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方狗腦注射液
組成:狗腦、人參。
用法:對狗腦采用水提法制成10%的狗腦組織液;人參水浸制成5%的人參浸出液。每支注射液含狗腦組織液1.5毫升,人參浸出液0.5毫升。行肌肉注射。
療效:共治療小兒腦發(fā)宥不全120例,顯效34例,好轉58例,無效28例,總有效率為76.7%。
如果出生時沒有腦損傷,如果沒有遺傳可能,那么有兩種情況可以參考:
1:小兒佝僂病
佝僂病多見于3歲以下的小兒,以嬰兒最常見。本病主要是由于維生素D缺乏引起,它占所有佝僂病的95%以上。由于維生素D缺乏引起孩子體內(nèi)鈣磷代謝的異常,腸道攝取鈣、磷能力降低,從而使血中鈣磷含量不足,使小兒骨骼生長部位的骨樣組織鈣化障礙,骨骼的生長緩慢,骨骼變軟發(fā)生骨骼的畸形。
那么,孩子為什么會發(fā)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呢?
首先,這與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特點有密切關系。嬰幼兒是體格生長十分迅速的一個階段,而嬰兒是一生中生長最快的時期,骨骼的生長需要大量的鈣,如果體內(nèi)缺鈣,就會得佝僂病。正因為如此,許多家長都認為佝僂病的原因就是缺鈣,其實,正常吃奶的嬰兒不缺鈣,人奶和牛奶中都含有大量的鈣,體內(nèi)缺鈣是因為缺乏幫助鈣吸收的維生素D。
孩子的維生素D缺乏與以下因素有關:(1)缺少直接接觸陽光的照射。陽光中并沒有維生素D,但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人的皮膚后,皮膚內(nèi)物質就能夠合成維生素D,這是人和動物體內(nèi)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嬰幼兒由于自身的活動能力有限,戶外活動的機會較少,在冬春季節(jié),家長擔心孩子受涼,將門窗緊閉,即使曬太陽,也是隔著玻璃,或將孩子包裹得很嚴實曬太陽,由于紫外線很少能穿透玻璃和衣服,孩子獲得的紫外線照射很少;冬季日照時間短、紫外線弱,因此,冬春季節(jié)出生的孩子容易發(fā)生佝僂病。另外,由于城市高層建筑的擋光、環(huán)境污染等原因也使孩子照射紫外線機會減少,戶外活動正常要在1~2個小時才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2)食物中維生素D的攝入不足。人乳、牛乳及一般食物中維生素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滿足小兒的生長發(fā)育需要,如不能從照射紫外線合成維生素D,又沒有服用魚肝油或強化維生素D的輔食,就很容易發(fā)生維生素D缺乏。(3)食物中鈣磷比例不當。牛奶中盡管含有大量的鈣,比人奶中鈣含量高得多,但鈣磷比例不如人奶合適,鈣經(jīng)腸道吸收的比例比人奶差,因此,人工喂養(yǎng)的嬰兒比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容易發(fā)生佝僂病(4)由于慢性腹瀉、肝膽疾病可影響維生素D吸收和利用。
知道了佝僂病的發(fā)生原因,預防佝僂病的主要方法是增加孩子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冬季如在室內(nèi)曬太陽應當開窗,并應盡量暴露孩子的頭頸部和雙手曬太陽;夏季曬太陽,要避免中午,可在樹陰下活動。對冬季出生的孩子戶外活動少,可服用魚肝油進行預防,每天將4-5滴濃縮魚肝油直接滴入嬰兒口中。到了夏天,戶外活動多了,就不必再服用了。
自療注意事項
(1)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避免出現(xiàn)后遺癥。
(2)堅持戶外活動,結合中西藥物治療。
(3)宜常食鈣含量高的食物,如蝦皮等。
自治療法
1.成藥自療法
(1)維生素A、D丸,每次2粒,每日2次。
(2)補天大造丸,每次3-5克,每日2次。
(3)龜百牡骨沖劑。每次半袋-1袋,每日2次。
(4)龍牡壯骨沖劑,每次1袋,每日2次。
2.驗方自療法
(1)雞蛋殼炒黃研末,米醋調(diào)服,每次1.5克,每日3次。
(2)烏賊骨粉1.5克,開水調(diào)服,每日3次。
