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制附片60克(免煎顆粒兌服),茯苓30克,白芍20克,白術30,干姜20克,砂仁10克,桂枝20克,葶藶子15克,回心草20克,太子參3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炙黃芪60克,大棗4枚,炙甘草10克。功效 溫陽利水,補腎健脾,益氣寧心。
主治 心源性水腫、肺心病水腫等證屬陽虛水泛,兼有氣血不和者,癥見全身浮腫,形寒肢冷,心悸氣短,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等
用法 冷水浸泡15分鐘,煮取藥液200毫升,對入附片免煎顆粒約20克溫服。日3服。
方解 本方所治之全身浮腫,乃由脾腎陽虛,水濕泛濫所致,且屬重癥。腎陽虛衰,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脾陽不足,水濕內(nèi)停,水氣凌心,則心下悸動。脾主肌肉,脾陽不運,水寒浸漬,故肢體浮腫沉重。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臟,肺腎氣虛則水道不通,津液輸布失常,故可加重全身浮腫、心悸氣短等癥狀。水濕泛濫是主要表現(xiàn),陽氣虛衰是根本原因。治以溫陽利水為大法。本方以真武湯、桂枝湯為主體,融入生脈飲、炙黃芪、砂仁、葶藶子、回心草而成。
方中附片上助心陽而通血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干姜助附片溫扶陽氣而壯水之主、溫暖脾陽以化氣行水;茯苓、白術培土健脾而利水。真陽不足、真陰亦虧,用白芍顧護真陰,以求陰陽之平衡。伍以砂仁,功在化濕醒脾,并收五臟之陽歸于腎氣。附片配砂仁,一補一收,相得益彰。
用桂枝湯以調(diào)和氣血陰陽之失衡。桂枝甘溫,既溫扶脾陽以運水,又可溫腎陽、逐寒邪、助膀胱氣化而行水濕之邪,為治療水濕內(nèi)停的常用藥。但對陽虛陰盛,水濕泛濫之重癥,則其溫里扶陽之力顯然不夠。因此,桂枝湯與真武湯合用,既可調(diào)和氣血之失衡,又共奏溫陽化氣行水之功。
出于陰陽互根的道理,為求陰平陽秘之效果,故將生脈飲融入方中,與白芍配合,體現(xiàn)了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的原則。太子參(配以炙黃芪)以健脾補肺、益氣止汗,麥冬可滋養(yǎng)心血,五味子可交通心腎,寧心安神。與真武湯、桂枝湯同用,相輔相成,既針對陽虛水泛,又可解決動則氣喘、氣短懶言、心動悸、脈結代、自汗多等問題。
回心草為云南特有草藥,其味淡、微苦,性平,歸心經(jīng)。其功在養(yǎng)心寧神,對各種原因所致之心悸有很好的療效。葶藶子泄肺氣之壅閉而通調(diào)水道,利水消腫。二藥相伍,心神得養(yǎng),水道得通。再與桂枝、炙甘草配合,入心益陽,心陽得復則悸動可除,小便自利。此法驗之于臨床,對心源性水腫療效肯定。
你好
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自發(fā)性腦實質(zhì)內(nèi)出血。
高血壓是腦出血的主要原因。
其它原因有腦血管畸形、動脈瘤、腦動脈炎、血液病、應用溶栓抗凝藥后、淀粉樣血管病及腦腫瘤。
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腦出血的機理
高血壓如超過腦小動脈平滑肌的最大收縮能力,血管就被動擴張,平滑肌和內(nèi)膜受損害,通透性增加,血漿成分滲入導致小動脈纖維素性壞死,小動脈平滑肌可透明性變,小動脈壁變薄膨出成微小動脈瘤;小動脈壁和微小動脈瘤在血壓突然升高時破裂是引起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腦出血的腦部損傷機制
腦內(nèi)血腫壓迫周圍腦組織,使其缺血、缺氧、水腫、顱內(nèi)壓升高,阻礙靜脈回流,又更加重腦缺血,與腦水腫、顱內(nèi)高壓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腦疝和繼發(fā)腦干出血而危及生命。
腦出血多為單獨的出血灶。血腫擠壓周圍的腦組織,引起腦水腫、顱內(nèi)壓增高及組織移位,導致天幕疝、小腦扁桃體疝,前者壓迫腦干,使腦干繼發(fā)出血、壞死,是腦出血常見的致死原因。出血數(shù)月后血腫即有自溶現(xiàn)象,末期可成為囊腔,稱為中風囊,腔內(nèi)可見黃色液體。
以下是腦出血致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腦出血繼發(fā)腦干出血:在分析剖檢的52例大腦出血中,39例(75%)有繼發(fā)腦干出血,其中中腦出血血12例(30.8%),橋腦出血9例(23.1%),中腦橋腦均有出血18例(46.1%)。
繼發(fā)腦干出血的機制:①血液由大腦出血灶沿傳導束下行注入腦干7例(18%),呈索條狀,多沿錐體束流入中腦基底部。②人腦出血灶破壞丘腦,直接延及中腦者2例(5.2%)。③大腦出血灶破入腦室,導水管擴張積血,血液進入導水管周圍灰質(zhì),共8例(20.5%)。 ④腦干小血管出血,共25例(64.1%),多呈點片狀出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融合成片。鏡下可見出血灶中有管壁破壞的動脈,故基本上為小動脈出血。此外還可見某些血管充血、水腫區(qū)界限相當明顯,與旁正中動脈或長、短旋動脈分布區(qū)一致,甚至在某一血管分布區(qū),既可見明顯的充血水腫,又可見動脈出血,這更證實為動脈出血。另外,在導水管與第四腦室周圍,有時可見靜脈淤血,偶見靜脈周圍有少許出血。
