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白術(炒)1錢,人參5分,茯苓8分,陳皮1錢,黃連(炒)5分,藿香5分,半夏曲(炒)8分,厚樸(姜汁炒)8分,山楂肉1錢,甘草(炙)3分。
功能主治 : 小兒口涎多。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 : 《萬氏家抄方》卷五
問題一:寶貝得了手足口病,不發(fā)燒,吃什么藥好的快 30分 你好?;际肿憧诓〔话l(fā)燒,屬于病情較輕的患者,一般一周可以痊愈(這個過罰想快也快不了)。家長可以給寶寶口服抗病毒藥物;口腔皰疹用口腔炎噴霧劑,一天三四次,可以加快皰疹愈合。
問題二:手足口病吃什么藥治療手足口病采用中藥效果最好,一般用內(nèi)服藥和口腔涂藥相結合,無并發(fā)癥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預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要定時讓患兒用溫水沖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 *** 的食物,不要給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飲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質軟、溫性的飯菜,多喝溫開水;要讓患兒有足夠的休息;要保證患兒衣服清潔,避免皮疹感染。本人辨證治療本病多例,效果不錯。 治療方法 急性發(fā)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滿布皰疹或潰瘍,疼痛、發(fā)熱煩燥,舌紅、苔白或黃,指紋青紫或脈數(shù)。證因外感時邪病毒,脾胃蘊熱淚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熱瀉脾,解毒涼血,方用自擬清熱瀉脾飲。藥物組成:金銀花、蒲公英、黃芩各10克,連翹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葉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熱有動風之亦者加羚羊角、蟬蛻;兼心米之熾盛者,合導赤散;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生地黃苡仁;兼陰虛者加麥冬、知母;兼風熱犯肺者加桑葉、苦杏仁。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恢復期 熱退或微熱。皰疹逐漸消退,胃納欠佳等,此乃余邪未盡,治宜理脾助運,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蟬蛻6克,鉤藤、淡竹葉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藥古籍未有專門記載,但根據(jù)本病癥狀和特征,似屬于中醫(yī)“溫病”、“濕溫”、“時疫”等范疇,系實證、熱證,治療方法有疏風清熱、清心瀉火、清暑化濕、滋陰降火等。本人在臨床觀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發(fā)熱、口臭、流涎、拒食、煩躁、大便秘結或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或指紋紫滯等癥狀和體征。多為外感時邪病毒、內(nèi)有脾胃蘊熱所致治宜清熱瀉脾,解毒涼血。在急性期間用自擬方清熱瀉脾飲。本方有清熱解毒、涼血透疹、燥濕除煩之功。使用本方應注意病中即止,以防過用苦寒易傷脾胃,即在熱漸退、皮疹縮小、其他兼癥緩解時改用理脾助運兼以清化之藥物,務使祛邪不傷正,邪去正安。 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主要是隔離病兒,加強嬰幼兒衛(wèi)生保健,以減少感染機會。同時要注意居室內(nèi)空氣流通、溫度造宜。
麻煩采納,謝謝!
鏈接: /s/1AuzKgDdbka5Y7wMh8xzdZQ
提取碼: sbyv 這里收集了5個手足口病的相關視頻,講述一些手足口病的癥狀,怎么區(qū)分是不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要怎么辦,怎么護理,什么情況下需要就醫(yī),怎么預防,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手足口病的預防手足口病是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人群對手足口病的病毒普遍易感,但以5歲以下小兒為主。手足口病隱性感染率高,患者、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該病主要通過患者的糞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傳播,直接接觸患者穿破的水泡亦會傳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颊叩募S便在數(shù)周內(nèi)仍具傳染性。雖然手足口病目前還沒有什么疫苗,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預防:1.、要勤洗手,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食品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把好病從口入關。2、手足口病常在嬰幼兒聚集場所發(fā)生,因此,托幼機構、學校等單位要做好晨檢,及時發(fā)現(xiàn)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應及時消毒處理,衣物置陽光下暴曬,保持室內(nèi)通風換氣。4、預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糞便等排泄物的處理,切斷傳播途徑。5、該病流行期間家長要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6.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主要是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多發(fā)傳染病,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多種腸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種。一般全年均有發(fā)生,5━7月為高發(fā)期。
手足口病一般癥狀較輕,大多數(shù)患者發(fā)病時,往往先出現(xiàn)發(fā)燒癥狀,手掌心、腳掌心出現(xiàn)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fā)紅),口腔粘膜出現(xiàn)皰疹和/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少數(shù)患者病情較重,可并發(fā)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傳播的?有疫苗嗎?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噴的飛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疫苗,但只要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fā),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統(tǒng)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發(fā)病,也無任何癥狀。但感染后會傳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護,避免傳染給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傳染???
