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亦不只是甘溫以除熱,其于脾胃氣陰不足而致的虛證,適應范圍非常廣泛,用之得當,莫不效同桴鼓。誠如趙獻可所說:"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于太陰,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芪,是方所以補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矣。"
中醫(yī)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古時判斷一個人的生死,常常摸一摸這個人嘴里還有沒有氣,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故而有了"人活著就是一口氣"之說。氣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另一個則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認為,人體的元氣有賴于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人體元氣就能得到滋養(yǎng)而充實,身體才會健康。因此,古人有"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說法,即一個人如果脾胃不好,陽氣就會不足,各種疾病也就隨之而來。
宋金時期著名醫(yī)學家李東垣是"補土派"(五行中"胃"對應"土")的代表人物,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原則,結(jié)合當時人們由于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導致的胃氣虧乏,創(chuàng)制了調(diào)理脾胃的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方藥組成如下:
【組成】黃芪1.5克(病重者可加至3克),炙甘草1.5克,人參(去蘆)0.9克,當歸身(酒焙干或曬干)0.3克,橘皮0.6~0.9克,升麻(不去白)0.6~0.9克,柴胡0.6~0.9克,白術(shù)0.9克。
【用法】上藥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fā)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人參、白術(shù)、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diào)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xié)同參、芪升舉清陽為使。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癥自可痊愈;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自復其位。
另外,補中益氣湯的適應指征為脾胃氣虛,凡因脾胃氣虛而導致的各類疾患,均能適用,一般作湯劑加減。使用藥物的分量,也可相應提高。一般用量為: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歸各9克,升麻、柴胡、陳皮各5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2片,紅棗5枚,或制丸劑,緩緩圖功。
脾胃虛弱怎么調(diào)理呢?中醫(yī)認為,脾胃虛弱多是由內(nèi)傷病發(fā)所導致的,脾虛的癥狀有很多,肝郁脾虛是內(nèi)傷疾病常見的病例。所以平時得從多方面進行保護和調(diào)理,多吃些補脾的食物,有時也得加些中藥進行調(diào)理,對癥治癥。
疏理肝氣,調(diào)暢氣機:
肝郁氣滯常表現(xiàn)在肝、肺、脾胃等臟腑功能障礙。肝氣郁滯臨證常見胸脅脹滿不舒、善太息、痛勢走竄,心煩、抑郁、易怒、脈弦等,臨證常用四逆散加減。肝氣犯胃則見胃脘脹滿、兩脅竄痛、噯氣吞酸、呃逆,治以柴胡疏肝散加減,喜用黃連、佛手、蘇梗、沉香、川楝子。肝氣郁滯,影響肺氣宣發(fā)、肅降,肺氣郁滯則見咳、喘、胸脅滿悶、痰多而黏、脈滑,此為肺失肅降、痰濁阻肺,臨證用四逆散合二陳湯加桑白皮、桔梗、杏仁、浙貝母、厚樸行氣降逆、燥濕除滿。臨證時視各臟腑功能變化,佐以行氣藥,可提高療效。
健脾益氣,培元固本:
在內(nèi)傷病的治療中重視保護元氣、調(diào)理脾胃,他認為益氣健脾法是臨床最常用、最基本法則之一,不僅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療,還可以廣泛運用于其他臟腑疾病的治療。這是脾胃所處的特殊地位及特殊功能所決定的。脾胃居中焦,上連心肺,下及肝腎,是五臟氣機升降之中樞,為五臟活動提供能源。脾胃健旺,則生化有源,升降得宜,五臟安和,百病不生;脾胃失和,則外邪易侵,氣血不足或失和,臟腑不安,諸證迭起。故調(diào)治脾胃則能療諸臟。