繼發(fā)腦干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出現(xiàn)昏昏迷早且重,39例中38例(97%)在發(fā)病24小時內(nèi)昏迷:血壓相對較高,39例 中31例(79.5%)的最高收縮壓達 200mmHg以上,而無腦干出血組僅 46.1%(6/13),P<0.05;眼位改變多,占53.85%,表現(xiàn)為分離科視、歪扭斜視、眼球浮動、中央固定等,無腦干出血組僅有10%;存活期短.本組39例中 29例(74.4%)在48小時內(nèi)死亡,無腦干出血組僅30.8%(4/13),說明腦干出血是促進腦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
(2)腦出血繼發(fā)丘腦下部損傷:① 丘腦下部的解剖特點:丘腦下部包括丘腦下溝以下的第三腦室壁及室底上的一些結構,其中含有15對以上的神經(jīng)核團,數(shù)以萬計的神經(jīng)分泌細胞,如位于第三腦室壁上的室旁核、空周圍核、腹內(nèi)側核、背內(nèi)側核等,丘腦下部長約 1cm,重約4g,約為全腦重量的3‰.但機制復雜,與植物神經(jīng)、內(nèi)臟活動.內(nèi)分泌、代謝、情緒、睡眠和覺醒均有關。該區(qū)還有以下特征: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wǎng),較腦的其他部分多一倍以上,且該處血腦屏障不夠健全,有較高的通透性,故在缺氧、中毒,顱壓增高、感染等損傷時易出現(xiàn)水腫和出出血等改變;漏斗柄是丘腦下部與垂體間的神經(jīng)纖維聯(lián)系,當其受壓、腫脹、出血時,該聯(lián)系即遭到破壞。②丘腦下部損傷的臨床癥狀:腦出血引起顱內(nèi)壓增高,出現(xiàn)占位效應,致使丘腦下部受壓,垂體柄水腫、移位、扭曲等,加以繼發(fā)腦室出血損傷第三腦室壁均累及丘腦下部,出現(xiàn)癥狀,常表現(xiàn)為出血性胃糜爛或潰瘍,嘔吐咖啡樣胃內(nèi)容物,急性肺水腫,白細胞增高.血糖升高,中樞性高熱,大汗淋漓等。
(3)腦出血繼發(fā)腦疝;腦出血可以并發(fā)天幕疝,中心疝、枕骨大孔疝、蝶骨嵴疝、扣帶回疝及小腦上疝。后三者一般不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多在剖檢時發(fā)現(xiàn);前三者臨床癥狀明顯,多為癥狀加重或致死的原因。天幕沿時出現(xiàn)同側瞳孔散大。中心疝時雙側瞳孔均小呼吸不規(guī)則。其病理標志為:①赤質(zhì)、紅核向下移位,②第三腦室向下移位,(3)丘腦下部及上部腦干向下移位。出現(xiàn)中心疝時,則很可能發(fā)生枕大孔疝,呼吸心跳解離,至死亡。
腦出血臨床表現(xiàn)和病理過程取決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多少。多數(shù)病人動態(tài)下突然發(fā)病, 起病急驟, 常伴頭痛、嘔吐, 這是因顱內(nèi)壓驟然升高所致。病情在數(shù)分鐘或數(shù)小時內(nèi)達到高峰, 嚴重者出現(xiàn)意識喪失, 存在生命危險。因此, 內(nèi)科治療的關鍵在于減輕顱內(nèi)壓、腦水腫及控制血壓,同時正確處理窒息、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以及心臟癥狀等并發(fā)癥。本文討論了腦出血的急性期治療,著重于并發(fā)癥的處理措施。
腦出血急性期指發(fā)病的3~4周。搶救腦出血的三大原則是管理血壓、管理腦壓、處理合并癥?;颊呓^對臥床,避免情緒緊張,保持安靜,注意頭部抬高15~20度?;杳曰颊呷“雮扰P位,頭部偏向一側,給予間斷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隨時觀察生命體征,并預防發(fā)生嘔吐后誤吸等,嚴格按昏迷患者處理常規(guī)進行處置。
1 管理血壓
腦出血的病變部位多在腦實質(zhì)內(nèi)的穿支小動脈(豆紋、豆丘)。由于長期的高血壓使腦內(nèi)小動脈擴張,形成微動脈瘤或小動脈管壁的纖維樣壞死,所以當血壓急驟升高時易引起小動脈破裂而出血。長期高血壓致小動脈內(nèi)膜受損、脂質(zhì)沉積、平滑肌層變性壞死,在壓力和血流急驟變化時,一處小動脈出血可引起嚴重的血管反應出現(xiàn)周圍多處出血融合,形成血腫或出血的散在分布。應將血壓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不應太低,否則會造成供血不足后腦損傷等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常見的出血部位是內(nèi)囊, 患者表現(xiàn)昏迷、嗜睡或清醒,除血壓明顯升高外,出現(xiàn)典型的三偏癥狀(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出血量大并破入腦室者昏迷加深,出現(xiàn)腦水腫、腦疝,病情危重,預后極差。
2 管理腦壓
腦水腫是腦出血的主要并發(fā)癥,也是致命因素之一。脫水治療一般不少于15天。對于出血量大于50~70ml、年齡70歲以下的患者,手術清除血腫或局部鉆孔抽吸治療也是積極可行的措施。立體定向引流一般在3天后注射尿激酶。
3 處理并發(fā)癥