手足口病不是新傳染病,它是一種全球性傳染病,1957年首次認識并命名,世界各國每年均有病例發(fā)生。我國1981年發(fā)現(xiàn)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嗎?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會留下后遺癥,皮膚上也不會留下疤痕。根據(jù)以往的發(fā)病與治愈情況看,只有個別重癥患者可能出現(xiàn)腦膜炎、肺炎等,只要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多數(shù)可以痊愈。
6.孩子出現(xiàn)可疑癥狀怎么辦?
如果孩子出現(xiàn)發(fā)熱、皮疹等癥狀,要及時到醫(yī)療機構就診,同時要密切觀察。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一旦出現(xiàn)突然發(fā)高燒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體抽動、呼吸困難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yī)院就診。
7.一般家庭怎么預防?
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注意家庭及周圍環(huán)境衛(wèi)生,講究個人衛(wèi)生。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經(jīng)常通風;要勤曬衣被。流行期間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要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主要是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別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讓生病的孩子接觸其他兒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衛(wèi)生紙包好丟到垃圾箱,孩子的糞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丟入廁所,不要隨意丟棄,同時要消毒便盆;看護人接觸孩子前、替換尿布后或處理孩子糞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頭被褥等要保持衛(wèi)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開窗通風。如果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得病,還應及早告訴老師,并不要著急讓孩子去幼兒園,要在全部癥狀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傳染其他孩子。一般癥狀輕不用住院治療,居家治療、注意休息即可,以減少交叉感染。
9.怎樣對日常用品進行消毒?
如果家里沒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預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劑。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攝氏度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鐘或者煮沸3分鐘;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劑(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說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糞便、擦拭用紙等都最好倒入適量消毒劑,攪拌消毒后再丟入廁所。
