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擴(kuò)張單方驗方
①腦益嗪
組成:肉桂之有效成分提取物,藥名為玉桂苯哌嗪。
用法:每日3次,每次50毫克口服。中等量咯血者加倍服用。近期療程1周止血后,可長期或間斷服用。部分重癥者可配合用抗菌素。
療效:共觀察44例,均為支氣管擴(kuò)張咯血,大部分病例在24小時內(nèi)咯血量明顯減少,咯血完全控制時間為2~7天。本藥的副作用為咽干、嗜睡,但多可耐受。
②白芨粉
組成:白芨。
用法:上藥研末,每次2~4克,每日3次,連服3個月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21例,20例咯血停止,咳嗽及吐痰量明顯減少,觀察6~10個月,咯血未發(fā)作。
③三葉青散
組成:三葉青、坤草。
用法:三葉青研粉,坤草炒炭(存性)研粉,分別過100目篩,兩者按3:2混勻。日服3次,每次10克。飯后開水送服。
療效:共治療6例,均在8天內(nèi)咯血停止,1周內(nèi)濃粘痰消失,隨訪3~5年未咯血,但遇外感仍有膿痰。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科屬5診斷要點(diǎn)6辨證分析7咳血的辨證治療 7.1燥熱傷肺 7.1.1癥狀7.1.2證候分析7.1.3治法7.1.4方藥治療 7.1.4.1方藥7.1.4.2單方驗方 7.1.5飲食療法 7.1.5.1推薦食材7.1.5.2推薦食療方7.2肝火犯肺 7.2.1癥狀7.2.2證候分析7.2.3治法7.2.4方藥治療 7.2.4.1方藥7.2.4.2單方驗方 7.2.5飲食療法 7.2.5.1推薦食材7.2.5.2推薦食療方 7.2.6針灸治療 7.3陰虛肺熱 7.3.1癥狀7.3.2證候分析7.3.3治法7.3.4方藥治療 7.3.4.1方藥7.3.4.2單方驗方 7.3.5飲食療法 7.3.5.1推薦食材7.3.5.2推薦食療方 7.3.6針灸治療 7.4痰熱壅肺 7.4.1癥狀7.4.2飲食療法 7.5氣虛血瘀 7.5.1癥狀7.5.2飲食療法8其他療法 8.1耳針療法 9咳血患者飲食禁忌10預(yù)防調(diào)護(hù)11關(guān)于血證12參考資料附:1治療咳血的穴位2治療咳血的方劑3治療咳血的中成藥4咳血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咳血 1拼音 ké xuè
2英文參考 hemoptysis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概述 咳血為病名[1]。血證之一。又稱嗽血(見《癥因脈治·嗽血論》)[1]?!吨嗅t(yī)藥學(xué)名詞》作咯血[2][3]。是指以咯血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2]。即患者咳嗽而出血,痰中帶血絲,或痰血相兼的表現(xiàn)[3]。血由肺而來,經(jīng)氣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帶有血絲,或痰血相兼,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沫,均稱為咳血[4]??妊煞谓j(luò)受損所致[4]。因肺為嬌臟,又為臟腑之華蓋,喜潤惡燥,喜清惡濁,不耐寒熱,故邪氣犯肺,使肺失清肅則為咳嗽,損傷肺絡(luò),血溢脈外,則為咳血[4]。
咳血來自肺臟者,多因外感風(fēng)熱燥火,或木火刑金,陰虛火動,灼傷肺絡(luò)所致[1]。
《丹溪心法·咳血》說:“咳血者,嗽出痰內(nèi)有血者?!?/p>
《癥因脈治·嗽血論》說:“咳血即嗽血。”
《醫(yī)林繩墨·血論》:“從嗽而來于肺者為咳血?!?/p>
《癥因脈治·吐血咳血總論》:“咽中胃管嘔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p>
《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內(nèi)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熱壅于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久嗽損于肺者難治,此已成勞也。”
《張氏醫(yī)通·諸血門》:“咳血者,因咳嗽而見血,或干咳,或痰中見紅絲血點(diǎn)一兩口,氣急喘促。此雖肺體自燥,亦為火逆,咳傷血膜,而血隨痰出也?!我肆锻杓娱T冬、五味、清金壯水為主,略兼阿膠、貝母、百合、款冬、紫菀,潤肺止咳之劑。血止后胃虛少食,氣息不續(xù)者,劫勞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瓊玉膏調(diào)理之。咳血久而成勞,或勞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干頰赤,心沖潮熱,盜汗減食,異功散加阿膠,或四君子加黃芪、鱉甲、麥冬、五味。陰虛火動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烏賊骨、童便?!?/p>
咳血可見于西醫(yī)的支氣管擴(kuò)張、肺炎、肺部結(jié)核、肺癌等疾病[1]。
4科屬 中醫(yī)內(nèi)科
5診斷要點(diǎn) 1、血經(jīng)咳嗽而出,血色鮮紅或暗紅,常間夾泡沫或痰血相兼。
2、多有肺系疾患的病史??妊坝行貝灐⒑戆W等癥。
3、X線胸透或攝片、纖維支氣管鏡等檢查,??梢姺尾坑嘘P(guān)病變。
