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麥門冬(去心)1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陳皮半兩,白術(shù)半兩,厚樸(姜制)半兩。
功能主治 : 痘癥身熱小渴者;痘疹喘渴不已。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虛人,減厚樸。
摘錄 : 《痘治理辨》
第三章 脾胃系病證
第一節(jié)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滯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濕熱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參活瘀血,緩解刺痛效果靈。
一貫芍甘胃陰虧,黃芪建中虛寒輕。
1.寒邪客胃證
香蘇散《局方》
香蘇散內(nèi)草陳皮,外感風(fēng)寒氣滯宜;
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湯姜汁加食鹽;
合制為丸空腹服,胸悶脘痛一并蠲。
2.飲食傷胃證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萊菔曲,夏陳茯苓連翹取;
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食積去。
3.肝氣犯胃證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實易枳殼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殼陳皮草香附;
疏肝行氣兼活血,脅肋疼痛皆可除。
4.濕熱中阻證
清中湯《醫(yī)學(xué)統(tǒng)旨》
醫(yī)宗金鑒清中湯,二陳苓草梔連蔻;
清中化濕和胃氣,疼痛灼熱一并消。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梔子、黃連、白豆蔻
5.瘀血停胃證
失笑散《局方》
失笑靈脂共蒲黃,等分作散醋煎嘗;
血瘀少腹時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參飲《時方歌括》(丹參檀砂仁)
心腹諸痛有妙方,丹參砂仁加檀香;
氣滯血瘀兩相結(jié),瘀散氣順保安康。
6.胃陰虧耗證
一貫煎《柳州醫(yī)話》
一貫煎中生地黃,沙參歸杞麥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氣,陰虛脅痛此方良。
芍藥甘草湯《傷寒論》
芍藥甘草湯:白芍+炙甘草
芍藥甘草仲景方,緩急止痛功效良;
主治腹痛足攣急,服之病愈即安康。
7.脾胃虛寒證
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
黃芪建中湯即小建中湯加黃芪一兩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枝甘草姜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氣,虛勞腹痛服之瘥。
黃芪建中補不足,表虛身痛效無過。
附 吐酸 195
1.熱證
左金丸
左金黃連與吳萸,脅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藥名戊己,專治瀉痢痛在臍。
2.寒證
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yī)方論》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氣。
除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附 嘈雜 196
1.胃熱證
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溫膽湯用苓夏草,枳術(shù)陳皮加姜棗;
虛煩不眠舌苔膩,此系膽虛痰熱擾。
2.胃虛證
四君子湯《局方》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
益以陳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氣。
3.血虛證
歸脾湯《濟生方》
歸脾湯用參術(shù)芪,歸草茯神遠志齊;
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第二節(jié) 痞滿 197
痞滿悶脹胸腹間,無形無痛按之軟。
飲食停滯保和丸,二陳湯方痰濕蠲。
越鞠解郁疏肝氣,濕熱阻胃瀉心連。
胃陰不足益胃湯,濕痞補中益氣煎。
(一)實痞
1.飲食內(nèi)停證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萊菔曲,夏陳茯苓連翹??;
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食積去。
2.痰濕中阻證
二陳平胃湯《局方》
二陳平胃樸陳皮,蒼術(shù)甘草苓夏齊;
燥濕寬胸消脹滿,調(diào)胃和中此方宜。
3.濕熱阻胃證
瀉心湯《金匱要略》
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
瀉心大黃與連芩,主治黃疸血妄行。
連樸飲《霍亂論》
連樸飲內(nèi)有香豉,菖蒲半夏焦山梔;
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4.肝胃不和證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般郁,氣血痰濕食火因;
