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清熱,活血,解毒。治脫疽初起,惡寒體倦,發(fā)熱作渴,或腫或紫,成麻或痛,四肢倦怠,心志恍惚不寧者。
用法用量 : 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臨服入童便200毫升,隨病上下服。病在手指,加升麻1.5克,足指加牛膝1.5克。
摘錄 : 《外科正宗》卷二
功能主治 : 脫疽初起,惡寒體倦,發(fā)熱作渴,或腫或紫,或麻或痛,四肢倦怠,心志恍惚不寧者。
用法用量 : 水2鐘,煎8分,臨服入童便1杯,隨病上下服。
摘錄 : 《外科正宗》卷二
1 概說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祖國醫(yī)學脫疽范疇,多因寒濕及外傷血瘀等瘀阻經脈,致氣血不能到達肢端,肢端失去氣血之濡養(yǎng)所致。
西醫(yī)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為中小動靜脈的非化膿性炎癥,瘀阻血液循環(huán),肢端失去血液供應,導致趾(指),乃至肢端冰涼、麻木、疼痛,甚至潰爛、壞死。
2 中國歷代醫(yī)學家對脫疽的認識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黃帝內經》對脫疽就有詳細的論述,曰:“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wèi)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發(fā)于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將脫癰改作脫疽,脫疽病名延用至今。
漢代華佗《神醫(yī)秘傳》曰:“此癥發(fā)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癢而后痛,甲現黑色,久則潰敗,節(jié)節(jié)脫落?!辈?chuàng)立四妙勇安湯。至今用四妙勇安湯加減治療脫疽仍有一定療效。
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則割,毒在骨則切?!碧岢隽耸中g清創(chuàng)的方法,與現在的蠶食式清創(chuàng)基本一致。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對脫疽有詳細的論述,曰:“夫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湯潑火燃,其形則骨枯筋練。”總結出“和氣血,補脾胃……滋津液,壯腎水”等治療原則。創(chuàng)立解毒濟生湯、陰陽二氣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劑及手術清創(chuàng)、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豐富了辯證論治的內容。
明代《景岳全書·脫疽》篇引薛立齋言“此證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積毒所致,或不慎房勞,腎水枯竭”而致。又曰“蓋死肉乃毒氣盛而拒絕營氣所致。況,至陰之下氣血難達”
清代鄒五峰所創(chuàng)的顧步湯,對后世研究治療脫疽仍有一定指導意義。
清代祁廣生《外科大成·脫疽》載“于未延散時,用頭發(fā)十余根,纏患指本節(jié)盡處,扎十余轉,漸漸緊之。隨用蟾酥餅放原起米粒頭上,加艾灸至肉枯瘡死為度。次日,本節(jié)盡黑,方用利刀尋至本節(jié)縫中,將患指徐順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腫以離宮錠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氣未盡,單用蟾酥餅研末摻之,膏蓋之,黑氣自退,其膿自生,用紅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這些手術方法對清除壞死組織仍有參考價值。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臟不調之所致,陰滯于陽則生疽?!?br>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曾在重慶等地成立脈管炎研究機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3 病因病機
西醫(yī)認為
?。?)吸煙,煙堿引起血管收縮。(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痙攣。(3)激素水平紊亂,引起血管舒縮失常。(4)霉菌感染。
另外,我經多年觀察,許多病人發(fā)病前患足曾有外傷史,有些曾傷于數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認為外傷引起血管內瘀血及慢性遷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諸因素造成中小動靜脈痙攣,非化膿性炎癥,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導致血栓形成,甚則閉塞血流,肢端血液供應障礙,是脈管炎的主要病機。
中醫(yī)認為
(1)寒濕侵襲,凝滯脈絡。(2)外傷血瘀,阻滯脈絡。(3)情志失調,氣滯血瘀。
以上諸因素閉阻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到達肢端,肢端失去氣血之溫養(yǎng),而造成疼痛、潰爛、甚至壞死是脫疽的主要病機。
我的認識
如任老言“痰飲的停留壅塞的病理,與血栓形成,頗有類似之處”(《任應秋論醫(yī)集》)。脈管炎因其寒濕、外傷之病因,血管痙攣,血栓閉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發(fā)紫的癥狀,與中醫(yī)風邪、痰濁、瘀血理論有一定相似之處。
4 癥狀