《醫(yī)學三字經(jīng)》的原文:
醫(yī)學源流第一
醫(yī)之始本岐黃 靈樞作 素問詳難經(jīng)出 更洋洋 越漢季 有南陽 六經(jīng)辨 圣道彰
傷寒著金匱藏 垂方法 立津梁李唐后 有千金 外臺繼 重醫(yī)林 后作者 漸浸淫
紅紫色鄭衛(wèi)音迨dai東垣yuan 重脾胃 溫燥行 升清氣 雖未醇 亦足貴 若河間 專主火
遵之經(jīng) 斷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與儔 陰宜補 陽勿浮 雜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過四大家 聲名噪 必讀書 錯名號 明以后 須酌量
詳而備 王肯堂 薛氏按 說騎墻士材說 守其常 景岳出 著新方 石頑續(xù) 溫補鄉(xiāng)
獻可論合二張 診脈法 瀕湖昂數(shù)子者 各一長 揆諸古 亦荒唐 長沙室尚徬徨
惟韻伯能憲章 徐尤著 本喻昌大作者 推錢塘 取法上 得慈航
中風第二
人百病 首中風 驟然得 八方通 閉與脫 大不同 開邪閉 續(xù)命雄 固氣脫 參附功
顧其名 思其義 若舍風 非其治 火氣痰 三子備 不為中 名為類 合而言 小家伎
瘖喎邪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潤次 填竅方 宗金匱
虛癆第三
虛癆病從何起 七情傷 上損是歸脾湯 二陽旨 下?lián)p由 房幃邇 傷元陽 虧腎水
腎水虧六味擬 元陽傷 八味使各醫(yī)書 伎止此 甘藥調 回生理 建中湯 金匱軌
薯蕷丸 風氣弭 蟅蟲丸 干血已 二神方 能起死
咳嗽第四
氣上嗆 咳嗽生 肺最重 胃非輕 肺如鐘 撞則鳴 風寒入 外撞鳴 癆損積 內(nèi)撞鳴
誰治外六安行 誰治內(nèi) 虛癆程挾水氣 小龍平 兼郁火 小柴清 姜細味 一齊烹
長沙法 細而精
瘧疾第五
瘧為病 屬少陽 寒與熱 若回翔 日一發(fā) 亦無傷 三日作 勢猖狂 治之法 小柴方
熱偏盛加清涼 寒偏重 加桂姜邪氣盛 去參良 常山入 力倍強 大虛者 獨參湯
單寒牝 理中匡 單熱癉 白虎詳 法外法 辨微茫 消陰翳 制陽光 太仆注 慎勿忘
痢疾第六
濕熱傷 赤白痢 熱勝濕 赤痢漬 濕勝熱 白痢墜 調行箴 須切記 芍藥湯 熱盛餌
平胃加 寒濕試 熱不休 死不治 痢門方 皆所忌 桂葛投 鼓邪出 外疏通 內(nèi)暢遂
嘉言書 獨得秘 寓意存 補金匱
心腹痛胸痹第七
心胃疼有九種 辨虛實 明輕重痛不通 氣血壅 通不痛 調和奉 一蟲痛 烏梅圓
二注痛 蘇合研 三氣痛 香蘇專 四血痛 失笑先 五悸痛 妙香詮 六食痛 平胃煎
七飲痛二陳咽 八冷痛 理中全九熱痛 金鈴痊 腹中痛 照諸篇 金匱法 可回天
諸方論 要拳拳 又胸痹 非偶然 薤白酒 妙轉旋 虛寒者 建中填
隔食反胃第八
隔食病 津液干 胃脘閉 谷食難 時賢法 左歸餐 胃陰展 賁門寬 啟膈飲 理一般
推至理 沖脈干 大半夏 加蜜安 金匱秘 仔細看 若反胃 實可嘆 朝暮吐 分別看
乏火化 屬虛寒 吳萸飲 獨附丸 六君類 俱神丹
氣喘第九
喘促癥治分門 鹵莽輩 只貞元陰霾盛 龍雷奔 實喘者 痰飲援 葶藶飲 十棗湯
青龍輩 撤其藩 虛喘者 補而溫桂苓類 腎氣論 平?jīng)_逆 泄奔豚 真武劑治其源
金水母主諸坤 六君子 妙難言他標劑 忘本根
血癥第十
血之道化中焦 本沖任 中溉澆溫肌腠 外逍遙 六淫逼經(jīng)道搖 宜表散 麻芍條
七情病 溢如潮 引導法 草姜調溫攝法 理中超 涼瀉法 令瘀消 赤豆散 下血標
若黃土 實翹翹 一切血 此方饒
水腫第十一
水腫病 有陰陽 便清利 陰水殃 便短縮 陽水傷 五皮飲 元化方 陽水盛 加通防
陰水盛加桂姜 知實腫 蘿枳商知虛腫 參術良 兼喘促 真武湯 從俗好別低昂
五水辨 金匱詳 補天手 十二方 肩斯道 勿炎涼
脹滿蠱脹第十二
脹為病 辨實虛 氣驟滯 七氣疏 滿拒按 七物怯 脹閉痛 三物鋤 若虛脹 且躊躇
中央健四旁如 參竺典 大地輿單腹脹 實難除 山風卦指南車易中旨費居諸
暑癥第十三
傷暑病動靜商 動而得 熱為殃六一散白虎湯靜而得 起貪涼 惡寒象 熱逾常
心煩辨 切莫忘 香薷飲 有專長 大順散 從癥方 生脈散 久服康 東垣法 防氣傷
雜說起 道弗彰 若精蘊 祖仲師 太陽病 旨在茲 經(jīng)脈辨 標本歧 臨證辨 法外思
方兩出 大神奇
泄瀉第十四
