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制茅術3錢,姜川樸1錢,帶皮苓5錢,冬瓜皮4錢,車前子3錢,急性子3錢,大腹皮3錢,絲通草1錢5分,建澤瀉3錢,螻蛄蟲5只(研,吞),官桂5分。
功能主治 : 利水消腫。主婦女脾虛濕阻,先身腫而后經(jīng)停。
摘錄 : 《鎬京直指》卷二
很所得女性的月經(jīng)不調,沒有一個準時的周期,月經(jīng)量的多少也不是在正常范圍值內(nèi),這就是月經(jīng)不調了,但是月經(jīng)不調也是分很多原因的。首先要之后明確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式,對癥下藥。那么月經(jīng)不調氣滯血瘀中藥要吃什么?
月經(jīng)不調氣滯血瘀中藥
月經(jīng)期就不要服用活血化瘀藥物了,有引起月經(jīng)過多,經(jīng)期延長的可能,保持陰部清潔衛(wèi)生。適當休息,不要進行劇烈活動,不要受涼。出血多的話,可以配合止血藥物進行治療。內(nèi)臟經(jīng)脈得不到濡養(yǎng),從而出現(xiàn)一個神疲乏力的癥狀你這樣的情況,治療起來比較容易,加強營養(yǎng)增加鍛煉即可,同時也可以吃一些歸脾丸,八珍丸等補氣益血。中醫(yī)辨證月經(jīng)過多有虛實之分。虛考多為氣虛不足,氣不攝血;實者或因血熱,迫血妄行,或因血瘀,血不歸經(jīng)。氣滯血瘀證,是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xiàn)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肝氣久郁不解所致。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胸脅脹問,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月經(jīng)閉止,或痛經(jīng),經(jīng)色紫暗有塊,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氣滯血瘀證,是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xiàn)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肝氣久郁不解所致。一般多先由氣的運行不暢,然后引起血液的運行瘀滯,是先有氣滯,由氣滯而導致血瘀,也可由離經(jīng)之血等瘀血阻滯,影響氣的運行,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導致氣滯,也可因閃挫等損傷而氣滯與血瘀同時形成。
月經(jīng)不調的中藥療法
1、清肝調經(jīng)湯,處方:勾藤12克,炒山梔9克,炒丹皮10克,赤白芍各12克,焦山楂10克,五靈脂10克,炒蒲黃6克(包煎),炒川續(xù)斷12克,茯苓10克,炒柴胡5克,益母草15克。功效:本方有清肝解郁、化淤調經(jīng)的作用。主要治療月經(jīng)提前、經(jīng)量過多、經(jīng)前乳房脹痛、經(jīng)期血塊多等病證。本方須在行經(jīng)期服用。本方是由丹梔逍遙散合加味失笑散組成。丹梔逍遙散是滑肝解郁的名方,為治療月經(jīng)提前的主方。加味失笑散是化淤止血名方,為治療月經(jīng)過多的主方。兩方合用,稍作加減,故能治療月經(jīng)提前、經(jīng)量過多等病證。其中加入川續(xù)斷,有一定深意,川續(xù)斷有補腎助陽、活血調經(jīng)的作用;月經(jīng)提前,經(jīng)量過多者,多與腎虛有關,故加入川續(xù)斷補腎調經(jīng)。
2、益腎通經(jīng)湯,處方:柏子仁10克,丹參、熟地各12克,川續(xù)斷15克,澤芝葉、川牛膝、炒當歸、赤白芍各10克,茺蔚子、生茜草各15克,炙鱉甲9克,紅花6克。本方有補腎寧心、活血通經(jīng)的作用。主要治療閉經(jīng)、月經(jīng)延遲、月經(jīng)量少等病證。本方是由柏子仁丸合澤芝葉湯所組成。全方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寧心安神,即安定心神,方中所用柏子仁、丹參或可加入合歡皮,安定心神,使心氣下降,子宮開放,排出月經(jīng)。第二,補腎養(yǎng)血,提高腎陰陽,以使血海盈滿,從而奠定月經(jīng)來潮的物質水平。第三,通暢子宮氣血,引經(jīng)血以下行,促月經(jīng)來潮。本方不僅有調經(jīng)的作用,而且通過補腎寧心,提高陰精的水平,有助于卵子的發(fā)育。由于輔以活血調經(jīng),促動陰陽的轉化,排子,所以還有促排卵的作用。
