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東引苦楝根白皮1兩(銼),狼牙1兩,白礬灰1兩,豬膽3枚(取汁,用酒3合相和,重湯煮如膏)。
制法 : 上為末,用豬膽膏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傷寒(匿蟲)蝕下部,腹中(疒丂)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前以桃枝湯送下。
摘錄 : 《圣惠》卷十三
關(guān)于楝功效與作用
釋名 :
苦楝。實(shí)名金鈴子。
氣味:
苦、寒、有小毒。
主治:
熱厥心前(或發(fā)或止,身熱足寒,長期不愈)先灸大溪、昆侖兩穴,引熱下行,然后內(nèi)服“金鈴散”:用金鈴子、元胡索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下。
小兒冷疝(氣痛、陰囊浮腫)。用金鈴子(去核)五錢、吳茱萸二錢半,共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在。每服二、三十丸,鹽湯送下。
治疝腫痛。陰囊偏墜。用楝子肉五兩,分作五份:一兩用破故紙二錢炒黃,一兩用小茴香三錢、食鹽半錢同炒,一兩用萊菔子一錢同炒, 一兩用牽牛子三錢同炒,一兩用斑蝥七枚(去頭足)同炒。炒后,分別揀去食鹽、萊菔、牽牛、班蝥,只留破故紙、茴香,與楝子同研為末,加酒、面糊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竅主服,酒送下。又方:用楝子經(jīng)酒潤過,取肉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小麥一合、斑蝥四十九個(gè)同炒熟,去蝥;一份用小麥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一份用小麥一合、巴戟肉一兩同炒熟。去戟;一份用小茴香一合、食鹽一兩同炒熟,去鹽。再加破故紙(酒炒)一兩、廣木香(不見火)一兩,一起研為末,酒煮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一天服三次。又方:有楝子肉四十九個(gè),分作七份:一份用小茴香五錢同炒,一分同破故紙二錢半同炒,一份用黑牽牛二錢半同炒,一份用食鹽二錢同炒,一份用蘿卜子二錢半同炒,一份用巴豆十四個(gè)同炒,一份用斑蝥十四個(gè)(去頭足)同炒。炒后,分別揀去蘿卜子、巴豆、斑蝥三味,另加入青木香五錢,南木香、官桂各二錢半,各藥共研為末,酒煮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飯前服,鹽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臟毒下血。用苦楝子炒黃并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米湯送下。
腹中有蟲。用楝實(shí)在苦酒中浸一夜,棉裹好,塞入 *** 內(nèi)。一天換二次。
小便如膏,排出困難。用苦楝子、茴香等分,炒研為末。每服一錢,溫酒送下。
小兒疳疾。用苦楝子、川芎,等分為末,加豬膽汁調(diào)成丸子,米湯帝服適量。
根及木皮:
消渴有蟲。用苦楝根白皮一把。切細(xì),焙干,加麝香少許,添水二碗,煎成一碗,空心服下。打下蟲后,其渴自止。
小兒蛔蟲。用楝木皮削去蒼皮,加水煮汁,隨小兒年齡適量飲食。又方:用楝木皮研末,米湯送服二錢。又方:用根皮同雞蛋煮熟,空心吃睛,次日可將蟲打郵。又方:用苦楝皮二兩、白蕪荑半兩,共研為末,每取一、二錢,水煎服。此方“抵圣散”。又方:用楝白皮(去粗)二斤,切細(xì),加不一斗,煮成汁三升,再熬成膏。五更時(shí),溫酒送服一匙,以蟲下為度。
小兒諸瘡(惡瘡、禿瘡、蠼螋瘡、浸淫瘡等)。用楝樹皮或枝燒灰敷瘡上。如是干瘡,則用豬油調(diào)灰涂搽。
蜈蚣或蜂螫傷。和楝樹枝葉搗汁搽。
楝子樹學(xué)名是苦楝樹。
苦楝樹(Melia azedarach):又稱Chinaberry,楝科植物中的著名品種,又稱苦苓、金鈴子、栴檀、森樹等。
苦楝:為楝科落葉喬木植物,高10-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shù)細(xì)小皮孔。
生于曠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該植物在濕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在酸性土、中性土與石灰?guī)r地區(qū)均能生長,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qū)的良好造林樹種,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適宜。該種是材用植物,亦是藥用植物,其花、葉、果實(shí)、根皮均可入藥,用根皮可驅(qū)蛔蟲和鉤蟲,但有毒,用時(shí)要嚴(yán)遵醫(yī)囑,根皮粉調(diào)醋可治疥癬,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潤滑油和肥皂等。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達(dá)10余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分枝廣展,小枝有葉痕。