(3)醋炒魚骨、白糖各等份,研末,每次1克,每日3次。
(4)蒼術、牡蠣各等份,研末,每次1克,每日3次。
(5)紫河車、雞蛋殼(炒黃)各等份,研末,每次0.6克,每日3次。
3.飲食自療法
(1)常食蛋黃、魚類、動物肝臟。
(2)豬肝、黃芪各30克,五味子3克,先煎去渣,入豬肝煨爛,食肝喝湯,宜
常服。
(3)香蕈9克,煎湯,每日3次。
4.外治自療法
生蟹足骨15克(焙干),白蘞15克,搗碎,用乳汁和勻,貼骨縫上,日貼1次。
避免誤診
忌過量、長期服用維生素D,因其可導致中毒。
切忌太陽暴曬,以防紫外線引起皮炎。
忌吃糖過多,否則會影響鈣質的吸收,造成小兒體內(nèi)鈣的缺乏。
若伴有慢性腹瀉等腸道疾患,會影響維生素D和磷、鈣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不宜疏忽應及時治療。
若小兒出現(xiàn)多汗、煩躁,枕部一圈脫發(fā)等癥狀,常為本病早期,不宜疏略不治。
2:小兒甘積
疳積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是指由于喂養(yǎng)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fā)枯等慢性病證。疳證與麻疹、驚風、天花并稱為兒科四大證。但古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現(xiàn)代之“疳積”有了明顯的區(qū)別,在古時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們常常饑飽不均,對小兒喂哺不足,使脾胃內(nèi)虧而生疳積,多由營養(yǎng)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當于西醫(yī)所講的“營養(yǎng)不良”。而現(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來獨生子女增多,家長們又缺乏喂養(yǎng)知識,盲目地加強營養(yǎng),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欲下降,營養(yǎng)缺乏,故現(xiàn)在的疳積多由營養(yǎng)失衡造成。
為什么小兒時期易生疳積呢?這是由于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長發(fā)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產(chǎn)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就像填鴨一樣喂哺飲食尚不能自節(jié)的嬰幼兒。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jié)”絕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長的越好。孰不知,哺食過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xiàn)消化功能紊亂,產(chǎn)生病理上的脾氣虛損而發(fā)生疳積之證。
那么小兒病患疳積,都會出現(xiàn)哪些癥狀呢?又應如何進行治療呢?
小兒面黃肌瘦,煩躁愛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腹部脹實或時有疼痛,小便短黃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發(fā)低熱,指紋紫滯,此為乳食積滯的實證。治療應用消乳消食,導滯和中之法。方藥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麥芽10g,陳皮6g,萊菔子6g,白術6g,茯苓6g等藥物治療,中成藥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簡單的方是指由于喂養(yǎng)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fā)枯等慢性病證。疳證與麻疹、驚風、天花并稱為兒科四大證。