臨床表現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fā)于青壯年男性。病變多從單側下肢開始,逐漸發(fā)展成雙側,甚至累及上肢。根據病變發(fā)展大致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發(fā)涼、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輕度酸痛。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會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發(fā)作,即“間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淺靜脈炎?;甲闫つw輕度蒼白,患側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減弱。
第二期營養(yǎng)障礙期:患肢冰涼,持續(xù)性疼痛,夜間為甚,劇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彎膝抱足而坐,或將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緩解。患肢皮膚蒼白,或出現潮紅、青紫及紫斑。皮膚干燥,趾(指)甲增厚脆裂。小腿肌肉萎縮?;紓茸惚硠用}、脛后動脈搏動消失。
第三期組織壞死期:患肢疼痛更加劇烈。趾(指)端發(fā)黑、干性壞疽、潰瘍形成,并逐漸向全趾(指)蔓延,甚至延及足踝。如并發(fā)感染,變?yōu)闈裥詨木?,疼痛更加劇烈,患肢出現腫脹。感染嚴重時,可出現發(fā)熱、畏寒等癥狀。
中醫(yī)辨證
實證
寒濕型:間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溫則減輕,遇寒則加重,患足皮膚蒼白,觸之冰涼。若寒甚則疼痛劇烈,舌質淡而青,苔薄白,脈緊。若濕甚則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膩,脈濡緩。
風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膚潮紅,觸之不溫,肢端可見潰瘍壞疽。伴胸悶,惡心,食欲不佳,舌質胖,苔滑膩,脈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續(xù)性劇烈疼痛,休息得溫痛不減,患趾(指)紫紅或暗紅,皮膚變薄粗糙干裂,觸之冰涼,肢端可見干性壞疽或潰瘍。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熱毒型:患肢灼熱疼痛,潮紅或暗紅腫脹,觸之灼熱。肢端潰爛壞死,膿液黃而粘,氣味惡臭,舌暗紅,苔黃膩或黃燥。熱毒內陷臟腑時伴惡寒發(fā)熱,口干渴,煩悶。
虛證
氣虛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縮,觸之不溫。肢端潰爛、壞疽,久不愈合,膿液清稀。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淡紫,苔薄,脈澀無力。
陽虛型:患肢疼痛,冰涼,得溫稍舒,觸之冰涼。肢端暗黑,潰瘍壞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軟,口淡不思飲食,面色暗淡,舌質淡或淡紫,少苔,脈沉細無力。
脾虛濕困痰阻型:患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縮或腫脹。肢端可有潰瘍,久不愈合。伴疲乏懶言,惡心,不思飲食,或見頭昏,舌質淡,苔白滑或膩。
陰血兩虛型:患肢疼痛,干瘦,肢端暗紅,可見潰瘍壞疽,久不愈合。伴頭暈失眠,五心煩熱,盜汗,舌尖暗紅,脈細數。
上述證型是我多年理論探討和對大量病人的詳細觀察總結的。但具體面對病人時,各型界限不一定清楚,有時幾個證型相互夾雜。因此臨證必須仔細觀察,認真分析,詳細辯證,靈活選方用藥,才能取得滿意療效。
5 中醫(yī)治療
據有關書籍和雜志根等資料整理出傳統(tǒng)治法如下:
寒濕型:宜溫陽散寒除濕,寒甚用陽和湯加減,濕甚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風痰郁阻型:尚無資料記載,我曾用半夏白術天麻加減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絡,用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加減。
熱毒型:宜清熱解毒,用四妙勇安湯、顧步湯加減。
氣虛血瘀型:尚無資料記載,我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有效。
陽虛型:宜溫腎助陽,用金匱腎氣湯、右歸丸加減。
脾虛濕困痰阻型:尚無資料記載,我曾用六君子湯合四妙散加減有效。
陰血兩虛型:宜滋陰養(yǎng)血,用六味地黃湯合四物湯加減。
另外,潰瘍面可外敷祛腐生肌膏,壞死組織用蠶食療法清除。
6 保健
由于脈管炎多于潮濕、受凍、創(chuàng)傷及吸煙等因素有關,所以患者應時刻注意防潮、防凍、防創(chuàng)傷,戒煙酒。
7病例介紹
病歷1 ,常某,男,42歲,2007年4月13日就診。
患者3年前漸覺右下肢疼痛,繼而雙下肢出現游走性條索,發(fā)紅疼痛,曾在幾家醫(yī)院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方治療時有好轉,自去年8月霖雨后右下肢疼痛不斷加重,多方治療無效,今來我所就診。自述右下肢發(fā)涼、持續(xù)性疼痛,以足為甚,疼痛劇烈,夜間更甚,難以入睡。伴疲乏。
查:右小腿輕度青紫,右足紫暗,趾甲變薄粗糙而脆,患足觸痛明顯,觸之冰涼,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消失。
舌淡紫,苔薄,脈澀。
中醫(yī)診斷:脫疽,濕阻血瘀證。
治宜除濕化瘀通絡。
方選溶栓通脈散1號、4號各300g兌勻,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連服一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chuàng)傷。
2007年5月15日二診,患足疼痛稍減,色澤好轉,原方連服2月。
2007年7月22日三診,患肢轉溫,小腿疼痛消失,色澤恢復正常?;甲闾弁椿鞠В箍砂菜?,遇冷或活動時仍覺疼痛,色澤基本恢復正常。
原方繼服一月后痊愈。
病歷 2, 劉某,女,38歲,2007年5月15日就診。
患者近3 年來,漸覺雙腿困重無力,走路時左小腿后抽痛,近4月來漸覺左足大趾發(fā)涼、疼痛。在幾家醫(yī)院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治療無效,疼痛逐漸加重來診。自述左足冰涼、疼痛,大趾為甚,夜間更痛,劇烈疼痛,難以入睡。伴四肢沉重無力,食欲不佳。