香附芎蒼兼梔曲,氣暢郁舒痛悶伸。
枳術(shù)丸《脾胃論》
(二)虛痞
1.脾胃虛弱證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補中益氣芪術(shù)陳,升柴參草當歸身;
升陽舉陷功獨擅,氣虛發(fā)熱亦堪珍。
2.胃陰不足證
益胃湯《溫病條辨》
益胃湯中冰糖優(yōu),沙參玉竹要深究;
熱病之后津液損,生地麥冬不能丟。
第三節(jié) 嘔吐 205
嘔吐總由胃氣逆,詳辨虛實定緩急。
食傷外邪犯胃腑,保和藿香證有異。
痰飲半夏合苓桂,肝氣犯胃用四七。
香砂六君脾胃弱,脾胃陽虛理中宜。
胃陰不足不欲食,麥門冬湯胃陰立。
(一)實證
1.外邪犯胃證
藿香正氣散《局方》
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shù)樸俱;
夏曲白芷加姜棗,風(fēng)寒暑濕嵐瘴驅(qū)。
2.食滯內(nèi)停證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萊菔曲,夏陳茯苓連翹??;
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食積去。
3.痰飲內(nèi)阻證
小半夏湯《金匱要略》
小半夏湯有生姜,和胃消痰效力彰。
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要略》
苓桂術(shù)甘是經(jīng)方,中陽不足痰飲猖;
眩暈咳逆胸脅滿,溫陽化飲功效彰。
4.肝氣犯胃證
四七湯《局方》
四七湯:半夏厚樸湯+大棗
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姜共紫蘇;
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二)虛證
1.脾胃氣虛證
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yī)方論》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氣。
除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脾胃陽虛證
理中湯《傷寒論》
理中丸主溫中陽,甘草人參術(shù)干姜;
吐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陽。
3.胃陰不足證
麥門冬湯《金匱要略》
麥門冬湯用人參,半夏甘草大棗粳,
肺痿咳逆因虛火,滋養(yǎng)肺胃降逆珍。
第四節(jié) 噎膈 213
噎即噎塞膈為拒,痰氣交租瘀所致。
虛實標本當首察,啟膈潤燥利痰氣。
沙參津虧熱結(jié)用,通幽淤血最相宜。
氣虛陽微實難治,補氣運脾延生機。
1.痰氣交阻證
啟膈散《醫(yī)學(xué)心悟》
啟膈散中郁金用,沙參丹參貝荷苓;
杵頭糠與砂仁殼,噎膈津枯燥結(jié)通。
2.瘀血內(nèi)結(jié)證
通幽湯《蘭室秘藏》
通幽湯中二地俱,桃仁紅花歸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濁,噎塞便秘此方通。
3.津虧熱結(jié)證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沙參麥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傷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嘗。
4.氣虛陽微證
補氣運脾湯《統(tǒng)旨方》
補氣運脾有四君,黃芪陳皮砂仁群;
生姜大棗半夏曲,運脾和胃此方論。
附 反胃 219
脾胃虛寒證
丁香透膈散
丁香透膈參術(shù)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砂仁神曲白豆蔻,麥芽化濕醒脾妙。
第五節(jié) 呃逆 220
呃逆動膈呃呃呃,食乖正虛至不和。
實證胃寒或火逆,丁香竹葉石膏多。
若屬氣機郁滯因,五磨順氣勿蹉跎。
更有陽虛理中施,陰虛益胃功效卓。
1.胃中寒冷證
丁香散《古今醫(yī)統(tǒng)》
丁香柿蒂人參姜,呃逆因寒中氣傷;
溫中降逆又益氣,胃氣虛寒最相當。
2.胃火上逆證
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臨,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養(yǎng)陰津。
3.氣機郁滯證
五磨飲子《醫(yī)方集解》
四磨飲子七情侵,人參烏藥及檳沉;
濃磨煎服調(diào)滯氣,實者枳殼易人參。
去參加入木香枳,五磨飲子白酒斟。
4.脾胃陽虛證
理中丸《傷寒論》
理中丸主溫中陽,甘草人參術(shù)干姜;
吐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陽。
5.胃陰不足證
益胃湯《溫病條辨》
益胃湯中冰糖優(yōu),沙參玉竹要深究;
熱病之后津液損,生地麥冬不能丟。
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
橘皮竹茹治嘔逆,人參甘草棗姜益;
胃虛有熱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第六節(jié) 腹痛 227
腹痛臟腑氣血分,寒熱虛實申病因。
寒則良附熱乘氣,中虛臟寒建中飲。
飲食停滯枳實導(dǎo),氣機郁滯柴胡運。
瘀血內(nèi)停少腹逐,通字義廣法度深。
1.寒邪內(nèi)阻證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湯姜汁加食鹽;
