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隴西黃耆3兩,枸杞根皮3兩,桂3兩,麥門冬3兩,甘草3兩。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五勞百損,四肢沉滯,骨肉酸疼,大病后,不復常行動,喘惙吸吸少氣,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悸咽干,飲食無味。
用法用量 : 每服四匕,加生姜寸許,細切別研,生米泔汁3升,同煮至1升半,分2服,溫熱進之,每日2次,通為4服。
摘錄 : 《元和紀用經(jīng)》
黃芪治病二十例
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jīng),具有補中益氣、固表利水、托瘡生肌等功效。現(xiàn)代研究證明,黃芪含糖類、膽堿、葉酸、數(shù)種氨基酸、?茁-谷甾醇等,可興奮中樞神經(jīng),增強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能力,提高抗病能力,并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huán)。此外,尚有利尿、消除蛋白質、保護肝臟之作用。綜合古今及筆者應用黃芪之經(jīng)驗,特將其配方治病二十例,羅列如下。
一、治冷汗不止,四肢厥逆:用《魏氏家藏方》之芪附湯:黃芪30g,附片18g。久煎,分2次服,可日服2劑。
二、治自汗、盜汗:用《和劑局方》之牡蠣散:黃芪30g,牡蠣24g,麻黃根9,浮小麥18g。水煎,分2~3次服。
三、治氣虛經(jīng)常感冒:用《世醫(yī)得效方》之玉屏風散:黃芪30g,白術15g,防風9g。水煎,分2次服,常服必驗。
四、治肺氣不足,少氣懶言,語音低微:用參芪湯:黃芪30g,人參9g。水煎,頻飲,其效頗佳。
五、治中氣下陷引起的臟器下垂:常見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可用《脾胃論》之補中益氣湯:黃芪30g,黨參、白術各15g,當歸、陳皮各12g,升麻、柴胡各6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數(shù)劑即效。
六、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用《金匱要略》之黃芪建中湯:黃芪、飴糖各30g,白芍18g,桂枝、生姜、大棗各9g,炙甘草6g。上藥除飴糖外,余藥水煎,兌入飴糖,分3次服,獲效甚捷。
七、治陰血、陽氣不足之周身麻木不仁:用《金匱要略》之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30g,白芍、桂枝各15g,生姜12g,大棗6g。水煎,分3次服。
八、治心脾虧損:常見面色不華,體倦神疲,心悸氣短,不寐健忘:用《濟生方》之歸脾湯:黃芪、桂圓肉各30g,人參、木香、遠志各9g,酸棗仁15g,茯神、當歸、白術各12g,生姜3片,大棗5枚,炙甘草6g。水煎,分3次服,效果滿意。
九、治慢性腎炎、蛋白尿:用自擬驗方補腎健脾湯:黃芪30g,黨參18g,續(xù)斷、杜仲、茯苓、白術、丹參各15g,白茅根45g,炙甘草3g。水煎,分3次服,服半月停1周,再服,宜服6~8周。
十、治白細胞減少:用自擬驗方補益氣血湯:黃芪45g,人參9g,丹參、當歸各15g,炙甘草6g。水煎,分3次服,待白細胞恢復正常后,再服3~5劑以鞏固之。
十一、治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用民間驗方黃芪豆棗湯:黃芪、黑豆各30g,桂圓肉、五味子各15g、大棗10枚。水煎,分3次服,連服1周,若不效再加人參。
十二、治腦血栓引起的半身不遂:用《醫(yī)林改錯》之補陽還五湯:黃芪120g,赤芍、川芎、當歸尾各15g,地龍、桃仁、紅花各9g。水煎,分3次服,此方可久服。
十三、治痘瘡氣虛塌陷、氣虛小便渾濁:用《景岳全書》之保元湯:黃芪18g,人參9g,肉桂6g,糯米1撮(布包煎),甘草3g。水煎,分2次服,連服3~7天??梢娦А?br> 十四、治風濕身重,又汗出當風:用《金匱要略》之防己黃芪湯:防己12g,黃芪18g,生姜、白術各9g,大棗5枚,甘草3g。水煎,分3次服。
十五、治氣血虛弱之月經(jīng)不調,或白帶過多,或崩漏:用《景岳全書》之八珍益母丸:黃芪30g,熟地18g,川芎、當歸、白芍各12g,黨參31g,白術、茯苓各9g,益母草15g,甘草6g。共為細末,以蜂蜜為丸,每服6g,日服3次,病重者變丸為湯服。
十六、治產后氣血虛弱或失血體虛:用《內外傷辨惑論》之當歸補血湯:黃芪30g,當歸15g,水煎服。民間用上方燉雞服,效果也很好。
十七、治產后乳汁缺少:用《全國中草藥匯編》之方:黃芪30g,當歸15g,王不留行、炮山甲、路路通、絲瓜絡各6g。水煎,分2次服。
十八、治產后脾虛水腫:用自擬驗方健脾利濕湯:黃芪30g,白術、茯苓各15g,山藥、苡仁各18g,砂仁6g。水煎服,日3服,5劑??梢娦?。
十九、治沖任不固引起的胎動不安:用黃芪30g,杜仲15g,艾葉12g。水煎,分2次服。此系民間驗方,筆者常用,且收效亦佳。
二十、治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后久不收口:用《醫(yī)宗金鑒》之托里透膿湯:黃芪30g,人參9g,白術、炮山甲、白芷各12g,當歸6g,皂角刺4.5g,升麻、青皮、甘草各3g。水煎,分3次服,久服必驗。
長期喝枸杞黃芪大棗熬的湯,會有哪些利弊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長期喝枸杞黃芪大棗熬的湯,會有哪些利弊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紅棗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到的食材,一般人們都會使用紅棗來制作甜品或者是煲湯,在南方吃火鍋的時候也會放上幾顆紅棗來提升火鍋的味道;紅棗在熬湯的時候都會和枸杞子搭配使用,味道不錯,經(jīng)常喝枸杞,紅棗,桂圓茶的益處在于補氣,健脾,益胃固表,利尿消腫的作用,害處就是長期飲用的話會出現(xiàn)上火的現(xiàn)象,所以需要適量飲用即可。枸杞味甘平,歸肝腎經(jīng),能夠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為平補腎精肝血之品,多用于肝腎陰虛或精虧血虛之眼睛干澀,昏花。