查:左足皮膚潮紅,大趾輕度青紫。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未觸及。
舌質淡而紫,苔膩,脈濡。
中醫(yī)診斷:脫疽,寒濕證。
治宜溫陽除濕。
方選溶栓通脈散1號600g,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連服一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chuàng)傷。
2007年6月15日二診,患足疼痛減輕。食納較前好轉。原方再服一月。
2007年7月22日三診,患足轉溫,色澤基本恢復正常,休息時疼痛消失,行走時仍覺大趾疼痛。
原方再服一月后痊愈。
病歷3, 鄧某,女,48歲,2007年5月21日就診。
患者雙下肢患靜脈曲張近20年,今年年初由于受潮受涼后病情逐漸加重,并漸覺兩小腿抽痛、沉重,腫脹。
查 :兩小腿內后側靜脈曲張呈蚯蚓狀,有團快,有少許硬塊和硬條,觸痛,兩小腿輕度發(fā)紫腫脹,足踝部腫甚。
伴疲乏,飲食不佳,舌略紫,苔膩,脈澀。
診斷:雙下肢靜脈曲張合并靜脈炎。
辨證:寒濕郁阻,血運不暢。
治宜祛濕散寒通脈。
方選溶栓通脈散1號600 g,早晚各10g,濟生腎氣丸早晚各1丸,溫開水沖服,連服一月1療程。
囑:穿長筒彈力襪,防潮濕,多抬高下肢平臥,戒生冷刺激性飲食。
連服1月后,患肢疼痛基本消失。再服一療程后,雙下肢疼痛腫脹消失,色澤恢復正常,硬塊、硬條基本消失,靜脈曲張減輕,團塊變小,精神食納轉佳。
病歷4,王某,男,61歲,2007年6月9日就診。
患者雙下肢患靜脈曲張近30年,病情反復不愈。今年病情逐漸加重,漸覺兩小腿脹痛,逐漸發(fā)紫,皮膚變粗,起小疹,瘙癢難忍。
查 :兩小腿內后側靜脈曲張呈蚯蚓狀,有包快,可觸及硬塊和硬條,觸痛。兩小腿輕度發(fā)紫腫脹,皮膚粗糙,并有米粒大小丘疹及少量滲液和抓痕。
舌淡略紫,苔薄白,脈細澀。
診斷:雙下肢靜脈曲張合并靜脈炎合并濕疹。
辨證:濕阻血瘀。
方選溶栓通脈散1號300g,4號300g,兌勻,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連服一月1療程。
另處方:
升麻6g葛根10g白芍8g赤勺8g生地25g
荊芥8g防風8g 白蘚皮8g 地膚子8g甘草6g
每日1劑,水煎服。
囑:穿長筒彈力襪,防潮濕,多抬高下肢平臥,戒生冷刺激性飲食,盡量避免撓抓患肢。
20天后雙下肢瘙癢消失,丘疹消退,停服湯劑,繼服溶栓通脈散1、4號如前法。
2007年7月10日二診,雙下肢疼痛大減,腫脹減輕。
繼原方一月后患肢疼痛腫脹消失,皮膚色澤基本恢復正常,硬塊、硬條基本消失,靜脈曲張減輕。
續(xù)(2010年12月2日整理)
病歷1,王某,男,31歲,2009年11月22日就診。
患者兩年來右腿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繼而漸覺右足疼痛,發(fā)涼,曾到蘭州、西安等地醫(yī)院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方治療,未見好轉。近半年來不斷加重,右足小趾逐漸潰爛。
自訴右足冰涼疼痛明顯,夜間尤甚,不能入睡。
查:右下肢肌肉萎縮,皮膚蒼白,右足青紫,觸之冰涼。小趾潰爛,有少量清稀膿液。
舌稍青紫,苔薄白。脈細而澀。
中醫(yī)診斷:脫疽,寒凝血瘀證。
治宜溫陽散寒,活血化瘀。
選溶栓通脈散3號600g,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一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chuàng)傷。
2009年12月24日二診,患足疼痛稍減,青紫基本消退,潰爛面縮小,膿液消失。原方再服一月。
2010年1月25日三診,患足轉溫,休息時疼痛消失,行走時稍覺疼痛,色澤基本恢復正常,潰爛面愈合。
溶栓通脈散5號,如前法連服兩月痊愈。
近日隨訪正常。
病歷2,連某,女,42歲,2010年1月5日就診。
患者半年來漸覺行走時左小腿肚酸脹,繼而左足疼痛,發(fā)涼?;颊呶唇橐猓∏橹饾u加重,近來疼痛明顯加重就診。
查:左下肢輕度腫脹、青紫,以左足明顯。左足觸之冰涼。
舌稍青,苔白而厚。脈澀。
中醫(yī)診斷:脫疽,寒濕證。
治宜散寒除濕。
選溶栓通脈散1號600g,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一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chuàng)傷。
2010年2月8日二診,患足疼痛稍減,腫脹、青紫基本消退。原方再服一月。
2010年3月12日三診,患肢歇性跛行基本消失,患足轉溫,休息時疼痛消失,行走時稍覺疼痛,色澤基本恢復正常。
前法繼續(xù)治療月余痊愈。
近日隨訪正常。
病歷 3,楊某,男,38歲,2010年1月22日就診。
患者左足曾有受凍史,兩年來無明顯誘因漸覺左足疼痛,走路時加重。到蘭州某醫(yī)院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經治療時輕時重。近兩月來疼痛逐漸加重,且冰涼。第1、2趾趾縫逐漸潰爛。多方治療無效,病情不斷加重就診。
自述左足持續(xù)性劇烈疼痛,以足趾為甚,遇冷加重,夜間痛甚,難以入睡。
查:左足青紫、腫脹,趾甲厚而脆。第1、2趾趾縫潰爛。左足觸痛明顯,觸之冰涼,足背動脈搏動消失。
舌青紫,脈澀。
中醫(yī)診斷:脫疽,寒凝血瘀證。
治宜溫陽散寒,活血化瘀。
選溶栓通脈散3號600g,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一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chuàng)傷。
2010年2月26日二診,患足疼痛稍減,青紫腫脹稍有消退,潰爛面縮小。原方再服一月 。
2010年3月31日三診,患足轉溫,休息時患足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時稍覺疼痛,青紫腫脹基本消退,潰爛面基本愈合。
改服溶栓通脈散5號,早晚各10g,連服一月。
2010年5月1日四診,休息時患足疼痛消失,行走時仍稍覺疼痛,患足色澤基本恢復正常,潰爛面愈合。
溶栓通脈散5號再服一月痊愈。
近日隨訪正常。
病歷4 ,劉某,男,39歲,2010年3月22日就診。