合制為丸空腹服,胸悶脘痛一并蠲。
正氣天香散《保命歌括》
正氣天香經(jīng)血調(diào),陳皮烏藥氣逍遙;
香附蘇葉淡鹽水,祛寒還將干姜嚼。
2.濕熱壅滯證
大承氣湯《傷寒論》
大承氣湯大黃硝,枳實厚樸先煮好,
峻下熱結(jié)急存陰,陽明腑實重癥療。
去硝名為小承氣,輕下熱結(jié)用之效。
調(diào)胃承氣硝黃草,緩下熱結(jié)此方饒。
3.飲食積聚證
枳實導(dǎo)滯丸《內(nèi)外傷辨惑淪》
枳實導(dǎo)滯用大黃,芩連曲術(shù)茯苓襄;
澤瀉蒸餅糊丸服,濕熱積滯力能攘。
4.肝氣郁滯證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實易枳殼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殼陳皮草香附;
疏肝行氣兼活血,脅肋疼痛皆可除。
5.瘀血內(nèi)停證
少腹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沒藥芎歸姜;
官桂赤芍蒲黃脂,經(jīng)黯腹痛快煎嘗。
6.中虛臟寒證
小建中湯《傷寒論》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枝甘草姜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氣,虛勞腹痛服之瘥。
第七節(jié) 泄瀉 234
泄瀉便稀更衣繁,濕盛脾虛最關(guān)鍵。
暴瀉藿香除寒濕,濕熱葛根湯苓連。
保和丸主傷食泄,久泄脾虛參苓散。
痛瀉藥方肝乘脾,四神泄在黎明前。
(一)暴瀉
1.寒濕內(nèi)盛證
藿香正氣散《局方》
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shù)樸俱;
夏曲白芷加姜棗,風(fēng)寒暑濕嵐瘴驅(qū)。
2.濕熱中傷證
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葛根黃芩黃連湯,再加甘草共煎嘗;
邪陷陽明成熱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食滯腸胃證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萊菔曲,夏陳茯苓連翹??;
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食積去。
(二)久瀉
1.脾胃虛弱證
參苓白術(shù)散《局方》
參苓白術(shù)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diào)服益脾神。
2.腎陽虛衰證
四神丸《證治準繩》
四神故紙與吳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大棗生姜共煎合,五更腎瀉最相宜。
3.肝氣乘脾證
痛瀉要方《景岳全書》
痛瀉要方用陳皮,術(shù)芍防風(fēng)共成劑,
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補脾。
第八節(jié) 痢疾 242
痢疾腹痛膿血圊,里急后重夏秋生。
時邪疫毒內(nèi)傷食,邪滯于腸氣血壅。
濕熱芍藥定權(quán)衡,疫毒需合白頭翁。
寒濕不換金正氣,虛寒桃花真人呈。
連理善治休息痢,陰虛久痢駐車更。
1.濕熱痢
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
清熱燥濕調(diào)氣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2.疫毒痢
白頭翁湯《傷寒論》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與秦皮,
清熱解毒并涼血,堅陰止痢功效奇。
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
清熱燥濕調(diào)氣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3.寒濕痢
不換金正氣散《局方》
(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平胃散用樸陳皮,蒼術(shù)甘草四味齊;
燥濕寬胸消脹滿,調(diào)胃和中此方宜;
再加藿香與半夏,不換金來治時疫。
平胃散:蒼術(shù)皮老厚(蒼術(shù)、陳皮、 甘草、厚樸)
4.陰虛痢
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黃連阿膠治少陰,不眠脈細煩在心;
雞卵白芍與黃芩,水升火降法可欽。
駐車丸《備急千金要方》
駐車丸中有黃連,阿膠當歸干姜全,
虛坐怒責陰虛痢,清腸溫脾力能堪。
5.虛寒痢
桃花湯《傷寒論》
桃花湯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真人養(yǎng)臟湯《局方》
真人養(yǎng)臟木香訶,當歸肉寇與粟殼,
術(shù)芍參桂甘草共,脫肛久俐服之瘥。
6.休息痢
連理湯《張氏醫(yī)通》
連理湯=黃連+理中湯
張氏醫(yī)通連理湯,人參白術(shù)草干姜;
黃連茯苓六味共,溫中清腸效非常。
第九節(jié) 便秘 249
便秘糞結(jié)延周期,排出不暢有便意。
傳導(dǎo)失常病在腸,臨床分證有實虛。
積熱麻丸氣六磨,溫脾半硫陰寒積。
氣虛黃芪血潤腸,濟川煎主陽虛秘。
陰虛秘用增液湯,主癥辨清牢牢記。
(一)實證
1.熱秘
麻子仁丸《傷寒論》
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樸大黃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難解,潤腸瀉熱功效高。