目錄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調經(jīng)散 2.1處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銀海精微》卷下:調經(jīng)散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產(chǎn)有寶慶集》卷上:調經(jīng)散 4.1調經(jīng)散的別名4.2處方4.3制法4.4功能主治4.5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4.6摘錄 5《銀海精微》卷下:調經(jīng)散 5.1處方5.2功能主治5.3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5.4摘錄 6《松崖醫(yī)徑》卷下:調經(jīng)散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女科旨要》卷四:調經(jīng)散 7.1處方7.2功能主治7.3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7.4摘錄 8《普濟方》卷三三四 8.1方名8.2組成8.3主治8.4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8.5制備方法 9《普濟方》卷三三二 9.1方名9.2組成9.3功效9.4主治9.5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9.6制備方法9.7附注 10《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10.5附注 11《普濟方》卷三三六引《便產(chǎn)須知》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11.4調經(jīng)散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調經(jīng)散*調經(jīng)散藥品說明書 1拼音 tiáo jīng sǎn
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調經(jīng)散
又治因產(chǎn),敗血上干于心不受觸,致心煩躁,臥起不安,如見鬼神,言語顛倒,并宜服之。
大抵產(chǎn)后虛浮,醫(yī)人不識,便作水氣治之。凡治水氣,多以導水藥,極是虛人。夫產(chǎn)后既虛,又以藥虛之,是謂重虛,往往因致枉夭。但服此藥,血行腫消既愈。
3《銀海精微》卷下:調經(jīng)散
4《產(chǎn)有寶慶集》卷上:調經(jīng)散
5《銀海精微》卷下:調經(jīng)散
血不通,加蘇木;氣不順,加木香、沉香。
6《松崖醫(yī)徑》卷下:調經(jīng)散
7《女科旨要》卷四:調經(jīng)散
若要溫經(jīng),加人參、阿膠、麥冬各3錢。
8《普濟方》卷三三四
9《普濟方》卷三三二
10《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11《普濟方》卷三三六引《便產(chǎn)須知》
古籍中的調經(jīng)散 《普濟方》:[卷三百四十九產(chǎn)后諸疾門]產(chǎn)后血風血虛浮腫 曰。產(chǎn)后腫證多端。當治所因。治之有血分氣分當辨。調經(jīng)散治血分固效。力淺耳。治產(chǎn)后遍身青腫疼痛。產(chǎn)后血...
《濟陰綱目》:[卷之十三產(chǎn)后門·下]浮腫 服,每服加生姜三片,水煎,空心熱服,盡此藥,方服調經(jīng)丸。若肚痛,加玄胡索、干漆、枳殼各三錢;若嘔吐惡...
《證治準繩·女科》:[卷之五產(chǎn)后門]水腫 吐酸水,兩脅疼痛,遂用旋復花湯,微汗?jié)u解;頻服小調經(jīng),用澤蘭梗煎湯調下,腫氣漸消。大調經(jīng)散治產(chǎn)后腫滿...
《明醫(yī)指掌》:[卷九婦人科]產(chǎn)后六 風痿痹筋攣縮,志士明醫(yī)用血風。乍見鬼神由血耗,調經(jīng)散服起疲癃。中風口噤牙關閉,搐搦身張似角弓,此是...