患者患“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0余年。始發(fā)于右下肢,繼而累及左下肢,曾在多家醫(yī)院治療,時有好轉,但反復不愈,近兩年來疼痛不斷加重,且右側第4.5趾逐漸潰爛壞死。
自述雙下肢發(fā)涼、持續(xù)性疼痛,右足第4.5趾為甚,疼痛劇烈,夜間更甚,難以入睡。
查:雙下肢青紫,肌肉萎縮,汗毛脫落,雙足紫暗,趾甲變薄粗糙而脆。右足更甚,第4.5趾潰爛壞死,有少量清稀膿液。雙足觸痛明顯,觸之冰涼,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消失。
伴消瘦、精神差、食欲不佳。
舌淡紫,苔薄,脈細澀。
中醫(yī)診斷:脫疽,氣虛血瘀證。
治宜補氣行血,化瘀通絡。
選溶栓通脈散5號,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連服二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chuàng)傷。
2010年5月26日二診,雙下肢疼痛稍減,夜間稍可入睡,右側第4.5趾潰爛壞死如前,膿液基本消失,原方再服二月。
2010年8月2日三診,雙下肢基本轉溫,小腿疼痛基本消失,青紫基本消退,汗毛漸長。遇冷或活動時雙足疼痛仍較明顯。右側第4.5趾脫落,脫落面結痂。
原方繼服二月后諸癥消失,精神食納基本轉佳。右側第4.5趾脫落面愈合。
近日隨訪正常。
另外適當配用抗菌素。
但這只能參考,治療一定要找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辨證治療。
布魯氏菌?。╞rucellosis)又稱地中海弛張熱,馬爾他熱,波浪熱或波狀熱,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fā)熱、多汗、關節(jié)痛及肝脾腫大等。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張熱”,并與瘧疾作了鑒別。1860年Marston對本病作了系統(tǒng)描述,且把傷寒與地中海弛張熱區(qū)別開。1886年英國軍醫(yī)Bruce在馬爾他島從死于“馬爾他熱”的士兵脾臟中分離出“布魯氏菌”,首次明確了該病的病原體。1897年Hughes根據本病的熱型特征,建議稱“波浪熱”。后來,為紀念Bruce,學者們建議將該病取名為“布魯氏菌病”。1897年Wright與其同事發(fā)現病人血清與布魯氏菌的培養(yǎng)物可發(fā)生凝集反應,稱為Wright凝集反應,從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我國古代醫(yī)籍中對本病雖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慶對本病作正式報道。
[病原學]
布魯氏菌為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初次分離時多呈球狀,球桿狀和卵圓形,故有人建議稱“布魯氏菌”。該菌傳代培養(yǎng)后漸呈短小桿狀,菌體無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莢膜。1985年WHO布魯氏菌病專家季員會把布魯氏菌屬分為6個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生物型1~3),牛種(生物型1~7.9)。豬種(生物型1~5)及綿羊型副睪種,沙林鼠種,犬種(各1個生物型)。我國已分離到15個生物型,即羊種(1~3型),牛種(1~7.9型),豬種(1.3型),綿羊副睪種和犬種各1個型。臨床上以羊、牛、豬三種意義,羊種致病力。多種生物型的產生可能與病原菌為適應不同宿主而發(fā)生遺傳變異有關。
本菌生長對營養(yǎng)要求較高,目前實驗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鮮胎盤加10%兔血清制作培養(yǎng)基,其效果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養(yǎng)條件下生長仍較緩慢,在不良環(huán)境,如坑生素的影響下,本菌易發(fā)生變異。當細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損時細菌落即由S型變?yōu)镽型。當胞壁的肽聚糖受損時,則細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魯氏菌。這種表型變異形成的細菌可在機體內長期存在,伺環(huán)境條件改善后再恢復原有特性。
本菌有A、M和G三種抗原成份,G為共同抗原,一般牛種菌以A抗原為主。A與M之比為20:1;羊種菌以M為主,M比A為20:1;豬種菌A:M為2:1.制備單價A、M抗原可用其鑒定菌種。布魯氏菌的抗原與傷寒、副傷寒、沙門菌、霍亂弧菌、變形桿菌OX19等的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本菌致病力與各型菌新陳代謝過程中的酶系統(tǒng),如透明質酸酶、尿素酶、過氧化氫酶、琥珀酸脫氫酶及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有關。細菌死亡或裂解后釋放內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質。
布魯氏菌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活力較強,在病畜的分泌物,排瀉物及死畜的臟器中能生存4個月左右,在食品中約生存2個月。加熱60℃或日光下曝曬10~20分鐘可殺死此菌,對常用化學消毒劑較敏感。
[流行病學]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據調查全世界160個國家中有123個國家有布魯氏菌病發(fā)生。我國多見于內蒙、東北,西北等牧區(qū)。解放前在牧區(qū)常有流行,在北方農區(qū)也有散發(fā)。解放后國家成立了專門防治機構,發(fā)病率也逐年下降。