2.氣秘
六磨湯《證治準繩》
(四磨湯 :烏藥、檳榔、沉香、人參)
(五磨飲子:烏藥、檳榔、枳實、木香、沉香)
(六磨飲子:五磨飲子+大黃)
四磨飲子七情侵,人參烏藥及檳沉;
濃磨煎服調(diào)逆氣,破滯降逆兼扶正;
五磨去參加沉香,枳實白酒氣厥振;
大黃加入五磨內(nèi),氣滯便秘六磨飲。
3.冷秘
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溫脾附子與干姜,甘草人參及大黃,
寒熱并進補兼瀉,溫通寒積振脾陽。
半硫丸《局方》
半硫丸=半夏+硫磺
(二)虛秘
1.氣虛秘
黃芪湯《金匱翼》
黃芪湯法意在補,氣虛便秘此為主;
麻仁陳皮白蜂蜜,腸通之后無痛苦。
2.血虛秘
潤腸丸《沈氏尊生書》
潤腸丸用歸羌活,大黃桃麻兩仁合;
勞倦納呆便秘澀,蜜丸嚼服功效確。
3.陰虛秘
增液湯《溫病條辨》
增液湯用玄地冬,滋陰潤燥有殊功;
熱病津枯腸燥結(jié),增水行船便自通。
4.陽虛秘
濟川煎《景岳全書》
濟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
腎虛精虧腸中燥,溫潤通便法堪宗。
1.治則清熱化痰。
2.方劑
(1)化涎散方①治則治熱痰,利胸膈,止煩渴。②方藥凝水石(炭火)、鉛白霜(研)、馬牙硝雄黃(研)白礬(熬令汁枯)、甘草。搗研為散,別入龍腦少許,更研勻,蜜水調(diào)下,小兒風(fēng)熱涎。用沙糖水調(diào),此藥大涼,不得多吃。
(2)鵝梨煎丸方①治則治熱痰,涼心肺,利胸膈,解熱毒,補元益氣。②方藥鵝梨、皂莢、生地黃、薄荷、蜜、木香、人參、白茯苓、白蒺藜、牛膝(、肉蓯蓉、羌活、防風(fēng)、白術(shù)、青橘皮、桔梗、山芋、半夏、檳榔、炙甘草。
(3)千金散方①治則治熱痰壅盛,咽膈不利。②方藥姜半夏、滑石(末)、凝水石、青蛤粉(末)。
(5)丹砂銀箔丸方①治則治熱痰;寧神志,去頭痛惡心,解煩躁。②方藥丹箔(細研水飛過)、牛膽制天南星、雄黃(研)、龍腦、銀箔、馬牙硝。六味。各研細,再同研令勻,煉蜜和丸,煎人參湯放冷下。或竹葉湯新水下。食后臨臥服。
(6)參黃湯方①治則治熱痰,導(dǎo)壅氣,潤腸胃。②方藥大黃(煨銼)、人參、枳殼(湯浸去瓤麩炒)、檳榔(煨銼)、半夏(湯洗去滑炒黃)。
(7)丹砂丸方①治則治熱痰壅盛,虛煩躁渴。②方藥丹砂(研水飛過)、天南星(炮)、白礬(熬令汁枯)、莽草(炙)。薄荷茶或生姜湯溫水下,不拘時候。
(8)烏龍丸方①治則治熱痰壅滯,咯唾如羊脂,利咽膈,墜痰涎。②方藥皂莢(燒存性為末)、白礬(好者半生半枯)、樸硝(研)、鉛白霜(研)。四味合研勻,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濃煎槐實湯下,如咽喉腫痛,上膈不利,以甘草煎湯,食后臨臥服。
(9)礬石丸方①治則治熱痰壅滯。②方藥白礬(熬令汁枯)、丹砂(研水飛過)。二味研勻,薄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時候。
(10)犀角丸方①治則治熱痰,噎悶干嘔,頭疼目昏如醉。②方藥犀角(鎊)、半夏(漿水煮透)、天南星(黃牛膽內(nèi)浸三宿焙)、大黃(用醋煮一復(fù)時焙干)。食后生姜薄荷湯下。
(12)麝香丹砂丸方①治則治痰熱,咽膈不利,頭目錯痛。②方藥麝香(研)、丹砂(研)、麥門冬(去心焙)、龍腦(研)木香、丁香、犀角(末)、甘草(炙銼)、人參、藿香(去梗)、天南星(牛膽內(nèi)制者)、防風(fēng)(去叉、)黃(銼)。搗研為末、拌勻,煉蜜和丸,以荊芥湯下,食后臨臥服。
(12)麥冬湯方①治則治胸間熱痰,不思食。②方藥麥冬、葛根、人參、前胡(去蘆頭)、犀角(鎊)、桔梗、蘆根。去滓溫服。
《 古今糖尿病驗方集 》
開心農(nóng)夫天意整理并序
糖尿病,古人言“三消”病,其有虛虛實實之變化,治療的方法有直接從腎與膀胱進行治療的;有從肝心脾肺腎著手治療的;有根據(jù)“三多”表面現(xiàn)象去判斷的、有攻泄的方法也有補的方法、有先調(diào)整人體氣機然后再根據(jù)內(nèi)臟之變化來調(diào)整藥物進行治療等等各種方式,如果我們對患者病理病機識認不清,就不知道如何著手去治療。所以,同樣的中藥,往往有的人吃了管用,有些人沒有效果。其實還是用藥沒有對癥的問題。中醫(yī)最講究的就是對癥下藥,一人一方。古人說是一劑知,兩劑已,所以中醫(yī)絕對不是慢郎中!慢的前提是不對癥??!例如粗工會把腎臟命門的“龍雷之火”當做六淫外邪之實火去治;有些明明是中空之證而把它當作內(nèi)氣盈余去治;明明是血虛作祟卻把它當作風(fēng)邪外束來治;往往把心火上冒之頭痛當作太陽受寒去治療;把腎虛游動之疼痛當作血瘀癰疽來進攻;還有些粗工把內(nèi)臟運行不暢而出現(xiàn)的氣血緩滯,誤認為是傷食而用藥重攻下泄;再如肌膚外表氣虛而呈現(xiàn)的畏寒怕風(fēng),一般微微調(diào)理一下衛(wèi)氣最為適宜,但粗工疑是外感而投藥發(fā)汗,往往就會造成陽氣消亡的重癥;只顧表面現(xiàn)象而不考慮五臟陰陽之本的做法,往往是標未治本已先脫,縱然是表面現(xiàn)象暫時好了又有什么用呢?一些醫(yī)生不切脈,而只憑外在癥候來辯證,殊不知癥候表現(xiàn)出來的外象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不一樣的癥候我們用什么來做參考依據(jù)?古人云:人的脈象是不會說謊的。
學(xué)醫(yī)三年,自認天下無不治之癥,行醫(yī)三載方知世上無可用之方。所以古人說:“大哉!醫(yī)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醫(yī)道之不可不知也”?!叭瞬恢t(yī),則養(yǎng)生之道何以明?良相之心何以濟生?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秲?nèi)經(jīng)》有云∶邪之所湊,其正必虛。不治其虛,安問其余?又曰∶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可見百病之來,必由于虛,而有邪之湊,更由于虛,故許學(xué)士有讀仲景書,守仲景法,未嘗用仲景方,乃為得仲景心也。
