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平胃散1兩,針砂3錢,皂礬6錢,車前子3錢。
制法 : 上為末,紅棗泥搗和為丸。
功能主治 : 黃病鼓脹。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開水送下。
注意 : 忌食鹽、醬百天。
摘錄 : 《飼鶴亭集方》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臌脹·肝脾血瘀證的癥狀5臌脹·肝脾血瘀證的病因病機6證候分析7臌脹·肝脾血瘀證的治療 7.1治法7.2方藥治療7.3針灸治療7.4飲食療法 7.4.1推薦食材7.4.2推薦食療方8關(guān)于臌脹9參考資料附:1治療臌脹·肝脾血瘀證的穴位 1拼音 gǔ zhàng ·gān pí xuè yū zhèng
2英文參考 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of liver and spleen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10)]
3概述 臌脹·肝脾血瘀證(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of liver and spleen[1])為病證名[2]。又稱血鼓[3]、單腹脹(見《血證論·血臌》)。為鼓脹之一[2]。是指肝脾血瘀,以腹大堅滿,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張,脅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紅絲赤縷,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膚甲錯,口干不欲飲水,舌紫暗或邊有瘀斑,脈細澀等為常見癥的臌脹證候[3]。
《血證論·血臌》:“血臌之證,脅滿,小腹脹滿,身上有血絲縷,煩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單腹脹者為血臌。”
血鼓可見于門脈性肝硬化,血吸蟲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內(nèi)腫瘤并發(fā)腹水等病癥[2]。
4臌脹·肝脾血瘀證的癥狀 臌脹·肝脾血瘀證患者腹大堅滿,青筋怒張,脅腹刺痛拒按,面色黯黑,紅絲赤縷,面頸胸臂有血痣或蟹爪紋,肌膚甲錯,口干不欲飲水,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舌質(zhì)紫紅或有紫斑,脈細澀或芤[4][5]。
《血證論·血臌》:“血臌之證,脅滿,小腹脹滿,身上有血絲縷,煩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單腹脹者為血臌?!?/p>
5臌脹·肝脾血瘀證的病因病機 《石室秘錄·內(nèi)傷門》:“血臌之癥,其由來漸矣?;虻W而瘀血不散,或憂郁而血結(jié)不行,或風(fēng)邪而血蓄不發(fā),遂至因循時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
6證候分析 肝脾瘀結(jié),絡(luò)脈滯澀,水氣停留:瘀血阻于肝脾脈絡(luò)之中,隧道不通,致水氣內(nèi)聚,故腹大堅滿,脈絡(luò)怒張,脅腹刺痛。瘀熱蘊阻下焦,病邪日深,入腎則面色黯黑,入血則面頸胸臂等處出現(xiàn)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由于水濁聚而不行,故口渴飲水不能下。大便色黑,乃陰絡(luò)之血外溢。舌紫紅或有紫斑,脈象細澀,乃血瘀停滯之征。失血時則見芤脈。[4][5]
7臌脹·肝脾血瘀證的治療
臌脹·肝脾血瘀證治宜活血化瘀,行氣利水[4][5]。
臌脹·肝脾血瘀證可用調(diào)營飲[備注]調(diào)營飲(《證治準(zhǔn)繩》):莪術(shù)、川芎、當(dāng)歸、延胡、赤芍藥、瞿麥、大黃、檳榔、陳皮、大腹皮、葶藶、赤伏苓、桑白皮、細辛、官桂、炙甘草、姜、棗、白芷加減治療。方中當(dāng)歸、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莪術(shù)、延胡索、大黃以散氣破血;瞿麥、檳榔、葶藶子、赤苓、桑白皮等以行氣利尿。本方為急則治其標(biāo)之法。如大便色黑,可加參三七、側(cè)柏葉等化瘀止血;如水脹滿過甚,脈弦數(shù)有力,體質(zhì)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暫用舟車丸[備注]舟車丸(《景岳全書》引劉河間方):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黑丑、木香、青皮、陳皮、輕粉、檳榔、十棗湯[備注]十棗湯(《傷寒論》):大戟、芫花、甘遂、大棗以攻逐水氣,水氣減乃治其瘀,但須時時注意脾胃之氣,不可攻伐太過,攻后雖有瘀實之證,宜緩緩消之,或攻補兼施,不能強求速效。如病勢惡化,亦可見大量吐血、下血或神志昏迷危候,治按前列各法。[4]
隨證配穴:腹脹加梁門;黃疸加至陽、陽綱;潮熱加大椎、太溪[6]。
7.4.2推薦食療方 [5]
1.益母草煮雞蛋(《食療藥膳學(xué)》):益母草30~60g,雞蛋2枚。雞蛋洗凈,與益母草加水同煮,熟后剝?nèi)サ皻?,入藥液中?fù)煮片刻。食蛋飲湯。每天1劑,連用5~7天。
2.當(dāng)歸鯉魚湯:鯉魚500g,當(dāng)歸10g。鯉魚留鱗去內(nèi)臟,洗凈,加水,兩味共煮,魚熟加黃酒、鹽、味精,食魚喝湯。
