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麻黃1兩(去根節(jié)),赤芍藥1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細辛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時氣3日,表不解,熱毒相傳,或嘔或嗽。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衣覆取汗。
摘錄 : 《圣惠》卷十五
麻黃為中藥中一個重要的發(fā)散風寒,是麻黃科麻黃屬植物,它歸肺經(jīng)和膀胱經(jīng),它的功效主要是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接下來給大家詳細講講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1、解表發(fā)汗的功效
解表發(fā)汗是麻黃的主要功效,由于麻黃性溫和而心性散,能宣肺氣,也能通毛竅,散風寒,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出現(xiàn)外感風寒,客表實無汗等癥狀時,可以直接服用麻黃,能夠讓人體內(nèi)汗液盡快排出,達到緩解風寒感冒的癥狀。
2、宣肺平喘
麻黃還可以入肺經(jīng)和宣暢肺氣,它能溫散肺寒,能夠預(yù)防和治療因風寒入侵引起的肺寒咳嗽和哮喘,以及呼吸困難等癥狀。由于麻黃中含有大量麻黃堿,麻黃堿可以治療哮喘和咳嗽。
3、利水消腫
麻黃可以入肺經(jīng)和膀胱經(jīng),服用麻黃后能宣降肺氣,通利水道,可以加快身體內(nèi)多余水分,盡快代謝與排出,能阻止多余水分在人體內(nèi)滯留,可以起到利尿消腫的重要作用。
4、興奮神經(jīng)
麻黃中含有麻黃堿,麻黃堿會對人類大腦、中腦以及中樞神經(jīng)都有十分明顯的刺激作用,能讓人體內(nèi)的神經(jīng)保持興奮狀態(tài),也能讓人體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汗腺唾液腺分泌也會明顯增加,可以起到調(diào)理呼吸困難,精神萎靡以及大腦功能減退等癥狀。
以上就是有關(guān)麻黃的功效與作用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可以給大家?guī)韼椭?。麻黃是一種帶有毒性的中藥材,它含有的麻黃堿毒性比較強,不可過量服用,避免引起中毒。
麻黃、麻黃根:宣收并司,宣肺祛邪,平喘降逆,適用于肺失宣降之證。
麻黃、五味子:斂肺止咳,既可宣肺平喘,又能斂肺降氣,適用于肺虛氣逆,肺失宣降之證。
麻黃、罌粟殼:宣散收斂,相輔相成,可宣通、收斂肺氣的作用。
麻黃、白果:治喘嗽日久,外邪未徹,肺氣耗散而呼吸短促者。
麻黃、肉桂:溫散寒邪、宣通氣血。
麻黃、蟬衣:治療蕁麻疹、濕疹,療佳。
麻黃、黃芪:宣肺平喘,益氣固表,適用于肺氣虛弱,寒邪阻肺之證。
麻黃、石菖蒲:醒神開竅,適用于納呆腹脹者。
麻黃、蘇子:治胸滿,肺氣郁閉,呼吸短促。
麻黃、當歸:治營虧氣喘,或外傷胸膈,胸滿且痛,呼吸不順者。
麻黃、人參:適用于久喘下元虧虛,或氣虛感邪,肺氣失宣,咳喘陣作者,虛甚重用人參。
麻黃、蒼術(shù):治療納差體虛,內(nèi)有痰濕之邪,外受六淫之侵而咳喘者。
麻黃、地龍:可通暢氣道,改善通氣與換氣功能,修復(fù)黏膜,利尿,治療咳嗽、痰多、喘促,水腫的患者。