腦出血后由于植物神經(jīng)中樞受損,神經(jīng)-體液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可導致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水電解質(zhì)紊亂等多種臨床并發(fā)癥,加之患者多數(shù)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從而極易合并心、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我們在臨床上經(jīng)常遇到的腦出血并發(fā)癥及其處理原則如下:
3.1發(fā)熱
腦出血患者可出現(xiàn)發(fā)熱,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1)感染性發(fā)熱:主要由肺部感染引起。伴有意識障礙、吞咽困難、言語障礙以及異??人缘幕颊?,嘔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塞氣管可發(fā)生吸入性肺炎或墜積性肺炎。此外,肺部感染還可源于機械輔助呼吸措施不當導致的醫(yī)源性感染,使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導致的二重感染以及長時間住院引發(fā)的交叉感染等。
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如下:①患者白天盡可能抬高床頭30度,進食時則為90度。鼓勵患者經(jīng)??人耘c深呼吸,飲水不要用吸管。有明顯意識障礙者應取側臥位并將口角放低,或取仰臥位,以利咽部分泌物的排出。對昏迷嘔吐患者,嘔吐后應將口腔內(nèi)異物用床邊吸引器吸干凈,以防吸入氣管。②為防止鼻飼飲食返流,鼻飼速度不應過快,并須注意溫度適宜,鼻飼前先充分吸痰,鼻飼后將床頭抬高30度持續(xù)2小時,短時間內(nèi)盡量不吸痰,以防引起嘔吐。在出現(xiàn)胃液返流時,可適當減少每日鼻飼量,嚴重者暫勿進食。拔管時要注入少量氣體,以免管頭食物在抽出時落入氣管。③加強呼吸道護理,意識障礙不能進食者必須加強口腔護理,每2~3小時翻身拍背一次。更應重視吸痰問題,并發(fā)肺炎患者痰多如果不能徹底吸出,即使使用大量抗生素,亦不能使肺炎得到滿意控制。④嚴重的肺部感染造成體溫高、痰黏稠不易咳出,并且意識障礙在短時間內(nèi)不能恢復,經(jīng)藥物治療無效或有窒息者,可考慮氣管切開,以利排痰、氣管內(nèi)給藥和減少經(jīng)咽部吸痰所造成的黏膜損傷。⑤積極治療腦出血,控制腦水腫,爭取早期恢復意識,以利肺部感染早期控制。⑥如已有肺部感染,則必須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治療。腦出血并發(fā)呼吸道感染多為醫(yī)院內(nèi)病原菌感染,以革蘭陰性菌感染最多見(50%~60%),如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綠膿桿菌等,葡萄球菌約占10%,肺炎球菌較少見(5%)。對革蘭陰性菌感染的經(jīng)驗用藥為:氨基糖苷類+半合成青霉素(廣譜)或頭孢菌素類;依克沙+羧氨芐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
腦出血后泌尿道感染的發(fā)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感染細菌多為寄居于皮膚黏膜的革蘭陰性桿菌。長期留置導尿(1周以上)者應注意防止泌尿道感染,尤其是女性患者。為減少泌尿道感染應盡量避免導尿,如確需導尿時應嚴格消毒,并采用消毒封閉引流系統(tǒng)。無癥狀的菌尿癥一般不必治療,以免引起耐藥菌寄殖。有癥狀者可依據(jù)分離的病原菌和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多數(shù)菌尿癥在導尿管拔除或加用抗生素后消除。一般泌尿道感染可選用氨基糖苷類+氨芐青霉素或第三代頭孢類菌素+氨芐青霉素。
(2)中樞熱:系丘腦下部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受損所致,常見于嚴重的腦出血破入腦室、原發(fā)性腦室出血、腦干出血或重型腦干梗塞。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高熱,體溫多在39℃以上,患者無汗,軀干皮溫高而肢端發(fā)涼,不伴寒戰(zhàn),沒有與體溫改變相應的心率改變,用解熱藥無效。退熱的處理以物理降溫為主,包括酒精擦浴、溫水擦浴、冰墊冰帽降溫和冰水灌腸等。體質(zhì)虛弱的老年患者,使用解熱藥需慎重,防止虛脫。條件許可又有適應證時,可選用亞低溫療法。有報道,中樞性高熱與腦內(nèi)多巴胺受體功能失調(diào)有關,故使用該受體的激動劑溴隱亭可能有效。
(3)脫水熱:系由于脫水過度,水分補充不足,導致血液濃縮,顱內(nèi)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受累而引起的發(fā)熱。此外,脫水過度還可導致患者因體液不足致排痰困難,也增加了脫水熱的發(fā)生。對于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發(fā)熱、皮膚干燥、尿量減少而紅細胞壓積增大,應考慮到脫水熱的可能。處理方法首先應調(diào)整脫水劑量,其次也可進行物理降溫。
