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黃連(姜汁炒)1錢5分,干姜(炮)1錢5分,人參(人乳拌蒸)1錢5分,桂枝1錢,半夏(姜制)1錢5分,大棗2枚。
功能主治 : 握運中樞透達。主關(guān)格。
用法用量 : 進法用本方7味,俱不制,水2茶盞,煎1半,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5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3錢,半饑服煎劑耳。
各家論述 : 1.《古方選注》:黃連湯,仲景治胃有邪,胸有熱,腹有寒。喻嘉言旁通其旨,加進退之法,以治關(guān)格,獨超千古,藉其沖和王道之方,從中調(diào)治,使胃氣自為敷布以漸通于上下。如格則吐逆,則進桂枝和衛(wèi)通陽,俾陰氣由中漸透于上,藥以生用而升;如關(guān)則不得小便,則退桂枝、減黃連,俾陽氣由中漸透于下,藥以熟用而降;如關(guān)而且格者,陰陽由中而漸透于上下,衛(wèi)氣先通則加意通衛(wèi),營氣先通則加意通營,不以才通而變法,斯得治關(guān)格之旨矣。2.《成方便讀》:喻氏治關(guān)格證,上則嘔吐不納,下則二便不通,用此方或進或退,猶握樞而運,使之透達于上下。蓋關(guān)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如《傷寒論》之胸中有熱、胃中有寒之意。故其治格之盛著,當進而從陽,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溫服。如關(guān)之盛者,即退而從陰,方中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其意以人參、大棗,坐鎮(zhèn)中樞,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于是飲入胃中,聽胃氣之敷布,或協(xié)黃連以除其上熱,或偕姜、桂以溫其下寒。然此法止可治有邪之關(guān)格,若由噎膈反胃,陰枯液涸而成關(guān)格者,又非此方可治也。
摘錄 : 《法律》卷五
吳 脈小澀。脘中隱痛。嘔惡吞酸。舌絳不多飲。此高年陽氣結(jié)于上。陰液衰于下。為關(guān)格之漸。
當開痞通陽議治。(陽結(jié)于上陰衰于下關(guān)格)
川連 人參 姜汁 半夏 枳實汁 竹瀝
盧 陰陽逆亂。已成關(guān)格。議用附子瀉心湯。為上熱下寒主治。
徐(七八) 老人食入涎涌。吐痰略能咽粥。二便艱少。是陽不轉(zhuǎn)旋上結(jié)。陰枯于下便難。極難調(diào)治。勿用腥油 味。脈弦大而搏。議妙香丸。
又 妙香丸仍服。每五日服大半夏湯。
毛 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氣沖涌涎。乃關(guān)格之癥。議用進退黃連湯。
川連 淡干姜 半夏 姜汁 人參 茯苓 附子 生白芍
濮(七十) 七旬有年。納食脘脹。大便干澀。并不渴飲。痰氣凝遏阻陽。久延關(guān)格最怕。
川連 枇杷葉 半夏 姜汁 杏仁 枳殼
杜(六四) 老人積勞久虛。因渴飲冷。再傷胃陽。洞泄復(fù)加嘔吐。不受湯飲食物。上不得入。下不得出。
此為關(guān)格難治。
人參 半夏 川連 淡干姜
某 清陽日結(jié)。腹窄不能納谷。陰液漸涸。腸失潤。大便難。
桂枝 川連 半夏 姜汁 杏仁 茯苓
畢(五四) 夏間診視。曾說難愈之 。然此病乃積勞傷陽。年歲未老。精神已竭。古稱噎膈反胃。都因陰枯而陽結(jié)也。秋分后復(fù)診。兩脈生氣日索。交早咽燥。晝?nèi)漳缟佟N逡焊婧?。難任剛燥陽藥。
是病諒非醫(yī)藥能愈。大半夏湯加黃連姜汁。
某 脈寸口搏大。按之則澀。形瘦氣逆。上不納食。下不通便。老年積勞內(nèi)傷。陽結(jié)不行。致脘閉陰枯。腑乏津營。必二便交阻。病名關(guān)格。為難治。
人參 枳實 川連 生干姜 半夏 茯苓
蘇(五四) 向來翻胃。原可撐持。秋季驟加驚憂。厥陽陡升莫制。遂廢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熱。嘔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陰胃汁??蓍麓M。難任燥藥通關(guān)。胃屬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