我們看上古之醫(yī)立方,如醫(yī)圣張仲景《傷寒論》之重劑大刀闊斧,往往藥到病除。例如麻黃湯、承氣湯、陷胸湯、抵當湯等,用之得當,有若神效,所以立法垂訓(xùn)后人;而中古時代的明醫(yī),還有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等良方;至于李東垣、薛立齋等則有補中益氣、人參養(yǎng)榮等湯,以為虛人發(fā)散之用。但因天地氣化之不同,而人所處環(huán)境之變化,再用古時的處方,往往不能生效。不是古方不好用了,而是現(xiàn)代的人們面臨的環(huán)境不同了,越來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讓人們的先天稟賦變得更差了。況且現(xiàn)在的人們,更多的是恣意消耗自身的真元,有過多的妄念,有不分晝夜的被動行為去戕害自己的本性,有過多的思慮以傷害自身的心神,過多的肥甘美味及嗜色縱欲去耗竭自身精髓,現(xiàn)代的人連自身都不能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而其后代所繼承的稟賦就會更少了。人的氣血即虛,各種稀奇古怪的現(xiàn)象就會變化百出,即所謂難以名狀者也。
三消病者,消渴、消中、消腎是也。上消主肺,中消主胃,下消主腎。
我們就用消渴來解釋一下吧,渴是因為燥火。中醫(yī)認為心是人體內(nèi)的火,腎是人體內(nèi)的水,這兩者要達到一種交匯融合才能保證器官的正常運行。所以要了解中醫(yī)首先要知道一點五行生克的關(guān)系。我們知道在大自然中的水和火的狀態(tài),水往低處流,火往高處去(比如熱氣球)。而人體內(nèi)的水和火,與大自然中的水和火得運作的方法和道理相同而方向相反,這句話怎么理解?我們就來看看人體內(nèi)的水和火是怎樣運行的,根據(jù)五行循環(huán)的道理,人們要想要保持健康,心火要降下去乘腎水,而腎水要升上去濟心火,只有這樣,才能達至水火交融。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人體內(nèi)部,火只往上走,水只往下流,那人體的五臟又怎么進行循環(huán)?這時候就充分體現(xiàn)出了中醫(yī)的偉大之處,它不是將人體進行肢解,而是將五藏分為金木水火土五中形態(tài),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制約,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反之則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如此生生不息。
中醫(yī)絕不像西醫(yī)那樣,先把人的器官大卸八塊,然后再孤零零的去分門別類,最后的結(jié)果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心肝壞了可以換,脾胃壞了可以割,膽可以摘掉…,一般情況下暫時不會治死誰,但也從來沒真正治好過誰,無非就是把病癥消掉完事,其他地方(器官)再出問題,跟我沒關(guān)系。西醫(yī)的標準就是把數(shù)據(jù)指標值控制在了一個所謂的正常范圍內(nèi),人就算是健康了。
而中醫(yī)是怎樣認為健康的呢?中醫(yī),永遠是將人體看作一個精密且完整的系統(tǒng),看作一個整體,所以當中醫(yī)說脾胃時,其實它不是在說那個有形的器官,而是指整個消化系統(tǒng)。就像前面所說臟腑之間相互聯(lián)結(jié)和相互間產(chǎn)生作用力。例如我們常見有的晚上失眠,雖然有很多原因,但在所有成因中,就有一個被中醫(yī)稱為心腎不交的原因。所以,中醫(yī)認為,人的陰陽平衡了,五臟六腑在正常的運行也就是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就是健康的標準。
今將前人治療消渴的古方作為參考,以后會根據(jù)實際案例來進一步闡述糖尿病(消渴?。┑母鞣N治療方案與實際效果,其實人能夠懂得一點醫(yī)理,最清楚自己身體的還是自己,根據(jù)自身的癥狀,通過細心的調(diào)理,糖尿病根本就沒有那么可怕。糖尿病是一種長期陰陽平衡失調(diào)而造成的疾病,絕非一朝一夕的治療能夠解決的慢性疾病,西醫(yī)的胰島素,降糖藥雖然能控制指標,但是五藏平衡是什么樣的不在其考慮范圍,故而糖尿病人會產(chǎn)生胰島素依賴及其降糖藥依賴,最后的結(jié)果還是會產(chǎn)生并發(fā)癥。而我們的中醫(yī)則是根據(jù)六經(jīng)辨證,讓人體的陰陽達到平衡,讓人體的五臟運轉(zhuǎn)正常。這才是治療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注:糖尿病絕非一朝一夕可治,但也絕不是需要終生服藥,中醫(yī)的觀點,一般一至兩個月如果沒有效果,就要根據(jù)六經(jīng)辨證的實際情況考慮更改配方,再重復(fù)一次,人對自身的狀況時最了解的,懂得一點中醫(yī),就知道問題出在那個臟腑,這時候有針對性的調(diào)整配方,往往能產(chǎn)生奇效。下面會有各種案例對各種癥狀進行剖析,以便各位朋友參考。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對糖尿病的認識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nèi)分泌——代謝病,基本病理改變是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社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質(zhì)和繼發(fā)的維生素、水、電解質(zhì)等代謝素亂,其特征為血糖過高及尿搪升高,臨床上早期可無癥狀,發(fā)展到癥狀期出現(xiàn)多尿、多飲、多食等癥,并有疲乏、肥胖或消瘦等癥群,嚴重時可發(fā)生酮癥酸中毒。搟見的并發(fā)癥及伴隨癥有急性感染、肺結(jié)核,動脈粥樣硬化、腎和視網(wǎng)膜微血管病變及神經(jīng)病變等,