(4)吸收熱:主要見于出血性腦卒中,以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多見,系血液吸收過程中,紅細胞溶解釋放出各種產(chǎn)熱因子而引起的發(fā)熱,常見于發(fā)病后的第1~2周內(nèi),以低至中度熱居多,不伴有感染中毒征象和下丘腦受損癥狀,處理可采用物理降溫。
3.2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
腦出血后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除呼吸道感染外,還有神經(jīng)源性肺水腫(NPE)。NPE是由于下丘腦受損而引起大量的交感神經(jīng)物質(zhì)釋放,周圍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血液從高阻力的周圍循環(huán)轉(zhuǎn)移到阻力低下的肺循環(huán),結果使肺動脈內(nèi)液體靜壓升高而損害毛細血管,液體滲出到肺泡內(nèi)。近年的研究表明,NPE主要是由于血氧過低引起。NPE發(fā)生率與腦出血的病情密切相關,出血量大、病情重者NPE發(fā)生率高。NPE多呈暴發(fā)性發(fā)病,如不及時治療多數(shù)在24小時內(nèi)死亡,應及早給予高濃度吸氧。近年推薦應用的硝苯地平10~20mg舌下含化,可迅速降低周圍和肺動脈壓力,對NPE有良好效果。多巴酚丁胺治療可提高心肌收縮力,同時也能加快心臟的血流,往往是NPE治療的首選藥物。
3.3 消化系統(tǒng)并發(fā)癥
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它是腦出血嚴重并發(fā)癥之一,特別多見于腦干出血,常與腦卒中的嚴重程度相關,即病情越嚴重,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越高。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預后較差,病死率可達半數(shù)以上。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變包括潰瘍、黏膜出血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慢性潰瘍急性發(fā)作等。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時間以腦出血后第1~2周居多。
上消化道出血防治的重點是保護胃黏膜,降低和中和胃酸,使胃pH控制在4以上和積極治療腦出血。具體措施如下:
(1) 糾正供氧不足:改善機體的氧供,首先要保證呼吸道的通暢與肺的交換功能。在危重的腦出血患者應注意氧的供給。
(2)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上消化道出血雖是胃局部的表現(xiàn),但它是全身反應中的一部分,內(nèi)穩(wěn)態(tài)對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應維持合適、有效的血容量,但水過多將引起心、肺的損害。動脈的pH值也將引起胃黏膜pH值的改變,酸血癥能增加胃黏膜的酸度。因此,維持水、電解質(zhì)與酸堿平衡紊亂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預防措施之一。
(3) 及早給予營養(yǎng)支持: 胃黏膜需要能量以再生、分泌黏液保護黏膜。腸內(nèi)營養(yǎng)具有促進胃腸道恢復、刺激內(nèi)臟與肝循環(huán)、改善黏膜血流、預防黏膜內(nèi)酸中毒與滲透障礙等作用。腦出血病人,可及早給予腸內(nèi)營養(yǎng),在24~48小時內(nèi)應用配方飲食,從25ml/h逐漸增至100ml/h,并增加谷胱甘肽、維生素E與β胡蘿卜素等抗氧化劑,飲食纖維可改善結腸黏膜的營養(yǎng)以預防腸源性感染,每日的需要量應在10g以上。在不能口服時,腸外營養(yǎng)中增加谷氨酰胺也將有利于胃黏膜的生長,并為胃黏膜提供必需的能量。
(4) 止血劑:可使用安絡血、立止血等藥,也可用冰水100~200ml加去甲腎上腺素4~8mg胃內(nèi)灌注。
(5) 手術:上述止血措施無效時,應及早行內(nèi)窺鏡檢查,試行鏡下止血,或外科手術治療。
此外,需嚴密觀察病情,了解嘔吐物和大便情況,注意神志變化和肢體皮溫色澤;監(jiān)測血壓和脈搏,定期復查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血球壓積等;做好胃管的護理,每次注藥或進食前應回抽胃液肉眼觀察,必要時行潛血檢查。
腎病綜合癥的患者需要積極的進行治療,這樣才可以快速緩解不良反應。此病癥可以使用對癥治療、藥物治療、中醫(yī)治療等方法進行改善。病癥治療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觀察身體反應,及時進行正確的調(diào)整,同時還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腎病綜合癥是慢性腎臟疾病當中比較高發(fā)的一種。通常是由于免疫因素、藥物因素、遺傳因素等所造成的。在患病之后患者會出現(xiàn)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腫、高脂血癥、低蛋白血癥等反應。為了快速消除不良癥狀,建議盡快采取治療措施。那么治療腎病綜合癥的方法有什么呢?