宜柔宜和。酸甘兩濟其陰。(肝陰胃汁枯)
烏梅肉 人參 鮮生地 阿膠 麥冬汁 生白芍
某 陽明汁干成膈。
梨汁 柿霜 玉竹 天冬 麥冬 甜杏仁 川貝 生白芍 三角胡麻
王(五三) 老年血氣漸衰。必得數(shù)日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納食無阻。此胃汁漸枯。已少胃氣下行之旨。噎癥萌矣。病乃操持太過。身中三陽。燔燥爍津所致。故藥餌未能全功。議用丹溪法。(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
麥冬汁 鮮生地汁 柏子仁汁 甜杏仁什 黑芝麻汁 杜蘇子汁 松子仁漿水浸布紙。絞汁濾清。燉自然膏。
馬(六十) 勞心勞力經(jīng)營。向老自衰。平日服餌桂附生姜三十年。病食噎不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氣不化。津液不注于下。初病大便艱澀。按
經(jīng)云。味過辛熱。肝陽有余。肺津胃液皆奪。為上燥。
仿嘉言清燥法。
麥冬 麻仁 鮮生地 甜水梨 桑葉 石膏 生甘草
某 脈澀左大。食入為噎。是屬液虧。先宜理氣。后用潤劑。(液虧氣滯)
半夏 云茯苓 枇杷葉 枳實 竹瀝
程 舌黃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高年姑以輕劑清降。(肺胃氣不降)
鮮枇杷葉 杏仁 郁金 栝蔞皮 山梔 淡香豉
沈 格拒食物。涎沫逆氣。自左上升。此老年悒郁所致。必使腑通濁泄。僅可延年。議兩通陽明厥陰之法。(肝郁氣逆)
半夏 苦杏仁 茯苓 橘紅 竹瀝 姜汁
俞 酒熱郁傷。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苦辛寒。(酒熱郁傷肺胃)
小川連 半夏 香豉 枳實 茯苓 姜汁
又 苦辛化燥。噎阻不舒。而大便不爽。治手太陰。
鮮枇杷葉 紫菀 蘇子 杏仁 桃仁 郁金
某 憂思郁結(jié)。凝痰阻礙。已屬噎塞之象。當怡情善調(diào)。(憂郁痰阻)
炒半夏(一錢半) 茯苓(五錢) 秫米(三錢) 枳實(一錢炒) 姜汁(三小匙沖)
楊(四七) 脈弦而小澀。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后再納。視色蒼。眼筋紅黃。昔肥今瘦。云是郁怒之傷。少火皆變壯火。氣滯痰聚日擁。清陽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漸至矣。法當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川黃連 杏仁 桔梗 土栝蔞皮 半夏 橘紅 竹瀝 姜汁
朱(五二) 未老形衰。納谷最少。久有心下忽痛。略進湯飲不安。近來常吐清水。是胃陽日薄。噎膈須防。議用大半夏湯。補腑為宜。(胃陽虛)
人參 半夏 茯苓 白香粳米 姜汁 河水煎
白(五六) 少食頗安。過飽食不肯下。間有冷膩涎沫涌吐而出。此有年胃陽久餒。最多噎膈反胃之慮。飲以熱酒。脘中似乎快爽。顯然陽微欲結(jié)。所幸二便仍通。濁尚下泄。猶可望安。
熟半夏(姜水炒二兩) 茯苓(二兩) 生益智仁(一兩) 丁香皮(五錢) 新會皮(一兩) 淡干姜(一兩)
上藥凈末份量。用香淡豆豉一兩洗凈煎汁法丸。淡姜湯服三錢。
呂(六十) 勞倦饑飽。皆傷胃陽。年及花甲。最慮噎膈翻胃。此面飯酒肉重濁之物。與病不合。
半夏 姜汁 香豉 土栝蔞皮 杏仁 橘紅
馮(六七) 有年陽微。酒濕濃味。釀痰阻氣。遂令胃失下行為順之旨。脘窄不能納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議以苦降辛通。佐以養(yǎng)胃。用大半夏湯。
半夏 人參 茯苓 姜汁 川連 枳實
又 胃屬腑陽。以通為補。見癥脘中窒塞。納食不易過膈。膚淺見識。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冀獲速功。不知老人日衰。愈投泄氣。斯沖和再無復(fù)振之理。故云岐子九法。后賢立辨其非。夏季宜用外臺茯苓飲加菖蒲。佐以竹瀝姜汁。辛滑可矣。
顧(四十) 脈濡緩無力。中年胸脅時痛。繼以早食晚吐。此屬反胃。乃胃中無陽。濁陰腐壅。議仿仲景陽明辛熱宣通例。
吳萸 半夏 蓽茇 淡干姜 茯苓