3.三七茯苓苡仁粥:三七粉3g,茯苓20g,薏苡仁50g,粳米100g。將茯苓、薏苡仁、粳米分別淘洗干凈,同時放人鍋內(nèi),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粳米酥爛后調(diào)入三七粉,攪拌均勻,再用火煮至沸,即成。每日2次。
8關(guān)于臌脹 臌脹為病證名[7]。即鼓脹。見《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水脹》。又稱單腹脹(《景岳全書·雜證謨》)、蜘蛛脹(《類證治裁》)、蜘蛛蠱(《醫(yī)學(xué)入門》卷五)、血鼓(《石室秘錄·內(nèi)傷門》)、蠱脹(《古今醫(yī)鑒·脹滿》)、氣脹(《醫(yī)碥》卷三)[6]。是指由水、氣、瘀血、寄生蟲等所致,以腹部膨脹如鼓,腹皮青筋顯露,膚色蒼黃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3]。鼓脹是以腹部膨脹如鼓而命名[4]?!饵S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水脹》篇載:“鼓脹何如?歧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脹由情志郁結(jié),飲食不節(jié),嗜酒過度,或蟲積日久,肝脾受損,日久傷腎,終致氣滯血瘀,水濕不行所致[8][6]。亦有由癥瘕、積塊發(fā)展而成[8]。治宜健脾滲濕、化瘀通絡(luò)、理氣逐水、益腎養(yǎng)肝等法[8]。
西醫(yī)的的肝硬化、結(jié)核性腹膜炎、血吸蟲病、營養(yǎng)不良及腹腔內(nèi)惡性腫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屬鼓脹范疇,可參考鼓脹治療[6]。
黃氏 響聲丸¥12.80 黃氏響聲丸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連翹,而連翹又名黃花條、連殼、青翹、落翹、黃奇丹等,果實入藥。連翹是清熱解毒的中藥,主治熱病初起,風(fēng)熱感冒,發(fā)熱,心煩,咽喉腫痛,急性腎炎等。連翹早春先葉開花,花開香氣淡艷,滿枝金黃,艷麗可愛,是早春優(yōu)良觀花灌木。那么,? 嗓子疼,大量喝熱水,溫度以你能接受為準(zhǔn)。對咽喉部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消失有好處。黃氏響聲丸只是局部清涼藥,對單純的嗓子上火有效,但對感冒引起的喉部炎癥不太管用。 其實從中醫(yī)的角度講,感冒是在機體內(nèi)火伏里的基礎(chǔ)上外感風(fēng)寒引發(fā)的。西藥治療只是發(fā)汗解熱、抗病毒,不能從根本上清除內(nèi)熱,內(nèi)熱不清,感冒發(fā)燒嗓子痛就得不到痊愈。中藥治療感冒既可清除內(nèi)熱,又可疏散外表風(fēng)寒之邪,表里同治,可以使感冒得到徹底有效的治療,并且用中藥治愈的感冒不留后遺癥,也很少再發(fā)。因此大家可以在藥劑師的指導(dǎo)下選擇適合治療感冒引起的嗓子痛的中成藥。 相信大家對于關(guān)于黃氏響聲丸的相關(guān)訊息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和了解,以方便大家更好地用藥。在購買黃氏響聲丸的時候需要對癥下藥。同時,不妨加強了解關(guān)于黃氏響聲丸的信息,比如說,黃氏響聲丸的作用、副作用等等,再決定購買。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中醫(yī)大辭典》·大戟 6.1大戟的別名6.2來源及產(chǎn)地6.3性味歸經(jīng)6.4功能主治6.5使用注意6.6化學(xué)成分6.7大戟的藥理作用 7《*辭典》·大戟 7.1出處7.2拼音名7.3大戟的別名7.4來源7.5原形態(tài)7.6性狀7.7炮制7.8性味7.9歸經(jīng)7.10功能主治7.11大戟的用法用量7.12注意7.13附方7.14大戟的臨床應(yīng)用7.15備注7.16摘錄 8參考資料附:1用到中藥大戟的方劑2用到中藥大戟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大戟 1拼音 dà jǐ
2英文參考 Radix Euphorbiae Pekinensis(拉)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peking euphorbia root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概述 大戟又稱京大戟,為中藥名,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是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 的干燥根[2]。
4拉丁名 Radix Euphorbiae Pekinensis(拉)(《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5英文名 peking euphorbia root(《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6《中醫(yī)大辭典》·大戟 大戟為中藥名,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1]。