黃芪的性質比較溫和,黃芪中富含的多糖能夠降低血糖、擴張血管、調節(jié)血壓,預防動脈硬化和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黃芪還能止汗,預防感冒,利尿消腫,改善皮膚潰瘍等。因為是冬天所以我總是天天泡一壺,黃芪,蜜棗或紅棗,山楂,枸杞的水來喝,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內有痰火及濕滯停飲者以及孕婦都應該忌服,因為婦女懷孕后大都陰血偏虛,陰虛則生內熱。黃芪枸杞紅棗湯具有增強及調節(jié)免疫力的功能,每日服用可以達到預防疾病及治療效果,也有助于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或病毒引起的免疫性疾病癥狀。
芪大棗水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感冒,抗衰老,降壓,降脂的作用。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皮膚和肝臟細胞的修復功能,具有,養(yǎng)顏明目,養(yǎng)心安神之功效。想要真正的補氣養(yǎng)血,不能只靠泡水來喝,多運動,動則升陽,活氣行血,多吃一些血類制品食物,容易被吸收,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促進人體對鐵的吸收。枸杞適合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群,需要長期堅持,才能見效。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要適合的,有些是不適合用枸杞子和大棗泡水喝的,如正在感冒發(fā)燒、有炎癥、腹瀉、肝腎不虛者以及腹脹氣滯者等,都不宜飲用。
“黃芪枸杞紅棗湯”是溫補湯,其中紅棗可以補氣健脾,黃芪可以補氣、補虛,枸杞可以補陽。紅棗具有補益氣血,健脾養(yǎng)胃的作用;枸杞具有溫腎補陽,明目降脂,增強人體免疫力的作用;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具有很好的增強人體免疫力、改善微循環(huán)和強心利尿的作用。黃芪又稱“便宜小人參”,是一種香甜、溫暖的中藥,具有益氣、補益、利尿、解毒的作用。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看,黃芪具有利尿、增強免疫力、降血壓、舒張血管的作用。如果女性本身氣血虧虛,還要沒有內濕伏熱的前提下,經(jīng)常喝黃芪紅棗水可以滋補氣血,美容養(yǎng)顏。
經(jīng)過以上大概了解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仰望岐黃
在東漢時期,醫(yī)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里面的第一個方子,就是 桂枝湯 ,這個方子非常簡單,由 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 組成。張仲景既用它治外感病,也用它治內傷雜病。
張仲景把這個方子放在《傷寒論》第一個方子的位置,我想是有這樣的想法的:正氣是關鍵,有了正氣才能祛除邪氣。
如果把桂枝湯的芍藥量翻倍,加上飴糖,則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補脾胃方子,叫小建中湯。
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再加上黃芪,就變成了黃芪建中湯。其組成如下:
黃芪6克、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12個(掰開)。一般都是用前面六個藥,煮了之后兌入飴糖。
《金匱要略》:“ 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本褪钦f 黃芪建中湯可以補益身體諸多不足,不足就是虛,像氣虛、氣短、乏力、虛汗多 ;勞心勞力過度導致身體發(fā)虛;五臟氣血枯竭;小兒挑食厭食偏食愛吃零食,過敏性疾病;大病慢性病后期等的消瘦疲勞。
藥方的功效
這張方子里頭,有大量的飴糖。 飴糖就是麥芽糖 ,有不少飯館做早點,有那種糖油餅,糖油餅上面那層甜甜的,黃黃的東西,那就是用飴糖做的。
五臟皆虛從中治,黃芪建中湯就是因為有飴糖才能稱之為“建中”。
飴糖有補氣養(yǎng)血 的作用,這味藥非常好消化,不會加重脾胃負擔,不能夠隨便用其他東西代,用蔗糖代是不行的,用蜂蜜代也是不行的。
在小腸區(qū)塊的桂枝“心火”藥性又大大幫助了人的消化能力。中醫(yī)叫做“火生土”。心火衰微了,那么胃腐熟食物就沒有力量。這樣的人,往往早上吃了飯,到晚上都不知道餓。
缺乏太陽照射的南北極,陰冷草木難生。這時暖心陽。 心陽一振作,胃就有勁了。直接用點桂枝,補補心火,使心火能生胃土,就有效果了 。黃芪建中湯中用桂枝就是這個道理。
而丹田一暖,命門火也大大得助,同時補消化又補腎陽。
而加倍的芍藥,搭上了桂枝,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縮小,作用點又拉低了,就會變成從脾胃斜上去“平肝”, 治肝虛乘脾,再加上芍藥原本就有養(yǎng)肝血的功效,合起來就變成補肝了 。
再加點黃芪,加強補肺的功能 ,補充身體內的“虛弱虧空”的臟腑,而黃芪在這方面尤為擅長。
所以黃芪建中湯幾乎是五臟皆補,且補而非常溫和,飴糖、生姜、紅棗、甘草,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材,這里面除了芍藥是酸酸的,桂枝有甜味,甘草有甜味,大棗有甜味,麥芽糖絕對有甜味,這個生姜有點辣辣的,基本上以甜為主,可以說男女老少都適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583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耆大補腎湯
下一篇: 黃耆當歸散