又 辛熱開濁。吐減。行走勞力。即吐痰水食物。陽氣傷也。用吳萸理中湯。
尤 脈緩。右關(guān)弦。知饑惡食。食入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飲。此胃陽衰微。開合之機已廢。老年噎膈反胃。乃大癥也。
人參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炒粳米 姜汁
又 通胃陽法服。腑病原無所補。只以老年積勞傷陽之質(zhì)。所服之劑。開肺即是泄氣。芩連苦寒劫陽。姜汁與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陽皆通耳。若枳樸仍是泄氣。與前義悖矣。
人參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劉(五四) 脈左小弦。右濡澀。五旬又四。陰陽日衰。勞煩奔走。陽愈傷。致清氣欲結(jié)。食入脘痛。痰涎涌逆。皆噎膈反胃見癥。其飲酒愈甚。由正氣先餒。非酒能致病。
川連 枳實汁 茯苓 半夏 廣皮白 黑山梔姜汁 竹瀝
包(六十) 胸脘痞悶。噯逆。三四日必嘔吐粘膩?;螯S綠水液。此屬反胃。六旬有年。是亦重病。
川連 半夏 枳實 郁金 竹茹 姜汁
陸 脈沉微。陽氣大傷。陰濁僭踞。旦食不能暮食。周身掣痛。背脹。病狀著難愈之癥。(陽虛陰濁凝滯)
人參 附子 干姜 茯苓 澤瀉
姚(六二) 腑陽不通降。濁壅為反胃。累遭病反。老年難以恢復(fù)。自能潛心安養(yǎng)。望其悠久而已。藥不能愈是病矣。
人參 附子 干姜 公丁香 姜汁和丸
某 積勞有年。陽氣漸衰。濁凝瘀阻。脘中常痛。怕成噎膈便塞之癥。(陽衰脘痹血瘀)
桃仁 紅花 延胡 川楝子 半夏 橘紅 郁金汁 栝蔞皮
李 兩關(guān)脈緩澀。食入氣阻。吐涎稍通。前已吐過瘀濁膠粘。此皆久積勞倦。陽氣不主旋運。為噎膈反胃之癥。此病最多反復(fù)。必須身心安逸。方可卻病。徒藥無益耳。
半夏 姜汁 桃仁 韭白汁 香豉 栝蔞皮 郁金
某 胃痛。得瘀血去而減。兩三年宿病復(fù)起。食進痞悶。怕其清陽結(jié)而成膈。大意益氣佐通。仍兼血絡(luò)為治。
人參 半夏 茯苓 新會皮 木香 生益智 當歸 桃仁水法丸。服三錢。
張(三三) 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初因勞傷胃痛。痰瘀有形之阻。
半夏 枳實 制大黃 桃仁 韭白汁
經(jīng)云。三陽結(jié)謂之膈。又云一陽發(fā)病。其傳為膈。仲景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丹溪謂噎膈反胃。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多因氣血兩虛而成。然歷觀噎膈反胃之因。實有不同。大抵飲食之際。氣忽阻塞。飲食原可下
進退黃連湯--《法律》卷五
【處方】黃連(姜汁炒)1錢5分,干姜(炮)1錢5分,人參(人乳拌蒸)1錢5分,桂枝1錢,半夏(姜制)1錢5分,大棗2枚。
【功能主治】握運中樞透達。主治關(guān)格。
【用法用量】進法用本方7味,俱不制,水2茶盞,煎1半,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5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3錢,半饑服煎劑耳。
【各家論述】1.《古方選注》:黃連湯,仲景治胃有邪,胸有熱,腹有寒。喻嘉言旁通其旨,加進退之法,以治關(guān)格,獨超千古,藉其沖和王道之方,從中調(diào)治,使胃氣自為敷布以漸通于上下。如格則吐逆,則進桂枝和衛(wèi)通陽,俾陰氣由中漸透于上,藥以生用而升;如關(guān)則不得小便,則退桂枝、減黃連,俾陽氣由中漸透于下,藥以熟用而降;如關(guān)而且格者,陰陽由中而漸透于上下,衛(wèi)氣先通則加意通衛(wèi),營氣先通則加意通營,不以才通而變法,斯得治關(guān)格之旨矣。2.《成方便讀》:喻氏治關(guān)格證,上則嘔吐不納,下則二便不通,用此方或進或退,猶握樞而運,使之透達于上下。蓋關(guān)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如《傷寒論》之胸中有熱、胃中有寒之意。故其治格之盛著,當進而從陽,本方俱不用制,水煎溫服。如關(guān)之盛者,即退而從陰,方中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其意以人參、大棗,坐鎮(zhèn)中樞,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于是飲入胃中,聽胃氣之敷布,或協(xié)黃連以除其上熱,或偕姜、桂以溫其下寒。然此法止可治有邪之關(guān)格,若由噎膈反胃,陰枯液涸而成關(guān)格者,又非此方可治也。