4、應(yīng)注意與吐血相鑒別,要排除鼻腔或口腔的出血。
6辨證分析 咳血總由肺絡(luò)受損所致。因肺為嬌臟,喜潤惡燥,不耐寒熱,故外感風(fēng)熱燥邪,或肝火上逆犯肺,陰虛肺熱等,損傷于肺,使肺失清肅,肺絡(luò)受損,血溢脈外,則為咳血。治以清肺、瀉火、降氣、平肝、養(yǎng)陰、止血為大法。在用藥上忌用升散、燥熱之品,以免氣火升騰,耗液灼津,加重咳血。
來自肺臟者,多因外感風(fēng)熱燥火,或木火刑金,陰虛火動,灼傷肺絡(luò)所致[1]。
《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內(nèi)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熱壅于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久嗽損于肺者難治,此已成勞也。”《張氏醫(yī)通·諸血門》:“咳血者,因咳嗽而見血,或干咳,或痰中見紅絲血點(diǎn)一兩口,氣急喘促。此雖肺體自燥,亦為火逆,咳傷血膜,而血隨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門冬、五味、清金壯水為主,略兼阿膠、貝母、百合、款冬、紫菀,潤肺止咳之劑。血止后胃虛少食,氣息不續(xù)者,劫勞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瓊玉膏調(diào)理之??妊枚蓜?,或勞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干頰赤,心沖潮熱,盜汗減食,異功散加阿膠,或四君子加黃芪、鱉甲、麥冬、五味。陰虛火動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烏賊骨、童便?!?/p>
7咳血的辨證治療
7.1.1癥狀 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熱,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數(shù)[4][6][5]。
7.1.2證候分析 燥熱傷肺,肺失清肅,肺絡(luò)受損:感受風(fēng)熱燥邪,損傷于肺,使肺失清肅,肺絡(luò)受損,故致喉癢咳嗽,痰中帶血。燥熱傷津,故口干鼻燥,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數(shù),為燥熱傷津之象。[4][6]
7.1.3治法 清熱潤肺,寧絡(luò)止血[4][6]。
祛風(fēng)宣肺,潤燥寧絡(luò)[1]。
7.1.4方藥治療7.1.4.1方藥 可用桑杏湯、千金麥門冬湯加減治療[1]。
可用桑杏湯[備注]桑杏湯(《溫病條辨》):桑葉、杏仁、沙參、浙貝母、豆豉、山梔、梨皮加減治療。方中以桑葉、梔子、淡豆豉清宣肺熱;沙參、梨皮養(yǎng)陰清熱;杏仁、貝母潤肺化痰止咳??杉影酌└?、藕節(jié)、茜草、側(cè)柏葉涼血止血。兼有發(fā)熱、頭痛、咳嗽、咽痛、脈浮數(shù)等外感風(fēng)熱的表證時,可酌加銀花、連翹、牛蒡子辛涼解表,清熱利咽。津傷較甚者,可加麥冬、玄參、天花粉養(yǎng)陰潤燥。[4]
7.1.4.2單方驗方 咯血湯(陜西中醫(yī)學(xué)院驗方)處方:茜草、側(cè)柏葉、仙鶴草、旱蓮草、白及各100克,生地黃、牛膝各50克,花蕊石20克,阿膠、甘草各15克,三七末10克(沖)。水云南白藥,每次1克,每日3次。
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兩藥亦適合以下各型咳清熱潤肺,寧絡(luò)止血。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身熱。舌紅苔薄黃,煎兩次,藥液兌勻,分服,每日1劑。
姜氏支擴(kuò)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處方:小薊草15~30克,白及15克,生蒲黃15克,參三七9克,蛤粉9克(包),阿膠(烊)9克。水煎服。主治支氣管擴(kuò)張伴各類型出血者,尤宜治大出血者。
清肺止血湯(廣州中醫(yī)學(xué)院驗方)處方:生地黃30克,牡丹皮10克,仙鶴草12克,葦莖12克,魚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10克。水煎服。
7.1.5飲食療法7.1.5.1推薦食材 咯血·燥熱傷肺證患者建議食用杏仁、梨、藕節(jié)、桑葉、蘿卜、薺菜、蠶豆等[6]。
7.1.5.2推薦食療方 1.蠶豆花茶(《中國食療大全》):蠶豆花10g,用沸水沖泡,代茶飲[6]。
2.杏仁粥(《食醫(yī)心鏡》):杏仁(去皮尖)15g,粳米100g。將粳米放入鍋內(nèi),加水煮至熟,再放入杏仁煮即可。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6]
3.薺菜粥(《本草綱目》):鮮薺菜250洗凈切碎,粳米洗凈與薺菜同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煮成粥。[6]
4.鮮藕雪梨汁:鮮藕節(jié)250克(洗凈去節(jié)),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7.2.1癥狀 咳嗽陣作,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口苦,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4][6]。
