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治傷寒噦逆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摘錄 : 《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功能主治 : 胃寒嘔噦不食,或吐痰,腹痛兼瀉。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 《醫(yī)學綱目》卷三十二
功能主治 : 咳逆噦惡。傷寒初病,但惡寒,不發(fā)熱,口中和,脈微細而呃逆者。
用法用量 : 每服水2盞,煎至8分,去滓,分2次服。
摘錄 : 《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五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噦。胃中有寒咳逆。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 《活人書》卷十八
功能主治 : 胃中虛寒呃逆。
摘錄 : 《傷寒全生集》卷三
秘方化滯丸
【來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三。
【組成】南木香(堅實者,不見火)丁香(去苞,不見火)青皮(四花者,去瓤)紅橘皮(水浸,去白)黃連(大者)各7.5克京三棱(慢火煨)莪術(慢火煨)各15克半夏曲(揀白凈半夏研末,生姜自然汁和為餅,曬干)7.5克
【用法】上藥八味,曬干,和研為細末。用巴豆去殼,滾湯泡,逐一研開,去心膜,以瓦器盛,用好醋浸過一宿,慢火熬至醋干,稱18克重,研細,將前藥末和入再研令勻。再加烏梅用肉厚者,打碎核,細銼,火焙干,為細末,稱15克重,用米醋調(diào)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入前藥,上統(tǒng)和勻了,用白面24克,水調(diào)成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5~7丸,體強10丸,五更空腹時用橘皮湯調(diào)下。常服磨滯,不欲通泄,津液咽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但有所積物,取本汁冷下;因食吐不止,津液咽下即止;,食瀉不休及霍亂嘔吐,俱用冷水下;赤痢,冷甘草湯下;白痢,冷干姜湯下;心動,石菖蒲湯下,赤白痢,冷甘草、干姜湯下;諸氣痛,生姜、橘皮湯下;小腸氣痛,茴香酒下;婦人血氣,當歸湯下;若欲宣積,滾姜湯下,仍加丸數(shù),未利再服,利多,飲冷水一口補住。小兒量歲數(shù)加減。疳積常服,米飲下,不拘時服。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
【功用】理氣化積。
【主治】食積氣滯,心腹脹痛。
【禁忌】孕婦勿服。
提醒您:秘方化滯丸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陳皮是一種廣受歡迎的一種零食,也是一種常用的中藥,其對脾胃有很大的益處,下面來看看陳皮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
1、陳皮具有促消化,增加食欲的功效。因為陳皮含有類檸檬苦素,這種類檸檬苦素味有助于促進腸道的蠕動,進而促進消化;另外,陳皮含有揮發(fā)油、橙皮甙、維生素B、C等成分,它所含的揮發(fā)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積氣,增加食欲。
2、陳皮不僅可去腥且可增加菜肴的美味。陳皮的苦味可以與其他味道相互協(xié)調(diào),因此可以用于烹制菜肴改善味道,不但辟去魚肉的膻腥味,且使菜肴特別可口;此外,制作綠豆沙、紅豆粥等甜品,若加入一點陳皮,味道分外芳香。
3、陳皮具有祛痰止咳的功效。陳皮也是一味常用中藥,味辛苦、性溫,具有通氣的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降逆止嘔的功效。適合胃部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癥狀的人食用。
4、陳皮具有消除腸道積氣的功效。陳皮對胃腸道平滑肌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消除腸道積氣。
1、在消化系統(tǒng)的方面:陳皮所含揮發(fā)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nèi)積氣,顯示了芳香健胃和驅(qū)風下氣的效用。
2、在心血管系統(tǒng)的方面:陳皮煎劑、醇提物等能興奮心肌,但劑量過大時反而出現(xiàn)抑制。另外,它還可使血管產(chǎn)生輕度的收縮,迅速升高血壓。陳皮中的果膠對高脂飲食引起的動脈硬化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3、在呼吸系統(tǒng)的方面:陳皮所含揮發(fā)油有刺激性被動祛痰作用,使痰液易咯出。陳皮煎劑對支氣管有微弱的擴張作用。其醇提物的平喘效價較高。
擴展資料:
陳皮的選購竅門
陳皮藥材分“陳皮”和“廣陳皮”。一般來說,陳皮果皮常剝成數(shù)瓣,基部相連或呈不規(guī)則碎片。外表面橙黃色或紅棕色,有細皺紋及凹下的點狀油室;內(nèi)表面黃白色,粗糙呈海綿狀,附黃白色或黃棕色筋絡狀維管束,質(zhì)稍硬而脆,氣香,味辛而微苦。
而廣陳皮果皮則多剖成3至4瓣,基部相連,形狀整齊有序,厚度約1毫米。點狀油室較大,對光照視透明清晰,質(zhì)較柔軟。但是不管是陳皮還是廣陳皮都以片大、色鮮、油潤、質(zhì)軟、香氣濃、味甜苦辛者為佳。
人民網(wǎng)-陳皮的功效作用真不少 陳皮泡水喝有什么禁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87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橘皮半夏湯
下一篇: 橘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