【摘錄】《法律》卷五
我們在三0節(jié)里講了連理湯,也就是理中湯加黃連和茯苓,其實,后世醫(yī)家對連理湯的使用是比較靈活的。我們下面再來看李中梓在《醫(yī)學(xué)全書》的一樁醫(yī)案。
相國錢機山,兩膺隱隱痛,膈間不快,食后苦刺酸。余門人孫黃緒,以六君子加黃連、冊梔未效。余曰:肝木挾火,脾土伏寒,乃以人參、白術(shù)各三錢,干姜、黃連、甘草各一錢,煎成加姜汁少許,調(diào)治一月而愈。
我們從上面這個醫(yī)案能看出,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這是理中湯加了黃連。我們前面講的連理湯是把附子理中湯加黃連和茯苓,其實后世醫(yī)家有很多就是把理中湯中加黃連。
理中湯加黃連是從臟腑辯證上去解讀的,肝木挾火,脾土伏寒,那么這個黃連在這個方劑里起什么作用呢?主要就是瀉肝火,或者是瀉心火。有的醫(yī)家把它用在清腸熱,總之,是擴大了原來的使用范圍。不同理論指導(dǎo),他的用途是不一樣的。
其實,我們在臨床上也在經(jīng)常的嘗試,同一張方劑,我們用不同的理論體系去指導(dǎo)它,它的用途經(jīng)常不一樣。這是我們在類方里面提到的兩張類方,一張是連理湯,也就是附子理中湯加黃連和茯苓,一張是理中湯加黃連。在經(jīng)方里經(jīng)常會有這種加減。
連理方(附子理中湯加黃連和茯苓)是治療大虛的病人,胸膈被濁陰填滿,用連理湯來補虛助陽,而理中湯加黃連的目的就是為了瀉肝火或者是瀉心火。
很有意思的進退黃連湯和進退青龍湯,比如說小青龍加附子,小青龍加石膏
柳寶詒寫的《柳選四家醫(yī)案》里《平選繼志堂醫(yī)案》:右繼志堂醫(yī)案兩鄭,曹仁伯先生所著也。 先生嘗言:醫(yī)者存心,須視天下無不可治之病,其不治者,皆我之心未盡耳。
先生又言:每遇病機從雜,治此礙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細意研求,或于一方中變化而損益之?;蚝蠑?shù)方為一方而融貫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苦心所到,必有一恰合之方,投之而輒效者。
因記當年侍先生時,問理中之變換如何?曰:理中是足太陰極妙之方。加以中宮之陽氣不舒,用干姜者,取其散;少腹之陽氣下陷,用炮姜者取其守;其變換在大便之溏與不溏。
濕甚而無汗者用茅術(shù),濕輕而中虛者用冬術(shù);其變換在舌苔之濁與不濁。此本方之變換也。
設(shè)脾家當用理,而胃家有火,則古人早定連理一方矣。
設(shè)氣機塞滯,古人早定治中一方矣。
高脾家當用理中,而其人真陰虧者,景岳早有理陰煎矣。
其腎中真陽衰者,加附子固然矣;其衰之甚者,古人又有啟峻一方矣。
此外,加木瓜則名和中,必兼肝病,加枳實、茯苓,治胃虛挾實。
古人成方,茍能方方如此用法,何患不成名醫(yī)哉。
我們讀到上面這一段話,便知道曹仁伯先生就是一個很地道的臨床醫(yī)生,我們來看看曹仁伯是怎么用理中湯的。他對理中湯的評價很高,說理中湯是足太陰極妙之方。如果中焦陽氣不舒就用干姜,取其散,如果是少腹陽氣下陷,就用炮姜。這就是在理中湯的原方上什么時候用干姜,什么時候用炮姜的一種變換。
我們?nèi)绾尾胖乐薪龟枤獠皇婊蛘呤巧俑龟枤庀孪??他告訴我們,其變換在大便之溏與不溏。也就是說,如果是大便溏,就應(yīng)該用炮姜,如果大便不溏就應(yīng)該用干姜。
但是在臨床上,我們在使用理中湯的時候,好象也沒有這么特別講究,當我們知道這種用法,應(yīng)該是對我們有用的。
曹仁伯先生告訴我們,有的時候是需要用白術(shù),有的時候是需要用蒼術(shù)的。濕重而無汗用蒼術(shù),濕輕而中虛用白術(shù),而判斷用蒼術(shù)還是用白術(shù),就是看舌苔膩與不膩,舌苔膩就用蒼術(shù),舌苔不膩就用白術(shù)。這些都是在理中湯的方劑上進行變換。