1、對癥治療
腎病綜合癥可進行對癥治療。對癥治療主要就是根據(jù)具體癥狀給予治療措施。如果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就可以使用減少蛋白尿的藥物,若患者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就需要適當使用降壓藥和降血脂的藥物,比如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和他汀類藥物。
2、藥物治療
腎病綜合癥可以使用藥物治療的方式。這種疾病在治療時主要使用細胞毒性藥物和環(huán)孢素,比如環(huán)磷酰胺、鹽酸氮芥等等。如果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顯著,那么就需要適當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類的藥物,此類藥物在剛剛使用的時候需要足量給藥,然后根據(jù)病情逐漸減量。
3、中醫(yī)治療
腎病綜合癥如果不太嚴重,癥狀也不顯著,就可以進行中醫(yī)治療。中醫(yī)治療的時候主要就是使用一些中藥湯劑。中藥能夠有效的緩解病癥,不過中藥的藥效是比較緩慢的,所以整個用藥療程可能會比較久,需要患者長時間堅持。不可盲目的停藥,不然會直接影響到效果。
腎病綜合癥的治療方法就先介紹這么多。這種疾病出現(xiàn)之后需要根據(jù)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采取正確的措施,不可以胡亂的選擇治療方法,不然是很難達到理想作用的。病癥治療的過程當中患者需要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應該保持低鹽、低脂飲食,油膩刺激的食物不可以吃。
【概述】慢性腎功能衰竭(簡稱慢性腎衰)是發(fā)生在各種慢性腎臟疾病晚期的一個臨床綜合征。是由各種原因所造成的腎單位嚴重破壞,以及腎實質(zhì)性不可逆轉(zhuǎn)的功能損害,從而產(chǎn)生臨床上以蛋白質(zhì)代謝產(chǎn)物潴留,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失調(diào)和體內(nèi)各種毒物排泄障礙等一系列中毒癥狀。
慢性腎衰可由水腫、淋證、尿血等多種腎臟疾病發(fā)展而來。中醫(yī)認為各種腎病日久,損及各臟腑功能,并以脾腎虛損為主,病情逐步發(fā)展而使病情加重,最后導致正氣虛衰、濁邪、瘀血壅滯腎絡,腎臟失去開闔的功能,濕濁尿毒潴留于體內(nèi),而引發(fā)本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某些因素使病程進展加快,病情惡化。常見的誘因如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度等。慢性腎衰的病程冗長,病機錯綜復雜,既有正氣的耗損,又有實邪蘊阻,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
【治療】1.脾腎氣虛證【主癥】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納少腹脹,腰膝酸軟,口淡不渴,大便不實,尿液清長。舌淡,脈象沉弱?!痉揭弧竣傧闵傲訙息诙蓽緛碓础竣佟豆沤衩t(yī)方論》②《婦產(chǎn)科學》【組成】木香9克,(后下)砂仁6克,(后下)黨參18克,甘草5克,茯苓15克,白術15克,仙茅12克,仙靈脾12克。
【功效】益氣健脾補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黨參健脾養(yǎng)胃;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苓術合用健脾祛濕之力更強;用甘草調(diào)中;木香、砂仁醒胃健脾,更助利濕之功;加用仙茅、仙靈脾以補腎。
【按語】可加熟地、黃精滋陰補腎?!痉蕉竣儆覛w丸合②理中丸【來源】①《景岳全書》②《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組成】熟地124克,山藥12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鹿角膠12克,杜仲12克,肉桂5克,當歸9克,熟附片6克,黨參12克,白術12克,甘草12克,(炙)干姜9克。
【功效】益氣健脾補腎。
【用法】上藥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崭沟}湯或溫開水送下。
【方解】方中制附子、肉桂溫補命門之火,以強壯腎氣;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杜仲、菟絲子養(yǎng)血補腎生精;黨參、山藥、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干姜溫振脾陽;當歸養(yǎng)血和營;鹿角膠為血肉有情之品以溫養(yǎng)督脈。
【按語】脾陽不足,便稀頻加炮姜10克,補骨脂15克,以溫陽止瀉;腎陽虛弱,畏寒肢冷加杜仲15克;元氣大虧,加人參10克,(另燉),紫河車粉15克,以補腎元,養(yǎng)精血。
2.脾腎陽虛證【主癥】少氣乏力,畏寒肢冷,氣短懶言,納少腹脹、浮腫、腰膝酸軟、腰部發(fā)冷,便溏。舌淡有齒痕,脈象沉弱?!痉揭弧繉嵠嫛緛碓础俊稘健贰窘M成】干姜10克,仙靈脾12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木瓜15克,草果10克,巴戟天15克,黨參15克,木香10克,(后下)
【功效】溫腎健脾,行氣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仙靈脾、干姜為主藥;加巴戟天溫養(yǎng)脾腎,扶陽抑陰;黨參、茯苓、白術健脾滲濕;木瓜芳香醒脾,化濕利水;木香、草果下氣導滯、化濕行水、水行則濕邪得化。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健脾,行氣利水之效。
【按語】本方偏于脾虛者。【方二】真武湯合防已黃芪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附子10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白芍10克,黃芪15克,防己12克,甘草6克。