1.治水腫脹滿,痰飲積聚,血吸蟲病肝硬化及結(jié)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胸腔積液。內(nèi)服:煎湯,2~6g;研末,0.3~1g[1]。
2.治瘰疬結(jié)核,瘡瘍腫毒,以鮮根或鮮葉搗敷。[1]
7《*辭典》·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細長,圓錐狀。莖直立,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單葉互生;幾無柄;長圓形或披針形,長3~6厘米,寬6~12毫米,全緣,下面稍被白粉。杯狀聚傘花序,通常5枝,排列成復(fù)傘形;基部有葉狀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數(shù)回分枝,分枝處著生近圓形的苞葉4或2,對生;雌、雄花均無花被,花序基部苞葉近腎形;萼狀總苞內(nèi)有雄花多數(shù),每花僅有雄蕊1,花絲細柱形;花序中央有雌花1,僅有雌蕊1,子房圓形,花柱3,頂端分又,伸出總苞外并常下垂。蒴果三棱狀球形,表面具疣狀凸起物。種子卵圓形,表面光滑,灰褐色?;ㄆ?~5月。果期6~7月。
生于路旁、山坡、荒地及較陰濕的樹林下。分布東北、華東地區(qū)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等地。
②紅芽大戟(《小兒藥證直訣》)
多年生草本,高0.3~1米。塊根通常2~3個,紡錘形,紅褐色殘棕褐色,直徑0.5~2厘米。莖直立,分枝少或不分枝,小枝具2行小絨毛;托葉通常4枚,與葉柄合生,呈剛毛狀。葉對生;有短柄或幾無柄;葉片長橢圓形成線狀披針形,長2~10厘米,寬0.5~3厘米,先端窄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短茸毛,,尤以脈上為多。頂生聚傘花序;花兩性,淡紫紅色或有時白色,無柄;花萼4齒裂;花冠筒狀漏斗形,長2~3毫米,喉部密被長毛,先端4裂;雄蕊4,花絲線形,長約1毫米,花藥長圓形,黃色;子房下位,2室,花柱細長,柱頭2裂。果實卵形或橢圓形,有4~8棱。種子2枚,具有肥厚的珠柄?;ㄆ?~9月.果期10~11月。
生于低山坡草叢中的半陽地。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16~20厘米,直徑可達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側(cè)根,頂端多膨大,上有許多圓形的地上莖痕,向下漸細,有縱直溝紋及橫生皮孔與支根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類白色至灰棕色。氣無,味苦澀。以根條均勻,肥嫩、質(zhì)軟無須者為佳。
主產(chǎn)江蘇。此外,四川、江西、廣西等地亦產(chǎn)。
②紅大戟
為植物紅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紅毛大戟、紅芽戟、南大戟。呈長圓錐形至紡錘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長6~8~14厘米,直徑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多扭轉(zhuǎn)的皺紋,有時可見橫生皮孔及支根殘基或支根痕;頂端有地上莖痕。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呈紅褐色至棕黃色。氣微,味辣刺喉。以條大,肥壯,色紫紅、堅實無須根者為佳。
主產(chǎn)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
此外,大戟科植物準(zhǔn)噶爾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①《雷公炮炙論》:"采得大戟于槐砧上細銼,與海芋葉拌蒸,從巳至申,去芋葉,曬干用之。"
②《本草綱目》:"凡采得大戟以漿水煮軟,去骨曬干用。海芋葉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③《本草通玄》:"大戟用棗同煮軟,去骨,曬干。"
①《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
②《名醫(yī)別錄》:"甘,大寒,有小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有大毒。"
①《本草經(jīng)疏》:"入腎、肝。"
②《本草通玄》:"入肝、膀胱。"
③《得配本草》:"入三陰,足太陽經(jīng)。"
①《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中風(fēng)皮膚疼廂,吐逆。"
②《名醫(yī)別錄》:"主頸腋癰腫,頭痛,發(fā)汗,利大小腸。"
③《藥性論》:"下惡血癖塊,腹內(nèi)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墮胎孕。"
④《日華子本草》:"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溫瘧,破癥瘕。"
⑤《本草圖經(jīng)》:"治隱疹風(fēng)及風(fēng)毒腳腫。"
⑥《醫(yī)學(xué)啟源》:"瀉肺。"
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
