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煉人言8毫,真綠豆細粉1錢,巴霜9厘2毫,辰砂3分。
制法 : 上為極細,用白蜜作20丸,生甘草為衣。
功能主治 : 溫中補氣,吐下頑痰。主傷寒兼瘧。
用法用量 : 每服1粒。
摘錄 : 《重訂通俗傷寒論》
年輕人不要隨便吃,要看過醫(yī)生才確定。
人參
【制法】人參加工法主要分紅參類、糖參類、生曬參類及其它類4種:
①紅參類取園參水子剪去支根及須根,洗刷干凈,蒸2~3小時,至參根呈黃色,皮呈半透明狀為宜,取出烘干或曬干。
②糖參類取鮮參洗刷干凈,置沸水中浸泡3~7分鐘,撈出,再入涼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曬干,再經(jīng)硫黃熏過。
③生曬參類取鮮參洗刷干凈,日曬1天后,再用硫黃熏過曬干而成。
【性味】甘微苦,溫。
①《本經(jīng)》:味甘,微寒。
【歸經(jīng)】入脾、肺經(jīng)。
【功用主治-人參的功效】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
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①《本經(jīng)》: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②《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③《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
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治氣,消食開胃。
⑤《珍珠囊》:養(yǎng)血,補胃氣,瀉心火。
⑥《醫(yī)學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
《主治秘要》:補元氣,止瀉,生津液。
⑦《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
⑨《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瀝,勞倦內(nèi)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s~3錢,大劑0.3~1兩;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宜忌】實證、熱證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茯苓為使。 惡溲疏。 反藜蘆。
②《藥對》:畏五靈脂。 惡皂莢、黑豆。 動紫石英。
③《藥性論》:馬藺為使.惡鹵咸。
④《醫(yī)學入門》: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
⑤《月池人參傳》:忌鐵器。
⑥《藥品化義》:若脾胃熱實,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秘,有蟲有積,皆不可用。
【選方】
①治營衛(wèi)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人參(去蘆)、白術(shù)、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 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
②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饑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姜一分(切碎)。 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zhuǎn),空心頓服。
③治肺虛久咳:人參末二兩,鹿角膠(炙,研)一兩。 每服三錢,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nèi),遇咳時,溫呷三、五口。
④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兩,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二兩。 上八味為末,凈磁合子內(nèi)盛。 每日用如茶點服。
⑤治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 分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
⑥治心氣虛損,怔忡而自汗者:豬腰子一只,用水兩碗,煮至一盞半,將腰子細切,入人參半兩,當歸(上去蘆、下去細者,取中段)半兩。 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盡腰子,同上二味藥滓,焙干,為細末,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⑦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fā)狂眩:遠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兩,人參、白茯苓(去皮)各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臨臥日三服。
⑧治消渴引飲無度:人參、瓜蔞根各等分。 生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冬湯送下。
⑨治消渴引飲:人參為末,雞孑清調(diào)服一錢,日三、四服。
⑩止血后此藥補之:大人參(去蘆)二兩,棗五枚。 每服水二盞,煎一盞。 細呷之,服后熟睡一覺,諸病除根。
⑾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內(nèi)傷,氣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脈散,血如涌泉:人參(焙)、側(cè)柏葉(蒸焙)、荊芥穗(燒存性)各五錢。 為末,用二錢,入飛羅面二錢,以新汲水調(diào)如稀糊服,少頃再啜。
⑿治小兒驚后瞳人不正者: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
⒀治下痢噤口:人參、蓮肉各三錢。 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姜汁炒黃連三錢。
⒁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甘草、干姜、白術(shù)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⒂治霍亂心煩躁:桂心二分(末),人參半兩(去蘆頭)。 上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溫二服。
⒃治虛瘧發(fā)熱: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 為末,用棕尖搗丸,梧子大。
發(fā)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fā)前再服。忌諸般熱物。
⒄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飲食:人參(去蘆)、干姜(炮)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地黃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食前服。
藥用價值
人參的肉質(zhì)根為著名強壯滋補藥,適用于調(diào)整血壓、恢復心臟功能、神經(jīng)衰弱及身體虛弱等癥,也有祛痰、健胃、利尿、興奮等功效。