【功效】溫腎健脾,行氣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真武湯溫陽利水,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方中附子溫補腎陽,散寒逐水;茯苓、白術補脾利水,白芍斂陰和陽,合防己黃芪湯增強補氣健脾,利水消腫之力。
【按語】腹脹大、小便短少,加桂技6克,豬苓15克,以通陽化氣行水,納食減少,加砂仁6克,(后下),陳皮6克,紫蘇梗10克,以運脾利氣。
3.肝腎陰虛證【主癥】頭痛頭暈,惡心煩熱,腰膝酸軟,大便干結,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沉細?!痉揭弧苛兜攸S湯加味【來源】《小兒藥證直訣》【組成】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澤瀉15克,丹皮12克,丹參12克,茯苓15克,山藥12克,何首烏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大黃6克。
【功效】滋補肝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熟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萸肉補養(yǎng)肝腎,并能止?jié)?;山藥補益脾陰,益腎固精。熟地、山藥、山萸肉三藥相配,滋養(yǎng)肝脾腎,成為“三補”,但熟地的用量偏大,故以補腎陰為主,補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澤瀉利濕泄?jié)?,以防熟地之滋膩戀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溫澀;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三藥為“三瀉”,滲濕濁,清虛熱,平其偏勝以治標。加何首烏、女貞子、旱蓮草以補益肝腎,大黃降濁,丹參活血通絡。【方二】一貫煎合消瘀湯【來源】《續(xù)名醫(yī)類案》【組成】北沙參15克,麥冬10克,當歸9克,生地24克,枸杞子18克,川楝子8克,鱉甲10克,牡蠣30克,赤芍12克,茯苓15克,柴胡12克,青皮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
【功效】滋補肝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一貫煎養(yǎng)肝腎,消瘀湯涼血化瘀。
【按語】如頭暈明顯可加天麻12克,鉤藤12克,白蒺藜12克,以平肝潛陽;便干加肉蓯蓉12克,火麻仁15克,玉竹12克,以潤腸通便。4.陰陽兩虛證【主癥】精神萎糜,極度乏力,頭暈眼花,腰膝酸冷,大便稀溏,舌質(zhì)胖,脈沉細?!痉揭弧抗鸶桨宋锻琛緛碓础俊督饏T要略》【組成】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山藥12克,澤瀉12克,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肉桂3克,熟附子10克,(先煎)淫羊藿15克,黃芪18克。
【功效】陰陽雙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熟地黃、山萸肉滋補腎陰;澤瀉、丹皮泄?jié)?;茯苓、淮山藥、黃芪以益氣健脾,滋氣血生化之源。肉桂、附子、淫羊藿、溫腎壯陽;與滋補腎陰藥相互作用,陰陽雙補。
【按語】可以加龜甲填補真陰,仙茅溫補腎陽,加強陰陽雙補的作用?!痉蕉繚I氣湯【來源】《濟生方》【組成】熟地120克,山藥30克,山茱蓃15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制附子3~6克,桂枝6克,懷牛膝15克,車前子20克。
【功效】溫補脾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桂枝、附子通陽化氣,補下焦之陽,以鼓舞腎氣;熟地、山芋、山藥、丹皮、茯苓、澤瀉組成六味地黃丸補腎滋陰;牛膝引藥下行,活血利水;車前子利水;諸藥共奏化氣行水之效。
【按語】如膚糙失潤,腰膝酸痛明顯可加補骨脂12克,骨碎補12克,以補腎填精髓。
十六、糖尿病【概述】糖尿?。╠iabetes)是常見的代謝內(nèi)分泌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為相對或絕對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zhì)、水及電解質(zhì)代謝紊亂,表現(xiàn)為高血糖及糖尿。臨床可出現(xiàn)多飲、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癥候群,嚴重時發(fā)生酮癥酸中毒。常見的并發(fā)癥及伴隨癥有急性感染、肺結核、動脈粥樣硬化、腎和視網(wǎng)膜等大小血管病變以及神經(jīng)病變。
中醫(yī)認為,消渴是由肺、胃、腎三臟熱的陰虧,水谷轉(zhuǎn)輸失常所致的疾病。基本病機是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二者互為因果,燥熱甚則陰愈虛,陰愈虛則燥熱愈甚。病變臟腑在肺、脾、腎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響。早期陰虛火旺,中期傷氣出現(xiàn)氣陰兩虛,晚期陰損及陽導致陰陽雙虧。
【治療】1.陰虛燥熱證【主癥】渴多飲,隨飲隨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饑,溲赤便秘,舌紅少津苔黃。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痉揭弧肯史健緛碓础俊督饏T翼方》【組成】天花粉30克,黃連10克,生地30克,百合10克,人乳汁10克。
