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當歸2兩,川芎2兩,芍藥2兩,白芷2兩,細辛1兩,頭發(fā)1兩。
制法 : 上藥用真麻油1斤半浸3日,熬枯去滓,入鉛粉12兩收成膏。
功能主治 : 灸瘡。
用法用量 : 攤貼。
摘錄 : 《惠直堂方》卷四
這個水泡叫做灸花!
灸花的成因與處理方式
灸花的成因
艾灸的時候,有的人發(fā)現(xiàn)過段時間有的地方會出水泡,不過我這里說的水泡可不是燙傷。讓大 家疑惑的是這種水泡不是當時出的,通常是是過一段時間之后才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時候讓人驚奇不 已,明明沒有燙傷啊,怎么會有水泡???
其實,這就是古人說的“灸花”,也就是灸瘡,即艾灸引起的局部損傷,灸瘡的化膿狀態(tài)叫( 瘡)“發(fā)”。在古代,古人是特別重視灸瘡發(fā)與否的。如清《針灸易學》夸張他說:“灸瘡必 發(fā),去病如把抓”。因此古代甚至用各種方法以促使灸瘡發(fā)起。
他們會用很多的食物發(fā)灸瘡,或者用艾絨做成米粒大小的錠上尖下圓,直接在皮膚上燒,快燒 沒時熄滅,為一炷,反復(fù)灸多炷,病痛全無?,F(xiàn)在我們大可不必刻意這樣做,但是我們起碼要 了解灸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有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邪氣排除體外需要一個通道,灸瘡就是這個通道。如果認真做了 ,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同樣的火力艾灸的時候,有病灶的地方就會比其他的地方敏感,會感覺更痛, 更有刺激性。比如艾灸后背的時候,如果你有胃病,那么在胃腧穴的位置會比其他地方更痛。那么,這就是在提示你這個地方有毛病,這個地方極有可能出 灸瘡。
灸花的處理
如果是很小的泡可以自行吸收,大的水泡用無菌注射器抽干,再涂抹燙傷膏即可。
艾灸時皮膚起泡是正常的情況,艾灸起泡了是屬于無菌的,可以用消過毒的針把它挑破,這樣很 快就好了,洗澡什么的都沒有影響。
艾灸感到很燙的處理方式
1. 可以移動艾的貼,尋找旁邊1公分左右的位置,體會灸感,如果周圍有里面熱并且不是很燙 的位置,可以選擇此位置。
2. 艾灸不宜過久,以灸至皮膚發(fā)紅為度,每次灸8-12分鐘為宜。
1 艾灸怎樣才算灸透了
形象地說,所謂“灸透”,就是在艾灸時,穴位處于“打開”的狀態(tài),這樣艾火的熱力和藥性才得以通過穴位和周邊的皮膚滲透進身體,而不僅僅浮在皮膚表面。
以最常用的懸灸為例,艾灸時,建議在距離皮膚三、四橫指寬差的位置處施灸,別跟烤肉一樣,產(chǎn)生刺熱,因為“壯火食氣”,太熱了反而耗氣,能感覺到溫熱的熱量就行。
2 艾灸為什么起了水泡局部皮膚出現(xiàn)小的水皰,是身體里病邪外發(fā)的表現(xiàn)。
如瘢痕灸出現(xiàn)灸瘡是很正常的,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不要太驚慌,一般如果是很小的皰可以自行吸收,也可外涂紫藥水以保護創(chuàng)面,大的水皰用無菌注射器抽干,再涂抹燙傷膏,也可用消毒后的針刺破水皰,排出水液,外涂紫藥水。
3 艾灸為什么不能天天灸健康體質(zhì)的人不建議天天艾灸,有規(guī)律的每周艾灸1、2次就可以了,但是對于有病癥且身體能接受時可每天艾灸。理由如下:
1、如果身體健康的話,天天艾灸也會耗傷身體陽氣,因為艾灸可以通過溫熱刺激打開皮膚上的汗毛孔,汗毛孔長期處于打開狀態(tài),會讓身體正氣從汗毛孔出去。
2、天天艾灸還有可能,讓熱氣隨著打開的汗毛孔進入到皮肉肌膚中,慢慢耗傷身體陰液,引起口干舌燥,失眠多夢等陰虛的癥狀。
4 艾灸為什么會出水艾灸出水其實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就像平時熱了會出汗一樣。
如果是皮膚出汗較多,可能是艾灸的溫熱效應(yīng)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毛細血管擴張,汗毛孔開放導致的,中醫(yī)認為是排濕氣的表現(xiàn),如果沒有局部皮膚不適感,無需做特殊處理,注意艾灸結(jié)束后多飲溫開水,注意保暖,避免受涼,不要服用生冷的水果,海鮮等食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90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漸生湯
下一篇: 焦瘤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