?。ㄒ唬﹤魅驹?目前已知有60多種家畜、家禽,野生動物是布魯氏菌的宿主。與人類有關的傳染源主要是羊、牛及豬,其次是犬。染菌動物首先在同種動物間傳播,造成帶菌或發(fā)病,隨后波及人類。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產物及乳類含有大量病菌,如實驗性羊布氏菌病流產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達3萬個以上,帶菌時間可達1.5~2年,所以是人類最危險的傳染源。各型布魯氏菌在各種動物間有轉移現象,即羊種菌可能轉移到牛、豬,或相反。羊、牛、豬是重要的經濟動物,家畜與畜產品與人類接觸密切,從而增加了人類感染的機會。
患者也可以從糞、尿、乳向外排菌,但人傳人的實例很少見到。
?。ǘ﹤鞑ネ緩?①經皮膚粘膜接觸傳染 直接接觸病畜或其排泄物,陰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飼養(yǎng)、擠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過程中沒有注意防護。可經皮膚微傷或眼結膜受染;也可間接接觸病畜污染的環(huán)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經消化道傳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內臟而受染;③經呼吸道傳染病菌污染環(huán)境后形成氣溶膠,可發(fā)生呼吸道感染。這三種途徑在流行區(qū)可兩種或三種途徑同時發(fā)生;④其它如蒼蠅攜帶,蜱叮咬也可傳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三)易感人群 人類普遍易感,病后可獲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種布魯氏菌間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發(fā)者有2~7%,疫區(qū)居民可因隱性染病而獲免疫。
?。ㄋ模┝餍刑卣?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家畜流產季節(jié)為多。發(fā)病率牧區(qū)高于農區(qū),農區(qū)高于城市。流行區(qū)在發(fā)病高峰季節(jié)(春末夏初)可呈點狀暴發(fā)流行?;疾∨c職業(yè)有密切關系,獸醫(yī)、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顯高于一般人群。發(fā)病年齡以青壯年為主,男多于女。牧區(qū)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區(qū)流行強度受布魯氏菌種、型及氣候,人們的生活水平與對牧畜、牧場管理情況的影響。
[發(fā)病機理與病理變化]
病菌自皮膚或粘膜侵入人體,隨淋巴液達淋巴結,被吞噬細胞吞噬。如吞噬細胞未能將菌殺滅,則細菌在胞內生長繁殖,形成局部原發(fā)病灶。此階段有人稱為淋巴源性遷徙階段,相當于潛伏期。細菌在吞噬細胞內大量繁殖導致吞噬細胞破裂,隨之大量細菌進入淋巴液和血循環(huán)形成菌血癥。在血液里細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細胞吞噬,并隨血流帶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結、骨髓等處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內繁殖,形成多發(fā)性病灶。當病灶內釋放出來的細菌,超過了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時,則在細胞外血流中生長、繁殖,臨床呈現明顯的敗血癥。在機體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壞死亡,釋放出內毒素及菌體其它成份,造成臨床上不僅有菌血癥、敗血癥,而且還有毒血癥的表現。內毒素在致病理損傷,臨床癥狀方面目前認為起著重要作用。機體免疫功能正常,通過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清除病菌而獲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強,則部分細菌逃脫免疫,又可被吞噬細胞吞噬帶入各組織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稱為多發(fā)性病灶階段。經一定時期后,感染灶的細菌生長繁殖再次入血,導致疾病復發(fā)。組織病理損傷廣泛。臨床表現也就多樣化。如此反復成為慢性感染。
未經治療的患者血清抗體最先是IgM升高,隨后是IgG升高,IgA在其后呈低水平上升,持續(xù)約一年后下降。此后每當病情反復加重時,IgG又可迅速回升。動物實驗用牛種布魯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別作殺菌試驗,證明IgM,IgG有較強的殺菌活性。用強毒羊種菌感染豚鼠后,提純IgG,IgM能起保護作用。但也有人認為血清抗體與保護免疫不相關,僅可作為疾病活動的標志。如Hodgkin‘s病,淋巴瘤的患者布魯氏菌病發(fā)病率高;布魯氏菌抗原皮試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應。說明細胞免疫在抗布魯氏菌感染上起著重要作用。本病的慢性期檢測發(fā)現有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增加,還可出現自身抗體,表明慢性期體液免疫也參與了病理損傷。有人報道慢性期IgG型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升高占患者的53.13%,IgM型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升高占患者28.13%,故認為一半以上的患者組織損傷可能為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所致。研究還發(fā)現1/3的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tǒng)功能減退,致機體失去了免疫穩(wěn)定作用,也可能是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機體的各組織器官,網狀內皮系統(tǒng)因細菌、細菌代謝產物及內毒素不斷進入血流,反復刺激使敏感性增高,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性改變。