但古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現(xiàn)代之“疳積”有了明顯的區(qū)別,在古時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們常常饑飽不均,對小兒喂哺不足,使脾胃內(nèi)虧而生疳積,多由營養(yǎng)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當于西醫(yī)所講“營養(yǎng)不良”。而現(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來獨生子女增多,家長們又缺乏喂養(yǎng)知識,盲目地加強營養(yǎng),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欲下降,營養(yǎng)缺乏,故現(xiàn)在的疳積多由營養(yǎng)失衡造成。
另外家長應注意疳積的預防和護理,喂養(yǎng)小兒要按其個體需要定質、定量、定時,糾正貪食、零食、偏食,饑飽不均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對乳幼兒盡可能給予母乳喂養(yǎng),對嬰兒按時添加輔食,一般應從4個月以后添加易消化的食品,添加時應掌握先?。ú藴?、米湯、果汁)后干(奶糕、蛋黃);先素(菜泥、豆制品),后葷(魚泥、肉末);和先少后多的原則,較大兒童應注意食物的新鮮清潔,不宜過食生冷、肥膩之品。并應注意經(jīng)常帶小兒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多曬陽光增強體質。小兒蟲癥殺蟲養(yǎng)胃蟲癥是指寄生在人體內(nèi)的各種蟲類引起的疾病。小兒蟲癥則是指小兒感染了寄生蟲后所患的病。由于小兒不知講衛(wèi)生,飲食常常不干凈,故非常容易發(fā)生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蟯蟲、囊蟲、鉤蟲、姜片蟲等等。這里僅講較常見的蛔蟲和蟯蟲的治療方法:
一、蛔蟲病
蛔蟲是寄生在人體內(nèi)最大的線蟲之一,它形似蚯蚓,成蟲的長度可達到15~25厘米,蛔蟲主要寄生在人的腸道?;紫x無論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兒童的感染率最高。從發(fā)病地區(qū)來看,農(nóng)村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差的地區(qū)明顯高于環(huán)境衛(wèi)生好的地區(qū)。所以說,講衛(wèi)生、愛清潔是減少蛔蟲發(fā)病率的重要措施。
蛔蟲的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人們誤食了被蛔蟲卵污染的食物、水等,就可能造成蛔蟲病,人們體質較弱是產(chǎn)生此病的重要內(nèi)因,飲食不潔則是感染蛔蟲的條件及誘因。而飲食不潔正是小兒最大的弱點,因為小兒容易吸吮手指,飯前不洗手,頻繁吃零食,手到處亂抓。也喜歡在地上亂爬,喜歡玩土、玩沙。所以蛔蟲卵非常容易被小兒吃進口中繁殖。另外夏天生吃瓜果,喝生水,吃生涼拌菜和泡菜,也是造成夏季蛔蟲病多發(fā)的主要原因。
蛔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陣發(fā)性臍周腹痛,痛無定時,反復發(fā)作,疼痛時,喜揉按腹部。部分患兒可伴見偏食,異食,甚至有人喜吃爐渣、土塊、火柴、紙片等。也有的小兒喜歡挖鼻孔。夜間咬牙。還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
對于蛔蟲的治療,西醫(yī)多主張對癥治療。目前較流行的是服用腸蟲清、安樂士等西藥,中醫(yī)治療蛔蟲,可分為安蛔、驅蛔,調(diào)理脾胃三個階段;
①安蛔法:
當蛔蟲在腹內(nèi)肆瘧,腹痛劇烈之時,不能使用驅蛔殺蛔藥,否則可能促使蛔蟲更蠕動、腹痛愈加劇烈。中醫(yī)經(jīng)數(shù)千年摸索,得出蛔蟲“聞酸而靜,遇辛得伏,得苦則下”的特性。因此,要安蛔須用酸性的藥物,最簡單的方法是在蛔蟲腹痛時,喝食醋20—30m隔1小時服一次。就可使蛔蟲安定下來,腹痛即可減輕或停止。方藥可選用經(jīng)驗方:
烏梅log川椒10g細辛3g黃連10g
黃柏10g黨參10g當歸10g附子6g
干姜3g桂枝6g
水煎服。
②驅蛔殺蛔法
