別錄》中有厚腸胃一語,互為傳播,以至于今,廖尤莫辟,貽害無窮。詎知黃連止屬瀉心之品,除濕之味。好古曰:黃連苦燥,苦入心,心就燥,瀉心者,其實(shí)瀉脾也。實(shí)則瀉其子也。即云腸澼能止,口干能除,痞滿腹痛能消,癰疽瘡瘍能愈,肝虛能鎮(zhèn),與夫婦人陰蝕,小兒疳積,并火眼赤痛,吐血、衄血、諸毒等癥,無不由此調(diào)治,亦何莫不因濕熱火退而言,豈于濕除火退之外,尚有治效之著哉。元素曰:黃連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jié)駸?,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fēng)濕,四也;赤眼暴發(fā),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朱震亨曰:下痢胃口熱噤口者,用黃連人參煎湯,終日呷之,如吐,再強(qiáng)飲,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劉完素曰: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蓋治痢惟宜辛苦寒藥,辛能發(fā)散,開通郁結(jié),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諸苦寒藥多泄,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濕而止瀉?9手瘟∫災(zāi)���j皆唬悍慚郾┓⒊嘀?、痛不可忍諗]�嘶屏�⒌憊橐躍平�逯�凰奘巢幌�⑿南縷β�擼�胗沒屏�四資???齟誦再鞔懇酰�諶順ξ桿睪瘢��性鍤�鶉齲����啵�杏釁�暈�Γ��攣稈舳倬�����稹W趭]曰:今人多用黃連治痢,蓋執(zhí)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顧寒熱多少,惟欲盡劑,由是多致危困。時(shí)珍曰:黃連大苦大寒之藥,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dāng)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令常行而伐其生發(fā)沖和之氣乎。秦觀與喬希圣論黃連書云:聞公以眼疾餌黃連至十?dāng)?shù)兩猶不已,殆不可也。醫(yī)經(jīng)有久服黃連、苦參反熱之說,此雖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則先歸于心,入而不已,心火偏勝則熱,乃其理也。矧有脾陽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為常服者乎。今人一見火熾,不論是寒是熱,是虛是實(shí),輒以取投,以致偏勝貽患,暗受夭折,殊堪嘆惜。時(shí)珍曰: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姜連散用干姜、黃連;變通散用黃連、茱萸;姜黃散用黃連、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伏暑用酒煮黃連;治下血用黃連、大蒜;治肝火用黃連、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xì)辛,皆是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熱互用之意,而無偏勝之害。汪昂曰:黃連瀉心火,佐以龍膽瀉肝膽火,白芍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肺火,梔子佐之;瀉大腸火,黃連佐之。柴胡瀉肝膽火,黃連佐之;瀉三焦火,黃芩佐之。繡按:柴胡瀉火,止就肝膽邪郁而言,若內(nèi)實(shí)火用此,愈增其害矣,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黃芩、龍肌、理石為之使。畏牛膝、款冬,惡冷水、菊花、玄參、白僵蠶、白鮮皮、芫花。忌豬肉。殺烏頭、巴豆、輕粉毒。
大苦,大寒。入手少陰經(jīng)氣分。瀉心脾,涼肝膽,清三焦,解熱毒。燥濕開郁,治心竅惡血,陽毒發(fā)狂,驚悸煩躁,惡心痞滿,吞酸吐酸,心腹諸痛,腸澼瀉痢,疳疾蟲癥,癰疽瘡疥,暴赤目痛,牙疳口瘡,孕婦腹中兒啼,胎驚子煩,陰戶腫痛。
得木香,治熱滯;得枳殼,治痔瘡;得肉桂,使心腎相交;得吳茱萸,治挾熱下痢;得白芍,瀉脾火;得石膏,瀉胃火;得知母,瀉腎火;得黃芩,瀉肺火;得木通,瀉小腸火;得川柏,瀉膀胱火;得槐米,瀉大腸火;得山梔,瀉三焦火。配煨獨(dú)頭蒜,治臟毒下血;配川椒,安蛔蟲;配蘆薈末,蜜湯腸,治小兒疳疾。加蟾炭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搽走馬牙疳。配茯苓,去濕熱,治白淫。佐龍膽草,瀉肝膽火;佐枳實(shí),消痞氣火脹;佐花粉,解煩渴;使細(xì)辛,治口瘡,止下血。
各經(jīng)瀉火藥得川連,其力愈猛。
瀉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伏火,鹽水炒;火在氣分而痛,吳茱萸拌炒;食積成火,黃土炒;止瀉,壁土炒;肝膽火,?/ca>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81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救喉湯
下一篇: 救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