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治方]
危亦林:分清飲,治小便余瀝并赤白濁。
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鹽炒) 天臺烏藥各等分
銼散。入鹽少許,空心服。
--《世醫(yī)得效方》
錢峻:治淋閉白濁。
白茯苓120克作匱,以豬苓12克入內(nèi),煮20沸,取出曬干,去豬苓為末,黃蠟搜和丸,彈子大??招慕姥蔿丸,以小便清為度。忌米醋。屢試屢驗。
--《經(jīng)驗丹方匯編》
[辨證方]
1、寒 證
王懷隱:韭子丸,治虛勞小便白濁。
韭子9克(微炒) 鹿茸60克(劈破,涂酥炙微黃) 杜仲45克(去粗皮,微炙) 干姜30克(炮裂,銼) 桑螵蛸60克(微炒) 白龍骨30克 菟絲子60克(酒浸一宿,曝干,令搗為末) 天雄30克(炮裂,去皮臍)
上藥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酒下30丸。
--《圣惠方》卷二十九
王懷隱:菟絲子散,治虛勞小便白濁。
菟絲子60克(酒浸一宿,曝干,令搗為末) 韭子60克(微炒)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 當歸30克 川芎30克 桂心30克 車前子60克 白礬60克(燒為末)
上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6克。
--《圣惠方》卷二十九
2、熱 證
張錫純:清腎湯,治小便頻數(shù)疼澀,遺精白濁,脈洪滑有力,確系實熱者。
知母12克 黃柏12克 生龍骨(搗細)12克 生牡蠣(炒,搗)9克 海螵蛸(搗細)9克 茜草6克 生杭芍12克 生山藥12克 澤瀉4.5克
一叟,年七十余,遺精白濁,小便頻數(shù),微覺疼澀,診其六脈平和,兩尺重按有力,知其雖年高,而腎經(jīng)確有實熱也,投以此湯,5劑痊愈。
--《衷中參西》上冊
龔?fù)①t:清心蓮子飲,治心中煩躁,思慮憂愁抑郁,小便赤濁,大有奇效。
石蓮肉 人參各7.5克 黃芪(蜜炙) 赤茯苓各6克 麥門冬(去心) 地骨皮 黃芩 車前子各4.5克 甘草3克
上盛下虛,加酒炒黃柏、知母各3克。
--《萬病回春》卷四
龔?fù)①t:滋腎散,治白濁初起或半月者極效。
川萆薢 麥門冬(去心) 遠志(去心) 黃柏(酒炒) 菟絲子(酒炒) 五味子(酒炒)各等分
上銼1劑,竹葉3片、燈草1團,水煎,空心服。
--《萬病回春》卷四
3、虛 證
嚴用和:小草場,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 黃芪(去蘆) 麥門冬(去心) 當歸(去蘆,酒浸) 酸棗仁(炒,去殼)各30克 石斜(去根) 人參 甘草(炙)各15克
上為末。每服12克,水l盞半,姜5片,煎至8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濟生方》卷四
梁子材:固精丸,治下元虛損,白濁如脂,小便無度,并效。
牡蠣(煅) 菟絲餅 韭子 桑螵蛸(酒炙) 北五味子 龍骨(煅) 茯苓 白石脂(煅)等分
為末,酒和丸,如綠豆大。每服6克,淡鹽湯下。
--《不知醫(yī)必要》卷三
[食療方]
張璐:治白濁,用枸杞4.5克,菟絲、車前子、韭子各3克,蓮子去心,21粒,入獖豬尿脬內(nèi),煮一伏時,加蔥、油。嗓汁,并食豬脬、蓮子,連服二三次效。
--《張氏醫(yī)通》卷七
跪坐的方法:
首先,跪坐的時候我們不能將全身的重量用臀部坐落在兩腳上,這樣會讓身體呈現(xiàn)出一種無法靈活活動的死態(tài)。
其次,我們在跪坐的時候兩腳大腿肌肉必須出力將身體微微撐起,使臀部與兩足之間有一張紙的間隔。
最后,我們在跪坐的時候要將脊椎挺直,而且身體要感覺是微微浮起來的,這樣不僅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跪坐姿勢,而且還不會傷害到自己的膝蓋。
金雞獨立的方法:
只需將兩眼微閉,兩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cè),任意抬起一只腳,試試能站立幾分鐘,注意!關(guān)鍵是不能將眼睛睜開。
這樣你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平衡就不是靠雙眼和參照物之間的協(xié)調(diào),而是通過調(diào)動大腦神經(jīng)來對身體各個器官的平衡進行調(diào)節(jié)。
人的腳上有6條重要的經(jīng)絡(luò)通過,通過腳的調(diào)節(jié),虛弱的經(jīng)絡(luò)就會感到酸痛,同時得到了鍛煉,經(jīng)絡(luò)對應(yīng)的臟腑和它循行的部位也就得到了相應(yīng)的調(diào)節(jié)。
(本文轉(zhuǎn)自 養(yǎng)生 中國)
如果出現(xiàn)了眩暈癥的情況,一定不可忽視,那么治療眩暈癥有哪些小偏方呢?接下來我和你一起了解治療眩暈癥的方法吧。
治療眩暈的小偏方
1.雪梨山楂百合湯治眩暈
【原料】 雪梨60克,山楂、百合各30克,白糖適量。
【制用法】 按常法煮湯食用。每日1劑,連服l0日為l個療程。
【功效】 清熱除煩,養(yǎng)陰瀉火,生津止渴。適用于體質(zhì)偏熱而引起的頭暈?zāi)垦!㈩^痛、失眠、煩躁、口苦、咽干等。
2.米酒甲魚治眩暈
【原料】 甲魚1只(約500克),米酒50克,瘦豬肉100克,水發(fā)香菇8只,花生油60克,料酒、蔥、姜、精鹽、淀粉適量,蒜頭1瓣。