糖尿病的弱因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原發(fā)性占絕大多數(shù),原因未明;繼發(fā)性占少教,原因雖明了,但在發(fā)病原理方面尚有不少未闡明的問題,原發(fā)性糠尿纟又可按起糖年齡分為幼年型、成年型兩種。自從胰島素問世収來,對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型的發(fā)病原理、病鯉生理及治療等方面的認識已有依大進歩,特別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胰島素濃度及胰島素β鈿胞釋方胰島素功能后,對于絕對和相對胰島素不足作為此二型糖尿病的發(fā)病原理以進一步肯定,但引起胰島素絕對和相對不足的病因至今尚屬研究的問題。胰島素絕對不足多見于幼年型和成年起病的脆性型病人,其中β細胞破壞較嚴重而分泌功能近乎哀竭或非常低下,臨床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糠尿病,胰島素相對不足多見于成年型病人,血漿胰島素濃度可稍低于正?;蛏蹩筛哂谡?,特別是肥胖的糖尿病人常較正常體重的糖原病人或健康人分法為多,相對性胰島素不足可能由于要求胰島素分泌按多或拮抗胰島素的激素等作用較強,或由于胰島素受體的結(jié)合力下降,以致胰島索分泌雖已較多,甚或血濃度高于正常,但尚未能滿足調(diào)節(jié)血糖濃度及糖代謝等正常范國的需要,臨床上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多年來已發(fā)現(xiàn)與遺傳、多食、肥胖
感染、應(yīng)激、妊娠、少活動等因素有關(guān),但這又僅僅是一種誘發(fā)因素,確切的原因至今尚未研完清楚。
本癥的急性并發(fā)癥,除感染外,主要有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慢性病變主要為微血管病變,包括心血管病變、眼部病變、腎臟病變及神經(jīng)病變。由于抗菌素及膜島素的廣泛應(yīng)用,死于酮癥酸中毒感染者已大為滅少,主要死亡原因為心血管并發(fā)病,其次是腎臟病變及腫瘤。
本病主要診斷依據(jù)為多飲、多食、多尿,易患癰腫及尿路、膽道、肺部感染,皮膚瘙癢,感覺障礙,趾、指麻木酸痛等癥,尿糖陽性,血糖明顯升高,體形肥畔或消瘦。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對本病目前尚缺乏特別有效的治療措施,通常釆用控制飲食,對癥用藥,
本病在中醫(yī)學(xué)中屬“消渴病”范疇,認為集主其發(fā)病原理為素體陰虛,飲食不節(jié),過食甘肥,復(fù)因情志失調(diào),勞欲過度,導(dǎo)致腎陰虛損,肺、胃燥熱,病延日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臨床上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為肺熱津傷,病見煩渴
,口干舌燥,尿頻量多,如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shù);中消為胃熟熾盛,癥見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結(jié),苔黃,脈滑實有力;下消為腎陰虧損,癥見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紅脈數(shù)。一般情況下十臨床上?!叭卑Y狀并見,略有偏重而已。因此在中醫(yī)藥治療上,常常以三消中一消為主,同時治療其他二消以照顧全面,謂之整體治療。
人參石膏湯
治膈消(上焦)燥渴。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二錢) 甘草(四錢) 知母(七錢) 東垣加黃芩、杏仁,每服一兩,水二盞,粳米一撮,煎服。
玉泉丸
治煩渴口干。
麥門冬(去心,曬)人參 茯苓 黃耆(半生,半蜜炙)烏梅肉(焙)甘草(各二兩)瓜蔞根干葛(各一兩五錢)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水嚼下。
治中消。
黃連豬肚丸
黃連 粱米 栝蔞根 茯神(各四兩) 知母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為末,用大豬肚一個,洗凈入藥于內(nèi),以線縫口,置甑中炊爛,取出藥,研以豬肚為膏,再入蜜搜和前藥,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人參湯下。一方加人參熟地,除知母、粱米,用小麥。
鹿茸丸
治失志傷腎,腎虛消渴(下消),小便無度。
鹿茸(去毛,切,炙)23克麥門冬(去心)60克 熟地黃 黃耆 雞膍胵 (麩炒) 蓯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紙(炒) 牛膝(酒浸) 五味子各23克茯苓 玄參 地骨皮各15克 人參23克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雞膍胵(雞內(nèi)金, 雞中金, 化骨膽, 雞黃皮, 內(nèi)金, 雞膍胵, 雞肫皮, 雞食皮, 雞合子, 化石膽, 雞肶脛, 炒內(nèi)金, 雞肶胵里黃皮,雞胵黃皮…)