如果脾家有虛寒,就用理中湯,如果是脾家虛寒還兼有胃家有火,就需要用連理湯,也就是理中湯中加上黃連,有的還要加上茯苓。
我們前面講第三0節(jié)張璐的那個醫(yī)案,中焦虛寒夾有肝火,后世醫(yī)家還有用過中焦虛寒夾有腸熱,也就是大腸濕熱的那種,也可以用連理湯。根據(jù)黃連的主治不同,我們可以把連理湯用于不同的病證。
如果在理中丸證的基礎(chǔ)上,又有氣機塞滯,前人有一張方子叫 治中湯 (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青皮、陳皮各等量),也就是理中湯中加上青皮和陳皮,也有的只加橘紅。其實就是在治療中焦虛寒的基礎(chǔ)上加理氣的藥。
病人有理中湯證,但又兼有真陰虧虛的,就要用張景岳的 理陰煎 【熟地9~21克或30~60克 當歸6~9克或15~21克 炙甘草3~6克 干姜(炒黃色)3~9克 或加肉桂3~6克】。理陰煎是把理中湯里的人參換成了熟地,白術(shù)換成了當歸。
假如在中焦虛寒的基礎(chǔ)上,又伴有腎陽虛衰的,應(yīng)該用 附子理中湯 (附子、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各等量)假如腎陽虛衰比較重的,就應(yīng)該用 啟峻湯 【人參、黃芪、當歸、白術(shù)(炒枯)各一錢五分(4.5g),陳皮八分(2.4g),甘草(炙)五分(1.5g),肉桂半錢(1.5g),茯苓一錢五分(4.5g),干姜(炮)四分,肉果、沉香各八分(2.4g),附子(炮)一錢五分(4.5g)】啟峻湯其實就是附子理中湯加黃芪、當歸和肉桂,有的還加了陳皮。
原注:此啟峻湯也,附子理中加黃芪、當歸、肉果,比附子理中更進一層。
鄧評:陰邪之所以不消,陽虛無力以運之也。于峻補之內(nèi),存疏啟之意,故曰戾峻
看起來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會用附子理中湯的加減。
如果是在理中湯證上兼有肝病,就在理中湯中加木瓜,木瓜是斂肝柔肝的,我們最熟悉的是加白芍,有時候理中湯也和 四逆散 (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各6克)合起來用,但是肝病的病機是不一樣的,但是,肝脾同病的時候,理中湯有和治療肝的藥和方合并使用。
如果是胃虛挾實的就在理中湯中加枳實、茯苓,我們熟悉的枳實理中湯(人參、白術(shù)、枳實、茯苓、干姜、甘草),就是在在理中湯中加入枳實和茯苓。
理中湯從古到今,是比較重視的一張方劑,如果我們每一個方劑都能這樣靈活運用的話,何愁不成名醫(yī)呢
目錄1拼音2《千金珍秘方選》 2.1方名2.2組成2.3主治2.4夢遺方的用法用量2.5制備方法 3《惠直堂方》卷二 3.1方名3.2組成3.3主治3.4夢遺方的用法用量3.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夢遺方 1拼音 mèng yí fāng
2《千金珍秘方選》
3《惠直堂方》卷二
古籍中的夢遺方 《神仙濟世良方》:[下卷]治關(guān)膈等癥并夢遺脫精方 ,而根實本于中焦。以黃連湯進退法兼朝服八味我有夢遺方最妙。方用∶白術(shù)八兩山藥八兩人參二兩生棗仁四兩...
《歸硯錄》:卷二 家,與鹽、飯偕行,號為“三白”。《瑤史》又載治夢遺方∶臨睡時以樸硝些須放手心內(nèi),用唾調(diào)和,將 *** 一...
《石室秘錄》:[卷二(樂集)]閉治法 同用,又能睡而不泄。華君曰∶同。雷公曰,我亦有夢遺方最妙。方用白術(shù)八兩,山藥八兩。人參二兩,生棗仁...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七蟲魚部]桑螵蛸 益精強用,補中固腎,通淋利水,復(fù)禁小便自遺,為夢遺方之要藥。久服益氣養(yǎng)神,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腹痛,...
《證治準繩·雜病》:[第六冊大小腑門]遺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0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進退大承氣湯
下一篇: 進食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