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黃連(去須)竹葉各7.5克 秦皮11.2克 蛇蛻皮3.8克
制法 : 上四味,銼細。
功能主治 : 治風毒攻眼,暴赤澀痛。
用法用量 : 用水500毫升,煎取250毫升,綿濾去滓。夜臥時用白絹點藥汁洗眼。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四
(1)菠菜銀耳湯
[原料]菠菜根90克,銀耳9克。
[做法]將銀耳用水浸泡2小時后洗凈,放入鍋中,加水1碗半,煮約30分鐘后加入菠菜根,再煮20分鐘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解渴通便。適宜于腸燥便秘者食用,也可用于糖尿病口渴欲飲者。
(2)大棗冬菇湯
[原料]大棗15枚,干冬菇15個,生姜、料酒、食鹽、味精、熟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將干冬菇洗凈,大棗洗凈去核,加入調(diào)料一起放入蒸碗內(nèi),加清水適量,加蓋,上籠蒸60分鐘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益氣,開胃。適宜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也可用于各種虛證。
(3)冬菇瘦肉湯
[原料]蟲草2克,冬菇50克,瘦肉100克,椒面、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冬菇發(fā)開,洗凈,切絲;瘦肉洗凈,切絲,勾芡;鍋中放植物油適量燒熱后,下肉絲爆炒,而后下冬菇、蟲草、椒面及清水適量燜煮,待熟后,食鹽、味精調(diào)味服食。
[功效]溫腎健脾。適宜于潰瘍病脾腎虧虛所致的腰脯酸軟、肢軟乏力、頭暈心悸、納差體瘦等癥患者食用。
(4)酸菜豌豆湯
[原料]鮮豌豆400克,酸菜50克,豬瘦肉100克,鮮湯1000毫升,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豬瘦肉洗凈切絲,浸泡在清水中;鮮豌豆入沸水鍋中焯至熟軟;酸菜切成細絲。炒鍋置旺火上,放入鮮湯、酸菜、豌豆、食鹽煮沸,倒入湯碗;再將肉絲連同清水倒入鍋內(nèi)燒沸,撇凈浮沫,加入胡椒粉、味精,盛入原湯碗中即可。
[功效]滋陰養(yǎng)胃,和中開胃。適宜于胃陰虧虛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5)榨菜西紅柿肉湯
[原料]榨菜、西紅柿、豬瘦肉、調(diào)味品各適量。
[做法]將榨菜、西紅柿洗凈,切細;豬瘦肉洗凈,切絲,勾芡;鍋中放清水適量燒沸后,下榨菜、瘦肉、西紅柿、蔥、姜等調(diào)味品,煮熟即成,每日l~2劑。
[功效]開胃健脾。適宜于潰瘍病脾胃虧虛、食欲不振、納食不香及暑濕困脾、肢軟乏力、肢體沉重等癥患者食用。
(6)冰糖銀耳湯
[原料]銀耳6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銀耳用清水浸泡,洗凈后和冰糖一起放入碗內(nèi),加水少許,隔水用文火燉1小時即可。
[功效]養(yǎng)陰益胃。適宜于胃陰虧虛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7)鮮蘑絲瓜湯
[原料]絲瓜200克,鮮蘑菇50克,高湯、精鹽、味精、芝麻油各適量。
[做法]絲瓜先切作段,再每段切成4長條;蘑菇切作片。將炒鍋放旺火上,燒熱后下油,燒至七成熱,下絲瓜、鮮蘑菇,略炒后,沖入高湯,燒開后加精鹽炒煮,放味精,淋上芝麻油,倒湯碗中,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開胃,補益中氣,清熱解毒。尤適宜于內(nèi)有郁熱,癥狀表現(xiàn)為胃脘灼熱脹痛、口苦、食欲不振、尿黃者食用。
(8)猴頭菇冬瓜湯
[原料]猴頭菇100克,冬瓜500克,大響螺1只,干貝50克,陳皮1塊,新鮮荷葉1張,鹽少許,生姜1片。
[做法]將猴頭菇、干貝、陳皮分別用清水浸透洗凈,猴頭菇切片;冬瓜保留皮、瓤、仁,洗凈切厚片;響螺去殼取肉,洗凈切片。瓦煲內(nèi)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燒沸,放入除荷葉以外的全部用料,用中火煲3小時,放入荷葉再稍煮沸,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開胃,滋陰生津。適宜于慢性胃炎、食欲不振者食用。
(9)山藥扁豆菜花湯
[原料]鮮山藥50克,鮮扁豆50克,菜花250克,精鹽、味精等調(diào)味品各適量。
[做法]山藥去皮,洗凈,切塊;扁豆、菜花擇好,洗干凈。將山藥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隨后加入扁豆及菜花,煮熟,加鹽、味精等調(diào)味品,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健脾開胃,消食止吐。適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不消化、腹部脹滿、嘔吐反胃、消瘦乏力等癥患者食用。
(10)扁豆肉片湯
[原料]鮮白扁豆100克(干品50克),豬腿肉50克,精鹽、味精、黃酒、香蔥、淀粉各適量。
[做法]將白扁豆洗凈或泡發(fā)洗凈;豬腿肉洗凈切薄片,加入精鹽、黃酒、淀粉拌勻。鍋內(nèi)放入白扁豆及清水,燒沸約15分鐘后,加入精鹽、肉片,再燒沸5分鐘,放入香蔥、味精,調(diào)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補肺開胃,健脾化濕。適宜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食用。
(11)參姜湯
[原料]人參末6克,生附子末1.5克,生姜6克,雞蛋清1枚。
[做法]將人參等3味中藥一并放砂鍋內(nèi),加水,用文火熬煮30分鐘,去藥渣,取藥液放入鍋內(nèi)加熱后,倒入雞蛋清,經(jīng)充分攪拌均勻后出鍋冷卻,裝入茶盅內(nèi)備用。
[功效]溫胃散寒,祛濕止呃。適宜于腸胃病胃寒呃逆者食用。
(12)洋參瘦肉湯
[原料]瘦豬肉300克,西洋參20克。
[做法]將西洋參洗凈,用溫水泡軟,切薄片;豬肉洗凈,切作片。將豬肉、西洋參一起放入鍋中,加入浸泡西洋參的水,并視水的多少,加清水至足量,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小時,加味精、鹽等調(diào)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養(yǎng)陰和胃。適宜于熱病后期氣陰兩虛、神倦乏力、食少納呆、反胃呃逆、及產(chǎn)后氣虛津虧、煩渴、胃納不佳、小兒厭食、面黃肌瘦等癥患者食用。
(13)栗子竹雞湯
[原料]鮮栗子250克,竹絲雞1只(約500克),黨參30克,生姜4片,調(diào)料適量。
[做法]將竹絲雞宰殺,拔毛去內(nèi)臟,洗凈切塊;鮮栗子去殼,用開水焯過去衣;黨參、生姜洗凈。把雞塊、黨參、生姜一起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燒沸后,改用文火煮1小時,放入栗子再煮半小時,調(diào)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益氣,健脾,開胃。適宜于脾胃氣虛型慢性胃炎、潰瘍病者食用。
(14)仙鶴草燉雞湯
[原料]鮮仙鶴草根50克,白及末25克,海螵蛸末25克,新鮮雞肉250克。