7.2.2證候分析 木火刑金,肺失清肅,肺絡(luò)受損:肝火上逆犯肺,使肺失清肅,肺絡(luò)受損,故咳嗽、咳血。肝之脈絡(luò)布于脅肋,肝火偏亢,脈絡(luò)壅滯,故胸脅脹痛。肝火上炎。故口苦,煩躁易怒。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為肝火偏亢之象。[4][6]
7.2.3治法 清肝瀉肺,涼血止血[4][6]。
清肝潤肺,和絡(luò)止血[1]。
7.2.4方藥治療7.2.4.1方藥 可用柴胡連梅散或瀉白散合黛蛤散治療[1]。
可用瀉白散[備注]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合黛蛤散[備注]黛蛤散(驗方):青黛、海蛤殼治療。以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海蛤殼、甘草清肺化痰;青黛清肝涼血??勺眉由?、旱蓮草、茅根、大小薊等涼血止血。肝火較甚,頭暈?zāi)砍啵臒┮着?,加丹皮、梔子、黃芩清肝瀉火。若咳血量較多,純血鮮紅,可用犀角地黃湯[365]加三七粉沖服,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4]
7.2.4.2單方驗方 桑丹桔梗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桑葉、牡丹皮、知母、枇杷葉、黃芩、蟬蛻各9克,桑白皮、黛蛤散、當(dāng)歸、桔梗各10克,鉤藤、地骨皮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7.2.5飲食療法7.2.5.1推薦食材 咯血·肝火犯肺證患者建議食用玫瑰、杏仁、白茅根、桑白皮、鮮藕、梔子花、瓜蔞、佛手等[6]。
7.2.5.2推薦食療方 1.茅根藕節(jié)茶(《常用藥用食物》):藕節(jié)5根,白茅根30g洗凈,放鍋內(nèi)加水煎煮,煮沸20分鐘后取汁倒入碗內(nèi),放入白糖。[6]
2.佛手粥(《百病飲食自療》):佛手15g,蘇梗15g,粳米30~60g。前兩味水煎取汁,粳米淘凈加水煮粥。待粥將熟時,兌入藥汁共煮至熟,入白糖調(diào)味溫服。早晚各一次。[6]
3.杏仁豆腐(《食療大全》):甜杏仁50g,用沸水浸泡,去衣洗凈,研末,取汁。瓊脂5g烊化,加白糖、杏仁汁燒沸后冷卻,即為杏仁豆腐。[6]
4.鮮藕雪梨汁:鮮藕節(jié)250克(洗凈去節(jié)),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7.2.6針灸治療 可酌選尺澤、孔最、魚際、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肝火犯肺加行間、勞宮。
7.3.1癥狀 咳嗽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fù)咳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舌質(zhì)紅,脈細(xì)數(shù)[4][6]。
7.3.2證候分析 虛火灼肺,肺失清肅,肺絡(luò)受損:陰虛肺熱,肺失清肅,故咳嗽痰少?;馃嶙品?,損傷肺絡(luò),故痰中帶血或反復(fù)咳血。陰虛津乏,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陰虛火旺,則顴紅、潮熱、盜汗。舌紅,脈細(xì)數(shù)為陰虛有熱之象。[4]
7.3.3治法 滋陰潤肺,寧絡(luò)止血[4]。
7.3.4方藥治療7.3.4.1方藥 可用百合固金丸[備注]百合固金丸(《醫(yī)方集解》引趙蕺庵方):生地黃、熟地黃、麥冬、貝母、百合、當(dāng)歸、炒芍藥、甘草、玄參、桔梗加減治療。本方以百合、麥冬、玄參、生地、熟地滋陰清熱,養(yǎng)肺生津;當(dāng)歸、白芍柔潤養(yǎng)血;貝母、甘草肅肺化痰止咳。方中之桔梗其性升提,于咳血不利,在此宜去??杉影总?、藕節(jié)、白茅根、茜草等止血,或合十灰散[備注]十灰散(《十藥神書》):大薊、小薊、側(cè)柏葉、荷葉、茜草根、山梔、茅根、大黃、丹皮、棕櫚皮涼血止血。反復(fù)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膠、三七養(yǎng)血止血。潮熱、顴紅者,加青蒿、鱉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虛熱。盜汗加糯稻根、浮小麥、五味子、牡蠣等收斂固澀。[4]
7.3.4.2單方驗方 天門冬丸(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處方:天門冬30克,甘草、茯苓、阿膠各15克,杏仁、貝母各20克。共研細(xì)末,煉蜜為丸,每次9克,每日3次。
姜氏支擴(kuò)方(姜春華驗方)處方:野百合9克,蛤粉9克(包),百部9克,麥冬9克,天門冬9克,白及15克。水煎服。
三黃花蕊石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處方:大黃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降香12克,花蕊石12克。
7.3.5飲食療法7.3.5.1推薦食材 咯血·陰虛肺熱證患者建議食用百合、麥冬、阿膠、當(dāng)歸、白芍、豬肺等[6]。