麻黃、桂枝:溫肺化飲,用于外寒內(nèi)飲,風寒束表之證。
麻黃、石膏:辛涼宣泄,外散風寒,內(nèi)清肺熱。
麻黃、杏仁:宣肺平喘,用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閉之證。
麻黃、葛根:解肌發(fā)汗,用于傷寒無汗無風,項背強直,或外塞風寒,邪氣內(nèi)迫于陽明之惡寒無汗,發(fā)熱口渴,下利等。
麻黃、連翹:解表退黃,治黃疸兼見頭痛,體痛惡寒,無汗和小便不利等證而屬表閉,濕熱內(nèi)蘊發(fā)黃者。
麻黃、熟地:滋腎平喘,用于肺實痰壅,腎陰耗損、肺氣上逆、腎虛不納之證。
麻黃、大黃:宣上導(dǎo)下,用于肺胃熱盛,痰熱互結(jié),腑氣不通,肺氣上逆之喘咳。
麻黃、升麻:升陽解毒,用于傷寒大下之后,陽邪陷里,熱毒上蒸,上熱下寒,虛寒互見的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吐膿血者。
麻黃與細辛、干姜:溫肺化飲,適用于外寒內(nèi)飲、風寒束表,水飲內(nèi)停,上迫于肺,肺失宣降之證。
麻黃、葶藶子:瀉肺祛飲,宣泄肺氣,適用于痰飲壅實,水氣停滯所致之喘滿痰涌者。
麻黃、附子:宣肺平喘,溫通心陽,適用于心陽不足,寒飲內(nèi)閉之證。
麻黃、厚樸:平喘降逆,可治痰瘀內(nèi)阻,肺氣郁閉,咳喘明顯者。
麻黃、半夏:化痰平喘,調(diào)和肺胃,治咳嗽咯痰,氣喘息促者,或咳喘兼嘔,舌苔厚膩者。
麻黃、白芥子:宣肺化痰通絡(luò),適合于寒痰壅肺,氣喘不順,鼻竅塞窒者,或經(jīng)絡(luò)痹阻之各種痹證。
麻黃、黃芩:清宣肺氣,清肺化痰,適用痰熱郁肺,肺失宣降之證。
麻黃、射干:降逆化痰,用于肺氣不宣,咳而上氣,喉中痰誕,氣機不利,喘息。
一、常用中藥配伍
麻黃+桂枝:麻黃開腠發(fā)表,強行打開汗孔;桂枝解肌發(fā)表,松動肌肉,透邪外達。
麻黃+杏仁:麻黃宣肺平喘,杏仁降肺氣。
蒼耳子+辛夷:統(tǒng)鼻竅,用于鼻塞癥狀。比如鼻炎,外感風寒鼻塞流涕。
生姜+大棗:在表調(diào)和營衛(wèi),在內(nèi)調(diào)和脾胃和氣血。比如大青龍湯,是麻黃湯加姜棗、石膏,組方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石膏、生姜、大棗。
桑白皮+蘇子:桑皮性微寒,長于去肺熱平喘,蘇子性溫,化痰,止咳平喘。兩溫寒相制,用于止咳平喘化痰。
陳皮+茯苓:陳皮行氣理氣,茯苓健脾滲濕,兩藥合用行氣化濕。主要用于中焦,治療生痰之源。
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陽;
芍藥+大棗+甘草,酸甘化陰。
桂枝+芍藥:桂枝得芍藥,散中有收,汗出有源,芍藥得桂枝,滋而能化,補不斂邪。注意在桂枝湯中,芍藥+桂枝是等量的。
桂枝+甘草:作用是溫通心陽。
芍藥+甘草:《傷寒論》芍藥甘草湯治療腳攣急,主要功效是柔肝、舒筋、緩急、止痛。
防風+蒼術(shù):防風走十二經(jīng),風中潤劑。蒼術(shù)常用于實證,表里兼顧,運脾燥濕。
細辛+白芷+川芎:主要是止痛功效。祛風散寒,宣痹止痛,活血。
生地+黃芩:生地擅長清泄里熱,生津潤燥,黃芩用于里熱初起,主要是少陽膽經(jīng)之熱,兩藥組合作用是清泄里熱,防燥傷津。
羌活:擅長散風寒,祛濕止痛;
葛根:擅長生發(fā)清陽,可以舒筋,(升舉津液可以舒筋),清陽明之熱(陽明主肌肉,也就是清解肌),清陽明可以生津液。
香附:香附行氣開郁,上行胸膈,外達肌膚