⑧《藥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煩。"
⑨《現(xiàn)代實用中藥》:"用于壯實體質(zhì)之腹水,全身水腫。胸肋膜積水等。"
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殺蟲。"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反甘草。"
②《藥性論》:"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③《唐本草》:"畏菖蒲、蘆草、鼠屎。"
④《日華子本草》:"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⑤《本草綱目》:"得棗則不損脾。"
⑥《本經(jīng)逢原》:"脾胃肝腎虛寒,陰水泛濫,犯之立斃,不可不審。"
②治通身腫滿喘息,小便澀:大戟(去皮,細切,微妙)二兩,干姜(炮)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用生姜湯調(diào)下,良久,糯米飲投之,以大小便利為度。(《圣濟總錄》大戟散)
③治水氣腫脹:大戟一兩、廣木香半兩。為末,五更酒服一錢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補之。忌咸物。(《本草綱目》)
④治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里未和。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粳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傷寒論》十棗湯)
⑤治腹水脹滿,二便不通:大戟三分,牽牛子一錢五分,紅棗五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⑥治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臨臥,淡姜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氣實,加丸數(shù)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⑦治黃疸小水不通:大戟一兩,茵陳二兩。水浸空心服。(《本草匯言》)
⑧治溫瘧寒熱腹脹:大戟五錢,柴胡、姜制半夏三錢,廣皮一錢,生姜三片。水二大碗,煎七分服。(《方脈正宗》)
⑨治晚期血吸蟲?。壕┐箨r根洗凈,曬干,研粉,每日服三分,于早飯后一小時用開水一次吞服,連續(xù)一至二次為一療程,總劑量約四至五克。同時每日在腫大肝脾處用艾溫灸三十分鐘和內(nèi)服丹參合劑(丹參五錢,馬鞭草五錢)以助肝脾縮小。在治療期間必須禁忌食鹽。(《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大戟二兩,雞蛋七個。將藥和雞蛋共放砂鍋內(nèi),水煮三小時,將蛋取出,每早,去殼食雞蛋一個。七天為一療程。(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扁桃體炎:紅芽大戟五分至一錢,含服。(《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⑿治牙齒搖痛:大戟咬于痛處。(《生生編》)
⒀治頸項腋間癰疽:大戟三兩(浸酒炒,曬干),當(dāng)歸、于白術(shù)各二兩。共為末;生半夏(姜水炒)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食后白湯下。(《本草匯言》)
大戟根洗凈,刮去粗皮,切片,每斤以食鹽3錢,加水適量拌勻,吸入后曬干或烘干呈淡黃色,研成細末裝入膠囊。日服2次,每次1.5~2分,隔日1次,空腹溫開水送下,6~9次為一療程。共觀察60余例,均有顯著的消腫作用,一般經(jīng)治6~7天后水腫即完全消失?;颊叻幒笥胁煌潭鹊膼盒?、嘔吐、腹瀉。其瀉下作用常在服藥后2~4小時最為劇烈;如癥狀嚴(yán)重,可進食水果或冷糖開水,反應(yīng)即可減輕。服藥期間用低鹽飲食,禁食生冷、辛辣、魚及豬頭肉等發(fā)物.禁用于孕婦、心力衰竭、食道靜脈曲張及體弱者。
②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或其他肝硬變腹水
大戟鮮根洗凈曬干磨粉,用小火焙成咖啡色,裝入膠囊,成人每次0.6~O.9克,隔日或隔2日服藥1次,7~8次后停藥1星期,以后視病情再服.若腹水巳退,可選用人參養(yǎng)榮丸等調(diào)理。曾試治20例,經(jīng)服藥5~36次不等,顯效(腹水消失,健康改善,體力基本恢復(fù))9例,好轉(zhuǎn)(腹水顯著減少,全身情況改善)9例,無效2例。治程中主要反應(yīng)為腹瀉、惡心、嘔吐及腹痛等,經(jīng)數(shù)小時后可自行消失;但亦有人觀察到,一般服粉劑0.6克時藥物反應(yīng)都能耐受,如超過1.8克時,則反應(yīng)增重,有惡寒、震顫、頭昏、煩躁、口干,有時呈極度恐懼感。反應(yīng)可持續(xù)2~6小時,如及時處理即可緩解。禁忌證同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83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病靈驗丸
下一篇: 黃耆六君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