葉為2-3回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20-40厘米;小葉對生,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生一片通常略大,長3-7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qū)捫ㄐ危嗌倨?,邊緣有鈍鋸齒,幼時(shí)被星狀毛,后兩面均無毛,側(cè)脈每邊12-16條,廣展,向上斜舉。
圓錐花序約與葉等長,無毛或幼時(shí)被鱗片狀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狀匙形,長約1厘米,兩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較密;雄蕊管紫色,無毛或近無毛,長7-8毫米,有縱細(xì)脈,管口有鉆形、2-3齒裂的狹裂片10枚,花藥10枚,著生于裂片內(nèi)側(cè),且與裂片互生,長橢圓形,頂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無毛,每室有胚珠2顆,花柱細(xì)長,柱頭頭狀,頂端具5齒,不伸出雄蕊管。
核果球形至橢圓形,長1-2厘米,寬8-15毫米,內(nèi)果皮木質(zhì),4-5室,每室有種子1顆;種子橢圓形?;ㄆ?-5月,果期10-12月。
生長習(xí)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不耐庇蔭,較耐寒,華北地區(qū)幼樹易受凍害。在酸性、中性和堿性土壤中均能生長,在含鹽量0.45%以下的鹽漬地上也能良好生長。
耐干旱、瘠薄,也能生長于水邊,但以在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中生長較好。
楝樹勢強(qiáng)壯,萌芽力強(qiáng),抗風(fēng),生長迅速,花艷、量多,極具觀賞性。耐煙塵,抗二氧化硫和抗病蟲害能力強(qiáng)。
安蟲丸--《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干漆0.9克(杵碎,炒煙盡)雄黃 巴豆霜各3克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蟲痛。(打蟲)
【用法用量】量兒大小,每服5~30丸,用石榴根煎湯下;痛者,煎苦楝根湯或蕪荑湯下,發(fā)時(shí)服。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安蟲丸 《幼科發(fā)揮》卷下
【處方】莪術(shù)(醋煨)木香 黃連 青皮 檳榔 使君子 白蕪荑仁 白雷丸 苦楝根皮(白者可用,赤者有毒)各等分【制法】上藥研末,醋面糊丸,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腹痛有蟲。(打蟲)
【用法用量】白湯送服。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下
安蟲丸--《幼科發(fā)揮》卷三
【處方】莪術(shù)(醋煨)、木香、黃連、青皮、檳榔、使君子、白蕪荑仁、白雷丸、苦楝根皮(白者可用,赤者有毒)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兒體弱而蟲痛發(fā)作無時(shí),隨痛隨止,發(fā)則面色(白光??)白,口吐涎沫,腹中痛作疙瘩,脈洪大,目直視似癇。
【用法用量】上為末,醋糊為丸,如麻子大。以白湯送下。
【摘錄】《幼科發(fā)揮》卷三
安蟲丸--《育嬰秘訣》卷四
【處方】木香、雞心檳榔、使君子肉、白蕪荑仁、綠色貫眾、苦楝根白皮、蝦蟆(燒存性)、夜明砂。
【制法】上為末,粳米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諸蟲。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蜜水送下。
【摘錄】《育嬰秘訣》卷四
安蟲丸--《續(xù)名家方選》
【處方】黃柏5兩,苦參3兩,檳榔1兩半,楊梅皮1兩,黃連3兩,黃芩1兩,莪術(shù)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人小兒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以白湯送下。
【摘錄】《續(xù)名家方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39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楝根湯
下一篇: 楝椒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