【功效】養(yǎng)陰清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止渴;配以黃連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汁,百合養(yǎng)陰潤燥增液;姜汁佐以和胃防苦寒傷胃。
【按語】如口干甚者加麥冬,葛根各10克;津傷便秘者加決明子30克;燥熱便結加大黃3~6克。【方二】知柏地黃丸【來源】《醫(yī)宗金鑒》【組成】地黃24克,山萸肉12克,山藥12克,知母12克,黃柏12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9克。
【功效】養(yǎng)陰清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地黃滋補腎陰,山萸肉、山藥補肝腎益脾氣;知母、黃柏清虛火;茯苓、澤瀉、丹皮瀉脾腎。
【按語】口渴甚者,加麥冬、沙參、石斛等以養(yǎng)陰潤燥;視網(wǎng)膜出血鮮紅、量多者,加白茅根、旱蓮草、小薊、三七以涼血止血。
2.氣陰兩虛證【主癥】乏力,氣短,自汗,動則加重,口干舌燥,多飲多尿,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腰膝酸軟,舌淡或舌紅暗,舌邊有齒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脈細弱?!痉揭弧可}飲【來源】《醫(yī)學啟源》【組成】人參10克,麥冬30克,五味子15克。
【功效】益氣養(yǎng)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人參補益元氣,生津止渴;麥冬養(yǎng)陰生津;五味子斂津生液。
【按語】氣虛明顯者,加黃芪、玉竹?!痉蕉坑衽濉緛碓础俊毒霸廊珪贰窘M成】熟地黃12克,石膏15克,知母10克,牛膝10克,麥冬10克。
【功效】益氣養(yǎng)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陽明有余之火而不損陰,故為君藥。熟地黃甘而微溫,以滋腎水之不足,用為臣藥。君臣相伍,清火壯水,虛實兼顧。知母苦寒質(zhì)潤、滋清兼?zhèn)?,一助石膏清胃熱而止煩渴,一助熟地滋養(yǎng)腎陰;麥門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腎,而潤胃燥,且可清心除煩,二者共為佐藥。牛膝導熱引血下行,且補肝腎,為佐使藥,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按語】若乏力、自汗、氣短較重者加生黃芪30克;多食善饑者加玉竹10~15克;口渴甚者加花粉30克。
3.陰陽兩虛證【主癥】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耳輪焦干,多飲多尿,混濁如膏,或浮腫少尿,或五更瀉,陽痿早泄,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痉揭弧拷饏T腎氣丸【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附子6克,肉桂15克,干地黃40克,山茱萸20克,山藥15克,丹皮12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
【功效】溫陽育陰。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引火歸元;六味地黃滋養(yǎng)腎陰,陰中求陽,協(xié)調(diào)陰陽。
【按語】若夜尿多或尿如脂膏者加益智仁、菟絲子、生白果各10~15克;少尿或浮腫者加生黃芪30克,白術10克,防己10~20克;五更瀉者加補骨脂10~15克,吳萸10克,肉豆蔻10克;陽痿早泄加仙靈脾10~15克,仙茅10~15克。
4.血瘀兼證【主癥】上述各證型均可兼見血瘀證候,如面有瘀斑,肢體疼痛,麻木,頭痛,胸痛,脅痛,半身不遂,舌有瘀斑,或舌下靜脈青紫或怒張,血液流變性異常,微循環(huán)障礙等?!痉揭弧刻壹t四物湯【來源】《醫(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組成】桃仁10克,紅花10克,熟地10克,當歸12克,川芎9克,赤芍10克。
【功效】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芍藥、地黃養(yǎng)血活血;桃仁、紅花活血化瘀。
【按語】如血瘀證輕者可用上方加丹參,益母草各30克;血瘀證重者則加水蛭10克,全蝎3~5克。【方二】血府逐瘀湯【來源】《醫(yī)林改錯》【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紅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殼6克,牛膝9克,當歸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因瘀血停滯于胸,使氣機受阻、氣滯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熱,則會瘀熱上沖、胃氣上逆。本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殼、桔梗開胸行氣;牛膝引熱下行;生地清熱養(yǎng)陰;甘草調(diào)和諸藥。
【按語】血瘀證重者則加水蛭10克,全蝎3~5克。
5.陰陽欲絕證【主癥】本證型多見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或糖尿病高滲性昏迷患者,表現(xiàn)為神志淡漠,遲頓木僵,嗜睡昏迷,氣急深大,呼吸有酮味,皮膚干燥,多尿,舌紅干,脈微細欲絕或脈細微而數(shù)?!痉揭弧可}散【來源】《醫(yī)學啟源》【組成】人參30克,麥冬30克,五味子15克。
【功效】救陰回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人參大補元氣,回陽救逆;麥冬、五味子斂陰生津,清熱止渴。
【按語】可加黃芪、玉竹加強益氣養(yǎng)陰之功。【方二】參附湯【來源】《正體類要》【組成】人參12克,熟附子15克。