【制用法】 ①甲魚宰殺后,剖腹,去腸雜,控去爪內(nèi)的油,留下心、肝后,切成方塊;豬肉切片后,加料酒、鹽、淀粉拌和上漿;香菇洗凈切開,姜切片,蒜剁成茸。②鍋內(nèi)加油,架在火上,燒熱,爆香蒜茸,放人甲魚、姜片,煸炒一下;然后加肉片、香菇、米酒、鹽,炒拌均勻后,盛于瓦缸內(nèi),放在大水鍋中,隔水燉2小時左右,甲魚和肉片酥爛即成。
【功效】 甲魚、豬肉皆有滋補肝腎,養(yǎng)血等功效,與香菇合烹食,可治療眩暈、腰膝冷痛、失眠多夢等疾病。
3.枸杞麥冬粥治眩暈
【原料】 枸杞子30克,麥冬l0克,花生米3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制用法】 先將枸杞子、麥冬水煎取汁去渣,然后放入洗凈的花生米、粳米煮粥,粥熟后調(diào)入白糖,稍煮即可。供早、晚餐服,7~
10日為1療程,隔3~5日再服。
【功效】 滋補肝腎。適用于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耳聾、消渴。健康人食用能增強體質(zhì)、防病延年。
4.丁香姜糖治眩暈
【原料】 丁香粉5克,生姜末30克,白沙糖50克。
【制用法】將白沙糖加水少許,放砂鍋內(nèi),文火熬化,再加丁香粉、生姜末調(diào)勻,繼續(xù)熬至挑起不粘手為度。另備一大搪瓷盆,涂以小磨香油,將糖傾入攤平,稍冷后趁軟切成50塊,隨意食用。
【功效】 和中化痰,降逆止嘔。
【附注】 丁香辛溫芳香,有較強的溫中化濁、降逆止嘔的功效;生姜溫化水飲,和中降逆;白沙糖性味甘平,可益氣補中,和胃潤肺。諸味共用,甜辣可口,對眩暈而兼惡心、嘔吐的病人很有療效。
中醫(yī)治療眩暈癥:1.無痰不作眩
飲食失節(jié),過食肥甘,會使脾胃運化失常而聚濕生痰,痰濁中阻,蒙蔽清陽,發(fā)為眩暈。此型眩暈癥的臨床表現(xiàn)為頭重昏蒙,胸悶惡心,時嘔痰涎,不思飲食。治療此癥應(yīng)以化濕祛痰為主。
方藥可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取半夏10克,白術(shù)15克,茯苓20克,橘紅10克,天麻10克,牡蠣30克,澤瀉15克,竹茹10克。將上藥水煎2次,將藥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中醫(yī)治療眩暈癥:2.無風(fēng)不作眩
中醫(yī)認為,肝為風(fēng)木之臟,主動主升。憂郁惱怒,可致肝氣不調(diào),氣郁化火,肝陽上亢,肝風(fēng)內(nèi)動,上擾清竅,發(fā)為眩暈。此型眩暈癥的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zāi)垦#^脹或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耳鳴口苦,面色紅赤,血壓偏高等。此癥多因情志刺激而誘發(fā)。治療此癥應(yīng)以平肝熄風(fēng)為主。
方藥可用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加減:取杭芍15克,玄參15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代赭石15克,龜板10克,天麻10克,鉤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將上藥水煎2次,將藥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中醫(yī)治療眩暈癥:3.無虛不作眩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思慮勞倦或飲食不節(jié),可損傷脾胃,或因脾胃素虛,皆能導(dǎo)致氣血不足,氣虛清陽不升,血虛使腦失濡養(yǎng),發(fā)為眩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腦為髓海。房勞過度,或有遺精滑泄之疾,或年老體衰,腎精耗傷,腦髓不足,也為眩暈之因。氣血虧虛型眩暈者,動則加劇,勞則即發(fā),面 色萎黃或蒼白,唇甲無華,心慌氣短,食少身倦。治療此癥應(yīng)以補益心脾,培補氣血為主。
方藥可用歸脾湯:取黃芪20克,黨參20克,白術(shù)10克,茯神15克,當歸15克,炒酸棗仁15克,遠志10克,龍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 10克,大棗10枚。將上藥水煎2次,將藥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若腎精耗傷引致的眩暈,可伴有腰膝酸軟,神疲健忘,遺精耳鳴,記憶減退等。方藥可 用補腎定眩湯: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藥30克,菟絲子15克,女貞子15克,肉蓯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將上藥水煎 2次,將藥液混勻。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78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桑葉茶治黃褐斑
下一篇: 皮膚病白芷外治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