7.3.5.2推薦食療方 1.生津茶(《中國食療大全》):青果5個打碎,黃梨1只去皮,鮮蘆根2根,與菊花10g,麥冬10g,鮮藕10片煎汁,代茶飲。[6]
2.百合粥(《本草綱目》):鮮百合50g,洗凈去皮,粳米洗凈,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煮半熟加入百合,再熬成粥。[6]
3.沙參心肺湯(《中國食療大全》):北沙參15g,玉竹15g洗凈,包紗布。豬心、肺洗凈,擠盡血水,與沙參、玉竹同煮,加入料酒、蔥,武火煮沸,文火熬熟。[6]
4.鮮藕雪梨汁:鮮藕節(jié)250克(洗凈去節(jié)),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5.百合沙參玉竹燉水鴨:百合、北沙參、玉竹各30克,水鴨1只(去毛臟),加適量水共煲爛熟,加鹽調(diào)味分次服食。適用于陰虛肺熱之復(fù)發(fā)。
7.3.6針灸治療 可酌選尺澤、孔最、魚際、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陰虛火旺加百勞、然谷。
7.4.1癥狀 咯(咳)血量多,血色鮮紅或夾有黃痰,吐痰黃稠,胸悶胸痛,或咳吐膿血腥臭痰,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5]。
7.4.2飲食療法 1、鮮藕雪梨汁:鮮藕節(jié)250克(洗凈去節(jié)),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7.5.1癥狀 反復(fù)咯(咳)血,血色淡紅或夾紫暗血塊,氣短胸悶,身倦乏力,少氣懶言,易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脈細(xì)澀[5]。
7.5.2飲食療法 1、鮮藕雪梨汁:鮮藕節(jié)250克(洗凈去節(jié)),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8其他療法
9咳血患者飲食禁忌 咳血患者禁忌大寒大熱的食物,如蔥、蒜、辣椒、生魚蟹等,慎啤酒及各種冷飲[8]。
10預(yù)防調(diào)護(hù) 咳血患者平時應(yīng)注意保暖,防止外邪犯肺,因咳嗽而引起出血。
11關(guān)于血證 血證(blood disease[3]、blood syndrome[2])為病證名[9]。見清·唐容川著《血證論》。是出血性疾病的統(tǒng)稱[2][3]。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tǒng)稱為血證[10]。如吐血、嘔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傷出血、婦科經(jīng)帶胎產(chǎn)出血等[9]。其中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證為內(nèi)科所常見。
血證可由外感、內(nèi)傷的多種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機(jī)可以歸納為火熱薰灼及氣虛不攝兩大類。在火熱之中有實火、虛火之分,在氣虛之中有氣虛及氣損及陽之別。證候的虛實方面,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屬虛證。治療血證主要應(yīng)掌握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基本原則。實火當(dāng)清熱瀉火,虛火當(dāng)滋陰降火;實證當(dāng)清氣降氣,虛證當(dāng)補(bǔ)氣益氣。各種血證應(yīng)酌情配伍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10]
現(xiàn)中醫(yī)臨床也有將血液系統(tǒng)疾病作血證??普遊9]。
詳見血證條。
12
吐血,病證名。血從口中吐出。見《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多因嗜食酒熱辛肥、郁怒憂思、勞欲體虛等,致胃熱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氣虛,血失統(tǒng)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動者。吐血分為外感吐血、內(nèi)傷吐血、陰虛吐血、勞心吐血、勞傷吐血、氣郁吐血、畜熱吐血、傷胃吐血、傷酒吐血等,詳見各條。
又:形容郁悶心情。在人們常用"郁悶"這個詞時,這個詞也開始勝行
血由胃和食道而來,經(jīng)口吐出,血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稱為吐血,也稱為嘔血。常見于西醫(yī)的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肝硬化、胃癌等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吐血治療的診斷要點(diǎn)
血隨嘔吐而出,血色呈紫暗或咖啡色,或鮮紅色,常夾有食物殘渣。 常有胃痛、脅痛、黃疸、癥積等宿疾,復(fù)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和、勞倦過度、氣候突變而誘發(fā)。 大便色黑如漆,甚則呈暗紅色。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X線鋇餐造影、纖維胃鏡、B超等檢查,??砂l(fā)現(xiàn)原發(fā)病。