按產(chǎn)地可分成美國、中國東北、朝鮮人參。同一品種由于氣候不同,前者的參面橫紋比后者更明顯,進口人參有效成分含量也較高。
性味:味甘、微苦,性溫、平。歸脾、肺經(jīng)、心經(jīng)。補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
1、《本經(jīng)》:“味甘,微寒。”
2、《別錄》:“微溫,無毒?!?br>
3、《本草備要》:“生,甘苦,微涼;熟,甘,溫。”
歸經(jīng):入脾、肺經(jīng)。
1、《本草衍義補遺》:“入手太陰?!?br>
2、《本草匯言》:“入肺、脾二經(jīng)。”
3、《藥品化義》:“入脾、胃、肺三經(jīng)?!?br>
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用于氣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無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虛脫。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1、《本經(jīng)》:“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br>
2、《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diào)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br>
3、《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薄跋刂刑?,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4、《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治氣,消食開胃?!?br>
5、《珍珠囊》:“養(yǎng)血,補胃氣,瀉心火?!?br>
6、《醫(yī)學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補元氣,止瀉,生津液?!?br>
7、《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br>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br>
9、《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fā)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shù),淋瀝,勞倦內(nèi)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chǎn)后諸病?!?br>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5克,大劑15-50克;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
1、實證、熱證忌服。
2、服人參當天或24小時內(nèi)忌蘿卜,忌茶,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藥性論》:“馬藺為使.惡鹵咸?!?br>
4、《醫(yī)學入門》:“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
5、《月池人參傳》:“忌鐵器?!?br>
6、《藥品化義》:“若脾胃熱實,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秘,有蟲有積,皆不可用?!?br>
7、《本草經(jīng)集注》:“茯苓為使。惡溲疏。反藜蘆。”
8、《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br>
9、忌與葡萄同吃營養(yǎng)受損,葡萄中含有鞣酸,極易與人參中的蛋白質(zhì)結(jié)合生成沉淀,影響吸收而降低藥效。
10、忌用五金炊具。
藥方選錄
治營衛(wèi)氣虛
四君子湯: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吐逆:人參(去蘆)、白術(shù)、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10克,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局方》四君子湯)
定志丸: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fā)狂眩:遠志(去苗及心)、菖蒲各100克,人參、白茯苓(去皮)各150克。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臨臥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治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人參25克,熟附子50克。分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
止血后此藥補之
獨參湯:大人參(去蘆)100克,棗五枚。每服水二盞,煎一盞。細呷之,服后熟睡一覺,諸病除根。(《十藥神書》獨參湯)
治下痢噤口
人參、蓮肉各15克。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姜汁炒黃連15克。(《經(jīng)驗良方》)
治霍亂心煩躁
桂心1克(末),人參25克(去蘆頭)。上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溫二服。(《圣惠方》)
治虛瘧發(fā)熱
人參11克(二錢二分),雄黃25克(五錢)。為末,用粽尖搗丸,梧子大。發(fā)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fā)前再服。忌諸般熱物。(《丹溪纂要》)
治元氣虛脫癥
人參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為拯危救脫要藥。適用于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的重危癥候。單用有效,如獨參湯(《景岳全書》)。
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四肢逆冷者,應與回陽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補氣固脫與回陽救逆,如參附湯(《正體類要》)。
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身暖,渴喜冷飲,舌紅干燥者,人參兼能生津,常與麥冬、五味子配伍,以補氣養(yǎng)陰。
治肺脾心腎氣虛癥
人參為補肺要藥,可改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等肺氣虛衰癥狀。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蘇子、杏仁等藥同用,如補肺湯(《千金方》)。
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饑不能食
溫胃煮散:人參末10克,生附子末2.5克,生姜0.5克(切碎)。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zhuǎn),空心頓服。(《圣濟總錄》溫胃煮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91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痂完余毒湯
下一篇: 瘠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