《女科證治準繩》:[卷之五產(chǎn)后門]水腫
◆海鮮類:
江珧柱:益陽補腎。(清水浸一小時)
蝦:補腎壯陽。
蟹:清熱散血、滋陽。
海參:滋陽、補血、健脾、潤燥。(滾水中放蔥姜同海參滾5分鐘取出備用,海參最多褒1小時)
黃鱔:補中氣、通經(jīng)脈。(熱水浸后取出,用少許鹽腌15分鐘,油鍋燒熱放姜一片,煎微黃取起,入布袋以免湯有骨)
水蛇:對風濕、骨痛、胃氣弱者有食療功效。(切小段,入滾水10分鐘,入布袋)
龜:最好為金錢龜,也可草龜。益陽補血。(為使龜尿排凈,將龜放于盆內(nèi),沖入滾水,然后洗凈,去內(nèi)臟,去頭,去腳尖)
魚唇:滋補養(yǎng)顏。(預備法同海參,魚唇最多煲半小時)
花螺:又名潺螺,滋陰潤燥。(螺尾不要,少許鹽搓擦,洗凈,入滾水加姜一片煮10分鐘取起)
響螺:滋陰。(切片,清水浸2小時,入蔥姜滾水5分鐘取起洗凈)
章魚:養(yǎng)血益氣。
墨魚:滋陽養(yǎng)血、益氣。(清水浸1小時,入滾水5分鐘取起洗凈,去墨魚骨)
鮑魚:滋陰明目,養(yǎng)顏,對高血壓肥胖癥有食療功效。(擦洗干凈,滾水加蔥姜入5分鐘取出洗凈)
魚翅:補腎、強筋、壯骨。(入蔥姜滾水,加酒半湯匙,煮5分鐘取出)
發(fā)菜:清熱消滯、化痰、清火、理場除垢。(清水浸10分鐘,最多煲半小時)
海蟄皮:行瘀化積、開胃潤腸。(洗去鹽,清水浸20分鐘,入滾水5分鐘取出再洗)
昆布:清熱消痰、軟堅散結、降血壓。
海藻:清熱、清血利尿。
紫菜:去膽固醇、清熱、補腎養(yǎng)心。
◆蔬菜類:
姜:去嘔悶。
大蒜:祛風濕、健脾胃。
芫荽:又名香菜,發(fā)汗、消食醒胃、下氣、解表生肌,清肝肺。
胡蘿卜:健胃、助消化,含豐富胡蘿卜素。(去皮,切塊)
青蘿卜:健胃消食、清熱解毒、順氣利尿。(去皮,切厚件)
白蘿卜:助消化、化痰。(去皮,切馬蹄型厚件)
冬瓜:清熱消痰、利水消腫。
黃瓜:清熱、利水。
苦瓜:又名涼瓜,清熱解毒、祛暑明目。(去核,切厚片,半茶匙鹽腌半小時,入滾水3分鐘,去苦味)
勝瓜:又名絲瓜,清暑、解渴、健脾。(去皮)
南瓜:性味甘溫、補中益氣。(去核切厚塊)
木瓜:清肺、補脾、助消化。(去皮去核,切厚塊)
葫蘆瓜:又名蒲蘆,性味甘寒,清熱利尿、除煩止渴。(連皮切件)
冬菇:益腸胃、降血壓、去膽固醇。(清水浸軟,最后同煲半小時)
金針菇:安五臟、補心志、明目。(清水浸40分鐘,切根,入滾水5分鐘取出)
慈菇:行血,便秘者少食。(去皮)
草菇:消暑、清熱、降血壓。
馬蹄:清熱涼血、利尿通便。(去皮)
西洋菜:清肺熱、潤肺燥。
芹菜:健胃、利尿、降血壓。
韭菜:溫中行氣,健胃。
韭黃:補肝腎、助陽固精、活血散瘀。
葛菜:性味甘淡、涼血解毒、清熱利尿。(與生魚配合,一清涼,一滋養(yǎng),民間用以治療肺炎、咽喉炎、腎炎、水腫小便不利等)
菠菜:利腸胃、消積熱。
白菜:清熱利水。
白菜干:潤肺燥、清肺胃熱。(菜干用清水浸軟,切短)
芥菜:宣肺豁痰、溫中利氣。
淡菜:補肝腎、益精血。(清水浸半小時,姜蔥炒香,加浸過面之水煮滾撈起,姜蔥不要)
馬齒莧菜: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消腫止血。