吐血治療的辨證分析
吐血多因熱傷胃絡(luò),或脾虛失攝,或胃絡(luò)瘀阻等導(dǎo)致血不循經(jīng),溢于脈外而成。臨證需分辨虛實。實證多由于熱(胃熱及肝火),虛證多屬于脾氣虛弱。臨床一般屬熱者居多。治以清熱、瀉火、降逆、涼血止血,或益氣攝血為大法。忌用升散燥熱,以免血隨氣火上逆而加重出血。
吐血治療的辨證論治
胃熱型【證見】 脘腹脹悶或作痛,吐血鮮紅或紫暗,口臭、口干,大便色黑。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治法】 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方藥】
1.主方瀉心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味
處方:大黃15克,黃連10克,黃芩12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水調(diào)服。
(2)血寧沖劑每次1包,每日3次。
(3)云南白藥每次1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寧血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紫珠草、地榆各30克,降香、大黃各12克。水煎服。
(2)生大黃粉(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生大黃粉,每次3克,每日3次。溫水送服。
(3)四黃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生大黃粉15份,黃連9份,生地黃30份,生黃芪15份,生甘草6份。上藥研細(xì)末過20目篩后混和,分30克包裝備用。取四黃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鐘,過濾去渣涼服,每日1包,分2次服,重癥每日2包,分4次服,5日為1個療程。
肝火型【證見】 吐血鮮紅或帶紫,口苦脅痛,心煩易怒。舌紅絳,脈弦數(shù)。
【治法】 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杲《蘭室秘藏》)加減
處方:龍膽草12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牡丹皮9克,生地黃15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參照胃熱型中成藥。
3.單方驗方
(1)清肝涼血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梔子15克,白芍12克,龍膽草12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甘草5克。水煎服。
(2)三七郁金湯(《中醫(yī)雜志》)
處方:三七9克,郁金10克,熟大黃1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2劑。
脾虛型【證見】 吐血反復(fù)發(fā)作,時輕時重,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大便色黑。舌淡苔白,脈細(xì)弱。
【治法】 健脾益氣,攝血。
【方藥】
1.主方歸脾湯(嚴(yán)用和《濟(jì)生方》)加減
處方:黨參18克,黃芪15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2克,當(dāng)歸9克,炒地榆15克,白及l(fā)O克,阿膠12克(烊化),血余炭10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歸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益氣止血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黨參18克,炒白術(shù)15克,茯苓12克,黃芪20克,血余炭10克,炒地榆15克,白及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止血合劑(《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處方:白芍12克,炙甘草9克,炙海螵蛸12克,白及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黃15克,仙鶴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肺炎是指肺實質(zhì)的炎癥,有肺毛細(xì)血管充血、水腫、肺泡內(nèi)纖維蛋白滲出和細(xì)胞浸潤,乃至肺實變等病理改變。其最常見的病因是感染、物理、化學(xué)和過敏性等。日常所講的肺炎主要是指細(xì)菌性感染引起的肺炎,此肺炎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本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如下:
1)飲食療法:
①貝母粥;先以粳米100g和砂糖適量煮粥,待粥成時,調(diào)入川貝母粉末5~10g,再煮二、三沸即可,上、下午溫?zé)岱质?。用于咳嗽咯吐粘痰不爽者?