竹葉黃湯《刪補名醫(yī)方論》竹葉黃湯
治胃虛火盛而作渴。消渴,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 生地黃(各二錢)黃芪 麥冬 當歸 川芎 黃芩 甘草 芍藥 人參
半夏 石膏(各一錢) 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玉機辨癥》曰∶氣血皆虛,胃火獨盛,善治者補瀉兼施;寒之而不至損陽,溫之而至助火,扶正而邪卻矣。四君子氣藥也,加黃 而去苓、術(shù)者,恐火就燥也。四物湯血藥也,倍地黃而用生者,正取其寒也。人參、黃(芪)
、甘草,治煩熱之圣藥,是補中有瀉矣。
且地黃之甘寒,瀉心腎之火,竹葉助芍藥清肝膽之火,石膏佐芍藥清脾胃之火,麥冬同黃芩清肺腸之火,則胃火不得獨盛,而氣血之得補可知。惟半夏一味溫中辛散,用之大寒劑中,欲其通陰陽之路也。岐伯治陰虛而目不瞑者,飲以半夏湯,覆杯則臥,今人以為燥而渴者禁用,是不明陰陽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葉石膏湯加生地、當歸、白芍、川芎、黃芪、黃芩也。彼則治傷寒解后煩渴少氣,氣逆欲吐。此則治消渴,氣血虛、胃火盛。因其氣虛,故加黃芪佐人參、甘草以補氣;因其血虛,故加歸、芎、芍、地以補血;因其胃火盛,故加黃芩佐石膏以清胃火。其煩渴則一,故余藥皆同也。于此二方推之,用半夏之意,自可知矣,故脾者為胃行其津液也。脾濕胃燥,津液不行,得火則化痰,得寒則成飲。胃火清,脾濕燥,其痰飲自除矣。半夏消痰破飲,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而已成痰之濁液自化,非他藥所可比倫也,故二方于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
清心蓮子飲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黃芩、麥門冬(去心)、地骨皮、車前子、甘草(炙),各半兩;石蓮肉(去心)、白茯苓、黃獸(蜜炙)、人參,各七兩半。
炮制:上散。
功能主治心中蓄積,時常煩躁,因而思慮勞力,憂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濁,或有沙膜,夜夢走泄,遺瀝澀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過度,上盛下虛,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漸成消渴,睡臥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婦人帶下赤白;及病后氣不收斂,陽浮于外,五心煩熱。藥性溫平,不冷不熱,常服清心養(yǎng)神,秘精補虛,滋潤腸胃,調(diào)順血氣。
用法用量每三錢,麥門冬十粒,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泠,空心,食前服。發(fā)熱加柴胡、薄荷煎。
地黃飲子
(河間)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棗服。〔熟地、山萸肉、石斛、麥冬、五味、石菖蒲、遠志、茯苓、內(nèi)蓯蓉、官桂、附子(炮)、巴戟等分,每服五錢,加薄荷少許煎?!?br>
厥風(fēng)痱能治之,(凡口噤身冷為 厥,四肢不收為風(fēng)痱。)火歸水中水生木。(熟地以滋根本之腎,桂、附、蓯蓉、巴戟以返真元之火,山茱、石斛平胃溫肝,志、苓、菖蒲補心通腎,麥、味保肺以滋水源,水火既交,風(fēng)火自息矣。劉河間曰∶中風(fēng),非外中之風(fēng),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故卒倒無知也。治宜和臟腑,通經(jīng)絡(luò),便是治風(fēng)?!夺t(yī)貫》曰∶痰涎上涌者,水不歸元也;面赤煩渴者,火不歸元也。惟桂、附能引火歸元,火歸水中,則水能生木,木不生風(fēng),而風(fēng)自息矣。)
八味地黃丸《醫(yī)部全錄》卷三三一
熟地黃(酒蒸)8錢,山茱萸(酒浸去核,取凈肉)8錢,丹皮2錢,澤瀉2錢,白茯神(去皮木)4錢,山藥(蒸)4錢,五味(去梗)5錢,麥冬(去心)5錢。
八味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chǔ)上,加上了附子和肉桂,回陽救逆,大補元氣,散寒,溫經(jīng),止痛。
清·鮑相璈《古籍驗方新編》
三 消:渴而飲水不止為上消,飲水多而作瀉為下消,多食易饑為中消
消渴飲水不止
三消湯
真臺黨、白術(shù)、當歸、茯苓、生地各一錢,黃柏、知
母、黃連、麥冬、天花粉、黃苓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神效, 三消皆治。
天池膏
天花粉、黃連、真臺黨、知母、白術(shù)、五味各三兩,
麥冬六兩,生地汁、藕汁各二兩。人乳、牛乳各一碗,生姜汁二碗,先 將天花粉七味切開,用淘米水十六碗、桑柴火慢熬出汁盡五、六 碗,瀝清,入生地等汁,慢慢煎熬,加白蜜一斤,煎去沫,熬如
膏,收入瓷罐,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白滾水送 下,甚效,三消通治。
菟絲丸
菟絲子酒浸、洗凈焙干 十兩 茯苓、蓮肉 各三兩 五味子 一兩 共為末。另研真山藥末 六兩,酒煮,搗數(shù)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三消皆治。