【功效】救陰回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腎壯陽,二藥合用以奏益氣回陽固脫之功。亦可用參麥注射液或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按語】若脈微欲絕者加附子10~15克,以回陽救逆;若燥熱熾盛內(nèi)陷心包,內(nèi)閉外脫者可酌情應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以清熱開竅。
十七、骨質(zhì)疏松【概述】骨質(zhì)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種全身性骨病,表現(xiàn)為單位體積骨量降低,骨質(zhì)有機成分生成不足,繼發(fā)鈣鹽沉著減少。骨質(zhì)疏松的發(fā)病率與性別、年齡、種族、地區(qū)、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女性的發(fā)病率大大高于男性。骨質(zhì)疏松是一種衰老的表現(xiàn),如果骨質(zhì)疏松伴有骨折、明顯腰背痛或神經(jīng)癥狀,應視為一種疾病。骨質(zhì)疏松可分為原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不伴隨引起骨質(zhì)疏松狀態(tài)的其他疾患或紊亂;繼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多由于內(nèi)分泌腺功能紊亂引起。
中醫(yī)雖無此病名,但祖國醫(yī)學早有類似記載,綜合其臨床表現(xiàn)及中醫(yī)文獻,骨質(zhì)疏松屬于中醫(yī)“骨痹”、“骨痿”的范疇。
【治療】1.腎精不足證【主癥】周身骨痛,骨骼變形,腰膝酸軟,筋脈拘急,消瘦憔悴,步履蹣跚,反應遲鈍,成人則表現(xiàn)為早衰,發(fā)落齒搖、陽萎遺精、耳鳴耳聾、健忘等癥狀;小兒則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退緩,身材矮小,智力低下,五遲五軟,易驚盜汗或抽搐,舌體瘦小光紅,脈細弱?!痉揭弧竣僮髿w丸合②虎潛丸【來源】①《景岳全書》②《丹溪心法》【組成】大懷熟地1250克,山藥120克,(炒)枸杞子120克,山茱萸肉120克,川牛膝90克,(酒洗,蒸熟)菟絲子120克,(制)鹿膠120克,(敲碎)黃柏250克,(酒炒)龜版120克,(酒炙)知母60克,(酒炒)白芍60克,鎖陽45克,虎骨30克,(炙)干姜15克。
【功效】滋補肝腎,強筋壯骨。
【用法】上藥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崭沟}湯或溫開水送下。
【方解】方中熟地、龜板、山萸肉、菟絲子、白芍滋陰養(yǎng)虛,補肝腎之陰;鎖陽,鹿膠溫陽益精,養(yǎng)筋潤燥;枸杞益精明目;黃柏、知母瀉火清熱;虎骨(可用牛骨代替)、牛膝強腰膝,健筋骨;山藥、陳皮、干姜溫中健脾。
【按語】本方陰陽雙補,臨證可根據(jù)陰陽盛衰進行加減?!痉蕉苛兜攸S湯【來源】《小兒藥證直訣》【組成】熟地黃15克,山茱萸12克,澤瀉15克,丹皮12克,丹參12克,茯苓15克,山藥12克,何首烏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大黃6克。
【功效】滋補肝腎,強筋壯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用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澤瀉,丹皮泄?jié)?、茯苓、淮山藥健脾益氣以滋生化之源,加何首烏、女貞子、旱蓮草以補益肝腎,大黃降濁,丹參活血通絡。
【按語】關節(jié)煩疼或發(fā)熱加鱉甲、地龍、秦艽、桑枝;骨蒸潮熱以生地代熟地,加青蒿、銀柴胡、胡黃連;筋脈拘急加木瓜、漢防己、絡石藤、生甘草;小兒虛煩易驚多汗抽搐者加牡蠣、龍骨、鉤藤;若出現(xiàn)肌肉關節(jié)刺痛、拒按或有硬結,皮膚瘀斑、干燥無澤、面白唇暗、舌質(zhì)淡紫或有瘀點,脈弦澀等血瘀的表現(xiàn),可選用血府逐瘀湯合復元活血湯加減治療,以養(yǎng)血活血,活絡軟堅。
2.脾腎氣虛證【主癥】腰背四肢關節(jié)疼痛,四肢無力,肌肉衰萎,晝輕夜重,骨骼變形,活動不利,面色白,口淡、自汗,面浮肢腫,夜尿增多,少氣懶言,腸鳴腹痛,便溏或五更泄瀉,舌淡胖嫩苔白或水滑,脈弦沉無力或遲細?!痉揭弧竣儆覛w丸合②理中丸【來源】①《景岳全書》②《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組成】熟地124克,山藥12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鹿角膠12克,杜仲12克,肉桂5克,當歸9克,熟附片6克,黨參12克,白術12克,甘草12克,(炙)干姜9克。
【功效】補益脾腎。
【用法】上藥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二次??崭沟}湯或溫開水送下。
【方解】方中制附子、肉桂溫補命門之火,以強狀腎氣;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杜仲、菟絲子養(yǎng)血補腎生精;黨參、山藥、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干姜溫振脾陽;當歸養(yǎng)血和營;鹿角膠為血肉有情之品溫養(yǎng)督脈。
【按語】劇痛拘急者加烏尖、細辛、全蝎、蜈蚣;浮腫關節(jié)腫脹加茯苓、澤瀉、苡仁、身倦乏力者加黃芪;肌肉萎縮者加靈芝、何首烏、雞血藤、阿膠。
【答案】:A
實脾散,中醫(y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之功效。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nèi)停之陰水。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等屬于脾腎陽虛氣滯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78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妙方巧治春季常見病——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