②竹瀝粥:粳米50g煮粥,待粥將成時,兌入竹瀝50~100ml,稍煮即可,早晚或上下午溫?zé)岱质?。用于咯吐膿痰或間有神志欠清者。
③蘇子粥:蘇子15~20g,搗爛如泥,用水煮取濃汁,去渣,入粳米50~100g,冰糖適量,同煮成粥,早晚溫?zé)岱?。用于咳嗽氣喘者?
④大蒜粥;紫皮大蒜30g,去皮,將蒜放沸水中煮10分鐘后撈出,然后將粳米100g,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將蒜放入粥內(nèi),同煮片刻即成,早晚溫?zé)岱?。用于肺炎霉菌感染者?
⑤銀杏石葦燉冰糖:白果20粒,去殼、衣、搗破,與石葦30g同放瓦鍋中,加水2碗,煮至1碗,去渣,入冰糖15g,溶化,飲服。用于咳嗽、咯痰、氣喘者。
⑥百合糖水:百合60~100g,加糖適量,水煎,飲食。
⑦川貝雪梨煲豬肺:川貝10g,雪梨2個,豬肺250g,雪梨去皮切塊,豬肺切塊漂去泡沫,與川貝同放入砂鍋內(nèi),加冰糖少許,清水適量,慢火熬煮3小時后服食。用于陰虛痰熱者。
⑧山藥粥:干山藥片45~60g(或鮮山藥100~120g)粳米100~150g,同者粥,早晚溫?zé)岱?。用于氣虛痰濁者?
2)單方驗方:
①魚腥草、鴨跖草、半枝蓮各30g,水煎服,每日1至2劑。用于肺熱證。
②穿心蓮、十大功勞各15g,橘皮6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用于痰熱證。
③蚤休、敗醬草、大青葉、矮茶風(fēng)各3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用于肺熱證。
④魚腥草30g,桔梗15g,生石膏60g,水煎服,每日1劑。用于痰熱證。
⑤肉桂、丁香、川烏、草烏、乳香、沒藥、紅花、當(dāng)歸、川芎、赤芍、透骨草,做成10%油膏敷背,每2日1次。用于肺炎吸收消散期。
3)針灸療法:
體針:常用穴為肺俞、膈俞、尺澤、魚際、太淵、內(nèi)關(guān)。配用穴為大椎、曲池、合谷、孔最、委中、太溪、三陰交、十二井、膏肓俞。病情進(jìn)展期,每日針2次,瀉法,留針30分鐘。恢復(fù)期,每日針1次,平補(bǔ)平瀉。
水針:取肺俞、風(fēng)門、曲池、豐隆。用青霉素40萬單位/2ml(先皮試)合鏈霉素0.125g/2ml,每穴各注0.5ml,每日1~2次。亦可采用其它肌肉注射用抗菌素或抗菌中藥注射液作穴位注射。
4)預(yù)防調(diào)養(yǎng):
①平時注防寒保暖,遇有氣候變化,隨時更換衣著,體虛易感者,可常服玉屏風(fēng)散之類藥物,預(yù)防發(fā)生外感。
②戒除吸煙,避免吸入粉塵和一切有毒或刺激性氣體。
③進(jìn)食或喂食時,注意力要集中,要求患者細(xì)嚼慢咽,避免邊吃邊說,交食物嗆吸入肺。
看看這個吧:/health/292/
支氣管擴(kuò)張劑是一類可擴(kuò)張呼吸道的藥物,能夠減輕肺部痙攣,增加肺部通氣量,有助于治療肺炎的癥狀。常用的支氣管擴(kuò)張劑有沙丁胺醇、茶堿等。
3. 氨溴索
肺炎是指肺部組織發(fā)生感染的疾病,常見癥狀包括發(fā)熱、咳嗽、胸痛等。治療肺炎的藥物有很多種,下面是醫(yī)生推薦的幾種常用藥物。
氨溴索是一種能夠促進(jìn)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藥物,可改善肺部癥狀,緩解咳嗽等不適癥狀。氨溴索可以與抗生素聯(lián)合使用,加速肺部炎癥的消退。
1. 抗生素類藥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75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