近期的研究表明,Ⅰ,Ⅱ,Ⅲ,Ⅳ型變態(tài)反應在布魯氏菌病的發(fā)病機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疾病的早期人體的巨噬細胞,T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正常,它們聯合作用將細菌清除而痊愈。如果不能將細菌徹底消滅,則細菌、代謝產物及內毒素反復在局部或進入血流刺激機體,致使T淋巴細胞致敏,當致敏淋巴細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時,釋放各種淋巴因子,如淋巴結通透因子、趨化因子、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巨噬細胞活性因子等。致以單核細胞浸潤為特征的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形成肉芽腫、纖維組織增生等慢性病變。
本病病理變化廣泛,受損組織不僅為肝、脾、骨髓、淋巴結,而且還累及骨、關節(jié)、血管、神經、內分泌及生殖系統(tǒng);不僅間質細胞,而且還損傷器官的實質細胞。其中以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的病變最為顯著。病灶的主要病理變化:①滲出變性壞死改變 主要見于肝、脾、淋巴結、心、腎等處,以漿液性炎性滲出,夾雜少許細胞壞死;②增生性改變淋巴、單核-吞噬細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彌漫性,稍后常伴纖維細胞增殖;③肉芽腫形成病灶里可見由上皮樣細胞、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漿細胞組成的肉芽腫。肉芽腫進一步發(fā)生纖維化,最后造成組織器官硬化。三種病理改變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發(fā)生和發(fā)展。如肝臟,急性期內可見漿液性炎癥,同時伴實質細胞變性、壞死;隨后轉變?yōu)樵鲋承匝装Y,在肝小葉內形成類上皮樣肉芽腫,進而纖維組織增生,出現混合型或萎縮型肝硬化。
[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表現復雜多變、癥狀各異,輕重不一,呈多器官病變或局限某一局部。根據1977年九月我國北方防治地方病領導小組辦公室頒發(fā)的“人布魯氏菌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判定試行標準”,臨床上分型為:多性期;慢性活動型;慢性期相對穩(wěn)定型。國外按魯德涅夫(рудHEB)分期法分為:急性期,指患病3個月以內;亞急性期,3個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潛伏期為7~60天,平均兩周。少數患者可長達數月或1年以上。
?。ㄒ唬┘毙云?80%起病緩慢,常出現前驅癥狀,其表現頗似重感冒。全身不適,疲乏無力,食納減少,頭痛肌痛、煩躁或抑郁等。持續(xù)3~5天。10~27%患者急驟起病,以寒戰(zhàn)高熱,多汗,游走性關節(jié)痛為主要表現。
發(fā)熱 76.8%以上有發(fā)熱。典型病例熱型呈波浪狀,初起體溫逐日升高,達高峰后緩慢下降,熱程約2~3周,間歇數日至2周,發(fā)熱再起,反復數次。但據729例熱型分析,目前呈典型波狀熱僅占15.78%,低熱占42.11%,不規(guī)則熱占15.36%,間歇熱為12.76%,其它尚有弛張熱、稽留熱型等。熱前多伴寒戰(zhàn)畏寒。高熱患者意識清晰,部分還可以下床活動,而熱退后反感癥狀惡化,抑郁寡歡,軟弱無力。
多汗 為本病的突出癥狀之一,每于夜間或凌晨退熱時大汗淋漓。也有患者發(fā)熱不高或處于發(fā)熱間歇期仍多汗。汗味酸臭。盛汗后多數感軟弱無力,甚至可因大汗虛脫。
關節(jié)痛 76.09%以上有關節(jié)痛,與發(fā)熱并行。疼痛呈錐刺樣或鈍痛,痛劇者似風濕,輾轉呻吟。但關節(jié)疼痛程度與病理改變并不平行。病變主要累及大關節(jié),如髖、肩、膝等,單個或多個,非對稱性,局部紅腫。也可表現為滑膜炎,腱鞘炎、關節(jié)周圍炎。少數表現為化膿性關節(jié)炎。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游走性,慢性期病變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關節(jié)。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痙攣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癥 因睪丸炎及附睪炎引起睪丸腫瘤是男性患者常見癥狀之一,多為單側。個別病例可有鞘膜積液、腎盂腎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宮內膜炎及*腫痛。但人類引起流產者少。
其它坐骨神經、腰神經、肋間神經、三叉神經等均可因神經根受累而疼痛。腦膜、腦脊膜受累可發(fā)生劇烈頭痛和腦膜刺激癥。其次還可出現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以及皮疹。部分患者還可出現頑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慢性期由急性期發(fā)展而來,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無癥狀感染者或輕癥者逐漸變?yōu)槁?。慢性期癥狀多不明顯,也有典型,呈多樣表現。
慢性期活動型者 具有急性期的表現,也可長期低熱或無熱,疲乏無力,頭痛,反應遲鈍,精神抑郁,神經痛,關節(jié)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者關節(jié)強直,變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癥狀很多,缺乏體征,類似神經官能癥;另一部分患者表現多器官和系統(tǒng)損害,如骨骼肌肉持續(xù)不定的鈍痛,反反復復,遷延不愈,晚期有的發(fā)展成為關節(jié)強直,肌肉攣縮,畸形,癱瘓。神經系統(tǒng)表現為神經炎、神經根炎,腦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統(tǒng),可有睪丸炎、附睪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等。心血管系統(tǒng)可有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另外尚有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視網膜血栓性靜脈炎,視神經炎;乳突炎及聽神經損傷等。