又方1:
綠豆煮汁,并作粥食,最妙。
又方2:
好梨日日食之,多食必效?;蚨嗍程}卜,更妙。
又方3:
蠶繭殼七個,絲綿亦可。煎湯當茶飲之,神效??塻āo絲水飲
一、二碗,更佳。
又方4:
黨參一兩,蜜炙,研末,開水泡透,蒸熟為丸如梧子大。日服五丸,酒下,或茄根煎湯下,日加五丸,加至三十丸為止,不可多服。服五、六次后,以飲水惡心為度,惡心時,干物食之,其渴自止,奇效。
又方5:
五倍子煎水飲之,或作丸服之,久則生津止渴。
又方6,
牛膝五兩,研末。生地黃五斤,搗融,蜜丸梧子大,空心
酒下三十丸。下元虛損,宜久服為妙。
又方7,
苦楝樹根新白皮五錢 切片,瓦上焙干,入麝香少許,水
煎,空心飲之。有人口渴不止,遇道人傳此方服之,下蟲三、四 條而愈。愈后,人必困頓,用黨參二兩,煎水飲之。
又方8:
如一日飲水至一石者,浮萍搗汁服之。
又方9:
如飲水多而小便不利者,葵花根五兩煎湯,清早服之。
多年消渴飲水百藥不效
每日食好梨二、三個,或食蘿卜亦可,均極神效。
又方: 白芍、甘草,等分為末,每用一錢,開水送下,日三服,七日而愈。有人渴飲九年,時發(fā)時止,服此斷根。
飲水不止小便如膏
茴香、炒??嚅映础8饕诲X,研末,空心酒調(diào)服。
飲水不止小便時流
以上各方可以通洽。雞蛋三個,要頭窩生者。去殼,攪融,用燒
酒四兩燒開沖服。服后即蓋被睡下,睡醒,禁風(fēng)一日即愈。有人 一日飲水數(shù)桶,上飲下流,服此而止,神效非常。
又方10
有人日飲水數(shù)斗,小便時流,飯量亦加,服消渴諸藥年余,其病更甚,后用其麝香三分,酒為丸,用枳棋子又名棘枸子,又名雞距子。煎湯服之,遂愈。問其故,乃食果成積及飲酒過度,積熱在脾,致有此疾。麝香能治酒、果,棘枸亦治酒病,故能奏效也。
久病消渴不止
并治泄瀉口渴。七味白術(shù)散:白術(shù)、高麗參、真袂苓、藿香葉、干葛各一錢,炙草五分,水煎當茶飲。另用木香三分,磨汁兌服,屢試如神。
消食易饑
以上消渴各方可以通治。好梨日日食之,多食自愈。
又方11
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鹽水下。
(未完待續(xù)......)
很多女人都會有血虛血虧、甚至是氣血不足的問題,這不僅影響女性的氣色,還會引起頭暈,失眠,月經(jīng)不調(diào)、衰老等問題,因此對于女性來說補血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補氣補血的中藥方,希望能幫到你。
補氣補血的中藥方補氣劑
四君子湯: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各等份.生苓白術(shù)散:人參,白術(shù),山藥,白苓各1000克,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桔梗各500克。生脈散:人參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七粒。
補氣補血的中藥方補血劑
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各等份。當歸補血湯:黃芪30克,當歸6克。歸脾湯:黃芪30克,白術(shù)30克,人參15克,當歸,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各30克,木香15克,甘草8克。氣血雙補劑:八珍湯: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人參,白術(shù),茯苓各10克,甘草5克.灸甘草湯:灸甘草12克,大棗30枚,人參,生地黃30克,阿膠6克,麥冬15克,麻仁10克,桂枝9克,生姜9克。
補氣補血的中藥方補陰劑
六味地黃丸: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藥12克,澤瀉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補陽劑:腎氣丸:附子30克,桂枝30克,干地黃240克,山茱萸120克,山藥12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補氣補血的中藥方固表制汗劑
玉屏障散:防風(fēng),黃芪各30克,白術(shù)60克。澀腸固脫劑:真人養(yǎng)臟湯:罌粟殼20克,訶子12克,肉豆蔻12克,肉桂3克,灸甘草6克,人參6克,白術(shù)12克,白芍9克,木香9克澀精制遺劑:金鎖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實,蓮須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
補氣補血的中藥方固崩制帶劑
固沖湯:煅龍骨,煅牡蠣各24克,海螵蛸12克,棕櫚碳6克,五倍子1.5克,炒白術(shù)30克,生黃芪18克,山萸肉24克,生杭芍12克,茜草9克.w完帶湯:白術(shù),山藥各30克,人參6克,蒼術(shù),車前子各9克,白芍15克,柴胡2克,黑芥穗,陳皮各1.5克,甘草。
補氣補血的中藥方滋潤內(nèi)燥劑
養(yǎng)陰清肺湯:玄參9克,生地黃9克,麥門冬9克,牡丹皮,白芍各9克,薄荷6克,貝母9克,甘草9克。百合固金湯:百合9克,生地黃9克,熟地黃9克,麥冬9克,玄參6克,貝母6克,桔梗6克,當歸,白芍,甘草各6克。增液湯:玄參30克,麥冬,生地黃各25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30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六味三棱丸
下一篇: 六味涼血消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