蘇葉:大于9克,作用是發(fā)散表寒,6—9克作用是理氣,疏松,小于6克,作用是內(nèi)傷解郁。
常用行氣藥作用部位,厚樸(走胸腕),柴胡(半表半里),大腹皮(往下走)枳殼(胸腕部)枳實(胃脘到下部,可以導(dǎo)滯)
干姜+細辛+五味子:一溫一散一斂,功效是溫肺化寒飲。
射干:痰氣互結(jié)多用射干。
桔梗+白前:桔梗開宣肺氣,白前降肺氣。合起來作用是宣降肺氣。
連翹+銀花:解表力量稍微弱,長于清熱解毒,還有芳香避穢的作用。
荊芥+淡豆豉(桑葉水加工):溫性被抑制,主要用于發(fā)散表邪,去性取用。
薄荷+牛蒡子:清利咽喉,薄荷輕清宣透,散表邪清利頭目,也可清肝,牛蒡子清利咽喉,疏散風熱。
桑葉+菊花:清肺熱肅降肺氣,平肝潛陽。
桔梗+杏仁:桔梗宣肺氣,杏仁降肺氣,一宣一降。
麻黃+石膏:如果以清熱為主,麻黃比石膏為一比二(麻杏石甘湯);如果以散表為主,麻黃比石膏為二比一(大青龍湯);麻黃比石膏,麻黃六兩,石膏八兩,三比四用量。
石膏+杏仁:常用于肺熱的咳嗽,一肅一清。
石膏+甘草:通過清胃熱,而生津。
白芷+羌活:白芷歸陽明,善于止眉棱骨痛,羌活發(fā)太陽之邪。
黃芩+石膏:黃芩長于清半里之熱,用于少陽膽經(jīng),治口苦,石膏用于陽明經(jīng),解肌清熱。
羌活+獨活:兩藥協(xié)同祛一身之風寒濕邪,增強止痛作用。
柴胡+川芎:柴胡用于正氣不足而需要發(fā)散邪氣的,散風藥配活血藥,體現(xiàn)“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兩藥組合既能散邪層次深一些,又能治風和調(diào)血相結(jié)合。
桔梗+枳殼:桔梗開宣,枳殼降氣。一升一降。主要作用是暢通胸部到腕腹部的氣機,可以行氣化痰,化血瘀。
前胡+茯苓:前胡辛散,降氣,茯苓健脾滲濕。
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麻黃+附子+細辛:麻黃發(fā)散風寒,附子溫腎助陽,可以股動腎氣上達。細辛助麻黃發(fā)散,助附子溫腎陽
二、君臣佐使常用比例
君臣佐使是按藥物在這個方劑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說的,不是通過比例劑量來衡量的。 一般情況下以臣藥為中等劑量,君藥應(yīng)高出三分之一,佐使藥要少給三分之一。 不過根據(jù)藥物自身的特性配伍量也是有區(qū)別的,比如:中醫(yī)有辛不過錢之說,細辛湯中,雖然細辛在重量上沒有多,但是利用其芳香走串,溫通筋脈,緩急止痛的作用,所以還是主藥,蔓荊子和枳殼雖然高出數(shù)倍,但是其作用還是調(diào)整主要的功能防止主輔藥物過偏順便行使明目降氣之功能,所以仍然屬于佐使藥物。
一般來說處方中的配伍的比例關(guān)系是沒有嚴格規(guī)定的。是根據(jù)病情的需要,靈活運用的。比如說:一個病人有很多癥狀,但是通過辨證以后要抓住主癥是什么,那么在用藥的時候就要以治療主證為重點,其它兼癥所占比例就相應(yīng)的小一些。但是,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是大夫自己掌握的。如果搞清楚配伍也就明白為什么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03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解肌透痧湯
下一篇: 解肝清胃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