慢性期相對穩(wěn)定型者,癥狀、體征較固定,功能障礙僅因氣候變化,勞累過度才加重。但久病后體力衰竭、營養(yǎng)不良、貧血。
牛種型病例易表現為慢性,羊種型和豬種型病例病情較重,并發(fā)癥較多。近年來本病有逐漸輕化的趨勢,可能與預防接種及抗生素的普遍應用有關。
患病后復發(fā)率6~10%,常在3個月以內發(fā)生??赡苁羌毦鸀榧毎麅燃纳?,不易為抗生素殺滅或者與療程不夠有關。
[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依據
(一)流行病學資料 是否有流行地區(qū)居留史與病畜接觸史,進食未嚴格消毒的乳制品及未煮熟的畜肉史。
(二)臨床表現反復發(fā)作的發(fā)熱,伴有多汗、游走性關節(jié)痛。查體發(fā)現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如有睪丸腫大疼痛,神經痛,則基本可確診。
?。ㄈ嶒炇覚z查
1.血象 白細胞半數正常或輕度減少,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分類可達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輕或中度貧血。
2.細菌學檢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宮分泌物均可做細菌培養(yǎng)。因牛種菌初分離困難。要求嚴格的環(huán)境,故各種標本采集兩份,一份用含肝浸液的肉湯做培基,在CO2孵箱中培養(yǎng);另一份放一般環(huán)境中孵育,培養(yǎng)時間不得短于2周。急性期陽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標本較血液標本陽性率高。有人建議慢性布魯氏菌病患者的血液接種到雞胚卵黃中可獲較高陽性率。
3.免疫學檢查
?。?)血清凝集試驗(Wright試驗) 試管法較靈敏?;颊叨嘣诘诙艹霈F陽性反應,1:100以上有診斷價值。病程中效價遞增4倍及以上意義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傳染病的假陽性率可達30%以上,如兔熱病該凝集效價升高;注射霍亂疫苗的人90%可呈假陽性;接種布魯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價也增高。診斷時要注意分析。另外由于抗體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則可出現患者血清低稀釋度為陰性,高稀釋度反為陽性的所謂前帶現象。因此做該實驗時應增大患者血清稀釋范圍。
?。?)補體結合試驗 補體結合抗體主要為IgG,出現較遲,持續(xù)較久,一般1:16以上即為陽性。對慢性患者有較高特異性。
(3)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tist) 用于測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體。不全抗體可阻斷完全抗體與抗原的凝集反應,使凝集試驗呈假陰性。Coombs試驗是使不完全抗體與不可見抗原結合的復合物通過抗人球蛋白血清結合成塊,直接可見。故凝集試驗陰性者可作此檢查。1:160以上為陽性。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1:320為陽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100倍,特異性也好。目前又發(fā)展有Dat-ELISA、生物素一新合素ELISA法檢測,特異性更好。
(5)皮膚試驗 為細胞介導的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一般發(fā)生在起病20天以后。其方法是以布魯氏菌抗原作皮內試驗,陰性有助于除外布魯氏菌感染。陽性僅反映過去曾有過感染。接種疫苗也可呈陽性,所以對無癥狀的陽性者可視為本病病人。
?。?)其它實驗檢查 瓊脂擴散,對流電泳、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及免疫熒光抗體試驗等均可應用。
特殊檢查 并發(fā)骨關節(jié)損害者可行X線檢查;有心臟損害可做心電圖;有肝損傷做肝功能檢查。對于腫大的淋巴結必要時可做淋巴結活檢,鏡下看有無特異的肉芽腫。有腦膜或腦病變者可作腦液檢查及腦電圖。腦脊液變化類似結核性腦膜炎者,應當注意。
[鑒別診斷]
主要與傷寒、副傷寒、風濕熱,肺結核,瘧疾等相鑒別。鑒別時注意體會本病特征性表現,如發(fā)熱伴出汗、關節(jié)痛、神經痛、全身軟弱;游走性關節(jié)痛;高熱但神志精神尚可,很少有譫妄。再結合流行病學和實驗室檢查可以做出正確診斷。
[治療]
?。ㄒ唬┲委熢瓌t ①早治療。診斷一經確立,立即給予治療,以防疾病向慢性發(fā)展;②聯合用藥,劑量足,療程夠。一般聯合兩種抗菌藥,連用2~3個療程;③中醫(yī)結合。中醫(yī)包括蒙醫(yī)、藏醫(yī)和漢醫(yī);④綜合治療。以藥為主,佐以支持療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ǘ┗A治療和對癥治療 ①休息。急性期發(fā)熱患者應臥床休息,除上廁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動;間歇期可在室內活動,也不宜過多。②飲食。應增加營養(yǎng),給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給足夠水分及電解質。③出汗要及時擦干,避免風吹。每日溫水擦浴并更換衣褲一次。④高熱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溫,持續(xù)不退者也可用退熱劑;中毒癥狀重、睪丸腫痛者可用皮質激素;關節(jié)痛嚴重者可用5~10%硫酸鎂濕敷;頭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⑤醫(yī)護人員應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樹立信心。