驅蛔是治療蛔蟲的主要方法,對于蛔蟲病人可使用使君子、苦楝根皮單方治療即可。將使君子炒至焦黃色、嚼服、小兒每歲1—2粒,每天分3次服用,一天最多不超過20粒。也可以將使君子研細末與大黃粉面伴勻,1歲1g,口服3次,連服3天為一療程。苦楝根皮15—10g水煎,每日早晨空腹一次服下,或將苦楝根皮研細末,每次服1g,日服2次。
③調(diào)理脾胃
脾胃功能失調(diào)是小兒產(chǎn)生蟲證的基礎,所以在驅蟲的同時,要給小兒調(diào)脾胃。驅蟲之后,同樣也要調(diào)理脾胃,只有脾胃功能好轉,才真正清除了產(chǎn)生蟲證的土壤。調(diào)脾胃的方法很多,常用經(jīng)驗方:
山藥10g白術10g茯苓10g炒薏米10g
炒扁豆10g檳榔10g神曲10g
水煎服。中成藥可選用:健脾丸、啟脾九等。
二、蟯蟲病
蟯蟲是一種小線蟲,長約2—10厘米,它是一種寄生在人體內(nèi)的腸道寄生蟲,男女老幼都可以感染蟯蟲病,但多見于小兒,尤其是在托幼機構常因相互傳播而反復感染。
臨床常以會陰部及肛門附近瘙癢,夜寐不安為癥狀特征,重者,肛門奇癢難忍,因為蟯雌蟲,在夜間乘小兒熟睡之時,向肛門移行,并在肛門外大量產(chǎn)卵,此過程刺激皮膚而引起瘙癢,所以肛門會陰部出現(xiàn)瘙癢,而造成小兒夜寐不安。蟯蟲病的癥狀,除肛門奇癢外,還可伴見煩燥、體瘦,面黃乏力,納食不香等癥狀,部分小兒會有尿頻,遺尿等癥狀。
蟯蟲的治療常常選用內(nèi)外同治的治療方法。內(nèi)服常選用:驅蟲粉或百部粉內(nèi)服。驅蟲粉中含有使君子、大黃二味中藥,按6:1的比例研末調(diào)勻,1歲小兒每次服0.6g,2歲服0.9g,3歲服1.2g,一日服三次,連服七天為一療程,百部若干研末每次服1g也是連服七天為一療程。外用法,可用蟯蟲栓,將使君子、百部研末裝入膠囊。每晚將一枚膠囊,塞入肛門,令其逐步溶化,連用7個晚上,或用醋加水煮沸,在沸醋水上方,半蹲熏肛門及會陰部,當醋水溫度下降到可洗皮膚時,可用手以醋水洗肛門及會陰部。連洗7天?;蛴冒俨?0g煎水外洗肛門或灌腸,每療程為10—12天,此外也可用大蒜水灌腸。
治愈蟯蟲病的關鍵是打斷蟯蟲生存循環(huán),肛門——手——口循環(huán),如果打斷了這個循環(huán),不服藥也可治愈蟯蟲病。平時還要改變小兒不洗手吃東西的壞習慣,教育小兒不吸吮手指,并要勤曬被,常煮內(nèi)褲等。
總之,講究個人衛(wèi)生,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習慣,才能有效地預防蟲癥。
1.通過開始菜單的“所有應用→Windows附件”來打開“步驟記錄器”
2.步驟記錄器的默認界面是一個長條形的窗口,當有記錄結束且文件未命名時,窗口會變?yōu)榘涗泝?nèi)容的普通窗口樣式。點擊窗口右側的小三角按鈕并選擇“設置”,可進入軟件設置中心
3.點擊“開始記錄”按鈕,然后執(zhí)行希望記錄的任務,即可開始記錄操作步驟了。步驟記錄器可以將操作過程保存為純文字描述,也可以保存為圖文并茂的文件。當記錄完畢后,點擊“停止記錄”按鈕,記錄操作過程結束,生成記錄文件并按以上設置的記錄文件名和格式類型自動存盤。在記錄的過程中,還可以用“添加注釋”按鈕為操作步驟添加必要的說明文字
4.記錄過程中是否保存操作畫面可由用戶來決定。軟件設置中默認開啟屏幕畫面捕獲功能,并最多允許捕獲25張屏幕圖片。也可以自定義捕獲更多的圖片
5.在記錄過程完成并點擊了“停止記錄”按鈕后,步驟記錄器會彈出步驟記錄詳情窗口,其中會以“步驟1+ <描述文字> + <截圖>……”的形式記錄操作的詳細過程
6.操作步驟記錄之后,可通過兩種方法查看記錄的步驟。一是以圖文版式查看,在記錄窗口直接滾動鼠標查看即可;另一種方法是以幻燈片形式演示記錄過程,點擊“以幻燈片形式查看記錄的步驟”文字鏈接來進入幻燈演示
7.步驟記錄器生成的文件格式則可選ZIP格式或XML格式。ZIP中包含一個圖文合成的MHT格式文件,MHT是微軟對含有多媒體信息的HTML網(wǎng)頁的打包格式,如果選擇輸出XML格式,則可以用Excel軟件來閱讀該文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72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淡飲食為啥膽固醇高?
下一篇: 產(chǎn)后足跟痛簡易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