脾虛的患者,一般表現(xiàn)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眩暈自汗、舌淡紅、脈沉細。常見于腦供血不足,頸椎病,慢性肺系、心系、消化系疾病及亞健康狀態(tài)患者。治宜健脾益氣,潘樹和喜用四君子湯加減,重用黃芪、葛根。若伴有肢體麻木,心前區(qū)悶痛、刺痛,此為氣虛所致血瘀,治以益氣活血,加入丹參、川芎、水蛭粉,療效顯著。
脾氣能升發(fā)輸布胃中水谷之氣,故“脾能升清”。脾虛日久,脾氣不升反而下陷,臨證可見久瀉不已,小腹及肛門下墜感;輕者,臨證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白豆蔻、干姜、黃芪、厚樸、枳殼等辛甘溫胃、健脾行氣之劑;重者,予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加減治療。
標本兼治,恢復氣化:
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這種生命的物質(zhì)經(jīng)常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氣的這種運動變化及其伴隨發(fā)生的能量轉(zhuǎn)化過程稱之為“氣化”?!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杏校骸拔稓w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精化為氣。”人體氣化包括了體內(nèi)生命物質(zhì)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和相互之間的轉(zhuǎn)化,以及伴隨而來的能量代謝與轉(zhuǎn)化。氣化是機體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氣化功能的實現(xiàn)離不開臟腑功能。
各種慢性疾病病因病機復雜,多纏綿不愈,其根本原因多在脾胃不足、氣機不暢。脾胃陰虛或脾胃氣虛、或氣滯、或食滯、或血瘀、或熱盛、或濕盛、或痰阻,或膽胃有熱、或肝火上炎等。久之,則心氣血虧虛、腎陰陽不足,以至寒熱錯雜、升降失司、虛實夾雜。治療時在固護脾胃、調(diào)暢氣機的同時,佐以清熱如黃連、梔子、蒲公英、夏枯草、龍膽草;行瘀如丹參、元胡、蒲黃、水蛭粉、琥珀粉;祛濕如蒼術(shù)、茯苓、澤瀉、半夏;行滯如陳皮、厚樸、枳殼、砂仁、焦三仙;化痰如紫菀、竹茹、杏仁、瓜蔞、枇杷葉;養(yǎng)心如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遠志、茯神;補腎如巴戟天、枸杞、女貞子、熟地、菟絲子、杜仲、益智仁、補骨脂等等。各種病理產(chǎn)物消除了,臟腑氣化暢通,人體氣血陰陽恢復動態(tài)平衡,機體恢復健康。
中醫(yī)認為,血為氣之母,氣賴血以附,血載氣以行。血虛,氣無以附,遂因之而虛,故血虛常伴隨氣虛,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jié),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所以,補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常用的方劑有四君子湯(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術(shù)、灸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這些方劑都是以補肺健脾的中藥為主而組成的。可以試試下面 補氣血的食療方:
1、一日三餐要注意飲食營養(yǎng)的搭配,堅持喝山藥薏米芡實粥和生姜紅糖水。2..黑糯米補血粥
黑糯米、桂圓和紅棗是大家都知道的補血好東東,再加上健脾胃的山藥,益氣養(yǎng)血。
3.當歸紅棗排骨
排骨一根,枸杞,紅棗12枚,當歸4片排焯水,洗凈血水放入沙鍋加入枸杞紅棗當歸,蔥,姜片,大火燒開,,再小火燉至排骨蘇爛,鹽,雞精調(diào)味即可。
4.黃耆雞汁粥,材料有母雞一只(約1000至1500克)、黃耆15克、白米100克。作法是將母雞剖開洗凈,水煮熬成雞汁,再將黃耆水煎煮汁,每次以白米100克同煮成粥。有補益氣血的功效。5.蓮子龍眼粥,材料有蓮子20克、桂圓15克、糯米30克。作法是將蓮子、桂圓、糯米同煮成粥。可補脾胃之氣,也有補血功效。
6.雙紅補血湯
紅薯500克,紅棗10克,紅糖適量。7.大棗桂圓湯,補氣又補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80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妙方巧治初夏常見病——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