?。ㄈ┛咕委?急性期要以抗菌治療為主。常用抗生素有鏈霉素、四環(huán)素族藥物、磺胺類及TMP,另外氯霉素、利福平、氨芐青霉素也可試用。通常采用:鏈霉素加四環(huán)素族藥物或氯霉素。鏈霉素1~2g/日,分兩次肌注;四環(huán)素族類的四環(huán)素2g/日,分四次服;強力霉素較四環(huán)素強,僅需0.1~0.2g/日;氯霉素2g/日,分次服。第二為TMP加磺胺類藥或加四環(huán)素族藥。如復方新諾明(每片含TMP80mg,SMZ400mg),4~6片/日,分兩次服。為了減少復發(fā),上述方案的療程均需3~6周,且可交替使用上述方案2~3個療程。療程間間歇5~7天。利福平為脂溶性,可透過細胞壁,抗菌譜較廣,值得試用。
(四)菌苗療法適用于慢性期患者,治療機理是使敏感性增高的機體脫敏,減輕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方法有靜脈、肌肉、皮下及皮內注射,視患者身體情況,接受程度而守。每次注射劑量依次為40萬、60萬、80萬、200萬、350萬、1050萬、2550萬、6050萬菌體,每天、隔日或間隔3~5日注射一次。以7~10次有效注射量為一療程。菌苗療法可引起劇烈全身反應,如發(fā)冷、發(fā)熱、原有癥狀加重,部分患者出現休克、呼吸困難。故肝腎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肺結核者以及孕婦忌用。菌苗療法也宜與抗菌藥物同時應用。
?。ㄎ澹┧馑睾腿芫丿煼ā∷馑睾腿芫叵涤扇醵静剪斒暇浰饧叭芫笾瞥?,其作用與菌苗相似,療效各說不一。
?。┲嗅t(yī)中藥療法 祖國醫(yī)學認為急性期系外感濕熱病邪為患,慢性期因久病正氣耗傷,風、寒、濕三氣雜合,表現為虛證、血瘀、痹證和濕熱等。治療應辨證施治。急性期給予清熱、利濕、解毒方劑,如三仁湯,獨活寄生湯等。慢性期根據證型分別用益氣陰煎,細辛牡蠣湯,復方馬錢子散,逐瘀湯,化瘀丸,三黃一見喜湯,晰蜴散,穿山龍制劑等。中國科學院流研所應用白瓜丸(白芷、川草、木瓜、牛夕、防風、地骨皮、雙花、乳香、當歸、全蟲、肉桂、生地、白芍、麥冬、甘草、連翹、青陳皮、黃連)治療190例,總有效率達93.68%對疼痛改善尤為顯著。
針炙也有一定療效。
?。ㄆ撸┢渌煼I上腺皮質激素對中毒癥狀重者,伴有睪丸炎者,伴頑固性關節(jié)痛者可應用。免疫增強劑及免疫調節(jié)劑,如左旋米唑、轉移因子等對調節(jié)機體免疫力可能有益。物理療法對癥治療也可應用。
慢性期的并發(fā)癥治療可隨癥使用抗生素及對癥措施。
[預防]
在我國推廣以“檢疫、免疫、捕殺病畜”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同時針對疾病流行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采取相應措施,已使人間發(fā)病率由1980年的0.07/10萬下降到1989年的0.03/10萬。
?。ㄒ唬┕芾韨魅驹磳δ翀?、乳廠和屠宰場的牲畜定期衛(wèi)生檢查。檢出的病畜,及時隔離治療,必要時宰殺之。病畜的流產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對其污染的環(huán)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還應放置三個月以上,方準其運出疫區(qū)。
病、健畜分群分區(qū)放牧,病畜用過的牧場需經三個月自然凈化后才能供健康畜使用。
?。ǘ┣袛鄠鞑ネ緩郊訌妼π螽a品的衛(wèi)生監(jiān)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對與牲畜或畜產品接觸密切者,要進行宣傳教育,做好個人防護。
(三)保護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除注意防護外,重要措施是進行菌苗免疫。
對接觸羊、牛、豬、犬等牲畜的飼養(yǎng)員,擠奶員、獸醫(yī)、屠宰人員、皮毛加工員及炊事員等,均應進行預防接種。人用19—BA菌苗及104M菌苗,以后者效果稍好。但免疫期均為一年,需每年接種一次,而多次接種又可使人出現高度皮膚過敏甚至病理改變。另外,接種后產生的抗體與自然產生的抗體無法鑒別,給診斷帶來困難,因此近年主張不要廣泛使用。新近從牛型布魯氏菌體中提取PI,進行了人群接種,表明免疫原性強,反應較輕,并有利于感染與免疫之鑒別。將來可能代替104M活菌苗,用于人群接種。對健康畜行預防注射,菌苗有牛型19號菌苗及豬型2號菌苗。預防注射對孕畜可引起流產,故應在配種前進行。近年牧區(qū)試驗的豬型2號苗飲水免疫、羊5號菌苗氣霧免疫及對羔羊和犢??诜?00菌)免疫等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采取。
目錄1拼音2《麻癥集成》卷四 2.1方名2.2組成2.3主治 3《眼科闡微》卷三 3.1方名3.2組成3.3主治3.4瀉黃湯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瀉黃湯 1拼音 xiè huáng tāng
2《麻癥集成》卷四
3《眼科闡微》卷三
古籍中的瀉黃湯 《類證治裁》:[卷之四]黃膽論治 盡黑物,桃仁承氣湯。有疫癘發(fā)黃,殺人最急,茵陳瀉黃湯、濟生茵陳湯。繆仲淳曰∶時行黃膽,用小麥湯。別...
《推拿抉微》:[第四集·治療法]口瘡證治 見前咳嗽方內)導赤散(見前夜啼方內)理中湯(見前泄瀉方內)碧云散治小兒懸癰重用。蒲黃末洋青黛白硼砂明...
《孫文垣醫(yī)案》:[卷三新都治驗]汪東之丈七月初旬虛陽口瘡(有發(fā)明) 日與客手談過勞,口中生瘡,醫(yī)以香薷飲、清胃湯、瀉黃湯、三黃丸、黃連解毒湯、白虎湯、涼膈散。凡治上焦...
《厘正 *** 要術》:[卷四·列證]牙疳 ,以兒舌在口內搖動者,唇焦舌干,煩熱便穢,治以瀉黃湯,藿、防、山梔、石膏、甘草之屬。木舌者,舌硬如...
《素問經注節(jié)解》:[外篇卷之五]至真要大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01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解毒活血湯
下一篇: 解毒濟陰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