茼蒿:和胃、利二便、化痰。
扁豆:甘溫和中,調脾暖胃,除濕止瀉。
黃豆:健脾、寬中,營養(yǎng)豐富,含植物蛋白,有增進乳汁形成的功效。(清水浸泡1小時)
青豆:和中下氣、利小便。
蠶豆:健脾利濕、消水腫。
黑豆:養(yǎng)血補腎、祛風利水。(干鍋炒至豆殼裂開)
赤小豆:又名紅小豆,清熱毒、健脾、利小便、除腫。
眉豆:健脾消腫、益氣。(清水浸1小時)
粟米:止血、利尿、降膽固醇。
花生:養(yǎng)血補脾、潤肺化痰、補腎和胃。(清水浸1小時)
蓮藕:生食清熱、涼血、散瘀;熟食健脾開胃、貧血生肌。(去皮)
紅薯:健脾益氣。(去皮切角)
番茄: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涼血平肝。(切塊去籽)
豆腐:寬中益氣、和脾胃、清熱散血。
豆芽菜:利濕清熱。
竹筍:益氣化熱、消痰、爽胃、消渴、利水道。
酸筍:醒胃、利脾、清熱。
雪里蕻:除熱開胃。
◆果/干果類:
鳳眼果:溫胃、殺蟲。
蓮子:補脾、養(yǎng)陰益心、固精。(清水浸1小時,去蓮心,最多煲1小時)
蜜棗:清潤、益氣生津。
紅棗:補脾胃、生津液、營養(yǎng)安神。(去核)
栗子:補腎氣、強筋骨。(入滾水5分鐘,取出浸涼水備用)
核桃仁:補腎固精、益腦。(入滾水5分鐘,取出備用)
荔枝:滋潤、益脾肝,功效與龍眼肉同,但血熱者宜龍眼肉,血寒者宜荔枝。(去核去殼)
柿餅:潤肺但澀腸,便秘者慎食。
松仁:潤肺。
水果類:
咸檸檬:疏滯、健胃。(去核)
檸檬:生津止渴、祛暑。(切片去核,最后同煲10分鐘)
蘋果:生津除煩、開胃和脾。(切六件去核)
椰子肉:潤肺滋陰。(切小塊)
◆其他類:
燕窩:健脾開胃,養(yǎng)顏保健。(清水浸12小時,入滾水5分鐘起,冷卻,燒熱鍋,下一湯匙油,黃酒半湯匙,下芡煮滾,放燕窩火腿兜勻起)
鹿腳筋:壯筋、祛風濕。
花膠:補腎、滋肝。(切件,入蔥姜水中,加酒、油煮滾5分鐘取起)
田雞:補肺氣,解熱毒,利水氣,營養(yǎng)。(去皮去腳趾,加腌料10分鐘,人滾水3分鐘起)
腐竹:清潤。(入滾水15分鐘)
雞蛋:滋陽潤燥。
皮蛋:收斂虛熱、降虛火。
咸蛋黃:滋陽、清肺除熱。
牛奶: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牛奶很容易沸,用深煲,一滾立即改慢火)
玉竹:養(yǎng)陽潤燥、生津、清熱。
川貝:潤心肺、清熱痰。
百合:補肝肺清熱益脾。(清水浸1小時)
支竹:清肺補脾、潤燥化痰。(清水浸10分鐘,切4CM塊,最多煲半小時)
夏枯草:清肝熱、降血壓。(最多煲2小時)
生地:涼血解毒、利尿。
羅漢果:清肺潤腸。
老莧菜梗:解毒清熱、補血止血、通利小便。(中藥店有賣,洗凈切短)
白果:益肺氣。(去殼,入滾水5分鐘取起去衣,去心)
芡實:補腎固精、健脾止瀉。
無花果:潤肺清咽、健胃清腸。(切片)
竹蔗:潤燥、和胃、清熱解毒,可辟去蛇等腥味。
土茯苓:清熱去濕、解毒利尿。
當歸:補和血、調經(jīng)止痛。
天麻:祛風、定驚。
冬蟲草:補損虛、益精氣、化痰。
