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生姜10兩(洗凈,連皮薄切作姜錢),凈茴香10兩(同生姜拌勻,共淹一宿,次日炒干,以生姜干脆為度),青鹽10兩(捶碎,以銀石銚炒盡硫黃氣,攤冷)。
制法 : 上為末,好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補養(yǎng)脾胃。主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溫酒或米飲送下,日2次。2-3日內(nèi)便覺心頭快,進美飲食。
摘錄 : 《雞峰》卷十二
中藥干姜的性味歸經(jīng)
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
中藥干姜的功效
溫中,作用在脾胃,凡脾胃有寒,無論是寒實證還是虛寒證,也無論表現(xiàn)為疼痛還是脹滿、食欲降低、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腹瀉均可,但要相應配伍。
1.溫中散寒,用于脾胃寒證,癥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凡脾胃寒證,無論外寒內(nèi)侵之實證,或陽氣不足之虛證均適用。若胃寒嘔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若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多與黨參、白術(shù)等配伍,如理中丸。
2.回陽(回陽通脈),用于亡陽證。干姜主要歸心,能振心奮陽氣,改善脈息欲絕之證,故謂之回陽通脈。本品性味辛熱,能回陽通脈。故可治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所致的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
3.溫肺化飲,用于痰飲咳嗽,類似于生姜,但較生姜作用強。干姜、生姜均可溫中,但干姜強于生姜,生姜長于止嘔,干姜差,溫肺化飲干姜強于生姜,生姜能發(fā)散風寒,用于風寒表證,而干姜能回陽通脈,用于亡陽證輔藥。用于寒飲伏肺,見咳嗽氣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本品能溫散肺寒而化痰飲。常與麻黃、細辛、五味子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中藥干姜的作用(藥理)
具有抗?jié)?、抑制腸管收縮、利膽、抗缺氧、抗血栓及抗血小板聚集、鎮(zhèn)吐、解熱、鎮(zhèn)痛、抗炎、抗菌、滅螺、抗血吸蟲等作用。干姜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姜烯、姜醇、水芹烯、茨烯、檸檬醛、姜辣素、龍腦、橙花醛等,此外尚含樹脂及淀粉。干姜浸劑能抑制胃液酸度及胃液的分泌。姜的多種成分可誘發(fā)實驗動物自發(fā)運動抑制;干姜的乙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都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及抗炎作用。靜脈注射干姜浸劑,有一過性升壓作用及繼之的降壓作用,并能增強自主活動;干姜浸劑及干姜浸劑與半夏浸劑合用時均可使離體心臟自主運動增強。姜的乙醇提取液能直接興奮心臟,對血管運動中樞有興奮作用。干姜水提取物及其揮發(fā)油對實驗性血栓形成有明顯的預防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能減緩整體小鼠的耗氧速度并提高耐缺氧能力。干姜浸劑能抑制血管通透性,與半夏浸劑同用時有利尿作用。干姜有鎮(zhèn)嘔、鎮(zhèn)靜、鎮(zhèn)痛、驅(qū)風健胃、止咳作用。
中藥干姜的應用
1.用于脾胃寒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經(jīng),長于溫散中焦寒邪,以健運脾胃功能。故凡脾胃寒證,無論外寒內(nèi)侵,還是陽氣不足的寒證皆宜選用。治脾胃寒證,可單用,如《外臺秘要》以本品研末服,治脘腹卒痛;也可與高良姜、吳茱萸、花椒等溫中散寒藥配伍。若胃寒嘔吐,常與半夏、吳茱萸等溫中降逆止嘔藥配伍。若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飲食減少,嘔吐泄瀉,常與補氣健脾藥配伍,如《傷寒論》理中湯,以之與人參、白術(shù)等藥同用。
2.用于亡陽證。本品辛熱,能溫心回陽以通脈。治陰寒內(nèi)盛,心腎陽衰,或大吐大瀉,陽氣衰竭所致的亡陽厥逆,脈微欲絕,每與附子相須為用,以增強回陽救逆之功,并可降低附子的毒烈之性。如《傷寒論》四逆湯,以之與附子等藥同用。
3.用于寒飲咳喘。本品辛熱,入脾胃肺經(jīng),既能溫散肺中寒邪,以利肺之宣降,而痰飲可化,又能溫運脾胃,以去濕濁,可絕生痰之源。故常用治寒痰水飲迫肺所致的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嗽或喘息者。多與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之品配伍,如《傷寒論》小青龍湯,以之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藥同用。
【性味歸經(jīng)】辛,熱。入脾、胃、心、肺經(jīng)。
【功效主治】
1.溫中散寒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常配伍人參、白術(shù)、甘草,方如理中丸;如胃寒痛甚,可配高良姜,方如二姜丸;如嘔吐甚,可配半夏,方如半夏干姜散。
2.回陽通脈用于陽衰陰盛,四肢厥逆,脈微欲絕,常與附子相須為用,方如四逆湯。
3.溫肺化飲用于寒邪犯肺,內(nèi)有停飲,氣喘咳嗽,吐痰清稀,常配伍麻黃、細辛、五味子等,方如小青龍湯。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或入丸散服。
【禁忌】陰虛有熱及孕婦慎用。
【按語】干姜辛熱,善祛陰寒,入肺經(jīng)而溫肺化飲,入脾胃而溫中散寒,至亡陽暴脫之證,又每佐附子,以祛除陰寒、回陽救逆,有“附子無干姜不熱”之說。
【類藥鑒別】姜原為佐餐之品,入藥則分為:①生姜辛溫,發(fā)表散寒,溫中止嘔;②生姜皮利水;③生姜汁止嘔化痰;④煨姜暖中和胃;⑤干姜溫陽散寒,溫肺化痰;⑥炮姜溫經(jīng)止血;⑦姜炭溫斂澀血,止血止瀉。
干姜、附子均為辛熱祛寒、溫里之要藥,常相須配用,然附子回陽溫中之力強,治中下焦寒證為主;干姜溫中暖胃、溫肺化痰,治上中焦寒證。故腎陽虛多用附子,肺寒咳喘常用干姜;中焦虛寒,陽氣不運者,姜附相須而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51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老君神白散
下一篇: 老子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