[做法]將仙鶴草根洗凈切碎,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放入雞肉煮熟,加入白及末、海螵蛸末,調(diào)勻稍煮即可。每日早晚各服1次,連服10劑。
[功效]活血化瘀,理氣和胃。適宜于瘀血型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
(15)老姜木耳子雞湯
[原料]嫩子雞1只約600克,老生姜60克,木耳30克,黃酒、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宰雞,去毛,剖開,去內(nèi)臟,剁去子雞的頭和腳爪,割除尾臊,剔去粗骨,斬成約3厘米長、3厘米寬的塊;老姜洗凈,切成薄片;木耳加溫水浸發(fā),洗凈,從中切開。將炒鍋放旺火上,放熟豬油,燒至六成熱,下老姜片炒幾下,待香味出即下雞塊煸炒,煸干水分,烹入黃酒,放鹽再炒幾下,即下木耳炒勻。將煸炒過的雞塊等倒砂鍋內(nèi),加水足量,置旺火上燒沸,再改用小火燉20分鐘,挑出生姜片,加味精調(diào)好味,佐餐食用。
[功效]溫補腸胃。適宜于各種腸胃病及消化道潰瘍,證屬脾胃虛弱,表現(xiàn)為脘腹痞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患者食用。
(16)麥參大棗牛肚湯
[原料]麥冬10克,沙參15克,大棗15枚,陳皮6克,生姜3片,牛肚500克,調(diào)料適量。
[做法]將牛肚洗凈,切片;余藥布包,加水同煮至牛肚爛熟后,去藥包,食鹽、味精、蔥花等調(diào)味服食。
[功效]養(yǎng)陰清熱。適宜于胃熱陰虛之胃脘疼痛、口苦咽干、納差、心煩易怒等癥患者食用。
(17)黨參苡仁排骨湯
[原料]黨參30克,懷山藥20克,薏苡仁30克,排骨200克,調(diào)味料適量。
[做法]將上述4味分別洗凈,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用文火煮至排骨熟爛,加入調(diào)味料,調(diào)味即可。
[功效]溫胃健脾,益氣止痛。適宜于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18)沙冬豬肚湯
[原料]沙參15克,麥冬10克,陳皮5克,豬肚500克,生姜3片,調(diào)料適量。
[做法]將豬肚洗凈,切片,加水煮沸后,納入諸藥(布包),煮至豬肚爛熟后,去藥包,蔥花、食鹽、味精、豬脂等調(diào)味服食。
[功效]養(yǎng)陰益胃。適宜于脾胃陰虛、胃脘隱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等病患者食用。
(19)黨參智仁豬尾湯
[原料]豬尾2條,黨參15克,益智仁10克,陳皮6克,生姜2片,味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豬尾去毛洗凈,切段;益智仁放入砂鍋中,用鹽水拌炒;生姜拍爛,黨參、陳皮洗凈。將切好的豬尾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后,加入黨參、陳皮、益智仁、生姜,改用文火煲1小時,加味精、鹽等調(diào)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養(yǎng)胃,補益中氣。適宜于脾胃虛弱,表現(xiàn)為胃寒、食欲不振、吐血便血、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等癥患者食用。
(20)玉竹鴿肉湯
[原料]玉竹15克,山藥20克,凈白鴿1只,調(diào)料適量。
[做法]將鴿子洗凈,切塊放入砂鍋中,加入玉竹、山藥、精鹽等調(diào)料及500毫升水,用文火煨煮60分鐘,煨至鴿肉熟爛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滋陰止渴。適宜于氣陰兩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食用,也可用于消渴病者。
(21)山藥魚片湯
[原料]魚肉250克,山藥20克,海帶絲、豆腐、調(diào)料各適量。
[做法]將魚肉切片,山藥研細。鍋內(nèi)加水,放入海帶絲和山藥粉,煮沸后放入豆腐塊和魚片,加適量鹽,煮熟后加入蔥花、胡椒粉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滋補強壯。適用于腸胃病患者食用。
(22)豆腐鯽魚湯
[原料]鯽魚1條約350克,豆腐400克,冬筍300克,木耳30克。
[做法]鯽魚刮去鱗,剖開,去內(nèi)雜及鰓,洗凈,瀝干;身兩面均剞上花刀;冬筍切去老根,剝?nèi)テ?,對剖開,切作薄片;木耳加水浸發(fā),切作小塊。將炒鍋放火上燒熱,倒入菜油,燒至七成熱,放生姜片、蔥段炸至香味大出,加水1碗,燒沸后放入鯽魚,加適量黃酒,蓋好,用旺火燒10分鐘,再加入豆腐塊、冬筍片、木耳片,并放鹽,燒沸后煮10分鐘,放味精,盛碗中,即可食用。
[功效]補益脾胃,消食止呃。適宜于病后體虛,或病癥屬虛,有脘腹脹滿、飲食不下、反胃呃逆、小便不利患者食用。
(23)甲魚益胃湯
[原料]甲魚1只,知母20克,沙參30克,山藥50克。
[做法]將甲魚宰殺,洗凈切塊;知母、沙參、山藥洗凈,與甲魚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大火燒沸后,改用文火燉至甲魚肉熟透即可。
[功效]養(yǎng)陰益胃,滋補肝腎。適宜于陰虛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24)龜肉豬肚湯
[原料]龜肉200克,豬肚300克,鹽適量。
[做法]將龜肉、豬肚洗凈,切塊,加清水適量燉至肉、肚熟后,食鹽調(diào)味服食。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開胃。適宜于脾胃虧虛所致的胃脘隱痛、納差乏力等癥患者。
(25)附子生姜羹
[原料]大附子1個,生姜1個。
[做法]生姜剁為細末,大附子用甘草、黑豆加水同煮籩至嚼之無麻感,打破,搗爛,放入砂鍋內(nèi),與生姜末同煮爛后,放乳缽內(nèi)研如面糊備用。每次服10克,用米湯水調(diào)勻后吞服。每日2次。
[功效]健脾,開胃,助消化。適宜于腸胃病患者,癥見,消化不良、反胃嘔吐者食用。
(26)靈芝銀耳羹
[原料]靈芝9克,銀耳6克,冰糖15克。
[做法]將銀耳用溫水發(fā)泡后,去除雜質(zhì)洗凈;靈芝用清水洗凈。把銀耳與靈芝一起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用文火燉2~3小時,燉至汁濃時,撈出靈芝,加入冰糖,再稍燉片刻即可。
[功效]益胃養(yǎng)陰,生津止痛。適宜于胃陰虧虛型慢性胃炎患者食用。
竹雞,去腳和頭,跺成小塊,然后放滾開水燙一下,然后撈起來晾下水,放一邊備用。
湯:先將砂鍋里的水燒開,放入生姜片(四、五片就可),少許酒(半湯匙),然后把竹雞塊倒下去,用炭火煲一小時到三小時都可以。
最后,加鹽,就可享用了
這樣吃好點,一、先把竹雞切成小塊,調(diào)入酒、食鹽適當淹制。 二、配紅棗,黨參,枸杞,香菇,生姜,沙姜,八角洗凈備用。 三、用壓力鍋將清水1000克煮至起沙眼后放入用酒、食鹽淹制好的竹雞塊,同時把紅棗,黨參,枸杞,香菇,生姜,沙姜,八角 放入壓力鍋中,再加入料酒,食鹽適量。蓋上蓋,中火煮上汽后,小火再煮25分鐘。(視竹雞老少而定,老竹雞最好 35分鐘)關(guān)火讓汽壓自然落下后起鍋入盆。
生姜+ 桂枝+ 甘草,共34個方劑使用:
柴胡桂枝湯,大青龍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茯苓甘草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去芍藥湯,小建中湯,炙甘草湯,栝蔞桂枝湯,桂枝湯,厚樸七物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救逆湯,茯苓澤瀉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澤漆湯,竹葉湯,溫經(jīng)湯
1.【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痛、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2.【大青龍湯】: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3)【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3.【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大棗二十五枚(擘)
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第352條.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4.【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2)【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第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5.【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6.【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7.【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8.【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皮)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7條.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9.【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2)【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10.【桂枝加大黃湯】: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第279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1.【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2.【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2)【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第3條.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13.【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14.【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62條.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15.【桂枝加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第279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6.【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7.【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18.【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2條.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19.【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12條.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2)【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第12條.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20.【桂枝去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1條.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促,一作縱。)
21.【小建中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3)【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第13條.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4)【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5)【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第18條.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22.【炙甘草湯】: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77條.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23.【栝蔞桂枝湯】: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1)【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24.【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7條.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9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1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fù)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fù)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1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1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1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45條.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fù)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1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fù)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
1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54條.病患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
1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1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57條.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fù)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
1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63條.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2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2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95條.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2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2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2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2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第240條.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26)【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2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28)【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2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36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30)【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第1條.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shè)有醫(y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25.【厚樸七物湯】:厚樸半斤甘草三兩 大黃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姜五兩
1)【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
第9條.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26.【桂枝加黃芪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第29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2)【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27.【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三兩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于一枚(炮)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第31條.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29.【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四兩
1)【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18條.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30.【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四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shù)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1)【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
第8條.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31.【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第8條.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32.【澤漆湯】:半夏半升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第9條.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33.【竹葉湯】:竹葉一把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兩
1)【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第9條.產(chǎn)后中風發(fā)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34.【溫經(jīng)湯】:吳茱萸三兩當歸二兩 芎窮二兩 芍藥二兩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 阿膠二兩 生姜二兩 牡丹皮二兩(去心) 甘草二兩 半夏半斤 麥門冬一升(去心)
1)【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第9條.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57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連砂散
下一篇: 連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