茉莉花:提神醒腦,清虛火、去寒積。
雪蛤:滋腎、補肺、健脾。(清水浸發(fā)5小時,入蔥姜水滾5分鐘取起,入燉盅一個半小時)
◆藥材類:
陳皮:調中帶滯、順氣消痰、宣通五臟。(要刮瓤洗凈)
田七:又名三七,止血、散瘀。(洗凈,樁碎)
枸杞子:又名杞子,益精明目、潤肺清肝、滋腎益氣。(洗凈)
淮山:補脾肺、清虛熱、固腸胃。
銀耳:滋陰養(yǎng)胃、潤肺生津、養(yǎng)顏,不含膽固醇。(清水浸1小時,撕碎)
木耳:補氣血、潤肺止血,對動脈硬化有療效。(清水浸1小時,入滾水5分鐘,取出過冷水)
南杏仁:又名甜杏仁,潤肺平喘、生津開胃、潤大腸。(入滾水5分鐘,去衣洗凈)
北杏仁:又名苦杏仁,去痰寧咳、潤腸。(同南)
清補涼:清補(包括玉竹、百合、蓮子、龍眼肉、薏米、淮山、芡實)
北芪:又名黃芪,補血、補脾益氣、壯筋骨。
花旗參:益血補脾肺。
黨參:補脾補氣、生津益氣。
沙參:養(yǎng)陽潤肺、益胃生津、清熱。
高麗參須:補氣。
蓮葉:去暑。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含有人參素,人參副素、鈣質、鎂質、皂素,可安神養(yǎng)心,補肺氣、補五臟,健脾胃,皂素有溶血作用,可散發(fā)風濕性心臟引起的各種瘀血。
桂枝:性甘、辛、溫,能增強代謝剌激粘膜充血,利關節(jié)、出汗,本經(jīng)溫筋、通脈去風溫。
靈仙:性辛、苦、宜五臟、散風濕、利關節(jié),疏通全身筋脈。
何首烏:性味苦、甘,微澀,所含大黃酸有明顯促進腸管蠕動作用,所含卵磷脂用于神精衰弱,促進血液新生發(fā)育,有強心作用。
夜交藤:性味苦、甘,微溫,可治風濕頭暈、貧血、失眠。
烏藥:性辛、香、苦、溫,能剌激清化粘膜兼有麻痹中樞作用。
淮山:性味甘,平,含有豐富淀粉液質,可充五臟、健脾胃、補虛弱、解消渴、補脾利水之效。
熟地:性甘、溫、微苦,含有糖質甘露密酵,地黃素及鐵質等,可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為滋養(yǎng),強壯補血劑,有壯強神經(jīng)之效,適用于貧血體虛,神經(jīng)衰弱、呼吸困難等。
園珠草:性熱、辛,有去寒濕、壯陽、強心,助氣之效。
護心藤:性苦、溫、微香、邪氣痛腫、破堅血、利水暢通血脈。
茯芩:性甘、淡、平,含有茯苓酶、植物纖維素、葡萄糖、果糖及灰粉等,除胸助逆氣心下結氣、治疼痛、寒熱煩滿、咳逆、利小便、利水濕和脾胃,為緩和劑,適于心下悸、小便不利、皮下水腫、睡眠不安癥。
麥芽:性甘、平,含有豐富維生素,麥芽糖和卵磷脂??珊臀赶场⑵评錃?,去心腹?jié)M脹、消食和中,為能助消化、治傷食、停食積滯去苦厚膩,胸腔滿悶。
性味苦的不適合煲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35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利水益氣湯
下一篇: 利濟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