濕氣勝 五瀉成 胃苓散 厥功宏 濕而熱 連芩程 濕而冷 萸附行 濕挾積 曲楂迎
虛兼濕 參附苓 脾腎瀉 近天明 四神服 勿紛更 恒法外 內(nèi)經(jīng)精 腸臟說 得其情
瀉心類特叮嚀
眩暈第十五
眩暈癥 皆屬肝 肝風木 相火干 風火動 兩相搏 頭旋轉 眼紛繁 虛痰火 各分觀
究其指總一般 痰火亢 大黃安上虛甚 鹿茸餐 欲下取 求其端 左歸飲正元丹
嘔噦吐第十六
嘔吐噦皆屬胃 二陳加時醫(yī)貴玉函經(jīng)難仿佛 小柴胡 少陽謂 吳茱萸 平酸味
食已吐胃熱沸黃草湯 下其氣食不入火堪畏黃連湯 為經(jīng)緯 若呃逆 代赭匯
癲狂癇第十七
重陽狂重陰癲 靜陰象 動陽宣狂多實 痰宜蠲 癲虛發(fā)石補天忽搐搦 癇病然
五畜狀 吐痰涎 有生病 歷歲年 火氣亢 蘆薈平 痰積錮 丹礬穿 三證本 厥陰愆
體用變 標本遷 伏所主 所因先 收散互 逆從連 和中氣 妙轉旋 悟到此 治立痊
五淋癃閉赤白濁遺精第十八
五淋病皆熱結 膏石勞氣與血五淋湯是秘訣 敗精淋 加味啜 外冷淋腎氣咽
點滴無名癃閉 氣道調 江河決上竅通 下竅泄 外竅開 水源鑿 分利多醫(yī)便錯
濁又殊竅道別 前飲投 精愈凅腎套談 理脾恪 分清飲 佐黃柏心腎方隨補綴
若遺精 另有說 有夢遺 龍膽折 無夢遺 十全設 坎離交 亦不切
疝氣第十九
疝任病歸厥陰 寒筋水 氣血尋狐出入 頹頑麻 喘治氣 景岳箴五苓散加減斟
茴香料 著醫(yī)林 痛不已 須洗淋
痰飲第二十
痰飲源 水氣作 燥濕分 治痰略 四飲名 宜斟酌 參五臟 細量度 補和攻 視強弱
十六方各鑿鑿 溫藥和 博返約陰霾除 陽光灼 滋潤流 時醫(yī)錯真武湯水歸壑
白散方 窺秘鑰
消渴第二十一
消渴癥 津液干 七味飲 一服安 金匱法 別三般 二陽病 治多端 少陰病 腎氣寒
厥陰病烏梅丸變通妙燥熱餐
傷寒瘟疫第二十二
傷寒病 極變遷 六經(jīng)法 有真?zhèn)?#160;頭項痛 太陽編 胃家實 陽明編 眩苦嘔 少陽編
吐利痛太陰編 但欲寐 少陰編吐蚘渴 厥陰編長沙論 嘆高堅存津液是真詮
汗吐下 溫清懸 補貴當 方而圓 規(guī)矩廢 基于今 二陳尚 九味尋 香蘇外 平胃臨
汗源涸耗真陰 邪傳變病日深目擊者實痛心 醫(yī)醫(yī)法 腦后針 若瘟疫 治相侔
通圣散 兩解求 六法備 汗為尤 達原飲 昧其由 司命者 勿逐流
婦人經(jīng)產(chǎn)雜病第二十三
婦人病 四物良 月信準 體自康 漸早至 藥宜涼 漸遲至 重桂姜 錯雜至 氣血傷
歸脾法 主二陽 兼郁結 逍遙長 種玉者 即此詳 經(jīng)閉塞 禁地黃 孕三月 六君嘗
安胎法 寒熱商 難產(chǎn)者 保生方 開交骨 歸芎鄉(xiāng) 血大下 補血湯 腳小指 艾火煬
胎衣阻失笑匡 產(chǎn)后病 生化將合諸說 俱平常 資顧問 亦勿忘 精而密長沙室
妊娠篇 丸散七 桂枝湯 列第一 附半姜 功超軼 內(nèi)十方 皆法律 氣后篇 有神術
小柴胡 首特筆 竹葉湯 風痙疾 陽旦湯 功與匹 腹痛條 須詳悉 羊肉湯 污痛諡
痛滿煩 求枳實 著臍痛 下瘀吉 痛而煩 里熱窒 攻涼施 毋固必 雜病門 還熟讀
二十方 效俱速 隨證詳 難悉錄 惟溫經(jīng) 帶下服 甘麥湯 臟燥服 藥到咽 效可卜
小兒第二十四
小兒病多傷寒 稚陽體邪易干凡發(fā)熱 太陽觀 熱未已 變多端 太陽外 仔細看
遵法治 危而安 若吐瀉 求太陰 吐瀉甚 變風淫 慢脾說 即此尋 陰陽證 二太擒
千古秘 理蘊深 即痘疹 此傳心 惟同志 度金針
《醫(yī)學三字經(jīng)》由來:
《醫(yī)學三字經(jīng)》是清代大醫(yī)學家陳修園先生所著醫(yī)學啟蒙之作,以《內(nèi)經(jīng)》、仲景之書為根本,言簡意賅,通俗而不離經(jīng)旨。由此入門習醫(yī),可以不入歧途。我以為,此書不僅初學必讀,而且是診家必備,時時研習,常有心得。以詩贊之:醫(yī)學啟蒙三字經(jīng),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徑修園指,理法得來可順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45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理脾化滯清瘧飲
下一篇: 理脾卻瘴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