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芥子2升。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上氣嘔吐,臍腹絞痛。
用法用量 : 每服7丸,寅時井花水送下,日2次。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
摘錄 : 方出《千金》卷十七,名見《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肯定不是藥品,肯定是食品,從批文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的,藥品是藥準字的,保健品是健證字的,只有食品是食證字的,而且是河南的食品,可以到河南的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的網站上查的,看批文是不是假的。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經典著作之一,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中醫(yī)學基礎理論、生理、病理、藥物治療和 養(yǎng)生 保健內容。
《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边@里提出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五個方面,是 養(yǎng)生 保健的基本法則,對我們日常 養(yǎng)生 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段話什么意思呢?我先來為您解讀一番:懂得踐行 養(yǎng)生 之道的人,會效法于天地陰陽自然界的變化,恰當?shù)剡\用各種 養(yǎng)生 保健方法,飲食上既有節(jié)制又有節(jié)律,起居生活作息很有規(guī)律,能夠適度地進行勞作,生命既有質量亦有規(guī)律,所以形體與精神都很健旺,能夠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以后才會去世。
具體的 養(yǎng)生 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踐行
由于“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即陰陽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guī)律,因此每天晝夜的運轉、每月月亮的改變、每年季節(jié)與節(jié)氣的往復、每60年甲子運氣的變化等,這些陰陽自然界變化的規(guī)律我們都必須遵守、效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提及的四季 養(yǎng)生 法和《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的一日 養(yǎng)生 法等,都是“法于陰陽”的具體體現(xiàn)。如四季飲茶方面,春季 養(yǎng)生 宜養(yǎng)“生發(fā)之氣”,疏肝補血,飲茶宜喝桂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夏季 養(yǎng)生 宜養(yǎng)“生長之氣”,清心補津,飲茶宜喝龍井、毛峰、碧螺春等綠茶;秋季 養(yǎng)生 宜養(yǎng)“收斂之氣”,潤肺補氣,飲茶宜喝鐵觀音即烏龍茶;冬季 養(yǎng)生 宜養(yǎng)“閉藏之氣”,補腎溫陽,飲茶宜喝紅茶、黑茶、普洱等發(fā)酵茶。
譬如艾灸 養(yǎng)生 :《素問·臟氣法時論》之“臟寒⋯⋯,其治宜灸”、《靈樞·經脈》之“灸則強食生肉(增強食欲、生肌長肉)”,開了保健灸療的先河。如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屬于胃經,位于膝蓋骨下三寸外一寸的位置,有調理三焦、強壯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經常艾灸或按摩該穴位可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增強體力與肌力、消除或改善疲勞、減少疾病、預防衰老。 養(yǎng)生 諺語“要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干”,告訴我們日常保健可常灸足三里,每次當以局部皮膚濕潤為度。
又如藥物 養(yǎng)生 :藥物包括內服藥物、外敷藥物。內服藥物應當按照“損益使平”的原則來使用,虛證宜補益,藥物如人參、西洋參補氣,阿膠、地黃補血,枸杞子、石斛補陰,鹿茸、蟲草補陽;藥方如補中益氣丸補氣、烏雞白鳳丸補血、六味地黃丸補陰、金匱腎氣丸補陽。實證宜祛邪,藥物如大黃通大便、三七化血瘀;藥方如麻子仁丸通大便、復方丹參片(滴丸)化血瘀。外敷藥物,如臍貼(丁香、肉桂等)可用于小兒寒濕泄瀉的調理、白芥子泥丸貼敷背腧穴可用于慢性支氣管炎的防治
飲食既不可過饑又不可過飽,根據(jù)現(xiàn)今 社會 的實際情況,尤其要注意不可過飽,這樣就不至損傷脾胃。這么做,近則可保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提高對攝取食物的消化、吸收;遠則無營養(yǎng)缺乏或過剩之憂,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可減少肥胖乃至于動脈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發(fā)生。
其次是食飲有節(jié)律,即飲食定時。我國傳統(tǒng)的習慣是一日早、中、晚三餐,要按照固定的時間有規(guī)律地進食。這樣即可保證脾胃消化、吸收作用有節(jié)律地進行。而脾胃協(xié)調配合、有張有弛,飲食在體內才能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輸布于全身。
第三是食飲有節(jié)度,種類齊全,比例恰當,謹和氣味,即膳食平衡。謹和氣味,指膳食需要謹慎地調和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與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以使人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確保身體 健康 。
前者指作息時間應遵循自然界客觀規(guī)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的一日 養(yǎng)生 法以及由其衍生的十二時辰 養(yǎng)生 、子午覺 養(yǎng)生 等。后者指家居環(huán)境與工作環(huán)境亦應符合法度,像《素問·異法方宜論》即記載了地域居所環(huán)境與易發(fā)病證的關系: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爇。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yǎng),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病攣痹,其治宜微針。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p>
《黃帝內經》既主張勞動和鍛煉,又反對過度勞累,而“形勞而不倦”則是對勞動和鍛煉 養(yǎng)生 的原則要求。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就有相關記載。說的是長期站立會傷骨骼、長時間行走會傷筋膜、長時間坐著不動會傷肌肉、長期臥床休息引起氣虛。平時我們在攝生保養(yǎng)的時候不可不注意這些方面。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yī)專業(yè)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495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腳針膏
下一篇: 芥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